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型生态污泥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17714阅读:21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大型生态污泥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一种大型生态污泥处理装置本实用新型涉及垃圾处理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大型生态污泥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污泥来源于污水厂产生的剩余污泥,污泥颗粒细、比重小,含水率在99. 2% 99. 6%,将污水厂污泥的堆肥、填埋、干化和加热处理及最终利用,称为污泥处置,按照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和国情,对于多数污水厂来说,将污泥用于农田是比较可行和现实的方案。 根据2011年3月发布的《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技术指南(试行)》,污泥处置包括土地利用、焚烧及建材利用、填埋等方式。其中土地利用主要有三种形式,土地改良、园林绿化、农用。而土地利用之前还是需要对剩余污泥进行浓缩、脱水处理。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情况,设计一种环保节能且符合目前国情的污泥处
I Μ II I l I
直直O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设计一种大型生态污泥处置装置,包括进泥总管、 进泥支管、进气总管、进气支管和若干个生态处置区,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泥总管连接进泥支管,所述进气总管连接进气支管,所述生态处置区底部设有过滤层,所述过滤层的上方设有进泥支管,下方设有进气支管。所述进气支管上均勻分布有送气孔。所述生态处置区设有防渗层、雨水收集系统和辅助除臭系统。所述生态处置区可种植植物或培养动物和微生物。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优点在于节省了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的设施、设备、药剂、能耗、操作人员等,使未添加药剂的剩余污泥更容易被利用,用以改造滩涂重盐碱地,还可以产生培植土或制作成营养土,并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参见
图1,1为进泥总管,2为进泥支管,3为进气总管,4为进气支管,5为生态处置区,6为过滤层。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如
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大型生态污泥处置装置,包括进泥总管 (1)、进泥支管O)、进气总管(3)、进气支管(4)和若干个生态处置区(5)。每一个生态处置区有一根进泥支管和进气支管接入,用来输送污泥和空气。[0015]每个生态处置区可根据不同性状的污泥,种植不同种类的植物,如景植物、观花卉、饲料性植物等,可培养不同的动物、微生物,如蚯蚓、千足虫、放线菌等。每个生态处置区可设有防渗层、过滤层、雨水收集系统、辅助除臭系统等。每个生态处置区按周期运行,主要分为污泥分配阶段、生态处置阶段和污泥开垦阶段。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经进泥总管、进泥支管被输送到生态处置区,处置区底部设有微曝气管、过滤层、污水收集和浇灌管道等组成,污泥被均勻地分部在过滤层上。该区域内是一个独立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共同作用的生态环境,在人工强化好氧微曝气的作用下,污泥中的有机物质、无机元素和水份等被植物根区系统中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逐渐地吸收、分解,不能被吸收、分解的无机物沉淀在该区域底部,并逐渐干化,多余的水份渗透到过滤层下被收集起来,缺水时用作浇灌用水,或排放到污水厂。该区域内残留的污泥成分变成了无害的、稳定的土壤。此时可以再次进入一定量的污泥,循环上述过程,直至土壤厚度达到规定的要求为止。上述循环结束后,对该区域的植物合理种植、收割、巡视和养护等,定期对根据该区域的污泥土壤厚度、植物、动物生长状态和环境情况等,做相关分析检测,当各类检测指标满足规定的要求后,将该区域上部植物全部割除,开垦该区域土壤,做为绿化培植土;或进一步加工制成营养土等加以利用。还可保留一部分土壤,便于下次接收新鲜污泥时的生物接种。将污水处理厂未处理的剩余污泥输送到生态处置区,流经各系统过程中进行人工强化生态处置,达到污泥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目的。
权利要求1.一种大型生态污泥处置装置,包括进泥总管、进泥支管、进气总管、进气支管和若干个生态处置区,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泥总管连接进泥支管,所述进气总管连接进气支管,所述生态处置区底部设有过滤层,所述过滤层的上方设有进泥支管,下方设有进气支管。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型生态污泥处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支管上均勻分布有送气孔。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型生态污泥处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处置区设有防渗层、雨水收集系统和辅助除臭系统。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型生态污泥处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处置区可种植植物或培养动物和微生物。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垃圾处理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大型生态污泥处理装置;包括进泥总管、进泥支管、进气总管、进气支管和若干个生态处置区,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泥总管连接进泥支管,所述进气总管连接进气支管,所述生态处置区底部设有过滤层,所述过滤层的上方设有进泥支管,下方设有进气支管;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优点在于节省了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的设施、设备、药剂、能耗、操作人员等,使未添加药剂的剩余污泥更容易被利用,用以改造滩涂重盐碱地,还可以产生培植土或制作成营养土,并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文档编号C02F11/02GK202170283SQ20112030784
公开日2012年3月21日 申请日期2011年8月23日 优先权日2011年8月23日
发明者李建国, 陶乃群 申请人:上海复旦水务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