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节能移动制冰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79811阅读:239来源:国知局
一种节能移动制冰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制冰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节能移动制冰机。



背景技术:

随着冷冻保鲜行业的发展,对冰块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制冰机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要,传统制冰机组,设备繁多,制冰工艺复杂,比如制冰和脱冰过程,需要制冰筒、倒冰架以及融冰池等设备,且这些设备均为固定式设备,很难进行移动,且设备耗电量大,另一方面采用传统膨胀阀供液的制冰机通常采用载冷剂间接冷却的方式,制冰原理为:利用载冷剂作为热交换媒介,通过和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载冷剂温度降低,从而冷却冰筒内用于制冰的水,因此,过程冷量损失大,能效差,所以实有必要设计一种节能的移动制冰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便于移动、制冰效果好、能源利用高的一种节能移动制冰机。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解决的:

一种节能移动制冰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制冷压缩机、冷凝器、直冷式冰模、四通阀、油分离器、重力循环桶、贮液桶、电磁阀、节流阀、控制箱和机架;

所述冷凝器设置在机架左上方,贮液桶设置在机架左侧底部且处于冷凝器下方,控制箱设置在冷凝器前侧的机架上;制冷压缩机设置在机架左前侧底部,油分离器设置在制冷压缩机右侧且固定在机架上;所述重力循环桶设置在机架中部上方;所述机架右侧上方设有直冷式冰模,直冷式冰模包括有蒸发器,直冷式冰模下方设有升降台;

所述重力循环桶通过管道与四通阀相连,四通阀通过管道与制冷压缩机的低压端相连,制冷压缩机的高压端与油分离器通过管道相连,油分离器与四通阀通过管道相连,四通阀通过管道与冷凝器相连,冷凝器通过管道与贮液桶相连,贮液桶通过管道与电磁阀相连,电磁阀通过管道与节流阀相连,节流阀通过管道与重力循环桶相连,所述重力循环桶通过管道与蒸发器相连。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所述重力循环桶包括有延竖直方向设置的第一桶体和第二桶体,第一桶体和第二桶体呈上下布设且相互连通;所述第一桶体上部外侧壁上设置有气液进口和出气口,第一桶体中部外侧壁设有第一进液口和排液口,所述第二桶体的外侧壁上设有第一出液口;第一桶体的气液进口通过管道与蒸发器相连,出气口通过管道与四通阀相连,第一进液口通过管道与节流阀相连,第二桶体的第一出液口通过管道与蒸发器相连。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桶体顶部设有第一安全阀接口和压力表接口;第一桶体上部外侧壁设有液面计上接口,液面计上接口处于出气口下方,液面计上接口下方的第一桶体外侧壁上设有液位控制上接口,第二桶体外侧壁设有液面计下接口,第一桶体下部侧壁上设有液位控制下接口,所述液位控制下接口处于液位控制上接口下方;第二桶体底部设有第一排污口;第一桶体侧壁还设有支座和多个放油口。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所述贮液桶包括有水平设置第三桶体,第三桶体顶部设有与冷凝器相连的第二进液口和与电磁阀相连的第二出液口。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三桶体顶部设有第二安全阀接口,底部设有第二排污口和支脚,第三桶体侧壁中部设有上视液镜口和下视液镜口,上视液镜口处于下视液镜口上方。

可以选择的,本实用新型所述冷凝器为风冷冷凝器或蒸发式冷凝器。

可以选择的,本实用新型所述节流阀为热力膨胀阀或电子膨胀阀。

优选的,本实用新型所述升降台为液压驱动升降台。

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特点和有益效果:

1、通过将制冷压缩机、冷凝器、直冷式冰模、四通阀、油分离器、重力循环桶、贮液桶、电磁阀和节流阀等在机架上合理布局,整台制冷设备可按需移动至指定场所,克服了传统融冰池等设备安装后无法移动的缺陷,更加便于使用。

2、通过将制冷压缩机、冷凝器、直冷式冰模、四通阀、油分离器、重力循环桶等连接成一循环制冷系统,并利用重力循环桶的重力供液,使制冷剂在制冷系统中加速循环,使直冷式冰模内水的热量不断的被制冷剂吸收,逐渐凝结为冰,最大程度利用冷量,制冷效果佳,同时可节约能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重力循环桶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贮液桶结构示意图。

图中,制冷压缩机1、冷凝器2、直冷式冰模3、四通阀4、油分离器5、重力循环桶6、贮液桶7、电磁阀8、节流阀9、控制箱10、机架11、蒸发器12、升降台13、第一桶体61、出气口62、气液进口63、第一进液口64、排液口65、第一安全阀接口66、压力表接口67、液面计上接口68、液位控制上接口69、液面计下接口610、液位控制下接口611、第一排污口612、支座613、放油口614、第一出液口615、第二桶体616、第三桶体71、第二进液口72、第二出液口73、第二安全阀接口74、第二排污口75、支脚76、上视液镜口77、下视液镜口7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图2所示,一种节能移动制冰机,包括制冷压缩机1、冷凝器2、直冷式冰模3、四通阀4、油分离器5、重力循环桶6、贮液桶7、电磁阀8、节流阀9、控制箱10和机架11。

所述冷凝器2设置在机架11左上方,贮液桶7设置在机架11左侧底部且处于冷凝器2下方,控制箱10设置在冷凝器2前侧的机架11上;制冷压缩机1设置在机架11左前侧底部,油分离器5设置在制冷压缩机1右侧且固定在机架11上;所述重力循环桶6设置在机架11中部上方;所述机架11右侧上方设有直冷式冰模3,直冷式冰模3包括有蒸发器12,直冷式冰模3下方设有升降台13。

所述重力循环桶6通过管道与四通阀4相连,四通阀4通过管道与制冷压缩机1的低压端相连,制冷压缩机1的高压端与油分离器5通过管道相连,油分离器5与四通阀4通过管道相连,四通阀4通过管道与冷凝器2相连,冷凝器2通过管道与贮液桶7相连,贮液桶7通过管道与电磁阀8相连,电磁阀8通过管道与节流阀9相连,节流阀9通过管道与重力循环桶6相连,所述重力循环桶6通过管道与蒸发器12相连。

如图1、图3所示,所述重力循环桶6包括有延竖直方向设置的第一桶体61和第二桶体616,第一桶体61和第二桶体616呈上下布设且相互连通;所述第一桶体61上部外侧壁上设置有气液进口63和出气口62,第一桶体61中部外侧壁设有第一进液口64和排液口65,所述第二桶体616的外侧壁上设有第一出液口615;第一桶体61的气液进口63通过管道与蒸发器12相连,出气口62通过管道与四通阀4相连,第一进液口64通过管道与节流阀9相连,第二桶体616的第一出液口615通过管道与蒸发器12相连。

第一桶体61顶部设有第一安全阀接口66和压力表接口67;第一桶体61上部外侧壁设有液面计上接口68,液面计上接口68处于出气口62下方,液面计上接口68下方的第一桶体61外侧壁上设有液位控制上接口69,第二桶体616外侧壁设有液面计下接口610,第一桶体61下部侧壁上设有液位控制下接口611,所述液位控制下接口611处于液位控制上接口69下方;第二桶体616底部设有第一排污口612;第一桶体61侧壁还设有支座613和多个放油口614。重力循环桶6还安装有一个安全阀、一个液面指示器、一套高低液位传感器等装置。

如图4所示,贮液桶7包括有水平设置的第三桶体71,第三桶体71顶部设有与冷凝器2相连的第二进液口72和与电磁阀8相连的第二出液口73。

第三桶体71顶部设有第二安全阀接口74,第三桶体71底部设有第二排污口75和支脚76,第三桶体71侧壁中部设有上视液镜口77和下视液镜口78,上视液镜口77处于下视液镜口78上方。贮液桶7上还安装有一个安全阀和一个视液镜等装置。

冷凝器2可选择使用风冷冷凝器或蒸发式冷凝器。

节流阀9可选择使用热力膨胀阀或电子膨胀阀。

升降台13可选择使用液压驱动升降台。

制冰开机前,往冰模内加水,待冰模内的水充满后,控制箱控制制冷压缩机1、冷凝器2的风机水泵同时启动,低压制冷剂蒸汽通过制冷压缩机低压端进入制冷压缩机1,在制冷压缩机1内被压缩至高温高压的蒸汽状态,制冷剂蒸汽经制冷压缩机1高压端进入油分离器5,油分离器5将制冷压缩机1排出的过热蒸汽中夹带的润滑油分离出来,从油分离器5排出的制冷剂蒸汽经过四通阀4进入冷凝器2,高温高压的制冷剂蒸汽在冷凝器2内冷凝成高压制冷剂液体后从冷凝器2出口流出并通过第二进液口72进入贮液器7内,制冷剂液体从贮液器7的第二出液口73流出通过电磁阀8,再进入节流阀9,经节流后的制冷剂液体通过第一进液口64进入重力循环桶6中,再从重力循环桶6的第一出液口615流入直冷式冰模3的蒸发器12中,通道内的制冷剂吸收直冷式冰模3内水的热量,汽化成低压制冷剂蒸汽,随后从蒸发器12中流出,从蒸发器12流出的制冷剂蒸汽和液体混合物通过气液进口63再回到重力循环桶6的上部,在重力循环桶6内分离出制冷剂的液体和气体,在重力循环桶6内的液体通过重力再循环地进入直冷式冰模3,在重力循环桶6内的气体从出气口62排出并通过制冷压缩机1的低压端进入制冷压缩机1,完成一个制冷循环,制冷剂在制冷系统中循环,使直冷式冰模3内水的热量不断的被制冷剂吸收,逐渐凝结为冰。待制冰完成后,对直冷式冰膜3内的成型冰块进行脱冰,并通过升降台将冰块从直冷式冰膜3内往下运输,用户将制好的冰块搬走即可。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制冷压缩机1、冷凝器2、直冷式冰模3、四通阀4、油分离器5、重力循环桶6、贮液桶7、电磁阀8和节流阀9等在机架11上合理布局,结构简单,整台制冷设备可按需移动至指定场所,便于用户使用。同时利用重力循环桶6的重力供液,使制冷剂在制冷系统中循环,可最大程度地利用冷量,自动化程度高,制冷效果佳,同时可节约能源,降低综合成本。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