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陶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556807发布日期:2021-04-06 12:07阅读:323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陶炉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厨房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陶炉。



背景技术:

在人们的日常烹饪过程中,电陶炉是人们常用的一种烹饪工具,由于其没有明火,安全性更高,烹饪效率高,操作方便因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目前市场上的电陶炉一般包括机壳、机芯和面板,机芯主要包括发热盘组件,面板设置于发热盘的上部。当电陶炉正常工作时,发热盘内的发热丝产生热量传递至面板,对面板上的锅具进行加热。

这种电陶炉在使用电热丝加热时,电陶炉的面板会有很高的表面温度。另外,该种电陶炉通常并未设置锅具检测系统,因此无论面板上是否承载锅具,电陶炉均会对面板进行加热,这就大大降低了电陶炉的安全性。现有的部分电陶炉对此进行了部分改进,使用重力传感器或者超声波传感器来检测面板上是否有锅具,但采用上述结构会导致外部电路复杂,并且需要单独设计相关结构,成本较高。

由此可见,现有技术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和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陶炉,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个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陶炉,包括壳体以及安装于所述壳体内的发热盘,所述壳体包括下盖和安装于所述下盖的上盖,所述上盖表面设有用于放置锅具的放置区,所述放置区下方设有导电元件,所述壳体内还设有触控板,所述触控板设置有触控芯片,所述触控芯片与所述导电元件之间电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发热盘还包括底盘,所述底盘的边缘向上延伸形成有所述导电元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上盖表面设有面板以形成所述放置区。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底盘与所述导电元件围成上端开口的发热腔,所述面板用于盖合所述发热腔,且所述面板具有与所述发热腔相对应的加热区域。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壳体还包括连接线,所述触控芯片与所述导电元件通过所述连接线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导电元件和所述触控芯片两者之一设置有插接槽,两者之另一设置有与所述插接槽相配合的插接端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导电元件与所述下盖两者之一设置有支撑部,两者之另一设置有与所述支撑部相配合的配合部,且所述支撑部与所述配合部之间设置有弹性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配合部、所述支撑部和所述弹性件均为多个,且多个所述配合部、多个所述支撑部和多个所述弹性件均沿所述导电元件的周向均布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上盖表面设置对应所述触控板的触控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电陶炉还包括: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触控部的控制信号,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控制信号调整所述发热盘的加热功率和/或加热时间。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取得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陶炉,在正常工作时,电陶炉通过触控芯片与导电元件的电连接实现对导电元件变化量的检测,进而实现对放置区上有无锅具进行检测,这种结构相较于现有技术提供的在电陶炉内部设置传感器的检测方式而言,大大简化了电陶炉的内部结构,从而有利于提升产品的装配效率。此外,该种结构的电陶炉取消了传感器的设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降低了整机的生产成本。

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导电元件设置于底盘的上方,与放置区相接近,可以更敏锐地检测放置区是否有锅具。导电元件可以作为检测装置,用于感受放置区是否有锅具,并依据是否有锅具产生信号变化,并将该变化传输至触控芯片。

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上盖表面单独设置有面板,形成锅具放置区,锅具放置区与上盖表面其他部分区域相区别,用于提示使用者锅具放置的具体位置。并且,锅具放置区与上盖表面相互分离,使得上述导电元件只对放置区上的物体进行检测,当上盖表面其他位置放置有物体时,不会对检测结果造成干扰。

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通过上述结构,发热盘的底盘与导电元件围成一个上端开口的发热腔,使得发热盘产生的热量留在发热腔内部,面板盖合在发热腔上部,使得发热腔构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使得发热盘产生的热量更高效的传递至面板,减少热量在电陶炉内部的损耗,以对面板上的锅具更好地进行加热。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绘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描述的一种电陶炉的各部分组成及连接示意图;

图2绘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描述的一种电陶炉的工作流程图。

其中,

01锅具、02上盖、03放置区、04触控部、05底盘、06导电元件、07触控板、08连接线、09配合部、10下盖、11支撑部、12弹性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的阐释本申请的整体构思,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以示例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如图1所绘示的一种示意性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中,本实用新型被通过如图揭示的方式实现,揭示了一种电陶炉,该电陶炉可以如图1所示,该电陶炉包括壳体以及安装于所述壳体内的发热盘,该壳体包括下盖10与安装于所述下盖10的上盖02,所述上盖02表面设有用于放置锅具01的放置区03,放置区03下方设有导电元件06。该壳体内还设有触控板07,触控板07设置有触控芯片,触控芯片07与导电元件06之间电连接。

在正常工作时,将锅具01放置于上盖02表面设置的放置区03上,壳体内部设置有发热盘,通过控制发热盘的工作状态,进而实现对锅具的加热或停止加热。放置区03下方的导电元件06相当于一个电容,该导电元件06与触控板07内的触控芯片电连接,触控芯片可以感知导电元件06的电容变化。

本实施例提供的上述结构的电陶炉相较于现有技术提供的在电陶炉内部设置传感器的检测方式的电陶炉而言,大大简化了电陶炉的内部结构,从而有利于提升产品的装配效率。此外,该种结构的电陶炉取消了传感器的设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降低了整机的生产成本。

当电陶炉进行工作时,触控芯片对导电元件进行检测,当放置区上没有锅具时,触控芯片感知导电元件的等效容值小于一个特定值b,此时电陶炉不加热。当放置区上放置有锅具并且使用者的手与之相连时,由于介质发生变化,导电元件的等效容值相应地发生变为大于b且小于a的一个值,此时电陶炉同样不加热。当使用者的手离开锅具即放置区上仅有锅具时,此时导电元件的等效容值大于a,电陶炉开始加热。当使用者的手再次接触锅具时,导电元件的等效容值不满足大于a的情形,电陶炉再次停止加热。

具体地,电陶炉的工作过程可以参照图2所示,包括如下步骤:

s1、系统初始化并感知导电元件的等效容值;

s2、判断等效容值是否大于b;若是,则执行步骤s3;若否,则执行步骤s4;

s3、放置区有锅具且锅具与手相连;

s4、不加热;

s5、判断等效容值是否大于a;若是,则执行步骤s6;若否,则执行步骤s4;

s6、放置区有锅具且手与锅具相脱离;

s7、正常加热。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导电元件相当于一个电容,触摸芯片采用的是电容式触摸检测原理,其具有功耗低、成本低、响应迅速、使用寿命长等特性,有助于提升锅具检测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当然,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检测方式并不局限于电容式检测方式,还可以采用其他以介质产生变化进行检测的方式例如电荷转移检测方式、松弛震荡检测方式、充电转换检测方式等。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如图1所绘示的一种示意性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中,电陶炉发热盘还包括底盘05,底盘05的边缘向上延伸形成有导电元件06。

导电元件06设置于底盘的上方,与放置区03相接近,可以更敏锐地检测放置区03是否有锅具01。导电元件06可以作为检测装置,用于感受放置区03是否有锅具01,并依据是否有锅具01产生信号变化,并将该变化传输至触控芯片。

底盘05的边缘向上延伸形成环形导电元件06,导电元件06与放置区03之间的距离更近,当放置区上的状态发生变化,导电元件06上的等效电容依据放置区介质的变化,可以相应地发生变化,提升了检测的精度。另外,导电元件06与底盘05构成了一个半封闭的发热腔,使发热盘产生的热量集中于所述发热腔。

在本实施方式中,底盘05边缘向上延伸形成导电元件06,导电元件06与底盘05一体成型,有利于导电元件06与底盘05的稳固链接。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也可将导电元件06与底盘05设计为分体结构,通过连接件进行连接。具体地,连接件例如可以为螺栓、螺钉、卡扣等。这种连接方式不仅降低了加工过程中的加工难度,同时也提高了该装置的可更换性,当底盘05与导电元件06其中之一发生故障时,仅需要更换其中之一即可解决问题,降低了后期维护的成本。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由底盘05的边缘向上延伸形成导电元件06的方式仅仅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并不能构成对本市实施例导电元件06具体结构的限定,导电元件06的其他结构例如可以是设置于上盖02下方的零件,其与底盘05为相互独立的两个零件。为便于理解,本申请说明书部分将以底盘05的边缘向上延伸形成导电元件06的方式为例进行详细地阐述。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上盖02表面设置有面板以形成放置区03,且面板与上盖02之间可以为可拆卸连接。

上盖02表面单独设置有面板,形成锅放置区03,放置区03与上盖02表面其他部分区域相区别,用于提示使用者锅具01放置的具体位置。并且,放置区03与上盖02表面相互分离,使得上述导电元件06只对放置区03上的物体进行检测,当上盖02表面其他位置放置有物体时,不会对检测结果造成干扰。

如图1所绘示的一种示意性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中,底盘05与导电元件06围成上端开口的发热腔,上盖02表面设置的面板03盖合于发热腔上,且面板03具有与发热腔相对应的加热区域。

通过上述结构,发热盘的底盘05与导电元件06围成一个上端开口的发热腔,使得发热盘产生的热量留在发热腔内部,面板盖合在发热腔上部,使得发热腔构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加热时,底盘05中的加热丝产生热量,由于底盘05与导电元件06构成一个发热腔,致使大部分热量都积蓄在发热腔内,通过盖合的面板将热量传递给面板上的锅具01,从而使得热量的传递更加高效,减少热量在电陶炉内部的损耗,以对面板上的锅具更好地进行加热。

在本实用新型未绘示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可以将底盘05与导电元件06围成的发热腔替代为一种热的良导体,该导体与面板相互抵靠。工作状态时,底盘05产生热量直接传递给该导体,再通过导体传递至面板,即将底板与面板之间的介质由空气转变为热的良导体,提高热量的传递效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电陶炉壳体内部还包括连接线08,触控板07内的触控芯片与导电元件06通过连接线08相互连接。

连接线将触控芯片与导电元件06之间进行电连接,当面板处于有无锅具不同状态时,导电元件06会产生不同的电信号,电信号通过连接线传递至触控芯片,以对导电元件06进行状态检测。连接线成本低廉,能进一步降低电陶炉的制造成本。

具体地,触控板07内的触控芯片与导电元件06通过连接线08进行连接,导电元件06通过感知面板03上是否有锅具01存在,其等效电容相应地发生变化,该变化通过连接线08传递至触控芯片,使得触控芯片感知到导电元件06的等效电容的变化。

在图1未绘示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导电元件与触控芯片两者之一设置有插接槽,两者之另一设置有与插接槽相配合的插接端子。通过插接端子与插接槽插接,将导电元件06与触控芯片进行连接,使得触控芯片可以感知导电元件06等效电容的变化。

作为将触控芯片与导电元件06连接起来的又一实施方式,导电元件06与触控芯片通过分别设置插接槽与插接段子进行连接,此种连接方式使得两者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固,提高了信号传递的稳定性。使得电陶炉内部更少的使用导线,使内部空间更加整洁有序。使得电陶炉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得到了提高。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除了使用上述两种连接方式外,还可以采用其他于现有技术中可以直接获得的连接方式,只要能实现导电元件06与触控芯片之间的信号互通即可。

如图1所绘示的一种示意性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中,导电元件06与下盖10两者之一设置有支撑部11,两者之另一设置有与支撑部11相配合的配合部09,且支撑部11与配合部09之间设置有弹性件12。

导电元件06与下盖10分别设置有支撑部11与配合部09,如图1所绘示,该支撑部11为柱体结构,与下盖10连接处沿周向设置有筋板。导电元件06与支撑部11相对应位置设置有配合部09,该配合部09为由导电元件06下方的底板向外水平延伸的端片,端片上开设有圆形孔,在进行配合固定时,下盖10上的柱体支撑部11插入上述端片,使端片套设于支撑部11上,实现导电元件06与下盖10的固定安装。另外,支撑部11与配合部09之间设置有弹性件12,该弹性件12套设于支撑部11上,且支撑部11与配合部09相互配合时,该弹性件12与配合部09相互抵靠。支撑部11与弹性件12均为绝缘材料,避免壳体带电。

上述导电元件06与下盖10之间的连接结构一方面能够实现在生产过程中电陶炉内部零部件的快速定位与安装,缩短单件生产时间。另一方面,导电元件06与下盖10通过支撑部11与配合部09连接可以有效地提高电陶炉内部结构的稳定性,使内部结构具有抵抗外力而不发生错位的能力。支撑部11与配合部09之间设置弹性件12,该弹性件12的设置能在支撑部11轴向方向上产生一个向上的作用力,使得发热盘与面板紧密贴合,发热盘与面板之间构成一个相对密封的空间,有效地减少了热量的散失,提高电陶炉的工作效率。

如图1所绘示,弹性件12为一弹簧结构,弹性件起到的作用主要为使发热组件与面板紧密贴合,只要能实现该技术效果皆可。另外,导电元件06与下盖10的连接方式并不局限于使用支撑部与配合部,还可以采用其他连接方式例如卡槽与卡扣相互配合的结构。

如图1所绘示的一种示意性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配合部09、支撑部11与弹性件12均为多个,且这多个配合部09、支撑部11与弹性件12均沿导电元件06的周向均匀布置,设置多个配合部09、支撑部11与弹性件12可以提高连接结构的稳定性,使导电元件06与面板抵靠地更加紧密,避免因外力产生缝隙。并且上述连接结构沿导电元件06的周向均匀分布,可以使导电元件06在周向上受力均匀,使导电元件06具有抵抗在各个方向上作用力的影响。

而关于上述零部件设置的具体数量可以根据强度要求与设计需要设置数量合理的连接件,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如图1所绘示的一种示意性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上盖02表面设置对应所述触控板07的触控部04。触控部04设置于上盖02表面,所述触控部04与触控板07相对设置。当使用者开启电陶炉时,只需要触碰上盖02表面的触控部04,便会触发触控芯片对导电元件06的状态检测,这种方式为用户带来了极大地便利,利于用户体验。

如图1所绘示的一种示意性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中,电陶炉还包括控制单元,控制单元用于接收触控部04的控制信号,控制单元根据控制信号调整发热盘的加热功率和/或加热时间。

本实施例中的控制单元用于处理导电元件反馈给触控芯片的电信号,并发送信号给发热盘,当在面板上不存在锅具或者存在锅具但使用者的手还停留在锅具上时,不对锅具进行加热,当面板上只有锅具且使用者的手脱离锅具时,控制单元对发热盘发送控制指令,发热盘开始正常进行工作,对面板上的锅具进行加热,当使用者的手再次接触锅具时,控制单元控制发热盘停止加热。

本实用新型中未述及的地方采用或借鉴已有技术即可实现。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