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100292发布日期:2020-11-27 13:06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热交换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进行热介质与排气的热交换的热交换器,特别涉及适合于在空气预热器(空气加热器)与电集尘机(ep)之间为了热回收而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就进行来自在火力发电厂等中使用的锅炉的排气(排烟)的处理的排烟处理系统而言,以下的专利文献1、2所记载的技术是以往公知的。

在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126646号公报)中记载了:为了在排烟处理装置中实现热回收器与电集尘机的连络烟道的简化而在电集尘机的上游侧相邻地设置热回收器(热交换器)的结构。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结构中,记载了在热回收器(4)中沿着排气的流动方向配置有三组传热管(15)组的结构。并且形成为如下结构:来自空气预热器的气体的流路截面积在比传热管(15)组靠上游侧的位置扩大,而在设置有传热管(15)组的区域内形成为恒定的截面积,在比传热管(15)组靠下游侧并且比电集尘机(5)靠上游侧的位置流路截面积扩大。

在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5-127046号公报)中记载了:在烟道气体处理装置中,利用湿式电集尘机(11)对来自湿式脱硫塔(2)的排气进行集尘的结构。在专利文献2中,在湿式电集尘机(11)的下游侧,在由第一转变烟道(16)连接的烟道气体加热器(13)中进行热交换。需要说明的是,在专利文献2中,设置有烟道气体加热器(13)的流路截面积恒定。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126646号公报(“0020”-“0021”、图2、图3、图5、图6)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5-127046号公报(图1)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图9是以往的排气处理系统中的热回收器和电集尘机这部分的说明图。

在以往的火力发电厂的锅炉等燃烧装置中,从空气预热器(空气加热器:ah)的出口出去的排气被从烟道01向热回收器(气体冷却器:gc、气气热交换器:ggh)02导入。从热回收器02排出的气体穿过烟道03而流入电集尘机(ep)04。

ggh02与ep04各自最佳气体流速不同,因此采用了独立的结构。具体而言,ggh02的最佳气体流速为10~12[m/s],ep04的最佳气体流速为1~2[m/s]左右。因此,在以往的结构中,对来自空气预热器的排气,在截面积狭窄的炯道01使气体流速为15[m/s],之后在ggh02的入口使截面积扩大而使气体流速为10~12[m/s]。然后,在ggh02的出口使截面积狭窄而使烟道03的气体流速为15[m/s],之后在ep04的入口使截面积扩大而使气体流速为1~2[m/s]。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将烟道01、03中的气体流速标准化为恒定速度(15[m/s]),能够根据所要求的规格、需要而在后对ah、ggh、ep等进行追加或拆除。

因此,也能够如专利文献1、2所记载的结构那样,为了将烟道缩短而使ep与ggh一体化并相邻,但在专利文献1、2中,独立的ep和ggh为简单连接的形式。

并且,由于ggh这部分的最佳气体流速(10~12[m/s])与ep这部分的最佳气体流速(1~2[m/s])不同,因此,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结构中,在最初的管道部分将流路截面积扩大,以使得气体流速为规定的流速(10~12[m/s]),然后在恒定截面积的管道部分配置传热管(ggh)。并且,成为如下形态:设置从ggh的出口起将流路截面积要扩大的管道部分,并在该管道部分的下游侧配置ep。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结构中,如果使从ggh的出口至ep的入口为止的管道部分的流路截面积急剧扩大,则存在产生气体的偏流的风险。因此,需要使流路截面积的扩大率缓和一定程度以上。如果流路截面积的扩大率变得缓和,则管道部分(烟道)的长度需要达到一定程度,从而在包括ggh和ep在内的整体的小型化方面存在极限。

特别是在不具备热回收器(ggh)的现有设备中,在空气预热器(ah)的出口连接有电集尘机(ep),从而即使在后要对热回收器(ggh)进行设置,有时也不能充分确保对热回收器(ggh)进行设置的空间。

需要说明的是,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结构中,以使得ep与ggh的流路截面积相同的方式进行了图示。然而,由于如前述那样,在ep和ggh中最佳气体流速不同,因此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结构中存在ep的集尘效率或ggh的热交换效率降低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课题在于,在热交换器连接于最佳的气体流速的范围与热交换器不同的器具的情况下,缩短整体的气体流路的长度。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所述技术课题,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发明的热交换器的特征在于,

在将气体中的尘埃去除的集尘装置的气体导入部的流路截面积沿着气流方向要扩大的区域设置有多个套件,所述套件具有进行热介质与气体的热交换的传热管,

所述套件沿着气流方向排列配置有两组以上。

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发明以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热交换器为基础,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气流方向的下游侧配置的套件的下游组在与气流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具有多个套件。

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发明以技术方案1或2所记载的热交换器为基础,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器配置有从所述气流方向的上游组的套件朝向下游组的套件而对气流进行遮挡的构件。

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发明以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热交换器为基础,其特征在于,

所述对气流进行遮挡的构件配置于所述下游组的套件的间隙或者套件与外壳之间的间隙。

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发明以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热交换器为基础,其特征在于,

所述对气流进行遮挡的构件为折流构件或者箱体。

技术方案6所记载的发明以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热交换器为基础,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器具备的各所述套件具有:第一安装部,其对所述传热管的一端进行支承;第二安装部,其对所述传热管的另一端进行支承;以及连接构件,其在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述第二安装部之间被支承为能够装卸,并且,在安装时连接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述第二安装部。

技术方案7所记载的发明以技术方案6所记载的热交换器为基础,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器具备如下的各所述套件:在重力方向上,将上层的套件的第一安装部支承于下层的套件的第一安装部的上表面,并且将上层的套件的第二安装部支承于所述下层的套件的第二安装部的上表面,由此能够将上层的套件叠放于下层的套件。

技术方案8所记载的发明以技术方案7所记载的热交换器为基础,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器具备设置于下游组的套件的间隙,并能够叠放所述套件的箱体,所述箱体能够支承所述折流构件。

发明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发明,在热交换器连接于最佳的气体流速的范围与热交换器不同的集尘装置的情况下,通过在流路截面积要扩大的区域将套件沿着气流方向设置有两组以上,从而能够确保热交换效率并且缩短整体的气体流路的长度。

根据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发明,与在下游组中不具有多个套件的情况相比,能够提升热交换的效率。

根据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发明,利用对气流进行遮挡的构件,使得通过下游组的套件的排气的流路截面积不会相比上游侧的排气的流路截面积扩大,从而能够容易地将气体流速控制在最佳的范围内。

根据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发明,能够利用对气体的流动进行遮挡的构件来堵塞间隙,从而能够限制为使气体不在气体流动时不进行热交换的区域流动。

根据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发明,能够利用折流构件、箱体而对气体的流动进行遮挡。

根据技术方案6所记载的发明,能够构成各安装部、连接构件和套件的一侧,能够削减一侧的壳体。

根据技术方案7所记载的发明,能够对套件进行叠放设置,从而能够使设置作业、维护作业简化。

根据技术方案8所记载的发明,通过使用箱体,能够在套件之间确保间隙的同时,对套件进行叠放设置。

附图说明

图1是包括本发明的热交换器在内的排烟处理系统的说明图。

图2是包括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热交换器在内的集尘装置的导入部分的说明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热交换器的说明图(立体图)。

图4是图3的套件的说明图,图4的(a)是立体图,图4的(b)是将外壳板拆除后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5是实施例2的热交换器的主要部分说明图,且是与实施例1的图2对应的图。

图6是实施例3的热交换器的主要部分说明图,且是与实施例1的图2对应的图。

图7是实施例4的热交换器的主要部分说明图,且是与实施例1的图2对应的图。

图8是其他实施例的说明图,图8的(a)是变更例1的说明图,图8的(b)是变更例2的说明图,图8的(c)是变更例3的说明图,图8的(d)是变更例4的说明图。

图9是以往的排气处理系统中的热回收器和电集尘机这部分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附图说明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具体例的实施例,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例。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容易理解以后的说明,从而在附图中,将前后方向设为x轴方向,将左右方向设为y轴方向,将上下方向设为z轴方向,并将箭头x、-x、y、-y、z、-z所示的方向或者所示的一侧分别设为前方、后方、右方、左方、上方、下方或者前侧、后侧、右侧、左侧、上侧、下侧。

另外,在图中,在“○”中记载了“·”的标记是指从纸面的背侧朝向表侧的箭头,在“○”中记载了“×”的标记是指从纸面的表侧朝向背侧的箭头。

需要说明的是,在使用了以下的附图进行的说明中,为了容易理解,而适当省略了说明所需要的构件以外的图示。

实施例1

图1是包括本发明的热交换器在内的排烟处理系统的说明图。

在图1中,在应用了实施例1的热交换器的排烟处理系统(成套设备)s中,来自锅炉1的排气被向脱硝装置2导入,在将排气中的氮氧化物去除后,在空气预热器(a/h)3中,与向锅炉1流动的燃烧用空气进行热交换。接下来,排气被向作为气气热交换器的一例的ggh热回收器4导入并进行热交换(热回收)。通过ggh热回收器4而降低了气体温度的排气在气体中的煤尘的电阻值降低了的状态下被向集尘装置(ep:electrostaticprecipitator,电集尘装置)5导入,并将排气中的煤尘的一大半去除。之后,排气由风扇6进行升压,并被向湿式排烟脱硫装置(fgd:fluegasdesulfurization)7导入,并通过气液接触而将排气中的硫氧化物及煤尘的一部分去除。在湿式排烟脱硫装置7中,冷却至饱和气体温度的排气利用被ggh热回收器4回收的热,而由作为气气热交换器的一例的ggh再加热器8进行升温(热交换、再加热)。通过了ggh再加热器8的排气从烟囱9排出。

图2是包括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热交换器在内的集尘装置的导入部分的说明图。

在图2中,实施例1的ggh热回收器4配置于集尘装置5的入口管道(气体导入部)11的内部。入口管道11具有壳体12,该壳体12的流路截面积随着朝向气流方向的下游侧而扩大。在实施例1中,在入口管道11中,为使排气的流速从作为烟道的流速的一例的15[m/s]成为作为预先设定好的集尘装置5的主体的最佳气体流速的一例的1[m/s],壳体12形成为随着朝向下游侧而逐渐扩宽的形状。

在图2中,ggh热回收器4具有套件21,该套件21具有进行热介质与气体的热交换的多个传热管。需要说明的是,各套件21的详细结构在后进行叙述。

在实施例1中,套件21的对于热交换而言最佳的气体流速的范围根据设计、规格来预先设定,作为一例而设定为10~12[m/s]。

实施例1的ggh热回收器4相对于气流方向(在实施例1中为水平方向)而在上游侧和下游侧配置有套件21。在实施例1中,在上游组22配置有两个套件21(21a、21b),在下游组23也配置有两个套件21(21c、21d)。

上游组22的套件21配置在入口管道11内的流速为10~12[m/s]的区域。两个套件21沿上下方向(与气流方向交叉的方向)排列配置,且上层的套件21b堆叠于下层的套件21a。

另外,在下游组23的套件21中,下层的套件21c和上层的套件21d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隙配置。需要说明的是,在下游组23中,在下层套件21c的上层载置有作为箱体的一例的空箱24,且在空箱24之上载置有上层套件21d,由此在套件21c、21d之间形成间隙。

在上游组22与下游组23之间设置有对气流进行遮挡的构件的一例即作为折流构件的一例的折流板26。折流板26从上游组22的上层套件21b趋向下游组23的各套件21c、21d而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地延伸。因此,在实施例1中使用了两块折流板26。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热交换器的说明图(立体图)。

在图3中,实施例1的两块折流板26在上游端部通过焊接或者螺栓紧固于框架(钢框架)51而被支承,并且,下游端部通过焊接等固定于各套件21c、21d的上游侧的框架51而被支承。因而,折流板26具有对在入口管道11内流动的排气进行引导的功能。另外,排气在从上游流过来时几乎不会进入由两个折流板26和空箱24包围的区域27(气体不会在区域27流动)。因此,通过下游组23的套件21的排气的流路截面积几乎不扩大,从而即使气体的流速还是比上游侧降低,也能够收敛在套件21的最佳气体流速的范围内。换言之,在下游组23,也以成为最佳气体流速的范围的方式(使气体流路截面积在管道内的上游侧和下游侧大致相同的方式)来设定折流板26相对于水平的倾斜角度、气流方向的长度、水平方向的宽度等。

(套件的说明)

图4是图3的套件的说明图,图4的(a)是立体图,图4的(b)是将外壳板拆除后的状态的说明图。

在图3、图4中,各套件21具有作为第一安装部的一例的第一集管42和作为第二安装部的一例的第二集管43。实施例1的第一集管42及第二集管43形成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柱状。各集管42、43形成为内部中空并且上端以及下端封闭的形状,且在内部形成有可供流动的空间。另外,在各集管42、43支承有向左右方向伸出的安装板44。

在各集管42、43的后表面支承有向后方延伸的传热管45、46。传热管45、46构成为:在壳体12的内部,在后端或者前端弯曲并沿前后方向往返多次。需要说明的是,在各集管42、43中,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支承有多个传热管45、46。各传热管45、46的两端由集管42、43支承,且构成为能够使得热介质从集管42、43向各传热管45、46出入。

各传热管45、46在前后方向的中央部由支承构件47支承。支承构件47形成为在板上形成有多个供传热管45、46通过的孔的形状。因此,传热管45、46不是仅由集管42、43支承为悬臂状态,而由集管42、43和支承构件47进行保持。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支承构件47在前后方向上及左右方向上图示了一个,但可以根据传热管45、46的长度,而在前后方向上设置多个,或在左右方向上设置多个。

另外,在各集管42、43中,在与传热管45、46对应的位置形成有栓塞孔48。栓塞孔48是沿前后方向贯通的孔,且后端与传热管45、46的入口或者出口连接。另外,栓塞孔48的前端在通常的使用时由未图示的塞子进行堵塞。在传热管45、46中的任一个发生故障而热介质漏出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取下栓塞孔48的塞子,利用未图示的封闭塞穿过栓塞孔48而堵塞传热管45、46的入口或者出口,从而阻止热介质的漏出。

在各集管42、43之间,作为连接构件的一例的外壳板49被支承为能够装卸。外壳板49具有与集管42、43的上下方向的高度对应的高度。外壳板49被未图示的螺栓以能够装卸的方式支承于安装板44。需要说明的是,将外壳板49以能够装卸的方式相对于安装板44固定的方法并不限定于螺栓。例如,可以代替螺栓紧固,而采用对外壳板49和集管42、43进行角焊并通过气刨等装卸这样的任意的能够装卸的固定方法。

因此,在装配有外壳板49的情况下,对集管42、43进行连接。因而,在装配有外壳板49的情况下,使集管42、43、传热管45、46在具有高刚性的状态下一体化,并且还能够抑制排气从集管42、43之间漏出。

由所述标注了附图标记42~49的构件构成实施例1的套件21。套件21构成为所谓的一个单元。因此,进行了单元化的各套件21能够在集管42、43这部分上下进行堆叠。即,能够通过将上层的套件21b的各集管42、43的下表面载置于下层的套件21a的各集管42、43的上表面来进行叠放。另外,还可以通过将各集管42、43载置于框架(钢框架)51来进行设置。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省略了图示,但优选的是,在进行堆叠等载置于框架51后,利用焊接、螺栓紧固来进行固定。

另外,也可以是,将进行了单元化的套件21逐个收容于气流方向的上游侧和下游侧敞开的箱状的壳体,或将多个套件21集中收纳于一个壳体。通过设为在箱状的壳体收容的套件21,从而以对箱进行堆叠的方式对套件21进行堆叠变得更容易,从而套件21的设置变得更容易。

(实施例1的作用)

具备所述结构的实施例1的热交换器(ggh热回收器)4配置在集尘装置5的入口管道11内。并且,在入口管道11的流路截面积要扩大的区域内,上游组22配置在最佳气体流速的范围内,从而确保了热交换的效率。另外,在下游组23,也利用折流板26以使气体流速处于最佳气体流速的范围内的方式控制气体的流动。因此,在下游组23也能够确保热交换的效率。

在入口管道11的下游侧,流速成为集尘装置5中最佳的流速。因此,还确保了集尘装置5的集尘效率。

并且,在实施例1中,热交换器4可以设置于集尘装置5的入口管道11。因此,无需像以往结构那样连接热交换器与集尘装置之间的烟道。因此,能够在热交换器4连接于最佳的气体流速的范围与热交换器4不同的器具即集尘装置5的情况下,缩短整体的气体流路的长度。因而,作为排气处理系统整体能够实现小型化。

特别是在不具有热交换器4的现有的排气处理系统中,即使要在后追加热交换器4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将热交换器4组装于集尘装置5的入口管道11这部分来追加热交换器4。因此,即使当在现有的排气处理系统中不能确保追加图9所示的以往结构那样的热交换器的空间的情况下,也能够追加实施例1的热交换器4。

另外,在以往的结构中,在集尘装置5的入口管道11中,在不能仅通过入口管道11的截面积扩大来使气体流速降低到最佳气体流速的情况下,有时作为流路阻力设置开了孔的铁板(冲压板)。相对于此,在实施例1中,在气体流路中设置的热交换器4本身也会成为流路阻力,因此可以完全取消冲压板或者减小冲压板。因而,能够削减冲压板,还能够削减成本。

而且,实施例1的热交换器4能够通过叠放套件21来设置热交换器4,从而与不进行叠放的以往结构相比,能够削减设置成本、设置时间。另外,在故障等情况下更换时的作业也变得容易,从而还能够削减维护成本。

另外,通过使用空箱24,从而想要将套件21彼此之间隔开间隙地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叠放设置,从而能够容易地应对。

实施例2

接下来进行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说明,但在该实施例2的说明中,对与所述实施例1的构成要素对应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该实施例在下述方面与所述实施例1不同,但在其他方面以与所述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构成。

图5是实施例2的热交换器的主要部分说明图,且是与实施例1的图2对应的图。

在图5中,实施例2的热交换器4与实施例1不同,在下游组23设置有三个套件21。三个套件21沿着与气流方向交叉的重力方向配置有三个。另外,在三个套件21彼此之间设置有两个空箱24。在各空箱24的气流方向的上游侧分别配置有折流板26。

(实施例2的作用)

在具备所述结构的实施例2的热交换器4中,具有与实施例1相同的作用效果。即,针对在集尘装置5的入口管道11的截面积扩大区域配置的三个套件21,利用折流板26将气体流速控制成处于最佳气体流速的范围内。因此,确保了三个套件21处的热交换的效率,并且也确保了集尘装置5的集尘效率。另外,可以在入口管道11设置热交换器4,作为排气处理系统整体能够实现小型化。另外,还能够削减冲压板,由于叠放还能够削减维护成本。

实施例3

接下来进行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说明,但在该实施例3的说明中,对与所述实施例1、2的构成要素对应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该实施例在下述方面与所述实施例1、2不同,但在其他方面以与所述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构成。

图6是实施例3的热交换器的主要部分说明图,且是与实施例1的图2对应的图。

在图6中,在实施例3的热交换器4中,与实施例2不同,下游组23的三个套件21从下层起按照顺序依次叠放有空箱24、套件21、套件21、套件21、空箱24。并且,在最上层的套件21的上端部与入口管道11的壳体之间、最下层的套件21的下端部与入口管道11的壳体之间,分别设置有折流板26。实施例3的折流板26大致沿着气流方向配置。

(实施例3的作用)

在具备所述结构的实施例3中,具有与实施例1、2相同的作用效果。即,确保了热交换的效率、集尘效率,还能够实现排气处理系统的小型化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施例1~3中例示了叠放套件21的结构,但在各套件21彼此之间、套件21与空箱24之间,既可以存在一些间隙,也可以不存在间隙。

另外,虽然例示了折流板26也沿大致气流方向配置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此。能够在使套件21处的气体流速为热交换的最佳气体流速、且集尘装置5处的气体流速为集尘的最佳气体流速的范围内进行调整。因此,两个折流板26也可以配置成逐渐扩宽状、或以收窄的方式配置。另外,折流板26的下游端也可以设为不由套件21支承而由空箱24支承的结构。

实施例4

接下来进行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说明,但在该实施例4的说明中,对与所述实施例1~3的构成要素对应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该实施例在下述方面与所述实施例1~3不同,但在其他方面以与所述实施例1~3相同的方式构成。

图7是实施例4的热交换器的主要部分说明图,且是与实施例1的图2对应的图。

在图7中,在实施例4的热交换器4中,与实施例1~3不同,上游组22由一个套件21构成,下游组23也由一个套件21构成。另外,下游组23从下层起按照顺序依次叠放有空箱24、套件21、空箱24。并且,在下游组23的套件21的上端部与入口管道11的壳体之间、套件21的下端部与入口管道11的壳体之间分别设置有折流板26。实施例4的折流板26相对于气流方向配置成随着朝向下游侧而收窄。

(实施例4的作用)

在具备所述结构的实施例4中,具有与实施例1~3相同的作用效果。即,确保了热交换的效率、集尘效率,还能够实现排气处理系统的小型化等。

(变更例)

图8是其他实施例的说明图,图8的(a)是变更例1的说明图,图8的(b)是变更例2的说明图,图8的(c)是变更例3的说明图,图8的(d)是变更例4的说明图。

在实施例1~4中,例示了入口管道11的壁面逐渐扩宽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此。如图8的(a)~(d)所示,也可以设为如下形状:入口管道11的一方的壁面11a随着朝向下游侧而相对于气流方向倾斜成流路截面积扩大,并且另一方的壁面11b沿着气流方向。

此时,如图8的(a)、(b)所示,也可以是如下结构:将上游组22和下游组23沿着倾斜的壁面11a隔开间隔配置,且在沿着气流的壁面11b设置折流板26和空箱24。需要说明的是,上游组22及下游组23既可以如图8的(a)所示那样由一个套件21构成,也可以如图8的(b)所示那样由多个套件21构成。另外,套件21之间、套件21与空箱24之间既可以存在间隙,也可以不存在间隙。

另外,如图8的(c)、(d)所示,也可以是如下结构:壁面11b沿着气流,将上游组22和下游组23沿着该壁面11b隔开间隔配置,在倾斜的壁面11a设置折流板26和空箱24。另外,上游组22及下游组23也是既可以如图8的(c)所示那样由一个套件21构成,也可以如图8的(d)所示那样由多个套件21构成。

(其他变更例)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例及变更例进行了详述,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所述实施例等,而能够在专利技术方案所记载的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在下述例示了本发明的其他变更例(h01)~(h011)。

(h01)在所述实施例中,例示了在热交换器4中相对于排气的流动方向设置上游组22、下游组23这两组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还可以设置一组以上的中游组。

(h02)在所述实施例中,例示了排气的流动方向是水平方向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应用为排气的流动方向是上下方向的情况。

(h03)在所述实施例中,例示了上游组22具有一个或者两个套件21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此。上游组22还可以由三个以上的套件构成。另外也可以是,将下游组23也设为具有三个以上的套件21的结构。

(h04)在所述实施例中,例示了套件21沿上下方向排列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根据入口管道11的形状而设为沿纵深方向也设置有多个套件21的结构。

(h05)在所述实施例中,例示了将空箱24插入套件21之间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不使用空箱24而仅将间隔开。

(h06)在所述实施例中,因空箱24的大小而存在如下风险,即,在空箱24的下游侧,通过了上下的套件21后的气体以绕回形式形成漩涡,从而使气体的流动发生阻滞或者偏斜。为了减少这种风险,还可以在空箱24的下游侧设置与上游侧的折流板26左右对称的折流板,以作为对气体进行整流的结构。

(h07)在所述实施例中,例示了针对一个套件21设置多根传热管45、46的结构,但也可以设为传热管45、46针对一个套件21为一个的结构。

(h08)在所述实施例中,例示了热交换器4设置于集尘装置5的入口管道11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在最佳气体流量不同的设备即空气预热器3的出口管道这部分中,设置在成为热交换器4的最佳气体流速的区域。另外,作为热交换器4而例示了热回收器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应用于ggh再加热器8等在其他场所设置的热交换器。(h09)在所述实施例中,作为对气流进行遮挡的构件而例示了板状的构件,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具有区域27的外形形状的箱状、块状的构件等任意形态的结构。

(h010)在所述实施例中,作为套件21,优选采用能够进行堆叠的结构,但也可以使用以往型的不能进行堆叠的热交换器。

(h011)在所述实施例中,例示了使用对气流进行遮挡的构件并在气体的流速为最佳的范围内设置套件21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此。即使根据入口管道11的内表面的形状而未设置折流板26(对气流进行遮挡的构件),只要能够在气体的流动为最佳的区域内设置上游组22和下游组23,则也可以设为未设置折流板26的结构。

附图标记说明

4…热交换器;

5…集尘装置;

11…气体导入部;

21…套件;

21a、21c…下层的套件;

21b、21d…上层的套件;

22…上游组;

23…下游组;

24…箱体;

26…折流板构件;

42…第一安装部;

43…第二安装部;

45、46…传热管;

49…连接构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