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成水路模块及净水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34702阅读:269来源:国知局
一种集成水路模块及净水设备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一种净水技术领域,涉及集成水路模块及净水设备。



背景技术:

净水设备通常由滤芯、反渗透膜、进水电磁阀、废水比等构成,这些部件通常由几十个管线和接头连接组合而成完整功能的净水设备,现有的集成水路模块及净水设备普遍存在占用体积大、生产工艺复杂、对装配人员的要求高、可靠性较低的缺点。

在申请号为201120124306.x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集成水路板及具有该集成水路板的过滤装置”所公开的技术方案中,存在的主要缺点是:申请集成水路成型焊接焊接面大,成型可靠性较低。在申请号为201520346882.7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净水设备及其水路集成系统”所公开的技术方案中,存在的主要缺点是:焊接焊接面大,成型可靠性较低,水路板为实心,增加整机重量,无更换滤芯断水结构,无法承压更换。在佛山市云米电器科技有限公司申请号为201420754800.8(对应外观申请申请号:201430555377.4)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集成水路模块”所公开的技术方案中,水路结构复杂,滤芯座为外置,与水路模块拼接,导致集成水路模块7面抽芯出模,成型困难,三面焊接,加工难度高,组装可靠性低,也增加成本。

为了满足客观上的使用需求,亟需发展新的集成水路模块及净水设备,除了进一步提高集成度,同时也能缩小模块及净水设备的体积、提高可靠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集成水路模块及净水设备,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点。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解决方案是:

为了达到提高集成度,减少体积,提高可靠性,本发明净水设备集成水路模块主要由集成水路模块水路壳体和滤芯座组成,净水设备集成水路模块包含集成水路模块水路壳体和底盖,所述水路壳体内有多条通向水路壳体外壳的沟槽,底盖密封水路壳体后沟槽形成多条水流流道,包含原水流道、净水流道、纯水流道,废水流道。流道出口通往上部方向水路壳体上部设置滤芯座,滤芯座由密封圈,滤芯转接板,滤芯卡座构成。水路和滤芯座集成为水路模块,滤芯座具有滤芯转盘,拆卸滤芯时,滤芯转接板转动后密封圈与水咀错位分开,可以密封水路,起到止水的作用;安装滤芯时,转盘转动后密封圈与水咀对位,水路导通;pp滤芯、活性炭滤芯、反渗透滤芯分别装安装于对应的滤芯座上,水路壳体净水流道取孔安装进水电磁阀,水路壳体废水流道取孔安装废水比,水路壳体净水流道取孔安装增压泵,构成完整的净水流程。

优选地,所述水路壳体与底盖焊接集成为一体。

优选地,所述集成水路模块上设置有用于安装滤芯的滤芯座。

优选地,所述集成水路模块的端面设有接头,分别设置排水接口、进水接口以及废水接口。

发明实施例还提出一种净水设备,所述净水设备包括如上所述的集成水路模块。优选地,所述净水设备包括净水滤芯,依功能不同有pp滤芯、活性炭滤芯、反渗透滤芯,安装于对应的滤芯座上。

优选地,所述净水设备包括控制所述净水器工作的电控元件;

所述电控元件包括电控盒、直流电源、进水电磁阀、增压泵、高压开关、低压开关、显示器,可采用相关现有公知技术,此不赘述。

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案,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通过水路壳体和滤芯座的集成,设备只需要插接增压泵、滤芯组件和电控元件就可以构成完整的净水设备系统,水路简单,安装生产方便、快捷,不容易出错,水路已大部分集成,避免了漏水隐患,且维护简单,其设计合理,操作方便,提高了安装效率。

附图说明

1为本发明净水设备连接布置原理示意

2为本发明实施例净水设备集成水路模块水路壳体内沟槽示意

3为本发明实施例滤芯外观示意

4为本发明实施例净水设备集成水路模块滤芯座爆炸示意

5本发明实施例净水设备集成水路模块剖面示意

6本发明实施例净水设备立体示意

图中标号:11、第一级滤芯;12、进水电磁阀;13、第二级滤芯;14、增压泵;15、第三级滤芯;16、后置滤芯;17、废水比;18、低压开关,19、高压开关。

21、原水流道;22、第一净水流道;23、第二净水流道;24、废水流道;25、纯水流道;26、出水流道;27、废水流道。

111、第一级滤芯座;131、第二级滤芯座;151、第三级滤芯座;161、后置滤芯座;

32、水路壳体;33、底盖;34、滤芯转接板;35、滤芯卡座;36、密封圈;39、隔带;

310、滤芯本体;311、滤芯座基;312、导轨;313、滤芯卡凸;

341、水咀;371、进水接口;372、废水接口;373、纯水接口;374、增压泵接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所示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1为本发明的净水设备连接布置原理,其中包括第一级滤芯11、进水电磁阀12、第一级滤芯13、增压装置14、第三级滤芯15、后置滤芯16;

第一级滤芯11设置于第一级滤芯座111之上;第二级滤芯13设置于第二级滤芯座131之上;第三级滤芯15设置于第三级滤芯座151之上;后置滤芯16设置于后置滤芯座161之上;还包括以下部分:

原水流道21由管路部件与管路接头连接构成,原水流道21入口端与待处理水出口相连,原水流道21出口端与第一级滤芯11的入口端相连;

第一净水流道22由管路部件与管路接头连接构成,第一净水流道22入口端与第一级滤芯11的出口端相连,第一净水流道22出口端与第二级滤芯13的入口端相连;第一净水流道22上设有低压开关18和进水电磁阀12以便控制进入第二级滤芯13的水量;低压开关18检测原水水压,实现当原水缺水时控制停机。

第二净水流道23由管路部件与管路接头连接构成,第二净水流道23入口端与第二级滤芯13的出口端相连,第二净水流道23出口端与第三级滤芯15的入口端相连;第二净水流道23上设有增压装置14以便在自来水达不到反渗透膜的工作要求时增加压力,使得设备可以正常运行。

废水流道24由管路部件与管路接头连接构成,废水流道24的入口端与第三级滤芯15的废水侧相连,废水流道24出口端与废水比17的入口端相连;废水比17的出口端与废水流道24相连。

纯水流道25由管路部件与管路接头连接构成,纯水流道25入口端与第三级滤芯15的纯水端相连,纯水流道25出口端与后置滤芯16的入口端相连;纯水流道25上设有高压开关19以便检测纯水流道25的压力,控制设备的运行停止工作状态。

后置滤芯16的出口端与出水流道26相连;增压装置14采用增压泵。

在一种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级滤芯11采用pp滤芯;所述第二级滤芯13采用活性炭滤芯;所述第三级滤芯15采用ro(反渗透)滤芯;根据不同功能加以选用。

如图3所示,各滤芯外壁上均设置有滤芯卡凸313,用于与滤芯卡座上均设置有的凸导轨312相匹配;安装滤芯的时候,转动滤芯本体310,通过滤芯卡座35上的凸导轨312的引导,使滤芯本体310安装于滤芯卡座35上。

本发明将上述原水流道21、第一净水流道22、第二净水流道23、废水流道24、纯水流道25及出水流道26集成在一块水路壳体32中,该水路壳体去除盖板后的内部结构如图2所示。水路壳体32内部由不同区域的隔带39隔开构成不同的沟槽,沟槽依位置连接部件不同分别构成第一净水流道22、第二净水流道23、废水流道24、纯水流道25及出水流道26;水路壳体32后侧或上侧设置接口,依照功能不同分布为进水接口371,废水接口372;、纯水接口373,增压泵接口374。

进水接口371、废水接口372、纯水接口373并列开设于水路壳体32的侧壁上。

原水流道21是沿水路壳体32的侧壁开设的一段沟槽,其起始端与进水接口371相接,其末端与第一级滤芯11(图中未显示)的入口端相接。

第一净水流道22是与原水流道21末端相邻但彼此不直接相通的另外一段沟槽,其起始端与第一级滤芯11的出口端相接从而将来自原水流道21并经过第一级滤芯11初步处理的水引入;其末端与第二级滤芯13(图中未显示)的入口端相接;第一净水流道22的槽壁上设有与低压开关18和进水电磁阀12相接的开口;通过检测原水水压,实现当原水缺水时控制停机。

第二净水流道23是与第一净水流道22末端相邻但彼此不直接相通的另外一段沟槽,其起始端与第二级滤芯13的出口端相接从而将来自第二净水流道22并经过第二级滤芯13处理后的水引入;其末端与第三级滤芯15(图中未显示)的入口端相接;第二净水流道23的槽壁上设有与增压泵14相接的增压泵接口374,使得流道内保持适合的压力。

废水流道24是与第二净水流道23末端相邻但彼此不直接相通的另外一段沟槽,其起始端与第三级滤芯15的出口端相接从而将来自第二净水流道23并经过第三级滤芯15处理后的水引入;其末端与废水比17的入口端相接。

纯水流道25是与第二净水流道23末端相邻但彼此不直接相通的另外一段沟槽,其起始端与第三级滤芯15的出口端相接从而将来自第二净水流道23并经过第三级滤芯15处理后的水引入;其末端与后置滤芯16(图中未显示)的入口端相接;纯水流道25的槽壁上设有与高压开关19相接的开口以便检测纯水流道25的压力,控制设备的运行停止工作状态。

出水流道26是与纯水流道25末端相邻但彼此不直接相通的另外一段沟槽,其起始端与后置滤芯16(图中未显示)的出口端相接从而将来自纯水流道25并经过后置滤芯16处理后的水引出;其末端通过纯水接口373与净水接头相接。

废水流道27是与废水比17的出口端相接的另外一段沟槽,其将来自废水流道24并经过废水比17处理后的水引出;其末端通过废水接口372与废水接头相接

通过将底盖33与水路壳体32热熔焊接成型后形成整体,显而易见,上述各段沟槽将形成相对密闭的空间,形成各段实质上的水路管道。

45所示,水路壳体32的下部连接底盖33,第一级滤芯座111、第二级滤芯座131、第三级滤芯座151、后置滤芯座161设置于水路壳体32上;各滤芯座中设置有密封圈36、滤芯转接板34、滤芯卡座35,不同的水路或密闭空间通过不同的隔带39加以分隔。

各滤芯座设置于流道出口通往上部方向水路壳体上部,各滤芯分别装安装于对应的滤芯座上,水路和滤芯座集成为水路模块。拆卸各滤芯时,滤芯转接板34转动后密封圈36与水咀341错位分开,可以密封水路,起到止水的作用;安装各滤芯时,滤芯转接板34转动后密封圈36与水咀341对位从而将水路导通。

水路壳体净水流道取孔安装进水电磁阀,水路壳体废水流道取孔安装废水比,水路壳体净水流道取孔安装增压泵,构成完整的净水流程。

可见,本发明通过巧妙的蜿蜒曲折的结构设计将原本需要布置在较大范围内的净水设备系统集成为一个可以布置在长宽相近的集成模块,不仅使得体积尺寸大为缩小,有效的减少了体积,同时也便于安装、使用及维护。另一方面,管件接头少,同时也提高了可靠性。

上述对实施例子的描述是为了便于该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和应用本发明。熟悉本领域技术的人员显然可以容易地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并把在此说明的一般原理应用到其他实施例中而不必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本发明不限于这里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发明的揭示,不脱离本发明范畴所做出的改进和修改都应该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