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膜式蒸发器及电器产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98114发布日期:2019-03-27 09:42阅读:205来源:国知局
降膜式蒸发器及电器产品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降膜式蒸发器及电器产品。



背景技术:

降膜式蒸发器换热过程主要是降膜进液组件将来自进液口的冷媒均匀分配至下方第一排换热管上形成一层薄膜,冷媒液膜与第一排换热管表面充分接触并发生热量交换而蒸发,未蒸发的冷媒沿着第一排换热管滴落至下方的第二排换热管上,在第二排换热管形成一层薄膜,冷媒液膜与第二排换热管表面充分接触并发生热量交换而蒸发,未蒸发的冷媒沿着第二排换热管滴落至下方第三排换热管上,重复上述换热过程,最终液态冷媒滴落至降膜式蒸发器底部从而形成浸没区。

在上述的换热过程中,蒸发产生的气体从出气口排出。但是,相邻上下排换热管冷媒滴落传递过程中,液滴冷媒容易在滴落至下排换热管上的过程中,溅起细小的液滴,细小的液滴会被气态冷媒带入制冷系统压缩机内,形成带液,进而影响制冷系统中压缩机的性能及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降膜式蒸发器及电器产品,其结构简单,通过在上换热管和下换热管之间增设引流部件,从而将附着在上换热管的冷媒引流至下换热管。有效防止液滴冷媒在滴落至下换热管的过程中引起的液滴飞溅的问题,防止对蒸发器造成干扰从而提高使用寿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降膜式蒸发器,包括括多个换热管,所述多个换热管中至少包括一组上换热管和相对设置于所述上换热管下方的下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换热管和所述下换热管之间设有用于将附着在所述上换热管的冷媒引流至所述下换热管的引流部件。

可选地,包括至少一个用于支撑各个所述换热管和所述引流部件的支撑板。

可选地,所述支撑板开设有分别供所述上换热管穿过的第一通孔、所述下换热管穿过的第二通孔、所述引流部件穿过的第三通孔。

可选地,所述第三通孔与其上部相邻的所述第一通孔连通。

可选地,所述第三通孔与其上部相邻的所述第一通孔、以及与其下部相邻的所述第二通孔均连通。

可选地,所述第三通孔与其上部相邻的所述第一通孔、以及与其下部相邻的所述第二通孔均未连通。

可选地,所述引流部件为引流片。

可选地,所述引流片为长条结构,且所述引流片的长度方向与所述换热管的长度方向一致。

可选地,所述支撑板至少包括分别支撑在所述换热管的两端的端部支撑板。

可选地,所述引流部件伸出端部支撑板的长度为L1,且0≤L1≤100mm。

可选地,所述引流片的宽度为w,且0.1mm≤w≤10mm。

可选地,所述引流部件的宽度w在1mm-3mm之间。

可选地,所述第三通孔为矩形通孔,所述引流部件的横截面为矩形,所述引流部件的宽度w与所述第三通孔的宽度L4的装配间隙值在0.1mm-3mm之间。

可选地,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均为圆孔且直径为D,所述第一通孔与其下部相邻的所述第二通孔之间的孔距为H,所述第三通孔的上端面与其上部相邻的所述第一通孔之间的间隙为L2,所述第三通孔的下端面与其下部相邻的所述第二通孔之间的间隙为L3,所述引流部件的高度h=H-D-L2-L3。

可选地,所述第三通孔的上端面与其上部相邻的所述第一通孔之间的间隙 L2等于所述第三通孔的下端面与其下部相邻的所述第二通孔之间的间隙L3。

可选地,所述第三通孔的上端面与其上部相邻的所述第一通孔之间的间隙 L2在0.1mm-5mm之间。

可选地,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换热管上方的降膜进液组件,且所述降膜进液组件的长度小于或等于所述换热管的长度。

可选地,所述多个换热管中包括多组所述上换热管和所述下换热管、以形成降膜布管区域,所述降膜布管区域下方的所述支撑板上还开设有第四通孔,所述多个换热管中还包括穿过第四通孔的换热管、以形成满液布管区域。

可选地,还包括连接部件,所述支撑板至少为两个且通过所述连接部件相连接。

可选地,所述连接部件与所述支撑板固定连接或可拆卸地连接。

可选地,所述连接部件为固定拉杆且能够插入至所述支撑板的连接孔中并与所述支撑板焊接或粘贴。

可选地,所述引流部件与所述支撑板固定连接或可拆卸地连接。

可选地,所述引流部件能够插入至所述支撑板的所述第三通孔中并与所述支撑板焊接或粘贴。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器产品,包括上述的降膜式蒸发器。

可选地,所述电器产品为空调。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通过在上换热管和下换热管之间增设引流部件,从而将附着在上换热管的冷媒引流至下换热管,有效防止液滴冷媒在滴落至下换热管的过程中引起的液滴飞溅的问题,而现有的蒸发器的液滴冷媒容易在滴落至下排换热管上的过程中,溅起细小的液滴,细小的液滴会被气态冷媒带入制冷系统压缩机内,形成带液,进而影响制冷系统中压缩机的性能及寿命,本实用新型的降膜式蒸发器,在上换热管和下换热管之间增设引流部件,从而将附着在上换热管的冷媒引流至下换热管,有效防止液滴冷媒在滴落至下换热管的过程中引起的液滴飞溅的问题,防止对蒸发器造成干扰从而提高使用寿命。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中,通过设置支撑各个换热管和引流部件的支撑板,使得降膜式蒸发器的换热管和引流部件布设的更加稳固,使用寿命较长。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中,第三通孔的上端面与其上部相邻的第一通孔之间的间隙L2等于第三通孔的下端面与其下部相邻的第二通孔之间的间隙L3,即L2和L3保持一致,从而使得传递的液膜在换热管上的分布情况一致,能够有效避免液膜分布不均的问题。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中,第三通孔的上端面与其上部相邻的第一通孔之间的间隙L2在0.1mm-5mm之间,从而能够使得液膜通过引流片从上换热管传递至下换热管,从而有效避免聚集滴落,防止液滴飞溅对蒸发器造成干扰从而提高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降膜式蒸发器的主要结构组成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内部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降膜式蒸发器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降膜式蒸发器三维装配示意图;

图6是图3中A处放大示意图;

图7是图4中B处放大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a型第三通孔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b型第三通孔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c型第三通孔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引流部件装配放大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引流部件结构示意图。

图中:1、引流部件;2、支撑板;3、第一通孔;4、第二通孔;5、第三通孔;6、第四通孔;7、降膜进液组件;8、降膜布管区域;9、满液布管区域; 10、连接部件;11、连接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降膜式蒸发器,如图1-图12所示,包括多个换热管,多个换热管中至少包括一组上换热管和相对设置于上换热管下方的下换热管,上换热管和下换热管之间设有用于将附着在上换热管的冷媒引流至下换热管的引流部件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降膜式蒸发器通过在上换热管和下换热管之间增设引流部件,从而将附着在上换热管的冷媒引流至下换热管,有效防止液滴冷媒在滴落至下换热管的过程中引起的液滴飞溅的问题,而现有的蒸发器的液滴冷媒容易在滴落至下排换热管上的过程中,溅起细小的液滴,细小的液滴会被气态冷媒带入制冷系统压缩机内,形成带液,进而影响制冷系统中压缩机的性能及寿命,本实用新型的降膜式蒸发器,在上换热管和下换热管之间增设引流部件,从而将附着在上换热管的冷媒引流至下换热管,有效防止液滴冷媒在滴落至下换热管的过程中引起的液滴飞溅的问题,防止对蒸发器造成干扰从而提高使用寿命。

需要说明的是,降膜式蒸发器,也称之为喷淋式蒸发器,这种换热器蒸发器的制冷剂是从换热器的上部喷淋到换热管上,制冷剂只是在换热管上形成一层薄薄的冷剂液膜,即,料液是从蒸发器的顶部加入,在重力作用下沿管壁成膜状下降,并在此过程中蒸发增浓,在其底部得到浓缩液。为了提高换热效率,降膜式蒸发器设置有多组换热管,从而换热效率获得较大提高其中,一组上换热管和相对设置于上换热管下方的下换热管。在实际的降膜式蒸发器中,上排换热管和下排换热管其实是错开分布的,即,第一排换热管正对下方的换热管实际是第三排换热管,第二排换热管正下方的换热管实际是第四排换热管,引流部件的设置位置时上换热管和位于其下方的下换热管之间来进行设置。

为了提高装配的稳定性,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包括至少一个支撑板2,支撑板2用于支撑各个换热管和引流部件1,通过设置支撑各个换热管和引流部件的支撑板,需要说明的是,各个换热管和引流部件均可以穿过支撑板并与支撑板连接固定,得降膜式蒸发器的换热管和引流部件布设的更加稳固,使用寿命较长。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支撑板2开设有分别供上换热管穿过的第一通孔3、下换热管穿过的第二通孔4、引流部件1穿过的第三通孔5。如此设置,将上换热管从第一通孔3中穿过,将下换热管从第二通孔4中穿过,将引流部件从第三通孔4中穿过,从而使得支撑板将各换热管和引流片支撑牢固,稳定性获得较大提高,附着在上换热管的冷媒能够通过引流部件引流至下换热管,有效防止液滴冷媒在滴落至下换热管的过程中引起的液滴飞溅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包括以下三种结构方式:a型结构、b型结构和c型结构,但并不局限有以下三种,还可以为其他结构类型。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对于a型结构:第三通孔5与其上部相邻的第一通孔3连通,即第一通孔3的下部与其下方的第三通孔的上部连通,该结构具有很多好的引流效果的同时,还具有较好的支撑效果。

对于b型结构:第三通孔5与其上部相邻的第一通孔3、以及与其下部相邻的第二通孔4均连通,该结构相对于a型结构的支撑效果较差。

对于c型结构:第三通孔5与其上部相邻的第一通孔3、以及与其下部相邻的第二通孔4均未连通,该结构虽然具有较好的支撑效果,但是相对于a型结构和b型结构来说,引流效果一般。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引流部件1为引流片。

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引流片为长条结构,且引流片的长度方向与换热管的长度方向一致,由此能够更好地将将附着在上换热管的冷媒引流至下换热管,有效防止液滴冷媒在滴落至下换热管的过程中引起的液滴飞溅的问题,防止对蒸发器造成干扰从而提高使用寿命。

为了进一步提高支撑效果,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支撑板2至少包括分别支撑在换热管的两端的端部支撑板。

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装配后的引流部件1的长度应该大于两个端部支撑板之间的距离,即,引流部件1的长度为l,引流部件1伸出端部支撑板的长度为L1,且0≤L1≤100mm,该结构和距离的控制,使得装配后的引流部件结构更加稳定,且在有限的空间内保证了换热效果。

对于长条结构的引流片,引流片的宽度为w,且0.1mm≤w≤10mm,需要说明的是,引流片的长度即为和换热管长度方向一致的方向的尺寸,引流片的宽度即为厚度,引流片的高度即为上换热管到其相邻的下换热管之间的距离长度方向的尺寸。

为了保证最优的引流效果,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引流部件1的宽度w在1mm-3mm之间。

为了提高引流片的装配效果,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第三通孔5 为矩形通孔,引流部件1的横截面为矩形,与引流部件穿过第三通孔的方向相垂直的平面为上述所指的引流部件的横截面,该横截面为矩形结构,引流部件 1的宽度w与第三通孔5的宽度L4的装配间隙值在0.1mm-3mm之间,从而进一步保证了装配后的引流片具有较优的垂直度,引流效果更优。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引流片的高度h应根据相邻上下第一通孔3和第二通孔4之间的孔距、第三通孔5的直径、引流片上端面与换热管间隙、引流片下端面与换热管间隙计算所得。具体的,第一通孔3、第二通孔4均为圆孔且直径为D,第一通孔3与其下部相邻的第二通孔 4之间的孔距为H,第三通孔5的上端面与其上部相邻的第一通孔3之间的间隙为L2,第三通孔5的下端面与其下部相邻的第二通孔4之间的间隙为L3,引流部件1的高度h=H-D-L2-L3,能够保证较优的装配效果。

为了保证引流过程中传递的液膜在换热管上的分布情况保持一致,第三通孔5的上端面与其上部相邻的第一通孔3之间的间隙L2等于第三通孔5的下端面与其下部相邻的第二通孔4之间的间隙L3,即L2=L3。

为使液膜通过引流片传递而不是聚集滴落,L2、L3值优选应不大于液膜厚度,即,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第三通孔5的上端面与其上部相邻的第一通孔3之间的间隙L2在0.1mm-5mm之间。

为了保证所有的液膜均可以通过引流片传递从而避免滴落现象的出现,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还包括设置于换热管上方的降膜进液组件7,且降膜进液组件7的长度小于或等于换热管的长度,从而附着在上换热管的冷媒均能够通过引流部件引流至下换热管,有效防止液滴冷媒在滴落至下换热管的过程中引起的液滴飞溅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降膜进液组件即为现有的降膜式蒸发器中,用于将来自于进液口的冷媒均匀分配至下方的第一排换热管上从而形成液膜的装置,具有分液均匀的特点,可以理解为现有的分液盘或者其他类似的装置。

为了提高换热效果,多个换热管中包括多组上换热管和下换热管、以形成降膜布管区域8,即,包括多根换热管,第一换热管、第二换热管以及第三换热管等,第二换热管位于第一换热管下方,第三换热管位于第二换热管下方,由此,可以称第一换热管为上换热管、第二换热管为下换热管,也可以称第二换热管为上换热管、第三换热管为下换热管,附着在上换热管的冷媒均能够通过引流部件引流至下换热管,该引流过程所经过的区域形成降膜布管区域。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降膜布管区域8下方的支撑板2上还开设有第四通孔6,多个换热管中还包括穿过第四通孔6的换热管、以形成满液布管区域9,即当附着在上换热管的冷媒均能够通过引流部件引流至下换热管并最终在降膜式蒸发器底部聚集,能够进一步充分换热。

为了进一步提高支撑效果,还包括连接部件10,支撑板2至少为两个且通过连接部件10相连接,支撑板和连接部件共同作用,能够将换热管和引流部件稳固的连接,从而进行换热。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连接部件10与支撑板2固定连接或可拆卸地连接,对于可拆卸地连接方式,可以方便拆卸,从而方便更换和维修,具体地如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为了提高连接的稳固性,连接部件10为固定拉杆且能够插入至支撑板2的连接孔11中并与支撑板 2焊接或粘贴。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引流部件1与支撑板2固定连接或可拆卸地连接,对于可拆卸地连接方式,可以方便拆卸,从而方便更换和维修,具体地如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为了提高连接的稳固性,引流部件1能够插入至支撑板的第三通孔5中并与支撑板2焊接或粘贴。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一种电器产品,包括上述的降膜式蒸发器,能够将附着在上换热管的冷媒通过引流部件引流至下换热管,有效防止液滴冷媒在滴落至下换热管的过程中引起的液滴飞溅的问题。

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电器产品为空调。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研究的引流部件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本实用新型额具体实施例中的结构,还可以为其他具有引流作用的结构,引流部件、换热管的个数、分布位置均是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进行合适的数量选取,并不局限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均可以根据实际使用和安装需求进行适应性调整。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