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压缩机用储液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5950阅读:28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压缩机用储液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压缩机用储液器,设置于筒体顶部的进气管以及设置于筒体底部的出气管,所述储液器还包括一根吸气管,以及将吸气管固定于筒体内的第一隔板,第一隔板与筒体及吸气管的外周壁面密封连接,第一隔板将筒体分为储液空间与气体空间;吸气管与进气管错位设置;吸气管与出气管通过气体空间连通。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储液器,其创新在于吸气管和出气管之间通过气体空间连通,而非直接连接,且由于进气管与吸气管的进气口错开设置,从进气管进入的液气混合冷媒,因自重下落时不会落入吸气管中,从而稳定、可靠地阻止液态冷媒直接进入压缩机;此外,对于双送气储液器而言,采用单根吸气管,降低材料成本;在第二隔板上设置滤网,从而替代原本位于进气管与吸气管之间的过滤组件,简化了制作过程,进而降低了制作成本。
【专利说明】一种压缩机用储液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储液器,尤其涉及一种压缩机用储液器。

【背景技术】
[0002]储液器是压缩机的重要部件,起到贮藏、气液分离、过滤、消音和制冷剂缓冲的作用。
[0003]储液器是配装在空调蒸发器和压缩机吸气管部位,是防止液体制冷剂流入压缩机而产生液击的保护部件。
[0004]在空调系统运转中,无法保证制冷剂能全部、完全汽化;也就是从蒸发器出来的制冷剂会有液态的制冷剂进入储液器内,由于没有汽化的液体制冷剂因本身比气体重,会直接落在储液器筒底,汽化的制冷剂则由储液器的出口进入压缩机内,从而防止了压缩机吸入液体制冷剂造成液击。
[0005]储液器在使用运转中,为避免管路中的杂质(如铁肩、铜肩)直接进入压缩机内,所以在储液器进气管到出气管之间会安装一滤网,防止了杂质进入压缩机。
[0006]目前制冷压缩机双吸气结构储液器,如图1所示,包括筒体1、进气管2、出气管3、滤网组件4,储液器内部有两根长吸气管5,分别与外部的两根储液器出气管3连接,上部设置滤网组件4进行杂质(如铁肩、铜肩)隔离以及防止上部进气管2进入的液状冷媒直接进入储液器内部的两根吸气管5,同时在两根直管中间部位设置一个支架6,用于支撑。
[0007]进气管:进气管材料为脱氧铜管(TP2Y)与空调蒸发器端脱氧铜管连接的一种连接管。承受压力相对较高。滤网组件:滤网的作用主要过滤,防止空调系统内部一些不溶解成分流入压缩机内使压缩机受损。网布采用不锈钢材料,网架采用SPCC深冲钢板。上、下筒体:尺寸决定储液容积,壁厚与直径关联,材料采用SPCC深冲钢板。固定板:固定储液器内部出气管(接管),材料采用SPCC深冲钢板。出气管:材料为脱氧铜管(TP2Y/TP2M)与压缩机气缸吸气端脱氧铜管连接的一种连接管。承受压力相对较低。
[0008]该结构需要在储液器内部设置两根吸气管,一个支撑支架以及一个滤网组件,采用两根内吸气管、特别是滤网组件,制作工艺相当复杂,导致整个储液器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0009]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储液器,用于压缩机,采用单根吸气管,并改变了滤网的结构和位置,降低材料成本,简化了制作工艺,同时稳定、可靠地阻止液态冷媒直接进入压缩机影响压缩机的可靠性,同时防止了杂质进入压缩机。
[0010]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储液器,包括筒体、设置于所述筒体顶部且与筒体连通的进气管以及设置于所述筒体底部的出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器还包括一根吸气管,以及将所述吸气管固定于筒体内的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筒体及吸气管的外周壁面密封连接,第一隔板将所述筒体分为储液空间与气体空间;所述吸气管与进气管错位设置;所述吸气管与所述出气管通过所述气体空间连通。[0011 ] 进一步地,所述吸气管的进气口的横截面与所述进气管在所述吸气管的进气口的横截面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之间的间距大于或等于2mm。
[001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储液器,由于吸气管的进气口的横截面与进气管在吸气管的进气口的横截面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之间存在一定间距,优选为大于或等于2mm,也就是进气管与吸气管的进气口沿储液器轴向错开设置,两者只能气体连通,而不能液体流通,使得从进气管进入的液气混合冷媒中液态冷媒或液态冷媒与油的混合物,因自重下落不会落入吸气管中,从而稳定、可靠地阻止液态冷媒直接进入压缩机。
[0013]采用单根吸气管,降低材料成本;不采用复杂的结构防止液态冷媒进入吸气管,直接将进气管与吸气管错开设置,进一步降低了制作成本。
[0014]进一步地,所述储液器还包括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位于所述储液空间内,且与所述筒体及吸气管的外周壁面连接;所述第二隔板上设置滤网。
[001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压缩机储液器,在使用运转中,为避免管路中的杂质直接进入压缩机内,在第二隔板上设置滤网,防止了杂质进入压缩机。
[0016]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隔板与所述筒体和所述吸气管的外周壁面密封连接。
[0017]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隔板上设置至少一个开孔,所述滤网焊接于所述开孔处。
[001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压缩机储液器,不再包含结构复杂的滤网组件,进一步简化了制作过程,降低了制作成本。滤网的数量与第二隔板上开孔数量相对应。
[0019]进一步地,吸气管位于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之间的部位设置回油孔。
[0020]压缩机的长期运转,其内部会有一定的冷冻机油随汽化的制冷剂排出,通过管路会进入储液器筒体内,液态冷媒和冷冻机油混合物经过第二隔板的滤网过滤杂质后,流入第一隔板,由于设置了回油孔,在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之间、且处于液态冷媒下层的冷冻机油在压缩机的吸力作用下,流入回油孔内,进而通过吸气管、气体空间流入出气管内,又进入压缩机内,从而对压缩机又起到润滑保护作用,保证压缩机安全可靠地运行。
[0021]进一步地,吸气管为直管或弯管。
[0022]进一步地,所述进气管与所述吸气管之间未设置过滤组件。
[0023]进一步地,所述出气管为一个或多个。
[002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储液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5](I)进气管与吸气管的进气口错开设置,从进气管进入的液气混合冷媒,因自重下落时不会落入吸气管中,从而稳定、可靠地阻止液态冷媒直接进入压缩机。
[0026](2)通过第一隔板,将受自重下落的液态冷媒和冷冻机油与气体空间隔离,防止液态冷媒通过出气管进入压缩机,产业液击等问题,影响压缩机可靠性。
[0027](2)对于双送气储液器而言,改变传统的双吸气管结构,采用单根吸气管与双出气管配合,实现储液器的双送气结构,不仅降低材料成本;结构简单,且避免了两根吸气管在压缩机运行时,抖动造成异常音等问题。
[0028](3)设置了回油孔,使冷冻机油重新进入压缩机,从而对压缩机又起到润滑保护作用,保证压缩机安全可靠地运行。
[0029](4)将原本设置于储液器的吸气管与进气管之间的过滤组件拆除,将其改为带滤网的单隔板式结构,并下移作为直管的一块支撑架使用,其位置可按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如噪音等问题),起到储液器隔板降噪的作用,同时使上部液体流入下部空间的同时,过滤铜肩等杂质。
[003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储液器,尤指双送气储液器,单台成本可降低3.5元以上。

【附图说明】

[0031]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双送气储液器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双送气储液器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3是图2沿A-A方向的剖视图;
[0034]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双送气储液器的结构示意图。
[0035]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施例的单送气储液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6]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以下实施例。
[0037]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双送气储液器,包括筒体1、设置于筒体顶部且与筒体连通的进气管2以及设置于筒体底部的双出气管3,双送气储液器还包括一根吸气管5与第一隔板8。
[0038]第一隔板8与筒体I及吸气管5的外周壁面连接,将筒体I分为上部与下部,其中上部为储液空间,下部为气体空间;吸气管5通过第一隔板8固定于筒体内,吸气管5与出气管3通过气体空间连通,吸气管5与进气管2错位设置,使得吸气管5与进气管2不能液体流通,以防止从进气管2流出的液态冷媒或液态冷媒与冷冻机油的混合物受重力影响进入吸气管5内,此时气态冷媒部分进入吸气管5内。吸气管5与双出气管3通过气体空间连通,气态冷媒自吸气管5充盈所述气体空间,进入双出气管3。
[003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隔板8与筒体I和吸气管5的外周壁面密封连接,可有效防止液态冷媒或液态冷媒与冷冻机油的混合物从第一隔板8与筒体I或吸气管5之间的缝隙流入到所述气体空间内。
[0040]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个优选实施例中,吸气管5的进气口的横截面与进气管2在吸气管5的进气口的横截面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之间的间距大于等于2mm,本实施例中优选间距为3mm,如图4所示。
[0041]本实施例的双送气储液器,由于吸气管5的进气口的横截面与进气管2在吸气管5的进气口的横截面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之间的间距大于等于2mm,也就是进气管2与吸气管5进气口沿双送气储液器的轴向错开设置,从进气管2进入的液气混合冷媒,因自重下落时不会落入吸气管5中,从而稳定、可靠地阻止液态冷媒直接进入压缩机。吸气管5的进气口的横截面与进气管2在吸气管5的进气口的横截面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之间的间距可根据储液器内部结构做相应调整。
[0042]采用单根吸气管,降低材料成本;不采用复杂的结构防止液态冷媒进入吸气管,直接将进气管与吸气管的进气口错开设置,进一步降低了制作成本。
[0043]双送气储液器还包括第二隔板7,第二隔板7位于所述储液空间内,且与筒体I及吸气管5的外周壁面连接;第二隔板上设置滤网71。
[0044]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第二隔板与所述筒体和所述吸气管的外周壁面密封连接,可有效防止液态冷媒或液态冷媒与冷冻机油的混合物从第二隔板7与筒体I或吸气管5之间的缝隙流入到第一隔板8上。
[0045]本实施例的双送气储液器,在使用运转中,为避免管路中的杂质直接进入压缩机内,在第二隔板7上开孔处焊接小的滤网71,使上部液体流入下部空间的同时,过滤铜肩等杂质,防止了杂质进入压缩机。
[0046]第二隔板7上设置至少一个开孔,滤网71焊接于所述开孔处。
[0047]滤网71可以为一个或多个,与第二隔板7上的开孔数量相对应,本实施例中滤网71为一个。
[0048]吸气管5位于第一隔板8与第二隔板7之间的部位设置回油孔9。
[0049]压缩机的长期运转,其内部会有一定的冷冻机油随汽化的制冷剂排出,通过管路会进入双送气储液器筒体I内,由于设置了回油孔9,沉淀在筒体I底部的冷冻机油通过压缩机的吸力作用,通过双送气储液器的出气管3又进入压缩机内,从而对压缩机又起到润滑保护作用,保证压缩机安全可靠地运行。
[0050]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吸气管5为直管,双出气管3为弯管。
[0051]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吸气管5为弯管或管径不相等起到传递气体作用的管子。
[0052]本实施例的双送气储液器的吸气循环过程如下:
[0053]液气混合冷媒经进气管2进入筒体I后,液态冷媒自重原因下落至双送气储液器的储液空间,经过气化后再从吸气管5的进气口吸入;第二隔板7上面的液态冷媒和冷冻机油经过分层,冷冻机油通过第二隔板7上开的小孔和滤网71流入第一隔板8上部的空间,再经吸气管5上开的回油孔9回油。
[0054]第二隔板7位置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由于第一隔板8和第二隔板7之间形成一个容腔,第二隔板7上开有滤网孔71,对从进气管中落下的液态冷媒的起到了缓冲作用,将起到一定的降噪作用。
[0055]本实施例的双送气储液器,与以往具有滤网组件储液器相比,节省了材料成本和生产成本,生产设备变化不大,非常适合实际大规模的生产。
[0056]在双送气储液器上实施,将上部滤网组件取消,内部双吸气管改单吸气管,单台成本可降低3.5元以上。
[005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送气储液器,进气管与吸气管的进气口错开设置,从进气管进入的液气混合冷媒,因自重下落时不会落入吸气管中,从而稳定、可靠地阻止液态冷媒直接进入压缩机;采用单根吸气管,降低材料成本;同时结构简单不采用复杂的结构防止液态冷媒进入吸气管,在第二隔板上设置滤网,简化了制作工艺,进而降低了制作成本;设置了回油孔,使冷冻机油重新进入压缩机,从而对压缩机又起到润滑保护作用,保证压缩机安全可靠地运行。
[0058]此外,如图5所示,一种单送气储液器,用于单缸压缩机,其与上述双送气储液器的区别仅在于,出气管3为单出气管,该结构同样实现了将进入储液器的液态冷媒从气态冷媒和冷冻机油的混合物中分离的作用,减少进入压缩机的液态冷媒量,提高压缩机的运行可靠性。
[0059]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做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储液器,用于压缩机,包括筒体、设置于所述筒体顶部的进气管以及设置于所述筒体底部的出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器还包括一根吸气管,以及将所述吸气管固定于筒体内的第一隔板;吸气管与进气管错位设置;第一隔板与筒体及吸气管的外周壁面密封连接,且第一隔板将筒体分为储液空间与气体空间;所述吸气管与所述出气管通过所述气体空间连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气管的进气口的横截面与所述进气管在所述吸气管的进气口的横截面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之间的间距大于或等于2mm。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器还包括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位于所述储液空间内,且与所述筒体及吸气管的外周壁面连接;所述第二隔板上设置滤网。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储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隔板上设置至少一个开孔,所述滤网焊接于所述开孔处。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储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气管位于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第二隔板之间的部位设置回油孔。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气管为直管或弯管。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与所述吸气管之间未设置过滤组件。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管为一个或多个。
【文档编号】F25B43-00GK204285910SQ201420700619
【发明者】张德权, 诸瑾, 周伟 [申请人]上海日立电器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