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封式集束蓄热换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138081发布日期:2020-03-24 14:08阅读:316来源:国知局
密封式集束蓄热换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分布式热泵集中供暖、供冷领域,特别提供一种密封式集束蓄热换热系统。



背景技术:

在供暖、供冷行业中,最早出现的取热端是旧式的取水井,其存在着很大的缺陷。首先,这种井不是密封的,雨天会有雨水渗漏到井内污染地下水源;其次,这种井必须配套有回灌井,但是地下20米以内为可再生的地表水,20米以下为不可再生的地下水,而取水井一般至少是一百米深度,取出地下水源后无法再回灌到回灌井,对地下水源造成污染,而且随着地下水源的过渡采取,会导致地陷等天灾因素,旧式的取水井已被国家禁止开采。

随着上述问题的产生,老式地埋管换热器出现了,老式地埋管换热器为在打井下管之后再回填的技术,不取地下水,不会造成地下水污染,但是单管供回水,换热原理为水/土换热,取热能力差,单井热负荷仅为40w/米,而且井间距为5米,想要达到所需换热负荷,占地面积大,而且投资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密封式集束蓄热换热系统,可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密封式集束蓄热换热系统,包括:设于中心位置处的密封式提水井9和设于密封式提水井9周边的多个密封式集束蓄热换热井8,所述密封式集束蓄热换热井8与密封式提水井9之间通过提水井连接管线10连接;所述密封式集束蓄热换热井8内部设有不锈钢网钢筋笼4且四周回填砂石6,所述密封式集束蓄热换热井8井口设有密封式井盖3,所述密封式井盖3设有多个预留口,所述预留口内穿入有集束管5及提水井连接端管2,所述提水井连接端管2底端深入到密封式集束蓄热换热井8内部,所述提水井连接端管2顶端连接在提水井连接管线10上,所述集束管5通过井底引导盘7安装至密封式集束蓄热换热井8井底,所述集束管5和提水井连接端管2与密封式井盖3之间热熔连接,所述集束管5上端通过软连接水管1与蓄热换热井供回水管线11连接。

优选的,所述井底引导盘7包括倒圆锥盘体7a、固定杆7b、引导杆7c、固定卡子7d和连接套管7e;所述引导杆7c数量为多个,多个引导杆7c之间通过连接套管7e连接形成一体结构,最下端的引导杆7c通过固定杆7b固定在倒圆锥盘体7a上表面,所述倒圆锥盘体7a上表面设有多个固定卡子7d,所述集束管5回转后通过固定卡子7d固定在倒圆锥盘体7a上,且集束管5两个端头分别穿出密封式井盖3的预留口。

优选的,所述密封式集束蓄热换热井8的数量为8个,所述密封式提水井9设于中心位置处,所述密封式提水井9与8个密封式集束蓄热换热井8呈三排三列排布。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的效果:

1、无污染:井下集束管内的水与地下水分离,而且井盖密封,不污染地下水源。

2、换热负荷高:单井可达800-1200w/米换热负荷。

3、换热效率高:井内为水/水换热,比水/土换热效率高出几十倍。

4、集束式:井内采用集束管,比普通单管供回大大增加了换热面积,提高换热效率。

5、减少施工工期:将原来分散式安装变成模块化,施工快,难度小。

6、占地面积小:安装在地下土壤中,井间隔5-10米,释放工厂内有限的空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本实用新型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密封式集束蓄热换热井8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a处放大图;

图5为图3的b处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井底引导盘7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软连接水管;2、提水井连接端管;3、密封式井盖;4、不锈钢网钢筋笼;5、集束管;6、砂石;7、井底引导盘;7a、倒圆锥盘体;7b、固定杆;7c、引导杆;7d、固定卡子;7e、连接套管;8、密封式集束蓄热换热井;9、密封式提水井;10、提水井连接管线;11、蓄热换热井供回水管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密封式集束蓄热换热系统,包括:设于中心位置处的密封式提水井9和设于密封式提水井9周边的8个密封式集束蓄热换热井8,密封式集束蓄热换热井8与密封式提水井9之间通过提水井连接管线10连接,密封式提水井9与8个密封式集束蓄热换热井8呈三排三列排布;密封式集束蓄热换热井8内部设有不锈钢网钢筋笼4且四周回填砂石6,密封式集束蓄热换热井8井口设有密封式井盖3,密封式井盖3设有多个预留口,预留口内穿入有集束管5及提水井连接端管2,提水井连接端管2底端深入到密封式集束蓄热换热井8内部,提水井连接端管2顶端连接在提水井连接管线10上,集束管5通过井底引导盘7安装至密封式集束蓄热换热井8井底,集束管5和提水井连接端管2与密封式井盖3之间热熔连接,集束管5上端通过软连接水管1与蓄热换热井供回水管线11连接。

其中,井底引导盘7包括倒圆锥盘体7a、固定杆7b、引导杆7c、固定卡子7d和连接套管7e;引导杆7c数量为多个,多个引导杆7c之间通过连接套管7e连接形成一体结构,最下端的引导杆7c通过固定杆7b固定在倒圆锥盘体7a上表面,倒圆锥盘体7a上表面设有多个固定卡子7d,集束管5回转后通过固定卡子7d固定在倒圆锥盘体7a上,且集束管5两个端头分别穿出密封式井盖3的预留口。

在枯水期时,密封式提水井9通过提水井连接管线10为周边密封式集束蓄热换热井8补水,由于所有井为密封结构,所以任何一口井静水位到满井后通过提水井连接管线10自动分流到周围几口井,如所有井液位到达指定位置,则密封式提水井9内的提水泵停止启动。密封式集束蓄热换热井8通过蓄热换热井供回水管线11连接热泵机组进行换热。这种井的布置方式使所有井成为一种集束井,提高整体的蓄热换热能力。

由于地区供热、供冷负荷不同,长期运行极易导致区域热平衡失衡情况(供热负荷大于供冷负荷时,地下土壤温度会逐年下降,不仅热泵机组的效率会下降,严重时会停机保护,无法工作),本实用新型可以在夏季连接太阳能集热器,为大地跨季蓄热,不仅解决了热平衡问题,还可以刻意提高井下土壤层温度,为冬季供暖提供有利条件;夏季时,水源热泵通过蓄热换热井供回水管线11连接集束管5,为密封式集束蓄热换热井8蓄热,水源热泵达到制冷的目的,冬季时,水源热泵通过集束管5换取地下的热量,水源热泵达到供暖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密封式集束蓄热换热系统,井体部分与地面完全密封,不会有雨水渗漏进地下的情况,集束式下管大大增加了换热面积,集束管内的水和井内地下水源分离,不提取地下水,为水/水换热,大大增加了换热效率,单井可以达到800-1200w/米的热负荷,井间距为5-10米,可以在有限的地面空间内最大化提高总换热负荷;在每八口密封式集束蓄热换热井8中间加设一口密封式提水井9,但是此密封式提水井9只把水源引回周边几口密封式集束蓄热换热井8,把静水位提高到最大,增加蓄热换热井的换热面积,而且还能带动地下水的流动,最大限度的提高密封式集束蓄热换热井8的换热效率。因此,本实用新型既没有旧式取水井污染地下水的问题,又比老式地埋管换热器的换热负荷提高几十倍不止,取之前两种井的优点并加以改进,形成本实用新型。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