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315932阅读:627来源:国知局
换热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换热器。
【背景技术】
[0002]在空调系统中,制冷剂经过膨胀阀之后为气液两相的状态。为了保证换热性能,通常会在换热器的进口前设置气液分离器,对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使进入换热器的制冷剂为液相态制冷剂。然而,现有的气液分离器气液分离效果不好,这就会使集流管内的制冷剂气液分布不均匀,不仅导致整个换热器换热不均匀,而且降低了换热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热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换热器内的制冷剂气液分布不均匀,换热性能不好的问题。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包括换热单元、制冷剂入口和制冷剂出口,换热单元包括上集流管、下集流管和多个换热管,上集流管设置在换热管的上方并与换热管连通,下集流管设置在换热管的下方并与换热管连通,换热单元至少为两个,换热器还包括至少一个气液分离管,气液分离管位于任意相邻的两个换热单元之间,气液分离管的进口与上集流管连通,气液分离管的出口与下集流管连通,气液分离管包括主体段,主体段的过流面积与和气液分离管相邻并位于气液分离管上游的换热单元中各换热管的过流面积之和的比值为0.25-0.5。
[0005]进一步地,气液分离管还包括至少一段过流面积变化段,主体段包括位于顶部的进口及位于底部的出口,进口处设置有分隔开的制冷剂进入通道和导气通道,过流面积变化段位于主体段的中下部,过流面积变化段的过流面积小于主体段的过流面积。
[0006]进一步地,气液分离管的上端插入至上集流管内形成第一分离管插入段。
[0007]进一步地,上集流管上设置有用于插入气液分离管的第一通孔,第一通孔处设置有第一翻边结构。
[0008]进一步地,气液分离管的下端插入至下集流管内形成第二分离管插入段。
[0009]进一步地,下集流管上设置有用于插入气液分离管的第二通孔,第二通孔处设置有第二翻边结构。
[0010]进一步地,过流面积变化段位于气液分离管与下集流管的连接处。
[0011]进一步地,气液分离管还包括粗糙结构,粗糙结构至少设置在位于过流面积变化段的上方的主体段的内表面上或过流面积变化段的上端的内表面上。
[0012]进一步地,气液分离管还包括第一隔板,第一隔板向下延伸至主体段内,第一隔板将主体段的上端分隔形成制冷剂进入通道和导气通道,制冷剂进入通道和导气通道并列设置并分别与主体段相连通。
[0013]进一步地,第一隔板的上部设置在上集流管内并将上集流管分隔开。
[0014]进一步地,第一隔板的上部的形状与上集流管的横截面的形状相适配,第一隔板的下部的形状与气液分离管的横截面的形状相适配。
[0015]进一步地,换热器还包括导气管,导气管设置在上集流管的外部,导气管的进口与气液分离管的导气通道连通,导气管的出口与制冷剂出口连通。
[0016]进一步地,气液分离管还包括设置在导气通道内的至少一个挡板,挡板上设置有分呙孔。
[0017]进一步地,气液分离管的横截面呈矩形,矩形的宽度与换热管的宽度相等。
[0018]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设置气液分离管并使气液分离管的主体段的过流面积与和气液分离管相邻并位于气液分离管上游的换热单元中各换热管的过流面积之和的比值为0.25-0.5。如果两者的过流面积的比值过大,气液两相态制冷剂会直接从气液分离管通过,很难起到气液分离的作用;如果两者的过流面积的比值过小,气液两相态制冷剂可能会过多地堆积在气液分离管内,这样会影响制冷剂流通,也会影响气液分离的效果。因此,主体段的过流面积与和气液分离管相邻并位于气液分离管上游的换热单元中各换热管的过流面积之和的比值设置在上述范围内,可以使气液分离管内的气液两相态制冷剂分离效果更好。此外,上述过流面积的比值范围可以在保证气液分离效果的同时,避免气液分离管过大,从而避免整个换热器换热面积的浪费。
【附图说明】
[0019]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20]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器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示出了图1的换热器的主视示意图;
[0022]图3示出了图2的换热器的第一局部放大图;
[0023]图4示出了图2的换热器的第二局部放大图;
[0024]图5示出了图1的换热器的上、下集流管及气液分离管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6示出了图1的换热器的第二隔板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0026]图7示出了图1的换热器的第一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7]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0028]10、换热管;20、上集流管;21、第一翻边结构;30、下集流管;31、第二翻边结构;40、制冷剂入口; 50、制冷剂出口; 60、气液分离管;61、制冷剂进入通道;62、导气通道;63、过流面积变化段;64、第一分离管插入段;65、第二分离管插入段;70、挡板;81、第一隔板;82、第二隔板;821、节流孔;822、气孔;90、导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9]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0030]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换热器包括两个换热单元、制冷剂入口40和制冷剂出口 50以及一个气液分离管60。其中,每个换热单元包括上集流管20、下集流管30和多个换热管10。上集流管20设置在换热管10的上方并与换热管10连通。下集流管30设置在换热管10的下方并与换热管10连通。气液分离管60位于两个换热单元之间。气液分离管60的进口与上集流管20连通。气液分离管60的出口与下集流管30连通。气液分离管60包括主体段,主体段的过流面积与位于气液分离管60上游的换热单元中各换热管10的过流面积之和的比值为 0.25-0.5。
[0031]应用本实施例的换热器,设置气液分离管60并使气液分离管60的主体段的过流面积与位于气液分离管60上游的换热单元中各换热管的过流面积之和的比值为0.25-0.5。如果两者的过流面积的比值过大,气液两相态制冷剂会直接从气液分离管60通过,很难起到气液分离的作用;如果两者的过流面积的比值过小,气液两相态制冷剂可能会过多地堆积在气液分离管60内,这样会影响制冷剂流通,也会影响气液分离的效果。因此,主体段的过流面积与和位于气液分离管60上游的换热单元中各换热管的过流面积之和的比值设置在上述范围内,可以使气液分离管60内的气液两相态制冷剂分离效果更好。此外,上述过流面积的比值范围可以在保证气液分离效果的同时,避免气液分离管60过大,从而避免整个换热器换热面积的浪费。
[0032]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换热器中,气液分离管60位于两个换热单元之间,即本实施例的换热器为双回路微通道换热器。该双回路微通道换热器分为两个回路。气液分离管60设置在两个回路之间。具体地,当换热器进行换热时,气液两相制冷剂通过制冷剂入口 40进入上游的换热单元的下集流管30之后,上升经过该换热单元的换热管10进行一次换热,换热之后的制冷剂到达该换热单元的上集流管20(第一回路)。一般情况下,上述上游的换热单元的换热管10的数量相对设置少一些,这样就可以避免经过一次换热之后的制冷剂中气态制冷剂含量太高。在经过一次换热后,气液两相制冷剂通过竖直设置的气液分离管60进行气液分离,分离出来的气态制冷剂通过导气通道62流至制冷剂出口 50,并进入压缩机进行再利用,分离出来的液态制冷剂流入下游的换热单元的下集流管30并通过该换热单元的换热管10进行二次换热,换热之后的制冷剂到达该换热单元的上集流管20,并进入压缩机进行再利用(第二回路)。如果换热器内存在大量的气态制冷剂,则必然会存在气液两相态分布不均的问题。由于气态制冷剂的换热效果差,换热器主要通过液态制冷剂进行换热。若出现气液两相态分布不均的现象,就会导致气态制冷剂分布多的地方换热效果较差,出现换热不均的现象,进而会使流经换热器的空气温度不均匀,影响舒适度。本实施例的换热器的导气通道62可以将换热器内的气态制冷剂导出到制冷剂出口 50,减少换热器内气态制冷剂的残留量,很好地减弱了气液两相态制冷剂分布不均带来的换热不均的问题。此外,随着气态制冷剂的导出,换热器内的液态制冷剂量会增多,由于液态制冷剂的换热效果比气态制冷剂好,这样就可以进一步增强换热效果,从而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