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冷冻式干燥机风冷凝器的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84414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控制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冷冻式干燥机风冷凝器的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冷冻式干燥机运用了物理原理,将压缩空气中的水分冷冻至露点以下,使之从空气中析出。

潮湿高温的压缩空气流入前置冷却器,散热后流入热交换器与从蒸发器排出来的冷空气进行热交换,使进入蒸发器的压缩空气的温度降低。换热后的压缩空气流入蒸发器通过蒸发器的换热功能与制冷剂热交换,压缩空气中的热量被制冷剂带走,压缩空气迅速冷却,潮湿空气中的水分达到饱和温度迅速冷凝,冷凝后的水分经凝聚后形成水滴,经过气水分离器高速旋转,水分因离心力的作用与空气分离,分离后水从自动排水阀处排出。

与压缩空气进行换热后的制冷剂的温度逐渐升高,再次进行循环换热的效果较差,严重影响冷冻式干燥机的正常工作,需要及时冷却制冷剂,以保证正常的换热工作的进行。然而,现有的冷冻式干燥机用冷凝器无法实现制冷剂的自动冷却。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冷冻式干燥机风冷凝器的控制装置,能够自动冷却制冷剂。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用于冷冻式干燥机风冷凝器的控制装置,包括输送制冷剂的管道、限位块、底板、挡板、触头、触片、用于冷却制冷剂的降温装置、弹性装置、连接杆、传感室和活塞,所述传感室与管道连通,所述传感室顶部开设有供连接杆密封穿过的孔;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与活塞固接,另一端与触头固接;所述活塞紧贴传感室内壁密封滑动,所述限位块安装在传感室内并对应活塞位置,所述连接杆穿过底板并与之固接,所述挡板开设有供连接杆顶部穿过的孔;所述弹性装置套装于连接杆,且一端固接于底板,另一端抵在挡板上;所述触片安装在触头上方,所述降温装置与触片电连接。

优选地,所述降温装置为风扇。

优选地,所述弹性装置为弹簧。

优选地,所述连接杆为绝缘材料。

优选地,所述连接杆为橡胶棒或者木材。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根据传感室内制冷剂热胀冷缩的原理,设置活塞、连接杆、触头以及触片,通过传感室压力的变化,控制降温装置的开闭,实现制冷剂的自动降温,节能高效,且能够保证制冷剂的温度稳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管道;2、限位块;3、底板;4、挡板;5、触头;6、触片;7、降温装置;8、弹性装置;9、连接杆;10、传感室;11、活塞。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如图1所示的一种用于冷冻式干燥机风冷凝器的控制装置,包括输送制冷剂的管道1、限位块2、底板3、挡板4、触头5、触片6、用于冷却制冷剂的降温装置7、弹性装置8、连接杆9、传感室10和活塞11,所述传感室10与管道1连通,所述传感室10顶部开设有供连接杆9密闭穿过的孔;所述连接杆9的一端与活塞11固接,另一端与触头5固接;所述活塞11紧贴传感室10内壁密封滑动,所述限位块2安装在传感室10内并对应活塞11位置,所述连接杆9穿过底板3并与之固接,所述挡板4开设有供连接杆9顶部穿过的孔;所述弹性装置8套装于连接杆9,且一端固接于底板3,另一端抵在挡板4上;所述触片6安装在触头5上方,所述降温装置7与触片6电连接。

与压缩空气进行换热后的制冷剂的温度逐渐升高,制冷剂流经管道1至传感室10内,根据热胀冷缩的原理,传感室10内温度较高的制冷剂将会膨胀,传感室10内压力增大顶起活塞11,使得连接杆9穿过挡板4向外伸长,连接杆9端部的触头5与触片6接触,即接通降温装置7的电源,此时,由于连接杆9向外伸长,底板3与挡板4之间的弹性装置8处于压缩状态;

接通降温装置7的电源之后,降温装置7开始工作,针对制冷剂降温,一段时间后,制冷剂的温度下降,传感室10内温度较低的制冷剂将会收缩,传感室10内压力降低,底板3与挡板4之间处于压 缩状态的弹性装置8提供弹力,顶起活塞11抵在限位块2上,限位块2避免活塞11完全下落;连接杆9穿过挡板4向内伸长,连接杆9端部的触头5与触片6断开,即断开降温装置7的电源,降温装置7停止工作,此时,由于连接杆9向内伸长,底板3与挡板4之间压缩状态的弹性装置8恢复原状。

进一步,所述降温装置7为风扇,风扇吹风,使得制冷剂周围的空气循环运动起来,对制冷剂进行降温处理,安装方便,降温效果好。

进一步,所述弹性装置8为弹簧,根据对制冷剂温度的要求,选择不同弹性系数的弹簧,调节其灵敏度及受压力,满足不同的使用要求。

进一步,所述连接杆9为绝缘材料,防止连接电线发生触电事故,绝缘材料制作的连接杆9安全性高。

进一步,所述连接杆9为橡胶棒或者木材,橡胶棒或者木材材料丰富,价格便宜,且容易加工。

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可根据以上描述的技术方案以及构思,做出其它各种相应的改变以及形变,而所有的这些改变以及形变都应该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