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成油冷器的车用冷凝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77534阅读:260来源:国知局
一种集成油冷器的车用冷凝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用冷凝器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集成油冷器的车用冷凝器。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汽车用空调是由制冷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和节流阀四个基本部件组成。它们之间用管道依次连接,形成一个密闭的系统,制冷剂在系统中不断地循环流动,发生状态变化,与外界进行热量交换。其中冷凝器是将管子中的热量,以很快的方式散发到空气中。大部分的汽车冷凝器置于水箱前方,把气体转变成液体的装置;汽车齿轮箱内的机油在引擎内部除了富有润滑及清洁作用外,还能吸收引擎所释放出来的热量,而机油却只能在密封的引擎内不断循环,将所吸收的热量慢慢地释放出去。但当引擎在高转速运作或长时间运作时,机油所吸收的热量便会相当之高,而滚烫的机油无法将热量迅速释放时,机油的润滑便会开始下降,这样在丧失润滑功能的机油下操作引擎,零件便容易受到磨损产生损耗。再适当装上机油冷却系统——汽车油冷器,机油的耐热性便会大为提高,同时引擎便不会因此缺乏耐力,性能也不会下降。

现有的汽车空调冷凝器和汽车油冷器都分别是由两根集流管和多根散热管组成,它们分别独立设置,其缺点在于:结构不紧凑,安装不方便,生产成本高,散热效果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实用的集成油冷器的车用冷凝器。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方式实现的:

一种集成油冷器的车用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按间隔平行设置的左集流管1和右集流管2,所述左集流管1和右集流管2之间从下至上并排设置有下散热扁管2A、中散热扁管2B、上散热扁管2C;所述左集流管1和右集流管2上分别通过隔板3将左集流管1、右集流管2、下散热扁管2A、中散热扁管2B、上散热扁管2C分隔成冷凝器和油冷器两个独立的液流循环系;所述左集流管1上设有油冷液进液口11和油冷液出液口12,同时中散热扁管2B作为油冷器液流循环系的进液管,上散热扁管2C作为油冷器液流循环系的出液管;所述中散热扁管2B与油冷液进液口11相连通,所述上散热扁管2C油冷液出液口12相连通;

所述右集流管2上设有冷凝液进液口21和冷凝液出液口22,同时下散热扁管2A由冷凝器液流循环系的进液管21A和冷凝器液流循环系的出液管22A构成,所述冷凝器液流循环系的进液管21A与冷凝液进液口21相连通;所述冷凝器液流循环系的出液管22A与冷凝液出液口22相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下散热扁管2A的截面形状呈长圆形,其内分隔成若干小通孔23;所述中散热扁管2B的截面形状呈长圆形,其内分隔成若干中通孔24;所述上散热扁管2C的截面形状呈扁椭圆形,其内分隔成有大通孔25。

进一步的,所述左集流管1上设有左安装支架4;所述右集流管2上设有右安装支架5。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结构简单,简化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节省汽车安装空间,散热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下散热扁管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中散热扁管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本实用新型上散热扁管截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详述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集成油冷器的车用冷凝器,包括按间隔平行设置的左集流管1和右集流管2,左集流管1和右集流管2之间从下至上并排设置有下散热扁管2A、中散热扁管2B、上散热扁管2C;左集流管1和右集流管2上分别通过隔板3将左集流管1、右集流管2、下散热扁管2A、中散热扁管2B、上散热扁管2C分隔成冷凝器和油冷器两个独立的液流循环系;左集流管1上设有油冷液进液口11和油冷液出液口12,同时中散热扁管2B作为油冷器液流循环系的进液管,上散热扁管2C作为油冷器液流循环系的出液管;中散热扁管2B与油冷液进液口11相连通,上散热扁管2C油冷液出液口12相连通;右集流管2上设有冷凝液进液口21和冷凝液出液口22,同时下散热扁管2A由冷凝器液流循环系的进液管21A和冷凝器液流循环系的出液管22A构成,冷凝器液流循环系的进液管21A与冷凝液进液口21相连通;冷凝器液流循环系的出液管22A与冷凝液出液口22相连通。

如图2、图3、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下散热扁管2A的截面形状呈长圆形,其内分隔成若干小通孔23;中散热扁管2B的截面形状呈长圆形,其内分隔成若干中通孔24;上散热扁管2C的截面形状呈扁椭圆形,其内分隔成有大通孔25。

本实用新型左集流管1上设有左安装支架4;右集流管2上设有右安装支架5,方便安装。

本实用新型将油冷器部分设计为两段热交换通道,出口端的上散热扁管2C通道设置为一条大尺寸扁管,进口端的热交换上散热扁管2C通道均采用比冷凝器更厚的微通道扁管,以增加油冷器部分的通过流量来增强制冷效果,大大提高了二冷一体式微通道平行流冷凝器的散热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