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调换热结构及空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79798阅读:199来源:国知局
一种空调换热结构及空调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调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空调换热结构及空调。



背景技术:

热泵机组多采用低压腔涡旋压缩机,排气侧温度高,热量损失较大;压缩机吸气侧吸气过热度较难控制,而吸气过热度过低容易造成对压缩机的损坏,影响机组运行的长期可靠性。

目前,通常采用电加热模块对压缩机吸气侧的制冷剂进行加热,但该方法耗能大、成本高,增加了用户的使用成本,且存在安全隐患。

涡旋压缩机启动时,力矩较大,管路应力应变较大,长久运行易产生疲劳断裂、焊点开裂等问题,影响空调的正常运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换热结构,提高了压缩机吸气过热度,且安全可靠、成本低。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空调换热结构,所述空调包括形成冷媒循环管路的压缩机、四通阀、室内换热器、室外换热器,所述换热结构包括基体,在所述基体内布设有两条换热管路:第一换热管路和第二换热管路,所述第一换热管路串联在压缩机排气管和四通阀之间,所述第二换热管路串联在压缩机吸气管和四通阀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两条换热管路均为环形管路。

又进一步的,所述两条换热管路缠绕在一起。

更进一步的,所述基体为金属材质。

再进一步的,在所述基体的底部布设有减振结构。

优选的,所述减振结构包括胶泥。

进一步的,所述胶泥的厚度为30mm~35mm。

又进一步的,所述减振结构还包括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与基体固定,所述胶泥布设在所述基体和固定板之间。

更进一步的,所述基体底部形成有折边,所述折边通过螺栓与固定板连接。

一种空调,包括压缩机、四通阀、室内换热器、室外换热器以及所述的换热结构;所述换热结构包括基体,在所述基体内布设有两条换热管路:第一换热管路和第二换热管路,所述第一换热管路串联在压缩机排气管和四通阀之间,所述第二换热管路串联在压缩机吸气管和四通阀之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空调换热结构及空调,通过第一换热管路和第二换热管路,将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的热量传递给压缩机吸气侧的冷媒,提高了压缩机的吸气过热度,确保压缩机的稳定可靠运行,提高了空调运行的可靠性;而且无需额外电能即可提高压缩机吸气过热度,节能环保、安全可靠、成本低,提高了空调的市场竞争力。

结合附图阅读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空调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换热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基体;1-1、折边;2、胶泥;3、固定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的空调,主要包括压缩机、四通阀、室内换热器、室外换热器、气液分离器、换热结构等,压缩机、四通阀、室内换热器、室外换热器、气液分离器形成冷媒的循环管路,参见图1、图2所示;换热结构包括基体1,在基体1内布设有两条换热管路:第一换热管路和第二换热管路,第一换热管路串联在压缩机排气管和四通阀之间,第二换热管路串联在压缩机吸气管和四通阀之间。

具体来说,第一换热管路的进口A连接压缩机排气管,第一换热管路的出口B连接四通阀的D口,第二换热管路的进口D连接四通阀的S口,第二换热管路的出口C经过气液分离器连接压缩机吸气管,四通阀的C口连接室外换热器,四通阀的E口连接室内换热器。

制冷时的冷媒循环路径为:压缩机→第一换热管路→四通阀→室外换热器→室内换热器→四通阀→第二换热管路→气液分离器→压缩机。

制热时的冷媒循环路径为:压缩机→第一换热管路→四通阀→室内换热器→室外换热器→四通阀→第二换热管路→气液分离器→压缩机。

制冷时,压缩机排气管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经第一换热管路的进口A进入第一换热管路,从第一换热管路的出口B流出,进入四通阀的D口,从四通阀的C口流出,进入室外换热器冷凝,然后进入室内换热器进行蒸发,蒸发后的冷媒进入四通阀的E口,从四通阀的S口流出,经第二换热管路的进口D进入第二换热管路,从第二换热管路的出口C出来后进入到气液分离器,然后回到压缩机吸气管。第一换热管路中的冷媒与第二换热管路中的冷媒进行热交换,第一换热管路中的高温高压冷媒将部分热量传递到第二换热管路中的冷媒,提高了压缩机的吸气过热度。

制热时,压缩机排气管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经第一换热管路的进口A进入第一换热管路,从第一换热管路的出口B流出,进入四通阀的D口,从四通阀的E口流出,进入室内换热器冷凝,然后进入室外换热器进行蒸发,蒸发后的冷媒进入四通阀的C口,从四通阀的S口流出,经第二换热管路的进口D进入第二换热管路,从第二换热管路的出口C出来后进入到气液分离器,然后回到压缩机吸气管。第一换热管路中的冷媒与第二换热管路中的冷媒进行热交换,第一换热管路中的高温高压冷媒将部分热量传递到第二换热管路中的冷媒,提高了压缩机的吸气过热度。

本实施例的换热结构,通过第一换热管路和第二换热管路,将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的热量传递给压缩机吸气侧的冷媒,提高了压缩机的吸气过热度,防止低温制热情况下的冷媒液击等情况的发生,确保压缩机的稳定可靠运行,提高空调能效以及空调运行的可靠性;而且无需额外电能即可提高压缩机吸气过热度,节能环保、安全可靠、成本低,提高了空调的市场竞争力。

在本实施例中,两条换热管路均为环形管路,以便在有限的基本内部空间内增加换热管路的长度,以增加换热面积,提高热交换效率,进一步提高吸气过热度。

在本实施例中,两条换热管路缠绕在一起,以增加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热交换效率,进一步提高吸气过热度。

在实施例中,基体1为金属材质,导热性能好,促进两条换热管路的热交换,提高热交换效率,进一步提高吸气过热度。

在基体1的底部布设有减振结构,减振结构具有减振作用,在压缩机启动和运行时可以起到吸振作用,减小吸排气管的管路应力应变,降低了吸排气管管路形变、焊点开裂的风险,确保压缩机运行过程中吸排气管的可靠性,提高了空调运行的可靠性,保证空调的正常运行。

减振结构包括胶泥2,成本低、减振效果好,能够在压缩机启动瞬间吸收掉部分启动能量,减小压缩机启动时对管路的应力应变影响,进而保证空调的长期运行可靠性。

胶泥的厚度为30mm~35mm,既避免厚度过小造成减振能力差,又避免厚度过大造成浪费;因此,胶泥在该厚度范围内,既保证具有较好的吸振能力,又保证较低的减振成本。

减振结构还包括固定板3,固定板3与基体1固定,胶泥2布设在基体1和固定板3之间。即固定板3和基体1将胶泥2夹在中间,保证胶泥2稳定地固定在基体1底部,既避免由于振动脱落,又拆装方便,便于更换胶泥。

为了提高基体1与固定板3的连接稳定性,在基体1底部形成有折边1-1,折边1-1通过螺栓与固定板3连接固定,连接稳定可靠,拆装方便。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