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式热交换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425729发布日期:2020-12-25 11:55阅读:318来源:国知局
板式热交换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热交换器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板式热交换器,其可减少运行期间的空间布置需求。



背景技术:

板式热交换器是一种高效换热器,具有传热能力强和占地面积小等诸多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化工、核电领域。典型的板式换热器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固定压紧板、活动压紧板、板片组、上导杆、立柱、下导杆、拉杆等,固定压紧板和立柱下方的混凝土基础中埋设有对应的预埋板,并通过螺栓将固定压紧板和立柱锁定在预埋板上。

板片组设置于固定压紧板和活动压紧板之间,一般由数百张板片叠放压紧而成,板片和活动压紧板悬挂在上导杆上,若干根穿过活动压紧板外侧的拉杆拔紧活动压紧板,使板片组被压紧。当换热器需要维修拆解时,需要松开拉杆上的螺母,取下拉杆。此时,板片组失去活动压紧板的约束压力,板片组本身的板片将散开(密封橡胶垫回弹),整个板片组将沿着上导轨向立柱方向膨胀,同时,为了能够拿下板片,需要将固定压紧板向立柱方向移动,板片之间也需要留出足够空间距离。

因此,在设计板式热交换器时,需要在活动压紧板和立柱之间留出足够长的位置,以便于在维修拆解板片时有足够的拆解空间,此长度空间一般占到设备总长度的1/2-2/3。板式热交换器的流体进出口一般布置在固定压紧板上,立柱侧主要用于维修和人员通行,因此若在狭小空间内布置板式热交换器,则有可能因设备框架长度过长,导致立柱侧无人员维修和通行空间,难以布置。

有鉴于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可减少运行期间的空间布置需求的板式热交换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可减少运行期间的空间布置需求的板式热交换器。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板式热交换器,其包括:

固定压紧板,安装于混凝土基础上;

第一立柱,可拆卸安装于混凝土基础上并与固定压紧板相对平行设置,固定压紧板与第一立柱之间间隔分布多个拉杆,多个拉杆大致垂直穿过固定压紧板;以及

活动压紧板,设置于固定压紧板和第一立柱之间并且可在固定压紧板和第一立柱之间移动、定位,活动压紧板和固定压紧板之间设有板片组;

其中,所述固定压紧板与所述第一立柱之间的间距可调。

作为本发明板式热交换器的一种改进,在正常运行状态下,所述固定压紧板和所述第一立柱的顶部通过第一上导杆连接,所述固定压紧板和所述第一立柱的底部通过第一下导杆连接,所述活动压紧板可沿着所述第一上导杆和所述第一下导杆移动、定位。

作为本发明板式热交换器的一种改进,在维修待拆解状态下,在所述第一上导杆上连接第二上导杆、在所述第一下导杆上连接第二下导杆,将与所述第一立柱相同的第二立柱连接在所述第二上导杆和所述第二下导杆上,并移除所述第一立柱。

作为本发明板式热交换器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上导杆和第二上导杆通过上导杆连接板和螺栓螺母连接固定。

作为本发明板式热交换器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上导杆和第二上导杆的截面均为h型。

作为本发明板式热交换器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上导杆的末端设有两排圆孔,所述第二上导杆的前端设有两排圆孔,所述第一上导杆和第二上导杆拼接时,所述上导杆连接板与所述第一上导杆和第二上导杆相贴合,所述上导杆连接板在对应的位置设有圆孔,螺栓穿过圆孔并通过螺母紧固固定连接。

作为本发明板式热交换器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上导杆和第二上导杆的末端下端翼缘板设有4个圆孔,用于通过螺栓与所述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固定连接。

作为本发明板式热交换器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下导杆和第二下导杆通过下导杆连接板和螺栓连接固定。

作为本发明板式热交换器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下导杆和第二下导杆的横截面为矩形。

作为本发明板式热交换器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下导杆的末端底部开有螺纹孔,所述第二下导杆的前端底部也设有螺纹孔,所述第一下导杆和第二下导杆拼接时,所述下导杆连接板贴合在所述第一下导杆和第二下导杆的底部,所述下导杆连接板在对应的位置设有圆孔,通过将螺栓拧入第一下导杆和第二下导杆的螺纹孔中将二者连接。

作为本发明板式热交换器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下导杆和第二下导杆靠接所述第二立柱端面设有螺纹孔,用于与所述第二立柱通过螺栓锁定在所述第二立柱上。

作为本发明板式热交换器的一种改进,所述固定压紧板设有预埋板,所述第一立柱设有维修预埋板,预埋板和维修预埋板上均设有螺纹孔,分别用于和所述第一立柱通过螺栓连接。

作为本发明板式热交换器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立柱包括支撑h型钢、底板和连接角钢,支撑h型钢的底部与底板焊接,支撑h型钢的底部腹板上设有圆孔,用于通过螺栓和下导杆锁定,底板上设有圆孔,用于穿过螺栓和预埋板紧固,两块连接角钢一面和支撑h型钢上部腹板贴合,另一面和支撑h型钢的上部端面平齐,在连接角钢与支撑h型钢的上部端面平齐的一面设有两个圆孔,用于将连接角钢和所述第一上导杆通过螺栓连接。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板式热交换器通过调整固定压紧板与第一立柱之间的间距,可以解决因维修拆解板片造成的框架长度尺寸较长,狭小空间难以布置的技术难题。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板式热交换器及其技术效果进行详细说明,其中:

图1为现有板式热交换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正常运行状态下本发明板式热交换器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仅示出了第一上导杆、第一下导杆和第一立柱。

图3为本发明板式热交换器中第一上导杆和第一立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圆圈部a所示角钢的放大示意图。

图5为维修待拆解状态下本发明板式热交换器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仅示出了第一上导杆、第二上导杆、第一下导杆、第二下导杆和第二立柱。

图6为本发明板式热交换器从正常运行状态到维修待拆解状态的安装过程示意图。

10-固定压紧板;20-第一立柱;200-支撑h型钢;202-底板;204-连接角钢;20’-第二立柱;30-拉杆;40-活动压紧板;50-板片组;60-第一上导杆;60’-第二上导杆;70-第一下导杆;70’-第二下导杆,80-上导杆连接板;90-下导杆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发明目的、技术方案及其技术效果更加清晰,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解释本发明,并非为了限定本发明。

请参照图1至6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板式热交换器,其包括:

固定压紧板10,安装于混凝土基础上;

第一立柱20,可拆卸安装于混凝土基础上并与固定压紧板10相对平行设置,固定压紧板10与第一立柱20之间间隔分布多个拉杆30,多个拉杆30大致垂直穿过固定压紧板10;以及

活动压紧板40,设置于固定压紧板10和第一立柱20之间并且可在固定压紧板10和第一立柱20之间移动、定位,活动压紧板40和固定压紧板10之间设有板片组50;

其中,固定压紧板10与第一立柱20之间的间距可调。

请参照图1和图2所示,在正常运行状态下,固定压紧板10和第一立柱20的顶部通过第一上导杆60连接,固定压紧板10和第一立柱20的底部通过第一下导杆70连接,活动压紧板40可沿着第一上导杆60和第一下导杆70移动、定位。此时,维修预埋板不使用,板式热交换器的第一立柱20可以尽可能靠近活动压紧板40,而图2所示的两块预埋板之间的空间用于设备正常运行维修和人员通行的空间。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发明板式热交换器的结构与现有板式热交换器的结构基本相同,不同之处仅仅在于:第一下导杆60上可以拼接第二上导杆60’,第二下导杆70上可以拼接第二下导杆70’,通过拆除第一立柱20并在第二上导杆60’和第二下导杆70’的上安装与第一立柱20具有相同结构的第二立柱20’,以减少运行期间的空间布置需求。

请参照图1和图2所示,与现有的板式热交换器相同,固定压紧板10设有预埋板(未标注),第一立柱20设有维修预埋板(未标注),预埋板和维修预埋板上均设有螺纹孔,分别用于和第一立柱20、第二立柱20’通过螺栓连接。

请参照图3和图4所示,第一立柱20包括支撑h型钢200、底板202和连接角钢204,支撑h型钢200的底部与底板202焊接,支撑h型钢200的底部腹板上设有圆孔,用于通过螺栓和下导杆锁定,底板202上设有圆孔,用于穿过螺栓和预埋板紧固,两块连接角钢204一面和支撑h型钢200上部腹板贴合,另一面和支撑h型钢200的上部端面平齐,在连接角钢204与支撑h型钢200的上部端面平齐的一面设有两个圆孔,用于将连接角钢204和第一上导杆60通过螺栓连接。

请参照图5和图6所示,在维修待拆解状态下,在第一上导杆60上连接第二上导杆60’、在第一下导杆70上连接第二下导杆70’,将与第一立柱20相同的第二立柱20’连接在第二上导杆60’和第二下导杆70’上,并移除第一立柱20。在图示实施方式中,第一上导杆60和第二上导杆60’通过上导杆连接板80和螺栓螺母(未标注)连接固定。此时,板式热交换器的活动压紧板40和第二立柱20’之间的距离增大,满足了维修拆解板片的空间要求,可以进行板片组50中板片的拆解操作。当拆解板片操作结束,回装板片后将板式热交换器恢复至图2所示的正常运行状态。

请参照图5所示,第一上导杆60和第二上导杆70的截面均为h型。第一上导杆60的末端设有两排圆孔,第二上导杆60’的前端设有两排圆孔,第一上导杆60和第二上导杆60’拼接时,上导杆连接板80与第一上导杆60和第二上导杆60’相贴合,上导杆连接板80在对应的位置设有圆孔,螺栓穿过圆孔并通过螺母紧固固定连接。第一上导杆60和第二上导杆60’的末端下端翼缘板设有4个圆孔,用于通过螺栓与第一立柱20和第二立柱20’固定连接。

请参照图5所示,第一下导杆70和第二下导杆70’为横截面为矩形的长杆,第一下导杆70和第二下导杆70’通过下导杆连接板90和螺栓连接固定。第一下导杆70的末端底部开有螺纹孔,第二下导杆70’的前端底部也设有螺纹孔,第一下导杆70和第二下导杆70’拼接时,下导杆连接板90贴合在第一下导杆70和第二下导杆70’的底部,下导杆连接板90在对应的位置设有圆孔,通过将螺栓拧入第一下导杆70和第二下导杆70’的螺纹孔中将二者连接。第一下导杆70和第二下导杆70靠接所述第二立柱20’端面设有螺纹孔,用于通过螺栓锁定在第二立柱20’上。

结合以上对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可以看出,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板式热交换器通过调整固定压紧板与第一立柱之间的间距,可以解决因维修拆解板片造成的框架长度尺寸较长,狭小空间难以布置的技术难题。

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发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适当的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一些修改和变更也应当落入本发明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发明构成任何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