便携式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82947发布日期:2019-11-08 23:06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便携式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便携式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通过将蒸发器、冷凝器、压缩机以及风道组件等部件全部安装在同一移动机壳内,并且移动机壳内的结构被隔板分隔为上下两部分以构造成一体式的便携式空调器,虽然应用灵活性较高,但是仍存在以下缺陷:

内部的部件布设不够合理,导致便携式空调器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倾倒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携式空调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便携式空调器,包括:机壳,所述机壳沿纵向能够限定出下容纳腔与上容纳腔,所述下容纳腔内设置第一换热器与压缩机,所述上容纳腔内设置有第二换热器,所述压缩机与所述第一换热器以及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构造有冷媒回路,其中,所述第一换热器靠近所述机壳的一侧内壁设置,所述压缩机靠近所述机壳的另一侧内壁设置,所述第一换热器在水平面的投影与所述第二换热器在水平面的投影的重合度大于或等于50%。

在该技术方案中,对于一体式的便携式空调器,便携式空调器包括外部的机壳以及安装于内部的多个功能部件,功能部件包括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压缩机以及用于联动压缩机与第一换热器,以及压缩机与第二换热器的毛细管,由于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以及压缩机具有较大的重量,并且第一换热器与第二换热器分别设置于处于不同纵向区域的容纳腔内,因此如果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以及压缩机不能够合理布设,就会存在便携式空调器重量失衡的风险。

因此在设置过程中,将处于不同的高度位置设置的第一换热器与第二换热器在水平方向设置于同一侧,而将压缩机对应设置于另一侧,以通过第一换热器与第二换热器,以及相对设置的压缩机达到重量平衡的目的,进一步地,第一换热器与第二换热器在水平方向设置于同一侧,可以通过第一换热器与第二换热器在竖直方向上投影的重合度来限定,即在重合度大于或等于50%的情况下,表明第一换热器与第二换热器处于靠近一侧内壁设置,而压缩机靠近另一侧内壁设置,以通过将换热器与压缩机相对设置,实现机壳内多个部件之间的配平,从而减小倾倒风险,以提升便携式空调器整体的稳定性,进而提升了该便携式空调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

其中,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基于具体的运行功能,第一换热器与第二换热器中的一个为冷凝器,另一个为蒸发器。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便携式空调器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一侧内壁之间具有第一间距,所述压缩机与所述另一侧内壁之间具有第二间距,所述第一间距与所述第二间距的比值,与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重量和与所述压缩机的重量之间的比值,成正比设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为了进一步优化配平效果,需要进一步结合换热器与压缩机的重量确定,在换热器的重量较大,而压缩机的重量较小时,则换热器更靠近中间区域设置,即第一间距更大,第二间距更小,在换热器的重量较小,而压缩机的重量较大时,则压缩机更靠近中间区域设置,即第一间距更小,第二间距更大,即第一换热器与第二换热器的重量之和与压缩机的重量之间的比值,与第一间距与第二间距之间的比值,呈正比,以基于正比关系对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以及压缩机进行布设,提升便携式空调器整体平衡性的目的。

其中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第一间距为换热器与相邻的机壳的内壁之间的最小距离,第二间距为压缩机与相邻的通知集合的内壁之间的最小距离。

在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下容纳腔内设置有第一离心风机,所述上容纳腔内设置有第二离心风机,所述第一离心风机与所述第二离心风机的旋转轴均为纵向设置,并且所述第一离心风机的出风口与所述第二离心风机的出风口反向设置。

另外,还可以采用轴流风机、斜流风机或贯流风机等代替离心风机。

在该技术方案中,上容纳腔与下容纳腔内的风机均为离心风机,在下容纳腔内水平设置第一离心风机,在上容纳腔内水平设置第二离心风机,一方面,通过将离心风机水平设置于机壳的内部,有利于保证便携式空调器整体的平衡性,另一方面,基于离心风机能够改变流向的送风特点,能够使风机与换热器相对垂直布设,也有利于减小便携式空调器的占地空间。

并且由于第一换热器与第二换热器的换热方式相反,即在第一换热器用于吸热的时候,第二换热器用于换热,因此一方面通过将两个离心风机的出风口的出风方向反向设置,以防止制冷气流与制热气流同向排出时造成混合,导致影响制冷或制热的效果,另一方面,由于压缩机设置于第一换热器与第二换热器之间,因此第一换热器与第二换热器在布设上具有相对关系,而进入机壳的气流首先需要经过换热器换热,因此将两个离心风机的出风方向反向设置,也有利于保证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根据出风区域的需求与便携式空调器的高度,第一离心风机可以设置于下容纳腔的顶部或底部,第二离心风机可以设置于上容纳腔的顶部或底部,比如在便携式空调器较高,而出风高度不需要较高时,则可以将第二离心风机设置在第二容纳腔的底部。

在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机壳为筒状机壳,所述第一离心风机的电机轴、所述第二离心风机的电机轴、与所述机壳的中心轴重合设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作为一种优选的设置方式,第一离心风机与第二离心风机的电机轴与机壳共轴,以实现多个功能器件之间的纵向平衡布设,结合第一换热器、压缩机与第二换热器的具体设置,保证了便携式空调器在运行过程中的平稳性。

在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一换热器在水平面的投影与所述第二换热器在水平面的投影重合设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换热器在水平面的投影与第二换热器在水平面的投影重合设置,一方面,能够实现不同容纳腔中的气流的同向流入,另一方面,通过将投影重合设置,在满足制冷或制热需求的前提下,使第一换热器与第二换热器采用相同的换热器结构,提升制备便捷性的同时,也有利于降低制备的成本,再一方面,通过将投影重合设置,即第二换热器类似完全叠加在第一换热器上,结合相对的压缩机的设置,也有利于保证配平效果。

在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第二换热器被构造分别与相邻的机壳的内壁适配的竖直放置的圆弧形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在水平面的投影与所述第二换热器在水平面的投影沿周向相互偏移。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换热器与第二换热器具体都为圆弧形换热器,以分别与筒状壳体的内壁进行适配,从而实现换热器的换热面积的最大化,并且对于圆弧形的换热器,在保证重合度大于或等于50%的基础上,将处于同侧的第一换热器与第二换热器在纵向进行错位安装,能够进一步保证整个便携式空调器设置的稳定性。

在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一换热器在水平面的投影与所述第二换热器在水平面的投影相对经过所述压缩机的中轴线的纵向对称面对称设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压缩机的机体呈圆柱形结构,因此理论上存在多个纵向对称面,可以将第一换热器与第二换热器相对于经过压缩机的中轴线的纵向对称面对称设置,在第一换热器与第二换热器同侧设置,压缩机另一侧设置的基础上,通过将第一换热器与第二换热器错位增加投影面积,增加结构稳定性,并进一步结合相对压缩机的指定纵向对称面对称设置,增加平衡性,最终达到提升整体配平的效果。

在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下容纳腔内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相对设置有圆弧形结构的第一风道挡板,以与所述第一换热器配合形成筒状的第一内部风道;所述上容纳腔内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相对设置有圆弧形结构的第二风道挡板,以与所述第二换热器配合形成筒状的第二内部风道。

在该技术方案中,下容纳腔与上容纳腔内还分别设置有第一风道挡板与第二风道挡板,第一风道挡板与第二风道挡板均为曲面结构或平面结构,第一风道挡板能够与第一换热器围设形成筒状的第一内部风道,第二风道挡板与第二换热器围设形成筒状的第二内部风道,结合容纳腔的顶部设置的离心风机,在有利于提升内部气流流动的流畅性的同时,通过风道挡板的设置,也能够实现对上部风机的支撑,从而有利于提升便携式空调器垂直方向的稳定性。

具体地,在第一容纳腔内结合第一离心风机形成第一内部风道,在第二容纳腔内结合第二离心风机形成第二内部风道,气流从第一进风口进入并经过第一换热器换热后通过第一离心风机的驱动流向顶部,并通过第一出风口排出,气流从第二进风口进入并经过第二换热器换热后通过第二离心风机的驱动流向顶部,并通过第二出风口排出,以通过整体的换热流路完成对室内的制冷或制热操作,并且结合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第一离心风机、第二离心风机以及压缩机的合理布设,也有利于提升便携式空调器在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

在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机壳上与所述第一离心风机的出风口对应的区域开设第一出风口,所述机壳上与所述第二离心风机的出风口对应的区域开设第二出风口;所述机壳上与所述第一换热器对应的区域开设第一进风口,所述机壳上与所述第二换热器对应的区域开设第二进风口,其中,所述第一离心风机设置于所述下容纳腔的顶部,所述第二离心风机设置于所述上容纳腔的底部,所述第一进风口与所述第一出风口反向设置,以使通过所述第一进风口进入的气流通过所述第一换热器换热后,通过所述第一离心风机驱动向上流动进入所述第一离心风机,以从所述第一出风口导出,所述第二进风口与所述第二出风口同向设置,以使通过所述第二进风口进入的气流通过所述第二换热器换热后,通过所述第二离心风机驱动向上流动进入所述第一离心风机,以从所述第二出风口导出。

在该技术方案中,由于第一换热器与第二换热器同侧设置,而第一离心风机与第二离心风机的出风口反向设置,因此在下侧的机壳的侧壁上开设的第一进风口与第一出风口,第一进风口与第一出风口反向设置,在上侧的机壳的侧壁上分别开设的第二进风口与第二出风口,第二进风口与第二出风口同向设置,由于第一出风口与第二出风口也是反向设置,因此进入第一容纳腔的气流同侧进出,进入第二容纳腔的气流同侧进出,以提升第一换热器与第一离心风机、以及第二换热器与第二离心风机之间运行的相互独立性,从而能够使下容纳腔与上容纳腔中的一个实现空调器外机的功能,另一个实现空调器内机的功能,进而将空调器外机与空调器内机集成,形成一体式结构,一体式的便携式空调器可以根据需要放置在室内的任何位置,进而提升了空调器使用的灵活性。

具体地,比如第一换热器为冷凝器,第二换热器为蒸发器,冷凝器用于散热以排出热风,蒸发器用于吸热以排出冷风,因此,需要将第一进风口与第二进风口反向设置,以及将第一出风口与第二出风口反向设置,以防止冷热风窜风影响制冷或制热效果。

在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底盘,所述机壳能够套设在所述底盘上,并且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压缩机安装在所述底盘上。

另外,便携式空调器,为了实现其移动功能,底盘的底部还安装有多个万向轮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便携式空调器的外形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便携式空调器的外形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便携式空调器的进出风方向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便携式空调器的内部结构侧向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便携式空调器的内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与图5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便携式空调器。

实施例一

如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便携式空调器,包括:机壳102,所述机壳102沿纵向能够限定出下容纳腔与上容纳腔,所述下容纳腔内设置第一换热器202与压缩机40,所述上容纳腔内设置有第二换热器204,所述压缩机40与所述第一换热器202以及所述第二换热器204之间构造有冷媒回路,其中,所述第一换热器202靠近所述机壳102的一侧内壁设置,所述压缩机40靠近所述机壳102的另一侧内壁设置,所述第一换热器202在水平面的投影与所述第二换热器204在水平面的投影的重合度大于或等于50%。

在该实施例中,对于一体式的便携式空调器,便携式空调器包括外部的机壳102机壳102以及安装于内部的多个功能部件,功能部件包括第一换热器202、第二换热器204、压缩机40以及用于联动压缩机40与第一换热器202,以及压缩机40与第二换热器204的毛细管,由于第一换热器202、第二换热器204以及压缩机40具有较大的重量,并且第一换热器202与第二换热器204分别设置于处于不同纵向区域的容纳腔内,因此如果第一换热器202、第二换热器204以及压缩机40不能够合理布设,就会存在便携式空调器重量失衡的风险。

因此在设置过程中,将处于不同的高度位置设置的第一换热器202与第二换热器204在水平方向设置于同一侧,而将压缩机40对应设置于另一侧,以通过第一换热器202与第二换热器204,以及相对设置的压缩机40达到重量平衡的目的,进一步地,第一换热器202与第二换热器204在水平方向设置于同一侧,可以通过第一换热器202与第二换热器204在竖直方向上投影的重合度来限定,即在重合度大于或等于50%的情况下,表明第一换热器202与第二换热器204处于靠近一侧内壁设置,而压缩机40靠近另一侧内壁设置,以通过将换热器与压缩机40相对设置,实现机壳102机壳102内多个部件之间的配平,从而减小倾倒风险,以提升便携式空调器整体的稳定性,进而提升了该便携式空调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

其中,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基于具体的运行功能,第一换热器202与第二换热器204中的一个为冷凝器,另一个为蒸发器。

另外,如图1所示,机壳102可以由前壳与后壳对接构造形成,如图1与图2所示,为了区分前后的出风口,在前壳与后壳上分别构造出不同的开口结构,在机壳102内还可以设置隔板,以通过隔板将机壳102的内部空间分隔为上下的上容纳腔与下容纳腔,以保证第一换热器202的换热过程与第二换热器204的换热过程相对独立执行。

实施例二

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第一换热器202、第二换热器204以及压缩机40的重量,对设置方式进行优化,即所述第一换热器202与所述一侧内壁之间具有第一间距,所述压缩机40与所述另一侧内壁之间具有第二间距,所述第一间距与所述第二间距的比值,与所述第一换热器202与所述第二换热器204的重量和与所述压缩机40的重量之间的比值,成正比设置。

在该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优化配平效果,需要进一步结合换热器与压缩机40的重量确定,在换热器的重量较大,而压缩机40的重量较小时,则换热器更靠近中间区域设置,即第一间距更大,第二间距更小,在换热器的重量较小,而压缩机40的重量较大时,则压缩机40更靠近中间区域设置,即第一间距更小,第二间距更大,即第一换热器202与第二换热器204的重量之和与压缩机40的重量之间的比值,与第一间距与第二间距之间的比值,呈正比,以基于正比关系对第一换热器202、第二换热器204以及压缩机40进行布设,提升便携式空调器整体平衡性的目的。

其中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第一间距为换热器与相邻的机壳102的内壁之间的最小距离,第二间距为压缩机40与相邻的通知集合的内壁之间的最小距离。

在上述任一项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下容纳腔内设置有第一离心风机302,所述上容纳腔内设置有第二离心风机304,所述第一离心风机302与所述第二离心风机304的旋转轴均为纵向设置,并且所述第一离心风机的出风口3022与所述第二离心风机的出风口3042反向设置。

另外,还可以采用轴流风机、斜流风机或贯流风机等代替离心风机。

在该实施例中,上容纳腔与下容纳腔内的风机均为离心风机,在下容纳腔内水平设置第一离心风机302,在上容纳腔内水平设置第二离心风机304,一方面,通过将离心风机水平设置于机壳102机壳102的内部,有利于保证便携式空调器整体的平衡性,另一方面,基于离心风机能够改变流向的送风特点,能够使风机与换热器相对垂直布设,也有利于减小便携式空调器的占地空间。

并且由于第一换热器202与第二换热器204的换热方式相反,即在第一换热器202用于吸热的时候,第二换热器204用于换热,因此一方面通过将两个离心风机的出风口的出风方向反向设置,以防止制冷气流与制热气流同向排出时造成混合,导致影响制冷或制热的效果,另一方面,由于压缩机40设置于第一换热器202与第二换热器204之间,因此第一换热器202与第二换热器204在布设上具有相对关系,而进入机壳102机壳102的气流首先需要经过换热器换热,因此将两个离心风机的出风方向反向设置,也有利于保证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根据出风区域的需求与便携式空调器的高度,第一离心风机302可以设置于下容纳腔的顶部或底部,第二离心风机304可以设置于上容纳腔的顶部或底部,比如在便携式空调器较高,而出风高度不需要较高时,则可以将第二离心风机304设置在第二容纳腔的底部。

实施例三

在上述任一项实施例中,优选地,进一步结合风机的设置,对空调器内部整体结构进行优化,所述机壳102为筒状机壳,所述第一离心风机302的电机轴、所述第二离心风机304的电机轴、与所述机壳102的中心轴重合设置。

在该实施例中,作为一种优选的设置方式,第一离心风机302与第二离心风机304的电机轴与机壳102共轴,以实现多个功能器件之间的纵向平衡布设,结合第一换热器202、压缩机40与第二换热器204的具体设置,保证了便携式空调器在运行过程中的平稳性。

实施例四

作为一种优选的设置方式,在上述任一项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第一换热器202在水平面的投影与所述第二换热器204在水平面的投影重合设置。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器202在水平面的投影与第二换热器204在水平面的投影重合设置,一方面,能够实现不同容纳腔中的气流的同向流入,另一方面,通过将投影重合设置,在满足制冷或制热需求的前提下,使第一换热器202与第二换热器204采用相同的换热器结构,提升制备便捷性的同时,也有利于降低制备的成本,再一方面,通过将投影重合设置,即第二换热器204类似完全叠加在第一换热器202上,结合相对的压缩机40的设置,也有利于保证配平效果。

实施例五

如图4所示,作为一种优选的设置方式,在上述任一项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第一换热器202与所述第二换热器204被构造分别与相邻的机壳102的内壁适配的竖直放置的圆弧形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202在水平面的投影与所述第二换热器204在水平面的投影沿周向相互偏移。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器202与第二换热器204具体都为圆弧形换热器,以分别与筒状壳体的内壁进行适配,从而实现换热器的换热面积的最大化,并且对于圆弧形的换热器,在保证重合度大于或等于50%的基础上,将处于同侧的第一换热器202与第二换热器204在纵向进行错位安装,能够进一步保证整个便携式空调器设置的稳定性。

在上述任一项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第一换热器202在水平面的投影与所述第二换热器204在水平面的投影相对经过压缩机40的中轴线的纵向对称面对称设置。

在该实施例中,压缩机40的机体呈圆柱形结构,因此理论上存在多个纵向对称面,可以将第一换热器202与第二换热器204相对于经过压缩机的中轴线的纵向对称面对称设置,在第一换热器202与第二换热器204同侧设置,压缩机40另一侧设置的基础上,通过将第一换热器202与第二换热器204错位增加投影面积,增加结构稳定性,并进一步结合相对压缩机40的经过压缩机的中轴线的纵向对称面对称设置,增加平衡性,最终达到提升整体配平的效果。

在上述任一项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下容纳腔内与所述第一换热器202相对设置有圆弧形结构的第一风道挡板104,以与所述第一换热器202配合形成筒状的第一内部风道;所述上容纳腔内与所述第二换热器204相对设置有圆弧形结构的第二风道挡板106,以与所述第二换热器204配合形成筒状的第二内部风道。

在该实施例中,下容纳腔与上容纳腔内还分别设置有第一风道挡板104与第二风道挡板106,第一风道挡板104与第二风道挡板106均为曲面结构或平面结构,第一风道挡板104能够与第一换热器202围设形成筒状的第一内部风道,第二风道挡板106与第二换热器204围设形成筒状的第二内部风道,结合容纳腔的顶部设置的离心风机,在有利于提升内部气流流动的流畅性的同时,通过风道挡板的设置,也能够实现对上部风机的支撑,从而有利于提升便携式空调器垂直方向的稳定性。

具体地,在第一容纳腔内结合第一离心风机302形成第一内部风道,在第二容纳腔内结合第二离心风机304形成第二内部风道,气流从第一进风口进入并经过第一换热器202换热后通过第一离心风机302的驱动流向顶部,并通过第一出风口排出,气流从第二进风口进入并经过第二换热器204换热后通过第二离心风机304的驱动流向顶部,并通过第二出风口排出,以通过整体的换热流路完成对室内的制冷或制热操作,并且结合第一换热器202、第二换热器204、第一离心风机302、第二离心风机304以及压缩机40的合理布设,也有利于提升便携式空调器在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

在上述任一项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机壳102上与所述第一离心风机的出风口3022对应的区域开设第一出风口,所述机壳102上与所述第二离心风机的出风口3042对应的区域开设第二出风口;所述机壳102上与所述第一换热器202对应的区域开设第一进风口,所述机壳102上与所述第二换热器204对应的区域开设第二进风口,其中,所述第一离心风机302设置于所述下容纳腔的顶部,所述第二离心风机304设置于所述上容纳腔的底部,所述第一进风口与所述第一出风口反向设置,以使通过所述第一进风口进入的气流通过所述第一换热器202换热后,通过所述第一离心风机302驱动向上流动进入所述第一离心风机302,以从所述第一出风口导出,所述第二进风口与所述第二出风口同向设置,以使通过所述第二进风口进入的气流通过所述第二换热器204换热后,通过所述第二离心风机304驱动向上流动进入所述第一离心风机302,以从所述第二出风口导出。

如图3所示,在该实施例中,由于第一换热器202与第二换热器204同侧设置,而第一离心风机302与第二离心风机的出风口3042反向设置,因此在下侧的机壳102的侧壁上开设的第一进风口与第一出风口,第一进风口与第一出风口反向设置,在上侧的机壳102的侧壁上分别开设的第二进风口与第二出风口,第二进风口与第二出风口同向设置,由于第一出风口与第二出风口也是反向设置,因此进入第一容纳腔的气流同侧进出,进入第二容纳腔的气流同侧进出,以提升第一换热器202与第一离心风机302、以及第二换热器204与第二离心风机304之间运行的相互独立性,从而能够使下容纳腔与上容纳腔中的一个实现空调器外机的功能,另一个实现空调器内机的功能,进而将空调器外机与空调器内机集成,形成一体式结构,一体式的便携式空调器可以根据需要放置在室内的任何位置,进而提升了空调器使用的灵活性。

具体地,比如第一换热器202为冷凝器,第二换热器204为蒸发器,冷凝器用于散热以排出热风,蒸发器用于吸热以排出冷风,因此,需要将第一进风口与第二进风口反向设置,以及将第一出风口与第二出风口反向设置,以防止冷热风窜风影响制冷或制热效果。

如图4所示,在上述任一项实施例中,优选地,还包括:底盘108,所述机壳102能够套设在所述底盘108上,并且所述第一换热器202与所述压缩机40安装在所述底盘108上。

另外,为了实现便携式空调器的移动功能,底盘108的底部还安装有多个万向轮组件。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