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热机构及集装箱制冷机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67603发布日期:2019-01-29 18:05阅读:198来源:国知局
隔热机构及集装箱制冷机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隔热机构及集装箱制冷机组。



背景技术:

集装箱制冷机组主要包括蒸发器组件、冷凝器组件及隔热机构,隔热机构设置于蒸发器组件与冷凝器组件之间,以起到隔绝蒸发器组件与冷凝器组件之间的冷量传递的作用。

传统隔热机构主要采用聚氨酯发泡材质制成,由于聚氨酯发泡时会产生很大的膨胀力,因此需要设计专门的发泡工装,以防止其发泡变形,用来保证发泡效果,由于发泡部件的长宽都较大,故发泡工装也会设计的较为庞大,因此制作发泡工装的成本较高;同时由于发泡部件内部空间为不规则形状,在发泡的过程中,聚氨酯发泡材质很难填充整个内部空间,会出现空隙或者空鼓的缺陷,从而导致整个隔热机构的隔热性能大大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隔热机构成本较高及隔热性能较低的问题,提供一种隔热性能较好及可降低成本的隔热机构及集装箱制冷机组。

一种隔热机构,设置于冷凝器组件与蒸发器组件之间,所述隔热机构包括隔热本体,所述隔热本体内具有隔热腔;

其中,所述隔热腔为密封腔,且所述隔热腔隔热布置于所述冷凝器组件与所述蒸发器组件之间的热传导路径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隔热本体由钢化玻璃材质制成。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隔热腔朝向所述冷凝器组件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覆盖所述冷凝器组件,所述隔热腔朝向所述蒸发器组件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覆盖所述蒸发器组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隔热腔包括第一隔热腔与第二隔热腔,所述隔热本体包括隔热外层、隔热中间层及隔热内层,所述隔热外层与所述隔热中间层之间界定形成所述第一隔热腔,所述隔热外层与所述隔热中间层之间界定形成所述第二隔热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隔热腔内为真空状态;或者

所述隔热腔内填充有隔热气体;当所述隔热腔内填充有隔热气体时,所述隔热机构还包括干燥件,所述干燥件收容于所述隔热腔内,所述干燥件用于干燥所述隔热气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隔热机构还包括承载条,所述承载条环绕且贴合于所述隔热腔的腔内壁,所述干燥件布置于所承载条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承载条开设有多个通孔,所述干燥件填充于所述多个通孔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承载条由铝质材料制成。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隔热机构还包括加热件,所述加热件至少部分容置于所述隔热腔内,用于加热所述隔热腔内的隔热气体。

一种集装箱制冷机组,包括冷凝器组件、蒸发器组件及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隔热机构,所述隔热机构设置于所述冷凝器组件与所述蒸发器组件之间。

上述隔热机构及集装箱制冷机组,隔热本体的隔热腔布置于冷凝器组件与蒸发器组件之间的热传导路径上,保证了隔热机构的隔热性能,同时隔热本体可以采用强度较大的材料制成,保证了隔热机构的强度,如此避免了采用聚氨酯发泡材质制成隔热机构,成本较低且隔热性能较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隔热机构的结构图;

图2为图1中所示的隔热机构的隔热本体的结构图;

图3为图2中所示的隔热本体的a处放大图;

图4为图1中所示的隔热机构的其中一幅剖视图;

图5为图4中所提供的隔热机构的b处放大图;

图6为图1中所示的隔热机构的其中另一幅剖视图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图1中所示的隔热机构的承载条的结构图;

图8为图1中所示的隔热机构的加热件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参阅图1,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一种集装箱制冷机组,包括冷凝器组件、蒸发器组件及隔热机构100,隔热机构100设置于冷凝器组件与蒸发器组件,以起到隔绝冷凝器组件及蒸发器组件之间的冷量传递的作用。

参阅图2及图3,隔热机构100包括隔热本体10,隔热本体10内具有隔热腔11,该隔热腔11为密封腔,且隔热腔11隔热布置于冷凝器组件与蒸发器组件之间的热传导路径上,隔热腔11起到隔绝冷凝器组件与蒸发器组件之间热量传递的作用。

由于隔热本体10的隔热腔布置于冷凝器组件与蒸发器组件之间的热传导路径上,保证了隔热机构100的隔热性能,同时隔热本体10可以采用强度较大的材料制成,保证了隔热机构100的强度,如此避免了采用聚氨酯发泡材质制成隔热机构,成本较低且隔热性能较好。

在一个实施例中,隔热本体10由钢化玻璃材质制成,钢化玻璃具有较大的强度,保证了隔热机构100的强度。可以理解地,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隔热本体10也可以选择其他强度较大的材料制成,至于隔热本体10采用何种材料制成在此不作限定,只要保证隔热机构100具有所需要的强度即可。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隔热本体10为弯折状结构,且隔热本体10相对的两侧分别形成第一收容部16与第二收容部17,冷凝器组件收容于第一收容部16内,蒸发器组件收容于第二收容部17内。

具体地,隔热本体10包括沿第一方向(如图2中的上下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隔热板12、第二隔热板13、第三隔热板14及第四隔热板15,第一隔热板12与第三隔热板14沿第一方向平行设置,且第一隔热板12与第三隔热板14沿第一方向及与第一方向相垂直的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第二隔热板13相对于第一隔热板12及第三隔热板14均倾斜设置,第四隔热板15与第三隔热板14垂直设置并沿第二方向相对于第三隔热板14向朝向第一隔热板12的一侧延伸。

上述第二隔热板13、第三隔热板14及第四隔热板15的一侧形成上述第一收容部16,上述第一隔热板12、第二隔热板13、第三隔热板14及第四隔热板15的另一侧形成上述第二收容部17。在安装时,冷凝器组件贴合于第二隔热板13、第三隔热板14及第四隔热板15设置,蒸发器组件贴合于第一隔热板12、第二隔热板13、第三隔热板14及第四隔热板15设置。

具体地,上述第一隔热板12、第二隔热板13、第三隔热板14及第四隔热板15均为中空的长方体结构。可以理解地,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二隔热板13、第三隔热板14及第四隔热板15的形状不受限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隔热腔11朝向冷凝器组件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覆盖冷凝器组件,隔热腔11朝向蒸发器组件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覆盖蒸发器组件,如此保证了位于冷凝器组件一侧的所有气体在传导向蒸发器组件时都需要经过隔热腔11,位于蒸发器组件一侧的所有气体在传导向冷凝器组件时都需要经过隔热腔11,保证了隔热机构100的隔热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沿冷凝器组件指向蒸发器组件的方向上(或者蒸发器组件指向冷凝器组件的方向上),隔热腔11包括第一隔热腔111及第二隔热腔112,隔热本体10包括隔热外层18(靠近冷凝器组件的一侧)、隔热中间层19及隔热内层110(靠近蒸发器组件的一侧),隔热外层18与隔热中间层19之间界定形成第一隔热腔111,隔热内层110与隔热中间层19之间界定形成第二隔热腔112。相应地,上述第一隔热板12、第二隔热板13、第三隔热板14及第四隔热板15均包括三层,即均包括隔热外层、隔热中间层及隔热内层。

上述隔热腔11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隔热腔111与第二隔热腔112,如此冷凝器组件与蒸发器组件之间的热传导需要经过第一隔热腔111与第二隔热腔112之后才可传向对方,增加了隔热机构100的隔热效果。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隔热腔11还包括第三隔热腔,隔热中间层19包括第一隔热中间层及第二隔热中间层,隔热外层18与第一隔热中间层之间界定形成第一隔热腔111,第一隔热中间层与第二隔热中间层界定形成第三隔热腔,隔热内层与第二隔热中间层之间界定形成第二隔热腔112。

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隔热腔11还可包括第四隔热腔,如此隔热中间层19包括第一隔热中间层、第二隔热中间层及第三隔热中间层,隔热外层18与第一隔热中间层之间界定形成第一隔热腔111,第一隔热中间层与第二隔热中间层之间界定形成第三隔热腔,第二隔热中间层与第三隔热中间层之间界定形成第四隔热腔,第三隔热中间层与隔热内层之间界定形成第二隔热腔112。

可以理解地,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隔热腔11还可以包括第五隔热腔与第六隔热腔,至于隔热腔11的数量不受限定,如此隔热中间层的层数不受限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隔热腔11内填充隔热气体。隔热机构100还包括干燥件,干燥件设置于隔热腔11内,干燥件用于干燥位于隔热腔11的隔热气体,以防止外界湿润空气进入隔热腔11内,影响隔热腔11内的隔热气体的隔热效果。具体地,上述隔热气体为干燥空气或者惰性气体,在此不作限定。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隔热腔11内真空状态,在真空状态下可以保证隔热机构100的隔热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干燥件由分子筛干燥剂制造而成。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干燥件的材质不受限定,只要可以起到干燥隔热气体的作用即可。

参阅图4-图6,在一个实施例中,隔热机构100还包括承载条20,承载条20环绕且贴合于隔热腔11的内腔壁,干燥件布置于承载条20上。如此保证隔热腔11的一周均设置干燥件,保证了干燥效果。具体地,承载条20上开设有多个通孔21,干燥件填充于通孔21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承载条20由铝质材料制成,铝可以起到良好的抗氧化效果。

参阅图7,承载条20的形状与隔热腔11的内腔壁的形状相匹配,以保证承载条20环绕且贴合于隔热腔11的内腔壁。

参阅图4-图6,在一个实施例中,隔热机构100还包括加热件30,加热件30至少部分容置于隔热腔11内,用于加热隔热腔11内的隔热气体。当外界温度降低到使钢化玻璃表面温度降低到位于隔热腔11内的隔热气体的露点温度时,万一隔热腔11内混进了湿润空气,则会在钢化玻璃表面产生凝露现象,严重影响隔热效果,当出现上述现象时,控制加热件30加热将钢化玻璃内表面的凝露去除。

参阅图8,具体地,上述加热件30贴合于隔热腔11的内腔壁设置,且加热件30的形状与隔热腔11的内腔壁的形状相匹配。

更具体地,上述加热件30为电加热丝。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加热件30的种类不受限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每个隔热腔11内设置有两根电加热丝,且两根电加热丝相互之间间隔设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隔热本体10自身的各部分之间、隔热本体10与承载条20、加热件30与隔热本体10之间均是通过高强高气密性复合粘结剂粘结固定。

本发明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上述集装箱制冷机组所包括的隔热机构100。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隔热机构100及集装箱制冷机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钢化玻璃制成的隔热机构100,具有较大的强度,且隔热机构100内设置有隔热腔11,隔热腔11保证了隔热机构100具有良好的隔热性能;

2、承载条20的通孔21承载干燥件,如此保证隔热腔11的整个内腔壁均具有干燥件,提高了干燥隔热腔11内的隔热气体的效果;

3、加热件30的设置,便于钢化玻璃内表面的凝露去除,进一步提高了隔热机构100的隔热效果。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