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72192阅读:12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空调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一般涉及空调装置,特别涉及把空气的去湿调节和热泵装置结合起来的所谓的混合式空调装置。


图18简示出一现有空调装置,包括一在把室内空气排放到室外的同时(为调节空间)引入用作作业空气的室外空气的换气部件1A和一用来循环作业空气的空调部件3。换气部件1A为总焓热交换器而同时进行湿气的潜热交换和室内空气与室外空气之间的显热交换。与此同时,调节空间中的空调负荷由该空调部件(用热泵)抽出而排放到外部环境。
这类焓热交换器的效率低,约在50-55%,造成室外空气的45-50%的湿气被引入调节空间。这一湿气必须由空调部件3去除,因此空调部件3必须把热交换器4(低温热源)的工作温度降低到室内空气的露点(15-16℃)之下,例如降低到10℃。结果必须把空调部件3的蒸发温度与冷凝温度之间的温差(温升)设定到与不使用焓热交换器1A时同样的大小,从而能量消耗增大。
此外,空调部件3必须有排走湿气凝结水的排水装置,从而机械部件增多。
而且,由于空调部件3必须同时处理潜热(去湿)和显热(冷却作业空气),因此调节空间的湿度受温度调节过程的影响而无法充分控制。
公知有若干种具有减湿工作方式的空调机,但由于靠冷却去湿的基本方法降低了调节空间的温度,因此去湿效率不高。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组合使用循环式空调机和室外空气进气式空调机而节能而降低空调装置的成本并简化机械结构。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高减湿功能的空调机,同时通过组合使用一循环式空调机和一室外空气进气式空调机而节能。
上述目的由一空调装置实现,该空调装置包括处理室外空气、把经处理的室外空气引入室内,同时把室内空气排出到室外的第一空调机;以及在循环室内空气的同时处理室内空气的第二空调机,其中,第一空调机包括一吸收室外空气中的湿气而由室内空气再生的干燥装置;以及一用作再生该干燥装置的热源的热泵;该热泵的高温热源用来加热再生空气,而该热泵的低温热源用来冷却所引入的室外空气。
在这种布置下,由于使用了去湿的第一空调机,因此可把供应给调节空间的空气的湿度比降低到低于室内空气的湿度比,从而防止湿气引入调节空间。因此,第二空调机无需对作业空气去湿而只须处理室内空气的显热。这就降低了第二空调机的温升。而且,由于第二空调机无需进行去湿,因此也无需排水装置。
图1为本发明空调装置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简示出第一实施例的去湿空调机的基本结构。
图3为第一实施例的去湿空调机的工作周期的湿度图。
图4图示出第一实施例的控制方法。
图5图示出第一实施例的另一种控制方法。
图6图示出第一实施例的又一种控制方法。
图7示出第一实施例的热泵装置中的热流。
图8简示出本发明空调装置的第二实施例。
图9为图8所示空调装置的控制方法的湿度10为图8所示空调装置的去湿调节周期的湿度图。
图11简示出本发明空调装置的第三实施例。
图12为图11所示空调装置的一种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13为图11所示空调装置的另一种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14为图11所示空调装置的又一种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15为表示图8所示空调装置的控制方法的湿度图。
图16简示出本发明空调装置的第三实施例。
图17为图16所示空调装置的控制方法的湿度18简示出现有空调装置。
下面结合图1-4说明第一实施例。图1简示出混合式空调装置的第一实施例,包括处理室外空气并把它引入调节空间2、同时把室内空气排出到室外的室外空气进气式空调机即第一空调机1以及循环和处理调节空间2中的室内空气的循环式空调机即第二空调机3。第二空调机3可以是使用一制冷机和一热泵装置的常见的空调机,也可使用其他类型的空调机。
调节空间2中有一用来确定空间2中的湿度的湿度传感器6,该传感器6的输出信号输入一控制器10。控制器10按照湿度传感器的值控制第一空调机1的运行,这在下文说明。调节空间2中还有一温度传感器7,该温度传感器7的输出信号经信号线8输入另一控制器9。该控制器9按照温度传感器7的值控制第二空调机3的运行。
第一空调机1为基于一热泵装置200和一干燥轮103的室外空气进气式去湿装置,该干燥轮反复进行吸湿和干燥剂再生。第一空调机1包括一把室外空气引入调节空间2的室外空气进气管道(作业空气管道)A和一把室内空气排出到外部的出气管道(再生空气管道)B。进气管道A与出气管道B之间有干燥轮103、热交换器104和一用作空调机1的热源的热泵装置200。可使用任何类型的热泵装置,但在该实施例中,使用本发明人的早先的美国专利申请No.08/781,050提出的蒸汽压缩式热泵。
作业空气管道(室外空气进气管道)A构作成室外空气经管道107与鼓风机102的进口连通;鼓风机102的出口经管道108与干燥轮103连通,干燥轮103的作业空气的出口经管道109与可与再生空气进行热交换的显热热交换器104连通;热交换器104的作业空气的出口经管道110与冷水热交换器(冷却器)210连通;冷却器210的作业空气的出口经管道111与调节空间连通;从而完成作业空气的处理周期。
同时,再生空气管道(排气管道)B如下调节空间经管道124与鼓风机140的进口连通;鼓风机140的出口与可与作业空气进行热交换的显热热交换器104连通;显热热交换器104的再生空气的出口经管道126与热水热交换器(加热器)220连通;加热器220的再生空气的出口经管道127与干燥轮103的再生空气的进口连通;干燥轮103的再生空气的出口经管道128与外部空间连通;从而可引入室内空气而用作再生空气。
加热器220的加热介质(热水)进口经管道221与热泵200的热水管道连通。热水热交换器220的热水出口经管道222与热泵200的热水进口连通。冷却器210的冷水进口经管道211与热泵200的冷水出口连通。而冷却器210的冷水出口经管道212与热泵200的冷水进口连通。在图2中,循环的字母记号K-V表示空气的与图3对应的热力状态,SA表示供应空气(调节后的室外空气),RA表示循环空气(待排出的室内空气),OA表示待引入的室外空气,EX表示待排出的废气。
下面结合图3说明该包括一用作热源的热泵200的空调机的工作情况,图3为示出图1所示空调机1的工作状态的湿度图。被引入的室外空气(作业空气;状态K)经管道107抽入鼓风机102升压,升压后的作业空气经管道108送到干燥轮103。作业空气的湿度比因作业空气中的湿气被吸收入干燥轮103中的吸湿剂而降低,而温度因吸热而升高(状态L)。湿度下降、温度升高的作业空气经管道109送到显热热交换器104而与循环空气(再生空气)进行热交换而温度降低(状态M)。冷却后的作业空气经管道110送到冷却器210进一步冷却(状态N)。经冷却的该作业空气经管道111供应给调节空间101。通过上述过程,室外空气(状态K)与供应空气(状态N)之间产生的焓差AQ以及室外空气(状态K)与室内空气(状态Q)之间的焓差和湿度比差用来冷却调节空间。
干燥剂的再生过程如下用于再生的室内空气(RA;状态Q)经管道124抽入鼓风机140升压后送到显热热交换器104冷却作业空气而其自身温度升高(状态R)。再生空气进一步经管道126流入加热器220被热水加热而温度升高到60-80℃,而其湿度减小(状态S)。
这一过程相当于再生空气中的显热改变,由于空气的比热大大低于热水的比热而空气显示出很大的温差,因此即使加热器以很大温差工作在较低的热水流率下也可有效地进行热交换。使加热器以很大温差工作即可降低热水流率而节省循环热水所需功率。
从加热器流出的相对湿度降低的再生空气流过干燥轮103而除去其湿气(状态T)。从干燥轮103流出的废气流过管道128而排出。
上述过程、即一方面干燥剂的再生和另一方面作业空气的冷却反复进行而把经调节的室外空气提供给调节空间。
下面结合图4说明用控制器10、20对基于室外空气进气式空调机1和循环式空调机3的空调装置进行控制的方法。在该实施例中,主要控制第一空调机1而除去湿气,同时控制第二空调机3而调节空气温度。在该实施例中,把湿球温度计用作湿度传感器6,这是因为随温度和相对湿度而变的湿球温度计可可靠地直接指示人所感到的舒适或不舒适程度,从而该温度计所表示的值可直接用来控制舒适程度。
更确切说,湿球温度的预定的上下限存储在控制器10中。当湿度传感器6所表示的值在上下限之间时,就降低第一空调机1中的热泵装置200的工作能力;而当该值在上下限之外时,就提高其工作能力。控制器10就这样控制第一空调机1的工作能力。
同时,按照同样思路用存储在温度控制器9中的上下限控制第二空调机3的工作能力而把调节空间2的温度保持在一定范围内。从而调节空间2中的湿度和温度自动调节到图4所示的舒适区内,图4中纵轴表示湿度比,横轴表示干球温度。
图5为说明该空调装置的另一种控制方法的舒适区图,其中把相对湿度计用作湿度传感器6。因此,相对湿度用来控制第一空调机1,舒适区由相对湿度的上下限界定。该例的控制思路与上述相同,不再重复。图6所例示的舒适区图用来说明该空调装置的另一种控制方法,其中把绝对湿度计用作湿度传感器6。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控制器10、20、湿度/温度传感器分开表示,但它们可以组合成一部件。此外,在上述各实施例中,通过控制第一空调机1和第二空调机3的运行来控制舒适程度,但也可使用其他参数,例如控制流率大小或仅仅是开/关控制。
图7示出图2之类布置的去湿空调装置的热泵装置的热流。图7示出热量输入由从冷水抽取的热量和压缩机驱动机的功率构成,而输出热量全部用来加热热水。在这种热泵中,从15℃的冷水抽取的热量所产生的热泵的温升提高到70℃,从而温升至少为55℃,从而较之45℃的现有温升值高出22%。从而气压比稍有提高,设压缩机驱动机的功率为1个热单位,则性能系数(COP)可设计到约3。另一方面,热量输出为1+3而成为4。所有这些热量都用来加热用于该去湿空调装置的热水。
在单独使用现有去湿空调机时,表示其能量效率的COP值可用图3所示冷却效果(ΔQ-Aq)除以再生热量ΔE得出,据报道,这一值一般最高为约0.8-1.2。因此,若设该去湿空调装置的COP值约为1,则该去湿空调机的冷却效果为1个热单位。因此,若设热泵中的压缩机驱动机的输入功率为1个热单位,则该去湿空调装置的驱动热输入为4个热单位。这就是说,热水贡献4个单位的冷却效果。在本装置中,从冷水又获得3个热单位的冷却效果,从而冷却效果的总值为7个热单位。本装置的COP值由下式给出COP=冷却效果/压缩机输入=7这大大高于不到4的现有COP值。
除了这一节能外,第二空调机3也可节能。换言之,由于使用了去湿空调机1而可使供应给调节空间的空气SA的湿度比低于循环空气中的湿度比,因此可防止湿气被引入调节空间。因此,第二空调机3无需对作业空气进行去湿,而只须除去室内空气的显热。因此第二空调机3只须把室内空气冷却到20℃,而蒸发温度可设定为高于通常值的10℃左右。这就降低了温升值(例如从40℃降低到30℃)。
因此,节能效率由下式给出DT1/DT2=30/40=0.75从而节能约25%。
因此,若已知平均空调负荷中的显热因数9(SHF)为0.7;处理潜热的空调机与处理显热的空调机的负荷比为3比7,则可算出装置的总效率,节能效率由下式给出0.3×0.55+0.7×0.75=0.69表明节能效率约为31%。
而且,由于第二空调机3无需进行去湿,因此无需排水装置,从而设备费用降低,空调装置简化。
如上所述,由于使用由一热泵装置和一去湿装置构成的混合式装置,因此在处理潜热时大大节省了能量。结果不仅降低了空调装置的运行成本,而且省去了冷凝水排水装置,从而整个装置简化而更经济。
而且,由于分开对两空调机进行去湿和温度控制,即由第一空调机去湿,由第二空调机控制温度,因此节能和去湿可同时进行。按照调节空间中的湿度传感器的指示操纵该空调装置即可自动保持调节空间的舒适程度。
图8简示出基于由处理室外空气并把它引入处理空间2的一室外空气进气式第一空调机和循环并处理调节空间2中的室内空气的循环式第二空调机组成的混合式装置的本发明空调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基本结构。此外,在第一空调机1与调节空间2之间的作业空气(室外空气)的管道中有一具有一供水管12和一关闭阀13的加湿器11。第一空调机1包括一去湿调节装置、一引入室外空气进行冷却的进气管道A和一把室内空气排出到外部的出气管道B。管道A,B在把本装置用作暖风机时互换,从而管道B用作进气管道,而管道A用作出气管道。这种布置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公知的,无需赘述,下面只说明冷却周期。
下面说明图8所示控制装置的结构。该空调装置的各部件、即第一空调机1、第二空调机3和加湿器11都各有其控制器。房间中有湿度传感器6、干球温度传感器7,湿度传感器6的输出信号经信号线15输入到第一空调机1的控制器10,干球温度传感器7的输出信号经信号线8输入到第二空调机3的控制器9。控制器9、10的输出信号经信号线31、32输入到湿度控制器30而控制加湿器11。
该装置的运行在不使用加湿器11时与前述实施例相同,不再赘述。下面说明加湿器工作时的情况。图9为示出加湿器11对调节空间2的作用的湿度图。控制调节空间而使它保持在图9所示舒适区上,为此,操纵第二空调机3而使干球温度保持在预定范围内并操纵第一空调机1中的热泵装置而使相对湿度保持在预定范围内。也可如下保持舒适程度同时提高干球温度和第一空调机1的工作能力而提高作用空气温度(注意图9中的右下区),然后用喷水式或蒸发式加湿器对作用空气进行加湿而使状态从高温区转变到低温区而进入舒适区。
也可结合图10说明状态改变过程。当加湿器11不工作而第一空调机1工作时,从第一空调机1流出的作用空气处于状态N。此时打开加湿器11的阀13而经供水管12向加湿器11供水,从而加湿器11出口处的作用空气的状态移到状态P。在图10中,当不进行加湿时,状态Q的室内空气与状态N的供应空气之间的显热因数(SHF)由Q到N的斜率确定,而当对供应空气进行加湿时,供应空气的状态移到P,从而该显热因数(SHF)由Q到P的斜率确定。这些斜率表明后者的斜率大于前者的斜率。因此可看到,第一空调机1也可除去显热而可增加第一空调机1的热处理负荷。当第一空调机1接受更多的空气处理负荷时,由于如上所述其固有的高节能效率,因此可进一步大大提高整个节能效率。
但是,应该看到,仅当室内空气处于图9中的右下角工作区、即干球温度高于预定阈值而湿度低于预定阈值而进行加湿时才能进行这一节能和舒适区运行。若加湿器11在这些条件不满足、例如干球温度低于阈值时工作,室内空气的温度就会下降到太冷而使人感到不舒适的程度,从而离开舒适工作区。在第二实施例中,采取如下程序开动加湿器11保持舒适区运行并实现节能。
即,调节空间2中的干球温度传感器7的输出信号输入到第二空调机3的控制器9,如果传感器7检测到的温度超过存储在控制器9中的预定温度,作为接触信号的相应电信号就经信号线32传到加湿器控制器30。此外,湿度传感器6的输出信号经信号线15输入到第一空调机1的控制器10。当传感器6检测到的湿度低于第一空调机1的预定湿度阈值时,作为接触信号的相应电信号经信号线31传到加湿器11的控制器30。
当两个条件同时满足、即温度传感器7的输出温度高于第二空调机3的设定温度值同时湿度传感器6的输出湿度低于第一空调机1的设定湿度值时,它们表明调节空间2中的室内空气的状态处于图9中右下角斜线阴影区中。此时允许开动加湿器11,从而控制器30经信号线33发出信号而打开阀13用供水管12供水而加湿器11工作。开动加湿器11使得干球温度降低,同时湿度增加,从而调节空间的状态接近舒适区。
干球温度和湿度的设定值不必非等于把调节空间保持在舒适区的目标值不可,它们只须是使加湿器11正常工作的初步值。而且,当比方说空调开始运转而室内温度很高时,增加室内空气的湿度只会增加空调机1的潜热负荷,因此最好限制加湿器11的运行。为此,可用一定时器延迟加湿器11的运行或把干球温度的上限设定成可延迟加湿器11的运行。此外,在空调机用作暖气机而想运行在舒适区时,若需要提高引入室内的作用空气的湿度,也可开动加湿器11。
图11示出第三实施例。在前述各实施例中,本空调装置的各基本组件(空调机1、3和加湿器11)都为独立部件而各有其控制器。在第三实施例中,用一个控制器控制这三个部件,从而湿度传感器6和温度传感器7的输出信号输入到这一主控制器中。各部件的结构和工作情况不变,因此不再赘述。
下面结合图12-15说明该实施例的空调装置的控制步骤。确定图15所示干球温度和相对湿度的上下限后即可把舒适区的工作参数预先输入控制器10(st1、st11)。
如图12所示,控制器10从信号线15收到一表示湿度传感器6检测到的湿度的信号(st2)后把所检测到的值与存储在其中的湿度目标值进行比较(st3)。若检测到的值大于目标值与死区的总和,控制器10经信号线34发出指令信号提高第一空调机1中的热泵装置的工作能力而提高第一空调机1中的干燥轮的再生加热能力而提高去湿能力(st4),从而降低调节空间2的湿度。若所检测到的值低于从目标值减去死区而得出的差值,控制器10就经信号线34发出一指令信号降低第一空调机1中的热泵装置的工作能力,从而降低第一空调机1的干燥轮的再生加热能力(st5)。
如图13所示,控制器10还从信号线8接收另一表示干球温度传感器7的干球温度检测值的信号(st12)并对检测到的值与存储在其中的干球温度目标值进行比较(st13)。若检测到的值大于目标值与死区的总和,控制器10经信号线23发出指令信号提高第二空调机3的显热冷却能力而把冷却空气供应给调节空间2(st14)。另一方面,若所检测到的值低于从目标值减去死区而得出的差值,控制器10就经信号线32发出一指令信号降低第二空调机3的工作能力,从而降低显热冷却能力(st15)。
到此为止上述步骤只涉及不使用加湿器11而把调节空间2保持在舒适区中。在该实施例中,在第一空调机1的热泵装置有多余的工作能力时可使用另一种控制方法。这类多余的工作能力例如表现为压缩机的转速尚未达到其预定上限;发出一信号降低其工作能力;发出一信号降低压缩机的转速;或发出一信号停止压缩机的运转。在这些情况下,控制器10经信号线34发出抵销这些指示的指令信号,并同时经信号线32发出指令信号把第二空调机3的工作能力降低一与第一空调机1所增加的工作能力相等的数量。
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4所示,控制器10根据预定湿度阈值和预定干球温度阈值计算湿球目标温度(st21);根据检测到的湿度和干球温度计算室内湿球温度(st22);然后比较计算出的这两个湿球温度(st23)。若室内湿球温度低于目标值而当前的干球温度高于预定阈值,就表明调节空间2处于图15中的右下角阴影区。从而满足加湿器11的工作条件,从而控制器10经信号线14发出指令信号打开阀7而开动加湿器11(st24)。加湿器11的工作降低干球温度并提高湿球温度而把调节空间2的状态移到舒适区。当检测到的湿球温度高于目标值或检测到的干球温度低于预定阈值,控制器10就经信号线14发出一指令信号关闭阀7而停止加湿器11的运行(st25)。
图16和17示出另一实施例的工作情况。在该例中,一控制器10根据调节空间2中的湿球温度传感器6和干球温度传感器17的检测值控制第一空调机1。第二空调机3有其自身的控制器9接收调节空间2中的一温度传感器7的输出信号。
下面说明这一空调装置的控制步骤。调节空间2中的干球温度传感器17所检测的信号经信号线16送到第一空调机1的控制器10,调节空间2中的湿球温度传感器6所检测的信号经信号线15送到第一空调机1的控制器10。如果干球温度传感器17检测到的温度高于预定阈值,而湿球温度传感器6检测到的温度低于预定阈值,则表明调节空间2的状态处于图17的右下角阴影区中,从而满足加湿器11的工作条件。控制器10发出一指令信号打开阀13而经供水管12供水而使加湿器11工作。
加湿器11的工作降低干球温度并同时提高湿度而使调节空间2的状态移向舒适区。喷水器或蒸发器的加湿过程造成等焓变化,从而在干球温度下降时湿球温度的变动不大。因此,当根据规定的必要条件、即湿球温度低于预定阈值而于球温度高于预定阈值开动加湿器11时可避免由于过度增加调节空间2的湿度造成的不舒适感觉。
而且,由于传感器6、17和加湿器11的供水阀13的控制线路33与第一空调机1的控制器10连接,因此加湿器11只受控制器10的控制而在调节空间2中提供舒适状态,从而可简化调节操作并可把加湿器11与第一空调机1制成一体而使该空调机显得紧凑。
干球温度和湿球温度的预定阈值不必是空调空间2的目标值,它们可选自加湿器11的特定工作参数。此外,在该实施例中,虽然使用了湿球传感器6,但由于湿球温度和焓线在湿度图中显示出相同的响应类型,因此可代之以合适的焓传感器。
在上述所有实施例中,在把本空调装置用作暖风机时,也可使用加湿器。当需要提高作业空气的湿度时,可使用加湿器在室内获得舒适环境。应该看到,虽然该实施例使用了蒸汽压缩式热泵,但也可使用其他热源,只要该装置可起到热泵作用。例如,也可使用美国专利申请No.08/781,038提出的吸热式热泵获得同样结果。此外,在该实施例中,用冷水和热水作为传热介质,但直接蒸发或冷凝制冷剂也可同样有效地获得同样结果。
如上所述,按照基于由一热泵装置、一室外空气进气式去湿空调机和一加湿器构成的混合式装置的本发明空调装置,可提高具有高节能性能的该空调机的负荷比例并同时保持相同的舒适程度。结果降低该装置的运行成本。
使用传感器测量调节空间的状态使我们能用一控制器控制这两个空调机和/或加湿器的工作,从而简化工作在舒适区的整个装置;若把第一控制装置、第二控制装置和湿度控制装置的控制功能结合在一起,还可简化该空调装置的设计而使该装置更紧凑。
权利要求
1,一种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处理室外空气、把经处理的室外空气引入室内,同时把室内空气排出到室外的第一空调机;以及在循环室内空气的同时处理室内空气的第二空调机,其中,所述第一空调机包括一吸收所述室外空气中的湿气而由所述室内空气再生的干燥装置;以及一用作再生所述干燥装置的热源的热泵装置;所述热泵装置的高温热源用来加热再生空气,而所述热泵装置的低温热源用来冷却所述室外空气。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设有在干燥前的室外空气与干燥后的室内空气之间传热的一热交换器。
3,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设有检测调节空间的湿度的一湿度传感器以及一按照所述湿度传感器的输出数据控制所述热泵装置的工作的控制装置。
4,按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设有检测调节空间的温度的一温度传感器以及一按照所述温度传感器的输出数据控制所述第二空调机的工作的控制装置。
5,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在从所述第一空调机到所述第二空调机的送气管道中还设有加湿器。
6,按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设有按照在所述调节空间中的一湿度传感器和一温度传感器的输出数据控制所述第一空调机和/或第二空调机的工作的控制装置。
7,按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预设有一温度值和一湿度值或预设有一表示各工作参数的参数,从而当检测到的温度高于预定的温度上限而检测到的湿度低于预定的湿度下限时开动所述加湿器。
8,按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传感器为干球温度传感器。
9,按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湿度传感器为绝对湿度计。
10,按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参数表示基于湿球温度传感器的指示值。
11,按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器以等焓或准等焓过程加湿。
12,按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器为喷水式或蒸发式加湿器。
13,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泵装置为蒸汽压缩式热泵。
14,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泵装置为吸热式热泵。
15,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装置设有一控制所述装置的控制器,从而当所述第一空调机有多余的工作能力时,提高所述第一空调机中的热泵装置的工作能力而降低所述第二空调机的工作能力。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空调装置包括:处理室外空气、把经处理的室外空气引入室内,同时把室内空气排出到室外的第一空调机;以及在循环室内空气的同时处理室内空气的第二空调机。第一空调机包括:一吸收室外空气中的湿气而由待排出的室内空气再生的干燥装置;以及一用作再生该干燥装置的热源的热泵装置。该热泵装置的高温热源用来加热再生空气,而低温热源用来冷却室外空气。从而达到节能、简化结构、降低成本的效果。
文档编号F24F3/14GK1171521SQ97112139
公开日1998年1月28日 申请日期1997年5月26日 优先权日1996年5月24日
发明者前田健作, 古谷泰, 野渡裕康 申请人:株式会社荏原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