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8323766阅读:来源:国知局
在其边缘上沿纵向焊接。
[0052]如果由板片18、18’形成的板片对32连续堆叠,那么在各板片对32之间形成第一流道30。在此,第一流道30形成在下板片对32的上板片18’与上板片对32的下板片18之间。在此,在板片对32的两个板片18、18’之间形成第二流道4。第一流道30用于气态的第一流体的流通,第二流道4用于液体的第二流体的流通。
[0053]由两个板片18、18’组成的板片组合在窄侧21上设计为打开,由此形成用于第一流道的第一流体的入口 5或出口 6。在此,两个板片如此连接在窄侧上,使得第二流道在两个板片18、18’之间通过冲压、折压和/或焊接封闭。
[0054]板片18、18’的板片对具有带有类似矩形的外部设计的近似U形的轮廓,其中板片18、18’在两个纵边缘和/或在两个纵侧上相互连接、例如焊接,其中各个板片在焊接状态下在中间区域中相互间隔地构成。
[0055]在下板片18的底部上平面地构成或者贴靠的冷却剂引导装置3可以集成在板片18、18’的每个板片对32的内部中。备选地,也可以省去这一点。冷却剂引导装置3在此可以作为一个或多个冲压部冲压在板片18的底部60中和/或在板片18’的底部61中,使得在板片对18、18’的内部空间中构成的流道4中流经的流体被引导,并且可选地形成导流。为此,例如设有网状物形的冲压部,该冲压部伸入两个板片18、18’之间的第二流道4中。备选地,冷却剂引导装置3也可以作为独立的构件设置在板片18、18’之间,该构件具有冲压部或结构。在此,板片18或18’的底部60、61被限定为板片18、18’的介于可能存在的直立的边缘之间的基本上平的或平面的区域。
[0056]在板片对32的设置在上面的板片18’与另一相邻的板片对32的相邻的板片18之间设置第一流道30。例如,废气或增压空气作为第一流体流经该流道30。第二流道4在此设置在板片对32的两个板片18、18’之间。例如,液体冷却剂流经该流道4。
[0057]第一流体(例如废气)到第一流道30的提供通过板片堆叠2的入口 5实现,该入口通过板片18、18’的板片对32的窄侧部段21的打开的端部形成。第一流体流经第一流道30并且经由出口 6离开具有板片18、18’的板片对32的板片堆叠2,该出口与入口 5对置地构成。
[0058]备选实施例也可以设有板片对32的U形流通,从而出口 6和入口 5在板片堆叠2的同侧上设置并且在具有板片18、18’的板片对32的与入口和出口 5、6对置的端部上设有偏转部。
[0059]冷却剂引导装置3具有多个沿板片18的纵向相互平行走向的引导冷却剂的网状物7,所述网状物形成各个子通道,所述各个子通道的打开的端部靠近第一流体的入口 5或出口 6地沿垂直于入口 5或出口 6的方向被引导。网状物将在其间设置的子通道通到第二流体的入口或出口,它们作为开口 9、10设定在板片18的侧壁或边缘8中。
[0060]每个板片18在其纵向延伸中在两侧具有折叠形式的向上弯曲的边缘8,该边缘朝位于在其上相同构成的相邻的板片18的方向延伸,为此参见图2c。
[0061]板片18’同样具有在两侧直立的相应的边缘40,该边缘以折叠的方式向上弯曲,其中该边缘在侧面在外面又向下弯曲。由此,边缘40准双层地构成,其中在两个层41、42之间设有间隔。板片18’位于板片18上,并且边缘40位于在边缘8之间。在此有利地,边缘40或8的位于外部的壁接触,也就是层41与边缘8接触。
[0062]根据需要的冷却功率,多个这样的连接的具有板片18、18’的板片对32作为板片堆叠2相叠地堆叠。
[0063]沿板片对32的纵向,在板片18、18’的分别合并的端部的端部区域中在板片18的边缘8中分别添加一个开口 9或10。开口 9、10用于第二流体(如冷却剂)的出口或入口。相应的板片对的开口在板片堆叠2中相叠地设置。板片18、18’的多个板片对32的相叠的开口 9或10由一个冷却剂集流道11、12完全覆盖和流体连接。在此,相应的冷却剂集流道11、12可以具有未进一步示出的凹槽,该凹槽密封地覆盖开口 9或10。在此,冷却剂集流道
11、12有利地构成为深拉件或管部分,并且被推到板片18的开口 9或10上。
[0064]在窄侧21上,板片堆叠2分别由框架13、14夹住。此外,在板片堆叠2的窄侧21上,板片18如此形成,使得在没有框架13、14或者可选择地连同框架13、14的情况下,生成连续的环绕的轮廓,一个扩散器50、法兰或匹配器可以推到该轮廓上或无泄漏地焊接于其上。备选于框架13、14的设计者也可以通过对应于间隔的流道的穿孔模式构成。
[0065]此外有利的是,在至少一个或两个框架上设有气体引导的接口和/或用于在接合之后固定的紧固机构。
[0066]热交换器I在上侧上以无边缘的或者有边缘的覆盖板片19结束。覆盖板片19可以位于在边缘8上或者在最上板片18或两个板片18、18’的边缘之间。借助于覆盖板片19封闭特别是作为冷却剂通道的最上面的流道30,而不需要附加的元件。
[0067]在底侧上,同样无边缘的底部板片20用于最后的下板片18的稳定化。
[0068]在两个板片18、18’之间的第二流道4例如U形地构成。在此流道4占据第一子区域53,该第一子区域准平面地构成并且基本上平行于板片18的底部60。此外,流道30占据两个侧面的子区域51、52,所述子区域基本上垂直于板片18的底部60的平面。子区域51,52在此如此设计,使得流道30在边缘上设置为高于在板片18的底部60的中间子区域53。
[0069]如果另一相同的板片对32安放到该如此设计的板片对32上,那么上板片对32的下板片18封闭在下板片对与上板片对32之间的第一流道30,其方法是覆盖在下板片对32的下板片18和/或上板片18’的边缘8上。
[0070]图2示出了如在图1中所示的那样的热交换器I的部分。在图2a中示出了装配的按照本发明的热交换器1,其中,板片堆叠2借助于垂直于板片18、18’的夹具15保持。作为集流器16、17的扩散器安放到第一流体(例如废气或增压空气)的入口 5和出口 6上,其中,用于第二流体(例如冷却剂)的分别靠近集流器16、17的两个集流管11或12设置在板片堆叠2的相同的侧上。对此,备选地,两个集流管11、12也可以设置在板片堆叠的对置的侧面上。这将表示:集流管11、12沿第一流体的流向在板片堆叠2右边设置,而集流管
12、11中之一沿第一流体的流向看去在板片堆叠2左边设置。
[0071]图2b和2c示出了热交换器I的一部分,特别是在第一流体的出口 6的区域中。为了阐明热交换器的结构示出了设置在流道4中的涡流器22。涡流器22也称为肋或波纹肋,定位在板片18’上并且由位于其上的板片18覆盖,该板片18坐于边缘8上并且与之焊接,所述边缘8垂直地由位于其下的板片18和/或由板片18’形成。
[0072]沿着边缘8的纵向延伸,开口 10设置在边缘8中,其中开口 10大约占据边缘8的高度。在此,远离板片18的底部向上错开一个网状物的宽度地设置开口。而且,在开口上方,一个网状物直至边缘8的上边缘地设置,使得开口由一个网状物向上并且向下限制,并且在侧面沿第一流体的流向看去同样由边缘8的材料限制。
[0073]在图2c中可见接合的板片18、18’,所述板片在其间U形地形成第二流道。
[0074]除了冷却剂引导的功能之外,在开口 10上延伸的冷却剂集流道12也用作紧固夹作为焊接装置或者在焊接时重量支承的代替。另外的功能,例如管路在发动机外围或用于散热器的保持点的固定也可以集成到冷却剂集流通道12中,参见图2d。
[0075]在提出的热交换器I中,特别是构成为冷却剂通道的第二流道30相对于特别是构成为废气通道的第一流道4交替地设置。第二流道30在此构成为U形横截面并且在三个侧上围住第一流道4,从而第一流道4可以由三侧通过第二流道的流体冷却。此外,位于其上的板片对的第二流道限制第一流道,从而相邻的第二流道限制第一流道的第四侧,并且由此流经的流体冷却第一流道。板片18、18’如此构成,使得纵向焊接或者在尽可能侧面的焊缝或者垂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