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房间空调器的冷凝液收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72400阅读:20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房间空调器的冷凝液收集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地涉及一种空调系统,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可将从室内空气中除去的湿气导引至所述装置的外部的房间空调器。
背景技术
温暖的空气通常都是较潮湿的,即,它含有所夹带的水蒸汽。当空调系统以制冷方式工作时,所述系统的蒸发器可以降低经过其中的空气的温度,使它低于露点。在这种情况下,水蒸气就会冷凝在所述蒸发器上。必须设置某种装置以对这种冷凝液进行处理。在诸如房间空调器之类的小型单体式空调器中,对冷凝液进行处理的一种常规方法是提供一将所述空调器的室内部分和室外部分之间连通起来的冷凝液收集和排放通道。
本发明的内容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调机组,它包括一室内部分和一室外部分,它们由一基盘支承,并被一基盘的隔板形成部分所隔开。室内部分包括一室内风扇和一蒸发器盘管。在工作中,所述冷的蒸发器对来自于被冷却空气中的水进行冷凝,所述冷凝液向下流至蒸发器的下端,在该处对冷凝液进行收集,并设置有一自室内部分穿过所述隔板至室外部分的流动通道。所述蒸发器的下端由一基本水平的支承表面所支承。一冷凝液收集沟槽具有一位于所述水平支承面附近、基本与之平行且与之流体连通的第一部分。所述冷凝液收集沟槽的所述第一部分从其一端的较高点倾斜至其另一端的较低点。所述冷凝液收集沟槽具有与所述第一部分的所述另一端流体连通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从一与所述第一部分流体连通的较高点倾斜至一位于空调器的室外部分内的较低点。
附图简要说明结合以下附图,本技术领域的那些熟练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并且对于他们来说,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优点将变得更为清楚。在各附图中

图1是一具有本发明各特征的房间空调器的立体图;图2是将上盖、前格栅部分和其它选定构件拆除下来后的、图1所示空调器的立体图;图3是将所述上壳体和其它构件拆除下来后的、图1所示空调器的俯视图;图3A是图3的左前部分的放大图;图3B是图3的右前部分的放大图;
图4是将某些构件拆除下来后的、图1所示空调器的局部剖视的立体图;图5是将很多构件拆除下来后的、图1所示空调器的所述下壳体和基盘的俯视图;以及图6是沿图5中线6-6截取的剖视图。
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和工业应用性首先请参阅图1,空调器2大体上包括一室内部分4和一室外部分6。空调机组2包括一基本上呈矩形的壳体12,所述壳体包括一下壳体部分14、一上壳体部分16和一室内格栅部分18。下壳体部分14安装在一金属支承盘20内,整个房间空调器适于定位在需要冷却的一房间的外墙内或窗槛上的一矩形开口内,并且使室内格栅部分18面朝着所述房间,如传统的那样。
壳体部分12、14和格栅18最好由塑料制成。从图2至图6中可以最清楚地看到,整个空调机组2支承在一与下壳体14模制成一体并形成下壳体14的底部的基盘8上。一垂直延伸的隔板13自所述基板向上延伸,并分别与左侧壁10和右侧壁11形成一整体,所述隔板将室内4和室外6相分开。
图2示出了拆除了上壳体部分16和室格栅部分18后的空调机组2。同样,如传统的那样,所述机组2包括一室内制冷剂-空气热交换器22(下文中称为“蒸发器盘管”)和一内部或蒸发器风扇24。来自于待由所述系统调节的空间的空气藉助蒸发器风扇24的作用、通过形成在室内格栅部分18内的进气百叶窗26而吸入,并穿过在该处对空气进行冷却的蒸发器盘管22。经冷却的空气然后被引回到将由一涡壳组件28冷却的空间内,所述涡壳组件可使空气穿过一形成一部分格栅18的室内调节空气排放组件30。
应予注意的是,涡壳组件28仅在图4中予以图示。在一完全装配好的机组中,蒸发器风扇24是位于所述涡壳的内部,以使上述空气流动。在其它附图中,已将所述涡壳除去,以便清楚地示出本发明的冷凝液收集系统的具体结构。
请继续参阅图2,如传统的那样,所述机组还包括一室外制冷剂-空气热交换器或盘管32(在下文中称为“冷凝器盘管32”)、一冷凝器风扇34和一压缩机36。在工作中,周围空气通过许多位于壳体部分14和16的顶部和侧面内的百叶窗式进气口38而进入壳体12内。进入进气口38的空气然后抽送通过室外风扇34,并在通过壳体12背面内的各排放口40而离开之前穿过冷凝器盘管32。从图2中可以最清楚看到,蒸发器风扇24和冷凝器风扇34是从一安装在壳体12的外侧部分6内的共用驱动电动机42的单驱动轴的两端驱动的。
现请参阅图3、图3A和图3B,图中示出了蒸发器盘管22的俯视图,所述蒸发器盘管支承在下壳体部分14的基板8的前端44内。蒸发器盘管22包括一左管板46和一右管板48。如传统的那样,由U字形转弯端52互连起来的两列热交换器管50延伸在所述管板之间,从而形成一连续的流动通道供制冷剂从其中流过。多个垂直延伸的热交换翅片54由各管子所携有,并基本上垂直于地且平行于管板46、48延伸。
下面将结合图2至图6对蒸发器盘管22的支承情况进行描述。图4、图5和图6示出了将蒸发器盘管22和很多其它构件拆除之后的所述空调机组,以说明所述支承结构、冷凝液收集系统和冷凝液排放通道。
每一管板46和48均具有一细长的U形横截面,且具有如图中所示分别延伸至左侧的短腿部56、58。首先请结合图3A看看左管板46的支承结构,一垂直延伸的支承沟槽60一体地模制入所述基板内以及下壳体部分14的左壁10的内部。沟槽60包括一与左壁10形成一体并基本上平行于蒸发器盘管22延伸的第一部分64。一第二部分66垂直于第一部分64并位于第一部分64的前部,一第三短部68向右延伸,并且基本上平行于蒸发器盘管22。从第二部分66的下端的右侧延伸出来的是一较短的壁部70,所述较短的壁部与第三壁部68隔开一段基本上等于管板48的后腿58的厚度的距离。因此,管板48的后腿58适于与第三沟槽部分68的向后端面72相啮合,并且适于容纳在所述端面72和短壁部70之间的空间内部。
现请参阅图3B,右管板48的后腿58适于与向后端面74相啮合,所述端面74由一垂直延伸的沟槽76所形成,所述沟槽的横截面与左管板46的支承结构中的沟槽60基本相同。位于右侧的沟槽76与下壳体14的所述基盘模制成一体。由于具有所述左管板,所述右管板的后腿58适于与沟槽60的后表面72相啮合。但是,与所述左管板不同,右管板的支承结构是藉助一垂直延伸的大体呈十字形的部分78而设置在一侧向位置和一前后位置,所述十字形部分适于与后腿58的向后端面以及右管板48的右端面相啮合。
蒸发器盘管22的进一步定位是藉助使左管板46的前腿56与模制入下壳体14前部内的右端壁86相啮合来提供的。以一种类似方式,模制入下壳体14前部内的左端壁适于与右管板48的右端壁相啮合。
正如可以从图2中最清楚看到的那样,蒸发器盘管22的管板46、48的下端由一形成在下壳体部分14的基盘8的前端处的冷凝液排放盘92而支承住。冷凝液排放盘92由一下水平表面94所形成,所述下水平表面用来支承住各管板的下端和一垂直延伸的周缘壁部96。周缘壁96包括在其左、右侧向外延伸的短部98、100以及一将短部98和100互连起来的细长部分102。应予注意的是,上文描述的管板支承壁86和88都是形成在细长壁部102内。
从图4和图5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冷凝液排放盘92的水平表面94在其左、右侧设置有多个较小的直立支承垫块104,它们刚好位于左、右管板46和48的下端的正下方。当将所述蒸发器盘管如上文所描述的那样进行安装时,管板46、48的下端与支承垫块104相啮合。结果,管板以及所述盘管的热交换翅片54的下端被支承得使它们与水平表面94隔开。
水平表面94在一后缘106处终止,所述水平表面可提供至冷凝液收集沟槽108的一种过渡。冷凝液收集沟槽108其右端是由垂直延伸的管板支承沟槽76部分形成的,向后是由一模制入基盘8内的垂直延伸壁110来形成的,并且其左端是由垂直延伸的管板支承沟槽60来部分形成的。
如图2、图3和图5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基盘8还设置有一位于蒸发器盘管22的右后方的狭窄的冷凝液收集区域112。冷凝液收集区域112在其背部是由隔板13的倾斜设置的部分114来形成的,并且其右、左侧分别是由垂直延伸的壁部116和118来形成的。冷凝液收集区域112的下表面所处的高度与其前端处的冷凝液排放盘的水平表面94的高度基本上是相同的,并且在它与隔板部分114相交处升至一较高的水平高度。
如图2中示意性示出的那样,制冷剂管122自蒸发器盘管22的右侧开始、穿过隔壁13内的一开口124而延伸至室外部分内的所述压缩机和冷凝器盘管。制冷剂管122位于上述冷凝液收集区域112的正上方。在所述空调机组工作过程中,尤其是在高湿度的工作条件下,冷凝液可能会形成在制冷剂管122上。这些冷凝液将从管子上滴落下来,并且可以被俘获在冷凝液收集区域112内,冷凝液可从该冷凝液收集区域流至冷凝液排放盘92的水平表面94,并由此流入冷凝液收集沟槽108内。
现请参阅图4、图5和图6,可以看到的是,在水平平面94内设置有多个较小的锥形沟槽126,这些锥形沟槽在冷凝液排放盘92的外缘附近的深度较浅,在后缘106处的端部130处,这些锥形沟槽的深度达到最大深度,在所述后缘处,这些锥形沟槽与冷凝液收集沟槽108呈流体连通。这些沟槽有助于使来自于表面94和收集区域112的冷凝液流动至沟槽108内。
因此,在空调机组工作期间,来自于冷凝液收集区域112的冷凝液以及从蒸发器盘管22向下行进的冷凝液将通过锥形沟槽126而引导至冷凝液收集沟槽108。冷凝液收集沟槽108其右端132从一较高高度倾斜至其左端134的一较低高度。这样,冷凝液将在重力作用下从右至左(当对图2至图5进行观察时)流动。
从图3、图4和图5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冷凝液收集沟槽108的左端与一第二冷凝液收集沟槽136在其左端发生连通。第二冷凝液收集沟槽136是由一对形成在基盘8内的直立的、基本平行的壁面138形成的。沟槽136穿过隔板壁内的一开口138,并沿着箭头142所示的路径延伸入室外部分6内。
从图3和图5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沟槽136延伸至一立壁144的左侧,所述立壁形成一室外风扇侧壁的一部分,直到一位于下壳体部分14背面的水平延伸区域146,所述水平延伸区域支承住所述空调机组的冷凝器盘管32。一垂直延伸的壁部148限定了冷凝器支承面146的前部,并延伸横过除了开口145之外的基盘8的整个宽度,第二冷凝液收集沟槽136在该开口处与冷凝器支承面146流体连通。
冷凝器支承面146在其左、右端设置有多个凸起的支承块150,它们有助于将冷凝器盘管32支承在一略微高于冷凝器支承面146的高度。一中心定位的开口152设置在下壳体部分14的后壁内,从而为可能汇集在冷凝器支承面上的多余冷凝液提供一排放通道,如传统的那样。
以一种与第一冷凝液收集沟槽108相类似的方式,第二冷凝液收集沟槽136自一与第一冷凝液收集沟槽左侧相同的高度开始下降,并在壳体14的背部处降至一较低高度,在壳体14的背面,所述第二冷凝液收集沟槽与所述冷凝器支承面相连通。
从图6中可以最清楚的看到,沟槽136在一刚好位于风扇侧壁144后面的位置处具有一形成在其内的、向下的台阶154。台阶154可防止可能汇集在室外部分内的冷凝液或雨水在沟槽136内发生回流现象。因此,应予理解的是,在冷凝液收集区域112开始的、处于最高高度的所述冷凝液收集通道连续地向下倾斜穿过第一冷凝液收集沟槽108和第二冷凝液收集沟槽136至冷凝器支承面146,从而可以确保使来自于空调机组前部的、所收集到的冷凝液流动至所述机组的后部以进行处理。
藉助将所述蒸发器盘管和冷凝器盘管如上文所描述的那样分别安装在凸起块104和150上,可以进一步有助于使冷凝液从蒸发器盘管自由畅通地流动至所述机组后部并对其进行处理。这种设置以及锥形沟槽126可以破坏水的表面张力,并且可以促进冷凝液的自由流动。
权利要求
1.一种具有一室内部分和一室外部分的房间空调器,它由一基盘所支承并被一隔板所分隔,所述室内部分包括一室内风扇和一蒸发器盘管,所述冷的蒸发器对来自于被冷却空气中的水进行冷凝,所述冷凝液向下流至所述蒸发器的下端,在该处对冷凝液进行收集,并设置有一自所述室内部分穿过所述隔板至所述室外部分的流动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改进之处包括一基本上水平的表面,用来支承所述蒸发器的下端;一冷凝液收集沟槽,它具有一位于所述水平表面附近、基本与之平行且与之流体连通的第一部分,所述冷凝液收集沟槽的所述第一部分从其一端的较高点倾斜至其另一端的较低点;所述冷凝液收集沟槽具有与所述第一部分的所述另一端流体连通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从一与所述第一部分流体连通的较高点倾斜至一位于所述室外部分内的较低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自所述蒸发器盘管延伸穿过所述隔板至所述室外部分的制冷剂管;以及所述壳体还包括一位于所述制冷剂管下方的冷凝液收集区域,所述冷凝液收集区域与所述冷凝液收集沟槽的所述第一部分的所述一端流体连通,所述冷凝液收集区域自所述隔板附近的一较高点倾斜至一与所述冷凝液收集沟槽的所述第一部分流体连通的较低点。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本水平表面内设置有多个锥形沟槽,每一所述沟槽从所述水平上表面的一较高点延伸至一与所述冷凝液收集沟槽的所述第一部分流体连通的较低点。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液收集沟槽的所述第二部分内具有一台阶,它可以提供一种从最靠近所述室内部分的一较高点至所述室外部分内靠后的一较低点的过渡。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本水平表面的左、右端上均设置有至少一个直立的凸起,所述凸起适于与所述蒸发器盘管的下端相啮合并对它进行支承使之与所述水平表面相隔开。
全文摘要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调机组(2),它包括一室内部分(4)和一室外部分(6),它们由一基盘支承,并被一基盘的隔板形成部分所隔开。室内部分(4)包括一室内风扇(24)和一蒸发器盘管(22)。在工作中,所述冷的蒸发器对来自于被冷却空气中的水进行冷凝,所述冷凝液向下流至蒸发器(22)的下端,在该处对冷凝液进行收集,并设置有一自室内部分(4)穿过所述隔板至室外部分(6)的流动通道。所述蒸发器的下端由一基本水平的支承表面所支承。一冷凝液收集沟槽(108,136)具有一位于所述水平支承面附近、基本与之平行且与之流体连通的第一部分。所述冷凝液收集沟槽(108)的所述第一部分从其一端的较高点倾斜至其另一端的较低点。所述冷凝液收集沟槽具有与所述第一部分的所述另一端流体连通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从一与所述第一部分流体连通的较高点倾斜至一位于空调器(2)的室外部分(6)内的较低点。
文档编号F24F13/22GK1249029SQ9718198
公开日2000年3月29日 申请日期1997年12月30日 优先权日1997年12月30日
发明者R·B·达席尔瓦 申请人:开利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