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空调器的换热器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563539发布日期:2023-03-24 13:30阅读:59来源:国知局
用于空调器的换热器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空调设备技术领域,例如涉及一种用于空调器的换热器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2.翅片式换热器是气体与液体热交换器中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换热设备,一般通过在换热管上加装翅片来达到强化传热的目的。翅片式换热器广泛应用于空调设备中。对于大型商用空调,例如风管机等,传统换热器管路焊接端只有一端,换热器进液、出气需要在换热器散热片宽度范围内进行布局设计,翅片式换热器普遍具有多根并联的u形换热管,自节流装置流出的冷媒需要经过分流设备被分配至换热管中。
3.相关技术中公开一种换热器,包括换热装置和分流装置,所述换热装置包括板状本体和设置于所述板状本体内换热管路,所述板状本体包括翅片,所述换热管路穿过所述翅片形成多个回路,所述分流装置包括过渡管、分流头和毛细管,所述毛细管的一端与分流头连接,另一端与过渡管连接,所述过渡管与所述换热管路连接。冷媒由输入总管进入分流头,然后经分流头分流到若干毛细管,再由毛细管进入过渡管,最终从过渡管进入换热管路中。其中,换热器的集气装置与所述分流装置设置于所述板状本体的相同的一端。
4.在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过程中,发现相关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5.换热装置为板状结构,气流自翅片间隙的一侧侧流入,从另一侧流出;分流装置以及集气设置于板状结构的一端。这样的换热装置结构松散且尺寸大,换热效率差。


技术实现要素:

6.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7.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空调器的换热器及空调器,以提高换热器的结构紧凑性,优化分流组件和集流组件的空间设计,改善换热效率。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用于空调器的换热器,包括:换热主体,包括多个平行布置的用于流通冷媒的换热管路,所述换热管路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分流组件,连通地设置于所述换热管路的冷媒输入端,位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集流组件,连通地设置于所述换热管路的冷媒输出端,位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其中,在空调器制冷模式下,液相冷媒从所述分流组件分流进入所述换热管路,气相冷媒从所述集流组件汇流后排出;或者,在空调器制热模式下,气相冷媒从所述集流组件分流进入所述换热管路,液相冷媒从所述分流组件汇流后排出。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管路包括位于上层的第一管组和位于下层的第二管组,其中,所述第一管组的第一冷媒输入端设置于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一管组的第一冷媒输出端设置于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二管组的第二冷媒输入端设置于所述第二端,所述第二管组的第二冷媒输出端设置于所述第二端;所述分流组件包括主分流器和分别与所述主分流
器连通的第一支分流器、第二支分流器,所述第一支分流器的流出端与所述第一冷媒输入端相连通,所述第二支分流器的流出端与所述第二冷媒输入端相连通;所述集流组件包括主集流器和分别与所述主集流器连通的第一支集流器、第二支集流器,所述第一支集流器的流入端与所述第一冷媒输出端相连通,所述第二支集流器的流入端与所述第二冷媒输出端相连通。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管组包括多个沿所述换热主体横向延伸的第一换热管,所述第一支分流器包括第一分流主管和多个与所述第一分流主管相连通的第一分流支管,且每个第一分流支管的连接一个所述第一换热管;所述第二管组包括多个沿所述换热主体横向延伸的第二换热管,所述第二支分流器包括第二分流主管和多个与所述第二分流主管相连通的第二分流支管,且每个第二分流支管连接一个所述第二换热管。
11.在一些实施例中,用于空调器的换热器,还包括:第一节流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分流支管,用于调节流入所述第一换热管的冷媒流量;第二节流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分流支管,用于调节流入所述第二换热管的冷媒流量。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用于空调器的换热器,还包括:第一排气管路,设置于所述第一分流主管的顶端,并与所述集流组件相连通,用于导出所述第一支分流器内的气相冷媒;第二排气管路,设置于所述第二分流主管的顶端,并与所述集流组件相连通,用于导出所述第二支分流器内的气相冷媒。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分流器包括:分流壳体,内部设置有储液腔;主流入管,设置于所述分流壳体,与所述储液腔相连通;第一分流管,设置于所述分流壳体,连通于所述分流壳体与所述第一支分流器之间,用于将所述储液腔内流入的冷媒导流至所述第一支分流器中;第二分流管,设置于所述分流壳体,连通于所述分流壳体与所述第二支分流器之间,用于将所述储液腔内流入的冷媒导流至所述第二支分流器中;其中,所述主流入管与所述第一分流管和所述第二分流管设置在所述分流壳体不同的侧面上。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管组和所述第二管组之间设有隔热板。
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包括压缩机、四通阀、室外换热器、节流阀以及室内换热器构成的冷媒循环回路,所述室内换热器为如前述的用于空调器的换热器。
16.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空调器处于制冷模式下,所述分流组件所述室外换热器相连通,所述集流组件与所述压缩机相连通。
17.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空调器处于制热模式下,所述分流组件与所述压缩机相连通,所述集流组件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相连通。
18.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用于空调器的换热器及空调器,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19.通过将分流组件和集流组件均设置于换热主体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充分利用了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空间。其中,冷媒输入端设置于第一端和/或第二端,冷媒输出端设置于第一端和/或第二端,这样能够使换热器的第一端和第二端通过分流组件以及集流组件的连接形成近似封闭的四方环形结构,从而提高了用于空调器的换热器的结构紧凑性,并且提高了换热器周围的空间利用率和空调器的换热效率。
20.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技术。
附图说明
21.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22.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用于空调器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用于空调器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24.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用于空调器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25.附图标记:
26.100、换热主体;110、换热管路;111、第一端;112、第二端;113、第一管组;1131、第一冷媒输入端;1132、第一冷媒输出端;1133、第一换热管;114、第二管组;1141、第二冷媒输入端;1142、第二冷媒输出端; 1143、第二换热管;
27.200、分流组件;210、主分流器;211、分流壳体;212、主流入管; 213、第一分流管;214、第二分流管;220、第一支分流器;221、第一支分流器的流出端;223、第一分流主管;224、第一分流支管;225、第一节流件;230、第二支分流器;231、第二支分流器的流出端;233、第二分流主管;234、第二分流支管;235、第二节流件;
28.300、集流组件;310、主集流器;320、第一支集流器;321、第一支集流器的流入端;330、第二支集流器;331、第二支集流器的流入端。
具体实施方式
29.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30.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31.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32.另外,术语“设置”、“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33.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34.本公开实施例中,字符“/”表示前后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例如,a/b表示:a或b。
35.术语“和/或”是一种描述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表示:a或b,或,a和b这三种关系。
36.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37.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用于空调器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用于空调器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3 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用于空调器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38.结合图1至图3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空调器的换热器,包括换热主体100、分流组件200和集流组件300。换热主体100包括多个平行布置的用于流通冷媒的换热管路110。换热管路110具有第一端111和第二端112。分流组件200连通地设置于换热管路110的冷媒输入端,位于第一端111和第二端112之间。集流组件300连通地设置于换热管路110 的冷媒输出端,位于第一端111和第二端112之间。其中,在空调器制冷模式下,液相冷媒从分流组件200分流进入换热管路110,气相冷媒从集流组件300汇流后排出;或者,在空调器制热模式下,气相冷媒从集流组件300 分流进入换热管路110,液相冷媒从分流组件200汇流后排出。
39.优选地,将换热主体100构造为四方体结构,使换热主体100形成环形的换热区,其中,换热主体100的内部空间能够用来放置压缩机以及风机。这样,能够有效地提高了用于空调器的换热器的结构的紧凑性。
40.可选地,分流组件200设置于第一端111和第二端112之间,连接换热管路110的冷媒输入端,集流组件300设置于第一端111和第二端112之间,连通换热管路110的冷媒输出端。其中,在空调器制冷模式下,液相冷媒从分流组件200进入换热管路110,气相冷媒从所述集流组件300排出;或者,在空调器制热模式下,气相冷媒从集流组件300进入换热管路110,液相冷媒从分流组件200排出。需要说明的是,换热管路110与分流组件200 相连通的一端即为换热管路110的冷媒输入端,换热管路110与集流组件 300相连通的一端即为冷媒输出端。这样,能够形成近似封闭的四方环形冷媒的通路,优化了第一端111和第二端112之间的空间布置,进一步地提高了换热器周围的空间利用率。
41.采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用于空调器的换热器,通过将分流组件和集流组件均设置于换热主体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充分利用了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空间,其中,冷媒输入端设置于第一端和/或第二端,冷媒输出端设置于第一端和/或第二端,这样能够使换热器的第一端和第二端通过分流组件以及集流组件的连接形成近似封闭的四方环形结构,从而提高了用于空调器的换热器的结构紧凑性,并且提高了换热器周围的空间利用率和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42.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管路110包括位于上层的第一管组113和位于下层的第二管组114,其中,第一管组113的第一冷媒输入端1131设置于第一端111,第一管组113的第一冷媒输出端1132设置于第一端111,第二管组114的第二冷媒输入端1141设置于第二端112,第二管组114的第二冷媒输出端1142设置于第二端112。分流组件200包括主分流器210和分别与主分流器210连通的第一支分流器220、第二支分流器230,第一支分流器220的流出端221
与第一冷媒输入端1131相连通,第二支分流器230 的流出端231与第二冷媒输入端1141相连通。集流组件300包括主集流器 310和分别与主集流器310连通的第一支集流器320、第二支集流器330,第一支集流器320的流入端321与第一冷媒输出端1132相连通,第二支集流器330的流入端331与第二冷媒输出端1142相连通。
43.可选地,第一端111和第二端112的换热管路上均设有自由焊接接口,这样,可以实现对换热管路110的流路进行自由设计。
44.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分流器220与第一管组113位于第一端111的第一冷媒输入端1131连通,第一管组113位于第一端111的第一冷媒输出端 1132与第一支集流器320连通,以形成一冷媒的流通通路。同时,第二支分流器230与第二管组114位于第二端112的第二冷媒输入端1141连通,第二管组114位于第二端112的第二冷媒输出端1142与第二支集流器330 连通,以形成另一冷媒的流通通路。这样,利用了第一端111和第二端112 的换热管路上均设有自由焊接接口,使换热管路110灵活地形成了不同的流路,第一管组113和第二管组114的分层设计有利于管路的优选走势布局,避免不必要走管长度的浪费,节约整机成本。
4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管组113包括多个沿换热主体100横向延伸的第一换热管1133。第一支分流器220包括第一分流主管223和多个与第一分流主管223相连通的第一分流支管224,且每个第一分流支管224的连接一个第一换热管1133。第二管组114包括多个沿换热主体100横向延伸的第二换热管1143。第二支分流器230包括第二分流主管233和多个与第二分流主管233相连通的第二分流管234,且每个第二分流管234连接一个第二换热管1143。
46.在本实施例中,冷媒经过主分流器210后分别流入第一支分流器220 以及第二支分流器230。当空调器制冷时,换热器内的冷媒流动过程为:冷媒首先经主分流器210分为两路,一路经由第一支分流器220的流出端221 流出,通过第一冷媒输入端1131进入第一管组113的各个第一换热管1133 内。冷媒在第一换热管1133内换热后,通过第一冷媒输出端1132排出至第一支集流器320的流入端321;另一路经由第二支分流器230流出端231 流出,通过第二冷媒输入端1141进入第二换热管1143。冷媒在第二换热管 1143内换热后,通过第二冷媒输出端1142排出至第二支集流器330的流入端331。当空调器制冷时,冷媒流动过程与上述空调器制冷时换热器内的冷媒流动过程相反,即首先由主集流器310进入第一支集流器320和第二支集流器330,然后分成两路冷媒,两路冷媒分别经过第一管组113流入第一支分流器220和经过第二管组114进入第二支分流器230后,在主分流器 210中汇合。
47.可选地,换热管路110还包括翅片,翅片设置于相邻的两个第一换热管1133之间,以及设置于相邻的两个第二换热管1143之间。流经翅片的空气流动方向与流经换热管路110的冷媒的流动方向相互垂直,通过散热翅片和空气流动带走换热管路110内冷媒释放的热量。
48.可选地,换热管路110采用铝合金材质或者铜材。可选地,翅片为表面具有钎焊复合层的铝合金。这样,能够使换热主体具有质量轻、换热效率高等优点。
49.结合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用于空调器的换热器还包括第一节流件225和第二节流件235。第一节流件225设置于第一分流支管224,用于调节流入第一换热管1133的冷媒流量。第二节流件235设置于第二分流管234,用于调节流入第二换热管1143的冷媒流量。
5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节流件225,能够调节流入第一换热管1133的冷媒流量。第二节流件235,能够调节流入第二换热管1143的冷媒流量。这样,可以根据换热器的实际需求通过第一节流件225灵活地调节第一换热管1133所需的冷媒流量,以及通过第二节流件235灵活地调节第二换热管 1143所需的冷媒流量,有利于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51.在一些实施例中,用于空调器的换热器还包括第一排气管路和第二排气管路。第一排气管路,设置于第一分流主管223的顶端,并与集流组件 300相连通,用于导出第一支分流器220内的气相冷媒。第二排气管路,设置于第二分流主管233的顶端,并与集流组件300相连通,用于导出第二支分流器230内的气相冷媒。
52.在本实施例中,当空调器制冷时,通过主分流器210流入的第一支分流器220和/或第二支分流器230内的冷媒中可能混有一定量的气相冷媒,或者,液态冷媒在流入第一分流主管223/第二分流主管233的瞬间可能出现闪蒸而产生气态冷媒。由于气态冷媒自身性质的原因,气态冷媒趋于向第一分流主管223/第二分流主管233的上部流动。通过设置于第一分流主管223的顶端的第一排气管路和设置于第二分流主管233的顶端的第二排气管路,可以将这些气态冷媒导出,以避免气态冷媒流入第一换热管1133/ 第二换热管1143中,从而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53.在一些实施例中,主分流器210包括分流壳体211、主流入管212、第一分流管213和第二分流管214。分流壳体211内部设置有储液腔。主流入管212设置于分流壳体211,与储液腔相连通。第一分流管213设置于分流壳体211,连通于分流壳体211与第一支分流器220之间,用于将储液腔内流入的冷媒导流至第一支分流器220中。第二分流管214设置于分流壳体 211,连通于分流壳体211与第二支分流器230之间,用于将储液腔内流入的冷媒导流至第二支分流器230中。其中,主流入管212与第一分流管213 和第二分流管214设置在分流壳体211不同的侧面上。
54.当空调器制冷时,分流组件200用于对液相冷媒进行分流,而集流组件300用于对气相冷媒进行汇流;当空调器制热时,分流组件200用于对液相冷媒进行汇流,而集流组件300用于对气相冷媒进行分流。
55.因此,在换热器应用的空调器进行制冷时,冷媒通过主流入管212流入储液腔可以对液相冷媒首先进行收集以及缓冲,再依据第一管组113和第二管组114的需求进行分流。通过第一分流管213和第二分流管214向第一支分流器220和第二支分流器230进行分流,从而使得分流更加均匀,避免分流组件200对冷媒分流不均匀,导致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受影响。
56.同理地,主集流器310可以包括集流壳体。集流壳体内部设有集流腔。在换热器应用的空调器进行制热时,集流腔可以对气相冷媒首先进行收集以及缓冲,再向第一支集流器320和第二支集流器330进行分流。
57.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管组113和第二管组114之间设有隔热板。由图中可以看出,第一管组113和第二管组114内部的冷媒流动方向相反。为了避免靠近第二管组114的第一换热管1133与靠近第一管组113的第二换热管1143之间发生热交换,在第一管组113和第二管组114之间设有隔热板。
58.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压缩机、四通阀、冷凝器、节流阀以及蒸发器构成的冷媒循环回路,冷凝器或者蒸发器为前述的用于空调器的换热器。
59.采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包括上述用于空调器的换热器,通过将分流组件和集流组件均设置于换热主体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充分利用了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空间,其中,冷媒输入端设置于第一端和/或第二端,冷媒输出端设置于第一端和/或第二端,这样能够使换热器的第一端和第二端通过分流组件以及集流组件的连接形成近似封闭的四方环形结构,从而提高了用于空调器的换热器的结构紧凑性,提高了换热器周围的空间利用率和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60.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空调器制热模式下,用于空调器的换热器为蒸发器。分流组件200与冷凝器相连通,集流组件300与压缩机相连通。
61.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空调器制冷模式下,用于空调器的换热器为冷凝器。分流组件200与压缩机相连通,集流组件300与蒸发器相连通。
62.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