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却装置、制冷循环装置、以及冷却装置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958067发布日期:2018-07-17 23:58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冷却装置、具备该冷却装置的制冷循环装置、以及冷却装置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以往的作为制冷循环装置的空调装置中,作为用于控制压缩机的电动机的运转的电路,一般使用发热的功率元件。所述电路容纳于控制箱内。在控制箱内,除功率元件外还有发热的元件。

在以往的制冷循环装置中,有如下构成:具有用于抑制功率元件的温度超过其可工作温度的冷却机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对功率元件进行冷却的制冷剂夹套。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制冷剂夹套被做成将连接室外热交换器和膨胀阀的制冷剂配管的一部分进行覆盖的结构。流过制冷剂配管的一部分的制冷剂,经由制冷剂夹套,对功率元件进行冷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488093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再者,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制冷剂夹套中,为了高效地对功率元件进行冷却,制冷剂配管的外周面与制冷剂夹套之间以无间隙的状态进行贴合变得重要。

但是,专利文献1中对用于消除制冷剂配管的外周面与制冷剂夹套之间的间隙并提高制冷剂配管外周面与制冷剂夹套之间的贴合性的方案未做任何公开。

因此,对于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制冷剂夹套而言,难以高效地对容纳在控制箱内,应该冷却的发热的构件(以下,简称为“冷却对象物”)进行冷却。

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对控制箱内的冷却对象物高效地进行冷却的冷却装置、制冷循环装置、以及冷却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冷却装置通过使容纳于控制箱内的发热的冷却对象物与在制冷循环装置内循环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来对所述冷却对象物进行冷却,该冷却装置包含金属制构件,该金属制构件具有:金属制构件主体;一对开口部,在从所述金属制构件主体的外表面露出的状态下设置于该金属制构件主体,并作为所述制冷剂的出入口起作用;以及,制冷剂流路,在与所述一对开口部连接的状态下内设于所述金属制构件主体,并供所述制冷剂流动,所述金属制构件主体中、划分出所述制冷剂流路的部分与所述制冷剂接触。

根据本发明,通过将供制冷剂在与金属制构件主体接触的状态下流动的制冷剂流路,内设于金属制构件主体,使制冷剂能直接对金属制构件主体进行冷却。由此,能经由金属制构件主体,通过制冷剂的冷热,高效地对容纳于控制箱内的发热的冷却对象物进行冷却。

此外,在所述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冷却装置中,可为:所述一对开口部具有第一开口部和第二开口部,包含:第一连接管,由与所述金属制构件主体相同的金属材料且与构成所述制冷循环装置的第一制冷剂管不同的金属材料构成;第二连接管,由与所述金属制构件主体相同的金属材料且与构成所述制冷循环装置的第二制冷剂管不同的金属材料构成,所述第一连接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口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制冷剂管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开口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制冷剂管连接。

这样,通过使由与金属制构件主体相同的金属材料且与第一制冷剂管不同的金属材料构成的第一连接管与设置于金属制构件主体的第一开口部连接,来使相同金属材料接合。因此,能使第一连接管与第一开口部以良好的状态容易地接合。

此外,通过使由与金属制构件主体相同的金属材料且与第二制冷剂管不同的金属材料构成的第二连接管与设置于金属制构件主体的第二开口部连接,来使相同金属材料接合。因此,能使第二连接管与第二开口部接合以良好的状态容易地接合。

此外,在所述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冷却装置中,可为:所述制冷剂流路具有在规定方向贯通所述金属制构件主体的多个贯通流路,所述贯通流路包含第三开口部,其设置于所述金属制构件主体,以从所述金属制构件主体的外表面露出的方式配置在端部,还具有u形管,与设置在相邻位置的两个所述第三开口部连接。

这样,即使在冷却剂流路构成为包含在规定方向贯通金属制构件主体的多个贯通流路的情况下,也能经由金属制构件主体,通过制冷剂的冷热,高效地对容纳于控制箱内的冷却对象物进行冷却。

此外,例如,在仅由多个贯通流路构成制冷剂流路的情况下,与对曲折的制冷剂流路进行加工的情况比较,能容易地对制冷剂流路进行加工。

此外,在所述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冷却装置中,可为:所述u形管由与所述金属制构件主体相同的金属材料构成。

这样,通过由与金属制构件主体相同的金属材料构成u形管,在使金属制构件主体与u形管接合时,使相同的金属材料接合。由此,不会发生不同种类金属接触腐蚀的情况,因此,能使u形管与金属制构件主体以良好的状态接合。

此外,在所述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冷却装置中,也可包含:第一水分抑制构件,覆盖所述第一连接管与所述第一制冷剂管的连接部分;第二水分抑制构件,覆盖所述第二连接管与所述第二制冷剂管的连接部分。

这样,通过具有覆盖第一连接管与第一制冷剂管的连接部分的第一水分抑制构件,能抑制水分附着在不同金属材料连接的连接部分,因此,能抑制连接部分发生不同种类金属接触腐蚀。

此外,通过具有覆盖第二连接管与第二制冷剂管的连接部分的第二水分抑制构件,能抑制水分附着在不同金属材料连接的连接部分,因此,能抑制连接部分发生不同种类金属接触腐蚀。

为了解决所述问题,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制冷循环装置也可包含:室外机,包含所述冷却装置;室内机,在能将流过所述室外机内的所述制冷剂导入及导出的状态下,与所述室外机连接。

根据本发明,通过将供制冷剂在与金属制构件主体接触的状态下流动的制冷剂流路,内设于金属制构件主体,使制冷剂能直接对金属制构件主体进行冷却。由此,能经由金属制构件主体,通过制冷剂的冷热,高效地对容纳于控制箱内并发热的冷却对象物进行冷却。

为了解决所述问题,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冷却装置的制造方法可为:是包含通过容纳于控制箱内的发热的冷却对象物与制冷剂的热交换,来对所述冷却对象物进行冷却的金属制构件的冷却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在金属制构件主体形成作为所述制冷剂的出入口的第一以及第二开口部和以连接所述第一开口部以及所述第二开口部的方式内设于所述金属制构件主体的制冷剂流路,而得到所述金属制构件的工序;使由与所述金属制构件主体相同的金属材料构成的第一连接管与所述第一开口部接合的工序;以及使由与所述金属制构件主体相同的金属材料构成的第二连接管与所述第二开口部接合的工序。

根据本发明,在与金属制构件主体中、划分出制冷剂流路的部分接触的状态下,制冷剂流过制冷剂流路内,因此,制冷剂能直接对金属制构件主体进行冷却。由此,能经由金属制构件主体,通过制冷剂的冷热,高效地对容纳于控制箱内的发热的冷却对象物进行冷却。

此外,通过使第一连接管与第一开口部接合,并使第二连接管与第二开口部接合,经由第一开口部或第二开口部,能使向制冷剂流路内供给及回收制冷剂的一对配管在远离金属制构件主体的位置接合。

由此,例如,在一对配管由与金属制构件主体不同的金属材料构成的情况下,能易于将水分抑制构件设置于连接部分(接合部分),因此,能抑制连接部分(接合部分)的不同种类金属接触腐蚀。

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高效地对容纳于控制箱内的冷却对象物进行冷却。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的概略构成的系统图。

图2是对图1所示的制冷循环装置中、由区域a包围的部分进行了放大的图。

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从图2所示的构造体去除第一以及第二水分抑制构件后,使第一以及第二连接管远离金属制构件的状态的图。

图4是对图3所示的金属制构件b向观察的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改进例的制冷循环装置的概略构成的系统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改进例的制冷循环装置的概略构成的系统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的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的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的图。

图10是示意性地表示使图9所示的金属制构件与u形管远离的状态的图。

图11是对图10所示的金属制构件c向观察的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的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的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的图。

图15是示意性地表示使图14所示的u形管和金属制构件远离的状态的图。

图16是示意性地表示图15所示的u形配管扩径前的阶段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适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说明中所使用的附图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构成的图,图示的各部分的大小、厚度、以及尺寸等,有可能与实际的冷却装置以及制冷循环装置的尺寸关系不同。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的概略构成的系统图。在图1中,作为制冷循环装置10的一个例子,对多联式空调装置的构成进行图示。

参照图1,第一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10具有一台室外机11、气体侧配管12、分支器14a、14b、17a、17b、液体侧配管16、以及室内机18、19。

室外机11具有压缩机21、排出配管22、四通切换阀23、气体配管24、26、36、室外热交换器25、制暖用的室外膨胀阀27(eevh)、储液器28、液体配管29、吸入配管31、液体配管32、控制箱(未图示)、冷却装置34、蓄能器35、气体侧操作阀37、液体侧操作阀39、以及室外风扇41。

压缩机21与排出配管22的一端以及吸入配管31的另一端连接。压缩机21通过对制冷剂进行压缩而生成高温以及高压的制冷剂气体。高温以及高压的制冷剂气体经由排出配管22供给至四通切换阀23。排出配管22的另一端与四通切换阀23连接。

四通切换阀23与气体配管24、吸入配管31、以及气体配管36的另一端连接。四通切换阀23是用于对供给经由排出配管22供给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的配管进行切换(换句话说,对制冷剂的循环路径进行切换)的阀。

室外热交换器25与气体配管24的另一端、以及气体配管26的一端连接。室外热交换器25使通过气体配管24或气体配管26供给的制冷剂与通过室外风扇41供给的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

气体配管26以另一端配置在储液器28内的方式,一部分贯通储液器28。

室外膨胀阀27设置在位于室外热交换器25和储液器28之间的气体配管26。

储液器28是贮存液体状态的制冷剂(以下,简称为“液态制冷剂”)的罐。

液体配管29以一端配置在储液器28内的方式,一部分贯通储液器28。液体配管29的另一端与液体侧操作阀39连接。

吸入配管31的另一端与压缩机21连接。

液体配管32具有第一制冷剂管32a和第二制冷剂管32b。第一制冷剂管32a从位于四通切换阀23与蓄能器35之间的吸入配管31被分支。第一制冷剂管32a与冷却装置34连接。流过吸入配管31的液态制冷剂的一部分流入第一制冷剂管32a。就是说,液态制冷剂经由第一制冷剂管32a导入冷却装置34内。

第二制冷剂管32b从位于储液器28与液体侧操作阀39之间的液体配管29被分支。第二制冷剂管32b与冷却装置34连接。流过冷却装置34内并有助于热交换的液态制冷剂导出至第二制冷剂管32b。导出至第二制冷剂管32b内的液态制冷剂流入吸入配管31内。

第一以及第二制冷剂管32a、32b由热导率高的金属材料构成。能使用例如铜作为构成第一以及第二制冷剂管32a、32b的金属材料。

控制箱(未图示)容纳发热的冷却对象物33和冷却装置34。冷却对象物33以与构成冷却装置34的金属制构件45接触的方式配置。作为冷却对象物33,例如,能例示出功率元件、二极管组件、电抗器等。

图2是对图1所示的制冷循环装置中、由区域a包围的部分进行了放大的图。在图2中,对与图1所示的构造体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符号。在图2中,x方向表示金属制构件主体51的宽度方向,y方向表示金属制构件主体51的长度方向。

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从图2所示的构造体去除第一以及第二水分抑制构件后,使第一以及第二连接管远离金属制构件的状态的图。在图3中,对与图2所示的构造体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符号。

图4是对图3所示的金属制构件b向观察的图。在图4中,对与图3所示的构造体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符号。此外,图4所示的z方向表示相对于x方向正交的金属制构件主体51的厚度方向。

参照图1~图4,冷却装置34具有金属制构件45、第一连接管46、第二连接管47、第一水分抑制构件59以及第二水分抑制构件62。

金属制构件45具有金属制构件主体51、第一开口部52、第二开口部54以及制冷剂流路56。

金属制构件主体51是具有规定的厚度的金属块。金属制构件主体51具有相对于y方向正交的一对外表面51a、51b。

作为构成金属制构件主体51的金属材料,优选热导率高的金属材料(例如,铝、铜等)。作为构成金属制构件主体51的金属材料,更优选例如轻量并且廉价的铝。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以及图3中,作为俯视金属制构件主体51时的形状的一个例子,例示出矩形,但金属制构件主体51的形状不限于此。

第一开口部52以从金属制构件主体51的外表面51a露出的状态设置于金属制构件主体51。第一开口部52与第一连接管46的一端部46a连接。流过第一制冷剂管32a内的呈液体状态的制冷剂经由第一连接管46导入第一开口部52。

第二开口部54以从金属制构件主体51的外表面51a露出的状态设置于金属制构件主体51。第二开口部54配置于与第一开口部52相同的外表面51a侧。第二开口部54在x方向远离第一开口部52。

第二开口部54与第二连接管47的一端部47a连接。第二开口部54通过流过制冷剂流路56来有助于冷却对象物33的冷却,并且使温度上升的液态制冷剂导出至第二连接管47。

制冷剂流路56以连接第一开口部52以及第二开口部54的方式内设于金属制构件主体51。制冷剂流路56形成为u形。制冷剂流路56是通过金属制构件主体51所划分出的流路。液态制冷剂经由第一开口部52导入制冷剂流路56。制冷剂以与金属制构件主体51中、划分出制冷剂流路56的部分(金属制构件主体51的一部分)直接接触的状态流过制冷剂流路56内。

采用所述构成的金属制构件45通过使发热的冷却对象物33与流过制冷剂流路56内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来对冷却对象物33进行冷却。

这样,通过使制冷剂在与金属制构件主体51接触的状态下流过的制冷剂流路56,内设于金属制构件主体51,使制冷剂能直接对金属制构件主体51进行冷却。由此,能经由金属制构件主体51,通过制冷剂的冷热,高效地对容纳于控制箱内的发热的冷却对象物33进行冷却。

第一连接管46是形成为l字形的配管。第一连接管46由与金属制构件主体51相同的金属材料且与第一制冷剂管32a不同的金属材料构成。例如,在金属制构件主体51的金属材料是铝、第一制冷剂管32a的金属材料是铜的情况下,能使用铝,作为第一连接管46的金属材料。

第一连接管46的一端部46a与第一开口部52连接。一端部46a通过焊接或钎焊相对于第一开口部52固定。

在对一端部46a和第一开口部52进行焊接而使其接合的情况下,在一端部46a与第一开口部52的连接部分形成焊接部(未图示)。焊接部通过一端部46a以及第一开口部52熔融后凝固而形成。

在对一端部46a和第一开口部52进行钎焊而使其接合的情况下,在一端部46a与第一开口部52的连接部分形成钎焊部(未图示)。钎焊部通过熔点比构成金属制构件主体51以及第一连接管46的金属材料低的合金(钎料)熔融后凝固而形成。

这样,通过使由与金属制构件主体51相同的金属材料且与第一制冷剂管32a不同的金属材料构成的第一连接管46与设置于金属制构件主体51的第一开口部52连接,来使相同金属材料接合。因此,能使第一连接管46与第一开口部52以良好的状态容易地接合。

需要说明的是,在使第一连接管46的一端部46a与第一开口部52接合的情况下,也可以以使一端部46a的一部分插入第一开口部52内的状态下,使一端部46a与第一开口部52接合。

另一端部46b与第一制冷剂管32a连接。如上所述,第一连接管46由与金属制构件主体51相同的金属材料构成。因此,另一端部46b与第一制冷剂管32a之间的接合是不同种类金属的接合。因此,当在另一端部46b与第一制冷剂管32a的连接部分58附着水分时,恐怕会发生不同种类金属接触腐蚀。

另一端部46b通过焊接或钎焊相对于第一制冷剂管32a固定。

在对另一端部46b和第一制冷剂管32a进行焊接而使其接合的情况下,在另一端部46b与第一制冷剂管32a的连接部分58形成焊接部(未图示)。

在对另一端部46b和第一制冷剂管32a进行钎焊而使其接合的情况下,在另一端部46b与第一制冷剂管32a的连接部分58形成钎焊部(未图示)。

第二连接管47是形成为l字形的配管。第二连接管47由与金属制构件主体51相同的金属材料且与第二制冷剂管32b不同的金属材料构成。例如,在金属制构件主体51的金属材料是铝、第二制冷剂管32b的金属材料是铜的情况下,能使用铝作为第二连接管47的金属材料。

第二连接管47的一端部47a与第一开口部52连接。一端部47a通过焊接或钎焊相对于第二开口部54固定。

在对一端部47a和第二开口部54进行焊接而使其接合的情况下,在一端部47a与第二开口部54的连接部分形成焊接部(未图示)。焊接部通过一端部47a以及第二开口部54熔融后凝固而形成。

在对一端部47a和第二开口部54进行钎焊而使其接合的情况下,在一端部47a与第二开口部54的连接部分形成钎焊部(未图示)。钎焊部通过熔点比构成金属制构件主体51以及第二连接管47的金属材料低的合金(钎料)熔融后凝固而形成。

这样,通过使由与金属制构件主体51相同的金属材料且与第一制冷剂管32a不同的金属材料构成的第二连接管47与设置于金属制构件主体51的第二开口部54连接,来使相同金属材料接合。因此,能使第二连接管47与第二开口部54以良好的状态容易地接合。

需要说明的是,在使第二连接管47的一端部47a与第二开口部54接合的情况下,也可以以使一端部47a的一部分插入第二开口部54内的状态下,使一端部47a与第二开口部54接合。

另一端部47b与第二制冷剂管32b连接。如上所述,第二连接管47由与金属制构件主体51相同的金属材料构成。因此,另一端部47b与第二制冷剂管32b之间的接合是不同种类金属的接合。因此,当在另一端部47b与第二制冷剂管32b的连接部分61附着水分时,恐怕会发生不同种类金属接触腐蚀。

另一端部47b通过焊接或钎焊相对于第二制冷剂管32b固定。

在对另一端部47b和第二制冷剂管32b进行焊接而使其接合的情况下,在另一端部47b与第二制冷剂管32b的连接部分61形成焊接部(未图示)。

在对另一端部47b和第二制冷剂管32b进行钎焊而使其接合的情况下,在另一端部47b与第二制冷剂管32b的连接部分61形成钎焊部(未图示)。

第一水分抑制构件59以覆盖连接部分58的方式设置。第一水分抑制构件59是用于抑制来自外部的水分附着于不同种类金属材料连接的部分的构件。例如能使用可抑制水分的透过的管子作为第一水分抑制构件59。

具体而言,例如能使用热收缩管子作为第一水分抑制构件59。

这样,通过以覆盖第一连接管46和第一制冷剂管32a的连接部分的方式,配置第一水分抑制构件59,能抑制水分附着于不同金属材料连接的连接部分58,因此,能抑制连接部分58中的不同种类金属接触腐蚀的发生。

第二水分抑制构件62以覆盖连接部分61的方式设置。第二水分抑制构件62是用于抑制来自外部的水分附着于不同种类金属材料连接的部分的构件。例如能使用与之前说明的第一水分抑制构件59同样的构件来作为第二水分抑制构件62。

这样,通过具有覆盖第二连接管47和第二制冷剂管32b的连接部分61的第二水分抑制构件62,能抑制水分附着于不同金属材料连接的连接部分61,因此,能抑制连接部分61中的不同种类金属接触腐蚀的发生。

参照图1,蓄能器35设置在位于第二制冷剂管32b的分支位置与压缩机21之间的吸入配管31。

蓄能器35对被吸入压缩机21的制冷剂中所包含的成分中的、液体成分进行分离,仅使气体成分吸入压缩机21。

气体配管36的另一端与气体侧操作阀37连接。液体侧操作阀39与液体配管29的另一端连接。

室外风扇41设置在与室外热交换器25对置的位置。

气体侧配管12的一端与气体侧操作阀37连接,另一端与分支器14a连接。

分支器14a分支出分支气体侧配管12a,并与分支气体侧配管12a的一端连接。分支器14b分支出分支气体侧配管12b,并与分支气体侧配管12b的一端连接。

分支气体侧配管12a与室内机18连接。分支气体侧配管12b与室内机19连接。

液体侧配管16的一端与液体侧操作阀39连接,另一端与分支器17a连接。

分支器17a分支出分支液体侧配管16a,并与分支液体侧配管16a的一端连接。分支器17b分支出分支液体侧配管16b,并与分支液体侧配管16b的一端连接。

分支液体侧配管16a与室内机18连接。分支液体侧配管16b与室内机19连接。

室内机18具有:室内热交换器71,使制冷剂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并供于室内的空调;制冷用的室内膨胀阀72(eevc);室内风扇74,通过室内热交换器71使室内空气循环。

室内热交换器71与分支气体侧配管12a连接。室内膨胀阀72与分支液体侧配管16a连接。

室内机19采用与所述室内机18同样的构成。构成室内机19的室内热交换器71与分支气体侧配管12b连接。构成室内机19的室内膨胀阀72与分支液体侧配管16b连接。

在采用所述构成的制冷循环装置10中,制暖运转按照以下的方法进行。通过压缩机21压缩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排出至排出配管22之后,通过四通切换阀23循环至气体配管36侧。该制冷剂经过气体侧操作阀37、气体侧配管12从室外机11导出,进而经过分支器14a、14b、室内侧的分支气体侧配管12a、12b,导入室内机18、19。

导入室内机18、19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与通过室内风扇74进行循环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通过该热交换,室内空气被加热并供于室内的制暖。

另一方面,制冷剂被冷凝并经过室内膨胀阀72、分支液体侧配管16a、16b到达分支器17a、17b,与来自其他室内机的制冷剂合流后,经过液体侧配管16返回室外机11。

返回室外机11的制冷剂经过液体侧操作阀39以及液体配管29流入储液器28,通过暂时贮存来调整液态制冷剂的循环量。

该液态制冷剂经由液体配管29供给至室外膨胀阀27,在此绝热膨胀后,流入室外热交换器25。

在室外热交换器25中,由室外风扇41送风的室外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制冷剂从室外空气吸热,被蒸发气化。该气化后的制冷剂从室外热交换器25经过气体配管24、四通切换阀23、吸入配管31,与从第二制冷剂管32b导出的液态制冷剂合流,而导入蓄能器35。

在蓄能器35中,制冷剂中所包含的液体成分被分离出,仅气体成分被吸入至压缩机21,在压缩机21中被再次压缩。

通过重复所述循环,进行制暖运转。

另一方面,制冷运转按照下列方法进行。

由压缩机21压缩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排出至排出配管22,之后,制冷剂气体通过四通切换阀23循环至气体配管24侧,由室外热交换器25与由室外风扇41送风的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被冷凝液化。该液态制冷剂通过室外膨胀阀27,暂时贮存于储液器28。

由储液器28调整了循环量的液态制冷剂,经过液体侧操作阀39从室外机11导出至液体侧配管16。然后,导出至液体侧配管16的液态制冷剂,通过分支器14a、14b向各室内机18、19的分支液体侧配管16a、16b分流。

分流至分支液体侧配管16a、16b的液态制冷剂,流入各室内机18、19,并通过室内膨胀阀72被绝热膨胀,成为气液二相流,流入室内热交换器71。

在室内热交换器71中,对成为气液二相流的制冷剂和通过室内风扇74进行循环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

通过该热交换,室内空气被冷却而供于室内的制冷。另一方面,制冷剂被气化,经过分支气体侧配管12a、12b到达分支器14a、14b,在气体侧配管12,与来自其他室内机的制冷剂气体合流。

在气体侧配管12合流的制冷剂气体再次返回室外机11,经过气体侧操作阀37、气体配管36、四通切换阀23到达吸入配管31。

在蓄能器35中,制冷剂中所包含的液体成分被分离出,仅气体成分被吸入至压缩机21。该制冷剂在压缩机21中被再次压缩。

通过重复所述说明的循环,进行制冷运转。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34,通过使制冷剂在与金属制构件主体51接触的状态下流过的制冷剂流路56,内设于金属制构件主体51,使制冷剂能直接对金属制构件主体51进行冷却。由此,能经由金属制构件主体51,通过制冷剂的冷热,高效地对容纳于控制箱内的发热的冷却对象物33进行冷却。

此外,包含采用所述构成的冷却装置34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10能获得与所述冷却装置34同样的效果。

在此,参照图2以及图3,对第一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的制造方法简单地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通过公知的方法在预先准备的金属制构件主体51形成第一以及第二开口部52、54和以连接第一开口部52以及第二开口部54的方式内设于金属制构件主体51的制冷剂流路56,而得到金属制构件45的工序;使由与金属制构件51相同的金属材料构成的第一连接管46与第一开口部52接合的工序;使由与金属制构件主体51相同的金属材料构成的第二连接管47与第二开口部54接合的工序。

制冷剂流路56例如能通过机械加工、电解加工等方法来形成。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的制造方法,制冷剂在与金属制构件主体51中、划分出制冷剂流路56的部分接触的状态下流过制冷剂流路56内,因此,使制冷剂能直接对金属制构件主体51进行冷却。由此,能经由金属制构件主体51,通过制冷剂的冷热,高效地对容纳于控制箱内的发热的冷却对象物33进行冷却。

此外,通过使第一连接管46与第一开口部52接合,并使第二连接管47与第二开口部54接合,能使第一以及第二制冷剂管32a、32b在远离金属制构件主体51(第一开口部52以及第二开口部54)的位置接合。

由此,例如,在第一以及第二制冷剂管32a、32b由与金属制构件主体51不同的金属材料构成的情况下,能易于将第一以及第二水分抑制构件59、62设置于连接部分58、61(接合部分),因此,能抑制连接部分58、61中的不同种类金属接触腐蚀。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以第一以及第二连接管46、47的形状为l字形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但是第一以及第二连接管46、47的形状不限定于此。第一以及第二连接管46、47的形状也可以例如是在单向延伸的形状,也可以是在多处弯折的形状。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以冷却装置34具有第一以及第二连接管46、47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从冷却装置的构成中去除第一以及第二连接管46、47,使第一制冷剂管32a与第一开口部52连接,并且使第二制冷剂管32b与第二开口部54连接,将第一以及第二水分抑制构件59、62设置在这些连接部分。

在使用采用了这种构成的冷却装置的情况下,也能高效地对容纳于控制箱内的发热的冷却对象物33进行冷却。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以金属制构件主体51的金属材料与第一以及第二制冷剂管32a、32b的金属材料不同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由相同的金属材料构成金属制构件主体51、第一制冷剂管32a、以及第二制冷剂管32b。

在该情况下,即使在使第一制冷剂管32a与第一开口部52直接连接并且使第二制冷剂管32b与第二开口部54直接连接的情况下,也不会因水分而发生不同种类金属接触腐蚀,因此,能从冷却装置的构成要素中去除第一以及第二水分抑制构件59、62。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改进例的制冷循环装置的概略构成的系统图。在图5中,对与图1所示的构造体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符号。

在图5中,作为一个例子,以构成冷却装置34的第一以及第二连接管46、47在单向延伸的情况为例进行图示。

参照图5,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改进例的制冷循环装置80从构成要素去除构成第一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10的液体配管32,并且由第一以及第二制冷剂管29a、29b构成液体配管29,除使第一以及第二制冷剂管29a、29b与冷却装置34连接以外,与制冷循环装置10同样地构成。

就是说,制冷循环装置80的冷却装置34的配设位置与制冷循环装置10不同。

第一制冷剂管29a与第一连接管46连接。第二制冷剂管29b与第二连接管47连接。

在采用这种构成的制冷循环装置80中,也能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10同样的效果。

此外,在之前说明的图1所示的制冷循环装置10中,相对于在作为旁通管线起作用的液体配管32设置冷却装置34,在图5所示的制冷循环装置80中,在作为主管线起作用的液体配管29设置冷却装置34。

因此,不需要液体配管32,并且,与制冷循环装置10相比较,制冷循环装置80更能容易地对冷却装置34进行施工。

因此,制冷循环装置80更能比制冷循环装置10降低冷却装置34的施工成本。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改进例的制冷循环装置的概略构成的系统图。在图6中,对与图1所示的构造体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符号。

在图6中,作为一个例子,以构成冷却装置34的第一以及第二连接管46、47在单向延伸的情况为例进行图示。

参照图6,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改进例的制冷循环装置90从构成要素去除构成第一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10的液体配管32,并且由第一以及第二制冷剂管26a、26b构成液体配管26,除使第一以及第二制冷剂管26a、26b与冷却装置34连接以外,与制冷循环装置10同样地构成。

就是说,制冷循环装置90的冷却装置34的配设位置与制冷循环装置10不同。

第一制冷剂管26a与第一连接管46连接。第二制冷剂管26b与第二连接管47连接。

在采用这种构成的制冷循环装置90中,也能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10同样的效果。

此外,在制冷循环装置90中,冷却装置34设置在位于室外热交换器25与储液器28之间的气体配管26。因此,在制冷运转时,在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冷却装置34位于储液器28的前段。

因此,制冷循环装置90在制冷运转时,即使在冷却装置34内制冷剂的相状态暂时为两相的情况下,也能通过位于冷却装置34的后段的储液器28返回液体状态。

〔第二实施方式〕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的图。在图7中,对与图2所示的构造体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符号。

参照图7,第二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95除了代替构成第一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34的金属制构件45以及第一连接管46,具有金属制构件96以及第一连接管97以外,与冷却装置34同样地构成。

金属制构件96除了代替构成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金属制构件45的制冷剂流路56,具有长度比制冷剂流路56长的制冷剂流路99,并且将第一开口部52设置于金属制构件主体51的外表面51b侧以外,与金属制构件45同样地构成。这样,也可以将第一以及第二开口部52、54配置于金属制构件主体51的不同的外表面。

制冷剂流路99的一端与第一开口部52成为一体,另一端与第二开口部54成为一体。

第一连接管97除了在三处弯折以外,与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第一连接管46同样地构成。

采用这种构成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95能加宽x方向的金属制构件主体51的宽度。

此外,第二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95能获得与之前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34同样的效果。

〔第三实施方式〕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的图。在图8中,对与图2所示的构造体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符号。

参照图8,第三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105除了代替构成第一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34的金属制构件45,具有金属制构件106以外,与冷却装置34同样地构成。

金属制构件106除了代替构成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金属制构件45的制冷剂流路56,具有长度比制冷剂流路56长的制冷剂流路108以外,与金属制构件45同样地构成。

制冷剂流路108的一端与第一开口部52成为一体,另一端与第二开口部54成为一体。制冷剂流路108构成为长度比图7所示的制冷剂流路99长。

采用这种构成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105能比构成第二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95的金属制构件主体51加宽x方向的金属制构件主体51的宽度。

此外,第三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105能获得与之前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34同样的效果。

〔第四实施方式〕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的图。在图9中,对与图2所示的构造体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符号。

图10是示意性地表示使图9所示的金属制构件与u形管远离的状态的图。在图10中,对与图9所示的构造体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符号。

图11是对图10所示的金属制构件c向观察的图。在图11中,对与图4以及图10所示的构造体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符号。

参照图9~11,第四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110除了代替构成第一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34的金属制构件45,具有金属制构件111以及u形管113以外,与冷却装置34同样地构成。

金属制构件111除了代替构成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金属制构件45的制冷剂流路56,具有制冷剂流路115以外,与金属制构件45同样地构成。

制冷剂流路115具有贯通流路116、117(多个贯通流路)。贯通流路116、117在y方向贯通金属制构件主体51。贯通流路116、117排列在x方向。

贯通流路116包含配置在一端的第一开口部52和配置在另一端的第三开口部116a。第三开口部116a配置于金属制构件主体51的外表面51b侧。

贯通流路117包含配置在一端的第二开口部54和配置在另一端的第三开口部117a。第三开口部117a配置于金属制构件主体51的外表面51b侧。第三开口部116a、117a在相同的外表面51b露出。

u形管113具有一端部113a以及另一端部113b。一端部113a与贯通流路116的第三开口部116a连接(接合)。另一端部113b与贯通流路117的第三开口部117a连接(接合)。u形管113采用例如与金属制构件主体51相同的金属材料构成为好。

这样,通过采用与金属制构件主体51相同的金属材料构成u形管113,在使金属制构件主体51与u形管113接合时,使相同的金属材料接合。由此,不会发生不同种类金属接触腐蚀,因此,能将u形管113与金属制构件主体以良好的状态进行接合。

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110,通过仅由贯通流路116、117构成制冷剂流路115,与对曲折的制冷剂流路56、99、108(参照图2、图7、以及图8)进行加工的情况比较,能容易地进行加工。

此外,能使用采用了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34大小相同的金属制构件主体51,设置长度长的制冷剂流路115。

需要说明的是,第四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110能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34同样的效果。

〔第五实施方式〕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的图。在图12中,对与图2以及图7所示的构造体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符号。

参照图12,第五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120除了代替构成第二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95的金属制构件96,具有金属制构件121以及两个u形管113以外,与冷却装置95同样地构成。

金属制构件121除了代替构成第二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金属制构件96的制冷剂流路99,具有长度比制冷剂流路99长的制冷剂流路123以外,与金属制构件96同样地构成。

制冷剂流路123具有在y方向贯通金属制构件主体51的贯通流路124~125(多个贯通流路)。

贯通流路124具有配置在外表面51b侧的第一开口部52和配置在外表面51a侧的第三开口部124a。第三开口部124a与一u形管113的一端部113a连接(接合)。

贯通流路125具有配置在外表面51a侧的第三开口部125a和配置在外表面51b侧的第三开口部125b。第三开口部125a与一u形管113的另一端部113b连接(接合)。第三开口部125b与另一u形管113的一端部113a连接(接合)。

贯通流路126具有配置在外表面51a侧的第二开口部54和配置在外表面51b侧的第三开口部126a。第三开口部126a与另一u形管113的另一端部113b连接(接合)。

如所述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120,也可以通过三条贯通流路124~125构成制冷剂流路123,并在金属制构件主体51的两侧(外表面51a和外表面51b)分别设置一个u形管113。

采用这种构成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120能获得与第二以及第四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95、110同样的效果。

〔第六实施方式〕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的图。在图13中,对与图2以及图8所示的构造体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符号。

参照图13,第六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130除了代替构成第三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105的金属制构件106,具有金属制构件131以及三个u形管113-1~113-3以外,与冷却装置105同样地构成。

金属制构件131除了代替构成第三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金属制构件106的制冷剂流路108,具有长度比制冷剂流路108长的制冷剂流路133以外,与金属制构件106同样地构成。

制冷剂流路133具有在y方向贯通金属制构件主体51的贯通流路135~138(多个贯通流路)。贯通流路135~138相对于x方向按规定的间隔排列。

贯通流路135具有配置在外表面51a侧的第一开口部52和配置在外表面51b侧的第三开口部135a。第三开口部135a与u形管113-1的一端部113-1a连接(接合)。

贯通流路136具有配置在外表面51b侧的第三开口部136a和配置在外表面51a侧的第三开口部136b。第三开口部136a与u形管113-1的另一端部113-1b连接(接合)。第三开口部136b与u形管113-2的一端部113-2a连接(接合)。

贯通流路137具有配置在外表面51b侧的第三开口部137a和配置在外表面51a侧的第三开口部137b。第三开口部137a与u形管113-3的一端部113-3a连接(接合)。第三开口部137b与u形管113-2的另一端部113-2b连接(接合)。

贯通流路138具有配置在外表面51b侧的第三开口部138a和配置在外表面51a侧的第二开口部54。第三开口部138a与u形管113-3的另一端部113-3b连接(接合)。

u形管113-1~113-3能采用例如与金属制构件主体51相同的金属材料构成。

如所述的第六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130,通过由四条贯通流路135~138构成制冷剂流路133,能使制冷剂流路133的长度比图12所示的制冷剂流路123长。

采用这种构成的第六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130能获得与第四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110同样的效果。

〔第七实施方式〕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的图。在图14中,对与图9所示的构造体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符号。

图15是示意性地表示使图14所示的u形管与金属制构件远离的状态的图。在图15中,对与图14所示的构造体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符号。

图16是示意性地表示图15所示的u形配管扩径前的阶段的图。在图16中,对与图15所示的构造体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符号。

参照图14~图16,第七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140除了代替构成第四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110的第一连接管46、第二连接管47、以及u形管113,具有u形配管142以外,与冷却装置110同样地构成。

u形配管142具有第一直状管部144、第二直状管部145以及u形管部146。

第一以及第二直状管部144、145的一端与u形管部146构成为一体。

第一直状管部144在y方向延伸,插入贯通流路116内后被扩径。第一直状管部144通过扩径与划分出贯通流路116的金属制构件主体51面接触。第一直状管部144的另一端与第一制冷剂管32a连接。

第二直状管部145在y方向延伸,插入贯通流路117内后被扩径。第二直状管部145通过扩径与划分出贯通流路117的金属制构件主体51面接触。第二直状管部145的另一端与第二制冷剂管32b连接。

u形管部146连接第一直状管部144和第二直状管部145。在图14中,作为一个例子,虽然对u形管部146未被扩径的情况没有进行图示,但是u形管部146也可以被扩径。

采用所述构成的u形配管142也可采用例如热导率高,且与构成金属制构件主体51的金属材料相同的金属材料构成。

例如,优选铝作为u形配管142的金属材料。

第七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140由于第一以及第二直状管部144、145的外周面与划分出贯通流路116、117的金属制构件主体51面接触,因此,能获得与之前所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34同样的效果。

接着,对将第一以及第二直状管部144、145装接至贯通流路116、117内的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准备图16所示的扩径前的u形配管142。在该阶段,第一以及第二直状管部144、145的外径构成为比贯通流路116、117的内径小。就是说,在贯通流路116、117内插入第一以及第二直状管部144、145时,在划分出贯通流路116、117的金属制构件主体51的面与第一以及第二直状管部144、145的外周面之间形成间隙。

接着,将第一直状管部144插入形成在金属制构件111的贯通流路116,将第二直状管部145插入贯通流路117。

其后,进行第一以及第二直状管部144、145的扩径处理。例如,使用利用了扩管冲头的机械扩管法、利用了水压的水压扩管法等来作为扩径方法。

由此,第一以及第二直状管部144、145的外周面与划分出贯通流路116、117的金属制构件主体51的面接触。

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叙述,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特定的实施方式,在权利要求书所述的本发明的要点的范围内能进行各种变形及变更。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适用于冷却装置、制冷循环装置、以及冷却装置的制造方法。

符号说明

10、80、90制冷循环装置

11室外机

12气体侧配管

12a、12b分支气体侧配管

14a、14b、17a、17b分支器

16液体侧配管

16a、16b分支液体侧配管

18、19室内机

21压缩机

22排出配管

23四通切换阀

24、26、36气体配管

25室外热交换器

27室外膨胀阀

28储液器

29、32液体配管

31吸入配管

26a、29a、32a第一制冷剂管

26b、29b、32b第二制冷剂管

33冷却对象物

34、95、105、110、120、130、140冷却装置

35蓄能器

37气体侧操作阀

39液体侧操作阀

41室外风扇

45、96、106、111、121、131金属制构件

46、97第一连接管

46a、47a一端部

46b、47b另一端部

47第二连接管

51金属制构件主体

51a、51b外表面

52第一开口部

54第二开口部

56、99、108、115、123、133制冷剂流路

58、61连接部分

59第一水分抑制构件

62第二水分抑制构件

71室内热交换器

72室内膨胀阀

74室内风扇

113、113-1、113-2、113-3u形管

113a、113-1a、113-2a、113-3a一端部

113b、113-1b、113-2b、113-3b另一端部

116、117、124~126、135~138贯通流路

116a、117a、124a、125a、125b、126a、135a、136a、136b、137a、137b、138a第三开口部

142u形配管

144第一直状管部

145第二直状管部

146u形管部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修改后]一种冷却装置,通过使容纳于控制箱内的发热的冷却对象物与在制冷循环装置内循环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来对所述冷却对象物进行冷却,

所述冷却装置包含金属制构件,

所述金属制构件具有:

金属制构件主体;

一对开口部,在从所述金属制构件主体的外表面露出的状态下设置于所述金属制构件主体,并作为所述制冷剂的出入口起作用;以及

制冷剂流路,在与所述一对开口部连接的状态下内设于所述金属制构件主体,并供所述制冷剂流动,

所述金属制构件主体中、划分出所述制冷剂流路的部分与所述制冷剂接触,

所述一对开口部具有第一开口部和第二开口部,

还具备:

第一连接管,由与所述金属制构件主体相同的金属材料且与构成所述制冷循环装置的第一制冷剂管不同的金属材料构成;以及

第二连接管,由与所述金属制构件主体相同的金属材料且与构成所述制冷循环装置的第二制冷剂管不同的金属材料构成,

所述第一连接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口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制冷剂管连接,

所述第二连接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开口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制冷剂管连接。

2.[删除]

3.[修改后]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装置,其中,

所述制冷剂流路具有在规定方向贯通所述金属制构件主体的多个贯通流路,

所述贯通流路包含:第三开口部,设置于所述金属制构件主体,并以从所述金属制构件主体的外表面露出的方式配置在端部,

还具有:u形管,与设置在相邻位置的两个所述第三开口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却装置,其中,

所述u形管由与所述金属制构件主体相同的金属材料构成。

5.[修改后]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装置,其中,包含:

第一水分抑制构件,覆盖所述第一连接管与所述第一制冷剂管的连接部分;以及

第二水分抑制构件,覆盖所述第二连接管与所述第二制冷剂管的连接部分。

6.[修改后]一种制冷剂循环装置,包含:

室外机,包含权利要求1、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却装置;以及

室内机,在能将流过所述室外机内的所述制冷剂导入及导出的状态下,与所述室外机连接。

7.[修改后]一种冷却装置的制造方法,所述冷却装置包含通过容纳于控制箱内的发热的冷却对象物与在制冷剂循环装置内循环的制冷剂的热交换,来对所述冷却对象物进行冷却的金属制构件,

所述制造方法包括:

在金属制构件主体形成作为所述制冷剂的出入口的第一以及第二开口部和以连接所述第一开口部以及所述第二开口部的方式内设于所述金属制构件主体的制冷剂流路,而得到所述金属制构件的工序;

使由与所述金属制构件主体相同的金属材料且与构成所述制冷循环装置的第一制冷剂管不同的金属材料构成的第一连接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口部接合的工序;

使由与所述金属制构件主体相同的金属材料且与构成所述制冷循环装置的第二制冷剂管不同的金属材料构成的第二连接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开口部接合的工序;

使所述第一连接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制冷剂管连接的工序;以及

使所述第二连接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制冷剂管连接的工序。

说明或声明(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按照附页修改权利要求书的权利要求1、7。即,在修改前的权利要求1中加入权利要求2。在修改前的权利要求7中加入限定事项(修改的依据;第0026段~0028段、以及第0033段~0054段)。删除修改前的权利要求2。

关于修改前的权利要求3、5、6,伴随修改前的权利要求2的删除,重新修改从属关系。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