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湖泊水体净化系统的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088163阅读:377来源:国知局
一种湖泊水体净化系统的施工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水体净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湖泊水体净化系统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针对“黑臭”水体的治理,已经出现了很多的湿地处理技术,人工湿地是一种天然净化与人工强化相结合的复合工艺,能够根据污水量的大小采取合适的规模与之适应,利用湿地的净化作用改善水体的水质,进而消除黑臭。人工湿地和传统的二级生化处理相比,具有建造及运行费用低、维护简单、出水水质好和对负荷变化适应能力强等优点,比较适合于技术管理水平不是很高、规模较小的城镇或乡村的污水处理。在促进废水中污染物质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可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的再污染,从而获得污水处理与资源化的最佳效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研究及应用。

然而由于湿地公园设计上的不合理:有的仅注重湿地对COD、TN、TP的削减,而忽略了水生态系统的修复和景观方面的作用;有的甚至过分强调景观方面的作用,而忽略了湿地的真正净化作用;总而言之,无法形成一整套切实可行的、集水质净化、水生态修复和景观与一体的技术方案,导致湿地技术渐渐成为“鸡肋”。水质的净化与水生态系统的修复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急需一种集水质净化、水生态修复和景观于一体的新型生态过滤性湿地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湖泊水体净化系统的施工方法,施工简单,施工工期短,节省成本,施工后的净化系统具有蓄水防洪和净化水质、空气的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微气候,提高环境质量,为区域湖泊水体的水质改善奠定基础。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湖泊水体净化系统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a)场地勘测:先清理湖底垃圾,后清除湖岸边缘的杂草,修复湖岸的塌陷处,做好边坡防护,根据湖面设计标高,在湖岸边缘预留宽度为0.3~1.8m的缓冲区,并对该湖岸区域内的水质、地形和土壤因子进行调查,筛选出适合该湖岸区域生长的水生植物和草本植物,通过植物根部的吸收、吸附作用和物种竞争相克机理,消除富集在水体中的氮、磷及有害物质,从而达到净化水体的效果,同时又可营造水域生态景观;

(b)场地构造:湖底用粘土夯实,湖岸四周围堰压实,形成土坝,根据设计施工图,将施工区域划分成沉淀区、曝气区、复合区和生态种植区,采用多点布水方式,将进水管进行分流,将水引入到沉淀区内,曝气区的深度比沉淀区的深度大0.6~0.8m,在生态种植区内布置50cm*50cm的方格网,在方格网的十字交点上设置石堆,采用多点布水方式,保证布水的均匀性,水体呈推流式前进,提高活性,在底部设置石堆可营造出多孔隙空间,有助形成适合水栖昆虫及鱼虾的栖息空间,提供生物生存的环境,丰富生物多样;

(c)沉淀区配置:向沉淀区内均匀投洒容量为3L的活性污泥和3g~5g的活性炭,活性污泥的浓度为2.1~2.5g/L,并设置导流设备,每隔1.5~2h小时运行一次,每次运行时间为20~30min,排入的废水在沉淀区内呈推流状态,活性污泥不会堆积,水体和活性污泥在沉淀区内不断循环流动,延长了水力停留时间,废水中大部分颗粒物经沉降作用沉积于沉淀区的底部从管道排除,悬浮物则悬于湖面,大分子有机物被厌氧微生物分解代谢为CH4、C02和小分子有机物,削弱了废水对净化系统的影响,并强化了对有机物和氨氮的去除效果,防止水体恶臭现象的产生;

(d)曝气区配置:在沉淀区与曝气区的交界处设置多级自然跌水,每级跌水高差为0.1~0.15m,在曝气区与复合区的交界处设置栅格,实现水体自然曝气,让富氧水与贫氧水进行交换,使沉淀区出水变为富含氧气的流动水,恢复和增强好氧微生物的活力,从而改善水体水质,河流在流动的过程中不断紊动跌水曝气,及时补充水体微生物消耗的氧,使微生物作用更强,从而使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质发生分解,水体环境得到净化,栅格的设置改变了水流量,使得水体不断改变流向和流速,增强了水体的活性,从而提高曝气效果;

(e)复合区配置:向复合区内每隔3~5m投放生物球填料,生物球填料的堆积体积为2~3L,复合区的上层存在好氧菌,能降解水体中的分散性的和溶解性的有机物,复合区的底层存在厌氧菌,能降解水体中沉下来的物质,兼有厌氧和好氧的特点,对水体中的有机物、营养成分和病原体均有良好的去除效果,生物球填料作为厌氧菌生长所依附的载体,在复合区中形成缺氧、好氧环境并存的复杂环境,丰富了生物相,使得厌氧菌保持较高的降解效率,从而提高水体的净化效果;

(f)生态种植区配置:在生态种植区的底部先铺设10~20cm厚的不透水层,然后在不透水层的上方覆盖40~50cm厚的沙质壤土,生态种植区的设计水深为0.3~2.5m,将该区域划分为一级生态湿地和二次生态湿地,一级生态湿地和二次生态湿地的面积比为1.2:1~1.3:1,一级生态湿地的浅水区设计深度为0.3~1m,在该浅水区内种植风车草,一级生态湿地的中间区设计深度为1~1.5m,在该中间区内种植香蒲、水葱和美人蕉,一级生态湿地的深水区设计深度为1.5~2.5m,在该深水区内种植金鱼藻和苦草,二级生态湿地的浅水区设计深度为0.3~0.8m,在该浅水区内种植芦苇,二级生态湿地的深水区设计深度为0.8~2.5m,在该深水区内种植睡莲,一周后向生态种植区内分批投放河蚌、螺蛳和草鱼,将生态种植区进行生态湿地分级,提高了处理效率,采用水生植物垂直结构,能够充分地从水体中吸收、分解和富集水体中各类污染物质,提高净水效率,还能起到固岸护坡、防止堤岸坍塌的作用,配合不同层次的动物,形成生态食物链,提高水中生物的水净化效果;

(g)建立浮岛单元:以生态浮板作为载体,将芦竹置于种植篮内,将生物球填料悬挂在生态浮板上,每六个生态浮板为一组生态浮岛单元,相邻生态浮板之间通过尼龙扎带穿过连接孔打结扎紧,按照每隔5~6m的间距,均匀分布在生态种植区内,并向生态种植区内投洒光合菌,通过生态浮岛单元栽种水生植物,吸收、转化水体中的营养盐和有机物质,使得水体的营养得到转移,减轻水体由于封闭或自循环不足带来的水体腥臭、富营养化现象,既能保证水生植物正常生长,提高水体透明度,又能起到净水效果,易于制作和搬运,无需专人管理,只需定期清理,大大减少人工和设备的投资,降低了维护保养费和设备的运行费用,投洒的光合菌能将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及降解,分解后生成的有机物质还能够成为水生植物的养料,形成生态循环;

(h)区域美化:在湖岸边缘的缓冲区外交叉种植石竹和万年青,万年青之间的种植间隔为2.5m*2.5m,石竹之间的种植间隔为2m*2m,每株乔木与相邻的灌木之间的距离相等,在生态种植区的底部种植露出湖面的栖木,有助形成适合水栖昆虫及鱼虾的栖息空间,增加了物种多样性和景观效果,保护了湖岸,改善了微环境。

进一步,步骤(f)中生态种植区的不透水层做法是以20~25cm深的粘土加水,通过振动式压实机械压实3~5遍,每次压实时间为10~20min,压实使土壤颗粒依大小顺序逐步沉淀填满孔隙,提高防水效果,不透水层的设置能防止发生沉降,保持水土不流失。

进一步,步骤(h)中在湖岸边缘种植时,先进行整地挖掘,将表层的土挖出暂置一旁,将植物栽入后用该土覆盖严实,并预留集水沟,集水沟延伸至湖内,天然土地的表土含有丰富的种源库,减少表土层的破坏,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避免了对原有生态环境尤其是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破坏。

进一步,步骤(f)中在生态种植区中每隔3~5m设置缓坡且弯曲的生态陆岛,生态陆岛可成为安全而隐蔽的动物栖息空间,丰富食物链的多样性,提高水净化能力。

进一步,步骤(a)中对岸边进行开展,每隔2~3m开挖沟渠,相邻沟渠之间每隔30~50cm开挖土坑,将开挖的土壤堆砌成边坡,坡度控制在10~30°,增加湖岸边缘形状的复杂度,水体的形状愈复杂,湖岸接触水域的面积就愈多,动物的栖地环境也愈丰富多样,从而丰富生物的多样性。

一种用于湖泊水体净化系统的施工方法的生态浮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浮盘本体,浮盘本体上设有种植腔,种植腔上设有种植篮,种植篮的底部均匀分布有通水孔,浮盘本体上设有连接孔,相邻浮盘本体之间通过尼龙扎带等捆扎带子,穿过连接孔打结扎紧,实现固定连接,相互牵制,不容易脱开,稳定性高,操作简单,使用方便,通过生态浮板栽种水生植物,不仅起到良好的净水效果,还能增强景观多样性。

进一步,种植腔上设有至少两个限位槽,种植篮的圆周上设有至少两个限位凸起,限位凸起与限位槽相对应,将种植篮的限位凸起插入到种植腔的限位槽内,使得种植篮无法活动,被限位在种植腔上,采用可拆卸的连接方式,灵活性强,使用方便,种植篮为镂空设计,更适合水生植物根系自由生长,自然延伸至水体底部,增强净水效果,在种植篮内设置固定种植绵,可严实水生植物的根茎,防止水生植物东倒西歪,固定种植绵经久耐用,透气性强。

进一步,浮盘本体上均匀分布有透气孔,透气孔为开放式设计,加强了氧气交换和阳光透射,更利于水生植物生长,提高净水效果。

进一步,透气孔上设有固定凹槽,在固定凹槽上方便悬挂生物球填料,生物球填料内部生长厌氧菌,产生反硝化作用可以脱氮,外部生长好氧菌,去除水体中的有机物,形成缺氧、好氧环境并存的复杂环境,丰富了生物相,使得厌氧菌保持较高的降解效率,从而提高水体的净化效果。

进一步,浮盘本体的边缘设有防撞边圈,防撞边圈的设置能提高防撞防挤压性能和抗风浪性能,减少波浪起伏对浮盘本体稳定性的影响,可以延长浮盘本体的使用寿命。

本发明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将施工区域分成沉淀区、曝气区、复合区和生态种植区,排入的废水首先进入沉淀区,水体在沉淀区内不断循环流动,水力停留时间长,废水中大部分颗粒物经沉降作用沉积于底部,可从管道排除,悬浮物则悬于湖面,大分子有机物被厌氧微生物分解代谢为CH4、C02和小分子有机物,废水得到初步净化,再进入曝气区中自然曝气,让富氧水与贫氧水进行交换,使沉淀区出水变为富含氧气的流动水,河流在流动的过程中不断紊动跌水曝气,及时补充水体微生物消耗的氧,使微生物作用更强,从而使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质发生分解,水体环境得到再次净化,净化后的水体进入复合区,复合区为缺氧、好氧环境并存的复杂环境,对水体中的有机物、营养成分和病原体均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复合区出水进入生态种植区,生态种植区划分为一级生态湿地和二次生态湿地,采用水生植物垂直结构,能够充分地从水体中吸收、分解和富集水体中各类污染物质,提高净水效率,还能起到固岸护坡、防止堤岸坍塌的作用,配合不同层次的动物,形成生态食物链,提高水中生物的水净化效果,在生态种植区中净化的水体直接作为湖水,透明清澈,景观效益好。

本发明中生态浮板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浮盘本体与种植篮采用可拆卸的连接方式,将种植篮的限位凸起插入到种植腔的限位槽内,使得种植篮无法活动,被限位在种植腔上,实现固定。种植篮为镂空设计,更适合水生植物根系自由生长,自然延伸至水体底部,增强净水效果,相邻浮盘本体之间通过尼龙扎带等捆扎带子,穿过连接孔打结扎紧,形成生态浮岛单元,相互牵制,不容易脱开,稳定性高,操作简单,使用方便,通过生态浮岛单元栽种水生植物,吸收、转化水体中的营养盐和有机物质,使得水体的营养得到转移,减轻水体由于封闭或自循环不足带来的水体腥臭、富营养化现象,既能保证水生植物正常生长,提高水体透明度,又能起到净水效果,易于制作和搬运,无需专人管理,只需定期清理,大大减少人工和设备的投资,降低了维护保养费和设备的运行费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生态浮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浮盘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种植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中生态浮板组合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种湖泊水体净化系统的施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中:1-浮盘本体;2-种植腔;3-种植篮;4-通水孔;5-连接孔;6-防撞边圈;7-透气孔;8-固定凹槽;9-限位槽;10-限位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5所示,为本发明一种湖泊水体净化系统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场地勘测:先由专业人员操作潜水泵清理水底垃圾,后清除湖岸边缘的杂草,修复湖岸的塌陷处,做好边坡防护,根据湖面设计标高,在湖岸边缘预留宽度为0.3~1.8m的缓冲区,缓冲区成为野生动植物不受干扰的生长及隐蔽处所。并对该湖岸区域内的水质、地形和土壤因子进行调查,筛选出适合该湖岸区域生长的水生植物和草本植物,通过植物根部的吸收、吸附作用和物种竞争相克机理,消除富集在水体中的氮、磷及有害物质,从而达到净化水体的效果,同时又可营造水域生态景观。然后对岸边进行开展,每隔2~3m开挖沟渠,相邻沟渠之间每隔30~50cm开挖土坑,将开挖的土壤堆砌成边坡,坡度控制在10~30°,增加湖岸边缘形状的复杂度,水体的形状愈复杂,湖岸接触水域的面积就愈多,动物的栖地环境也愈丰富多样,从而丰富生物的多样性。

(b)场地构造:湖底用粘土夯实,湖岸四周围堰压实,形成土坝,根据设计施工图,将施工区域划分成沉淀区、曝气区、复合区和生态种植区,采用多点布水方式,将进水管进行分流,将水引入到沉淀区内,曝气区的深度比沉淀区的深度大0.6~0.8m,在生态种植区内布置50cm*50cm的方格网,在方格网的十字交点上设置石堆,采用多点布水方式,保证布水的均匀性,水体呈推流式前进,提高活性,在底部设置石堆可营造出多孔隙空间,有助形成适合水栖昆虫及鱼虾的栖息空间,提供生物生存的环境,丰富生物多样。

(c)沉淀区配置:向沉淀区内均匀投洒容量为3L的活性污泥和3g~5g的活性炭,活性污泥的浓度为2.1~2.5g/L,并设置导流设备,每隔1.5~2h小时运行一次,每次运行时间为20~30min,排入的废水在沉淀区内呈推流状态,活性污泥不会堆积,水体和活性污泥在沉淀区内不断循环流动,延长了水力停留时间,废水中大部分颗粒物经沉降作用沉积于沉淀区的底部从管道排除,悬浮物则悬于湖面,大分子有机物被厌氧微生物分解代谢为CH4、C02和小分子有机物,削弱了废水对净化系统的影响,并强化了对有机物和氨氮的去除效果,防止水体恶臭现象的产生。

(d)曝气区配置:在沉淀区与曝气区的交界处设置多级自然跌水,每级跌水高差为0.1~0.15m,在曝气区与复合区的交界处设置栅格,实现水体自然曝气,让富氧水与贫氧水进行交换,使沉淀区出水变为富含氧气的流动水,恢复和增强好氧微生物的活力,从而改善水体水质,河流在流动的过程中不断紊动跌水曝气,及时补充水体微生物消耗的氧,使微生物作用更强,从而使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质发生分解,水体环境得到净化,栅格的设置改变了水流量,使得水体不断改变流向和流速,增强了水体的活性,从而提高曝气效果。

(e)复合区配置:向复合区内每隔3~5m投放生物球填料,生物球填料的堆积体积为2~3L,复合区的上层存在好氧菌,能降解水体中的分散性的和溶解性的有机物,复合区的底层存在厌氧菌,能降解水体中沉下来的物质,兼有厌氧和好氧的特点,对水体中的有机物、营养成分和病原体均有良好的去除效果,生物球填料作为厌氧菌生长所依附的载体,在复合区中形成缺氧、好氧环境并存的复杂环境,丰富了生物相,使得厌氧菌保持较高的降解效率,从而提高水体的净化效果。

(f)生态种植区配置:在生态种植区的底部先铺设10~20cm厚的不透水层,不透水层做法是以20~25cm深的粘土加水,通过振动式压实机械压实3~5遍,每次压实时间为10~20min,压实使土壤颗粒依大小顺序逐步沉淀填满孔隙,提高防水效果,不透水层的设置能防止发生沉降,保持水土不流失。然后在不透水层的上方覆盖40~50cm厚的沙质壤土,生态种植区的设计水深为0.3~2.5m,每隔3~5m设置缓坡且弯曲的生态陆岛,生态陆岛可成为安全而隐蔽的动物栖息空间,丰富食物链的多样性,提高水净化能力。将该区域划分为一级生态湿地和二次生态湿地,一级生态湿地和二次生态湿地的面积比为1.2:1~1.3:1,一级生态湿地的浅水区设计深度为0.3~1m,在该浅水区内种植风车草,一级生态湿地的中间区设计深度为1~1.5m,在该中间区内种植香蒲、水葱和美人蕉,一级生态湿地的深水区设计深度为1.5~2.5m,在该深水区内种植金鱼藻和苦草,二级生态湿地的浅水区设计深度为0.3~0.8m,在该浅水区内种植芦苇,二级生态湿地的深水区设计深度为0.8~2.5m,在该深水区内种植睡莲,一周后向生态种植区内分批投放河蚌、螺蛳和草鱼,将生态种植区进行生态湿地分级,提高了处理效率,采用水生植物垂直结构,能够充分地从水体中吸收、分解和富集水体中各类污染物质,提高净水效率,还能起到固岸护坡、防止堤岸坍塌的作用,配合不同层次的动物,形成生态食物链,提高水中生物的水净化效果。

如表1为一级生态湿地和二次生态湿地的设计参数:

表1为一级生态湿地和二次生态湿地的设计参数

(g)建立浮岛单元:生态浮板包括浮盘本体1,浮盘本体1上设有种植腔2,种植腔2上设有种植篮3,种植篮3的底部均匀分布有通水孔4,种植篮3中的水生植物经通水孔4吸取水体中的养分,促进生长。浮盘本体1上设有连接孔5,相邻浮盘本体1之间通过尼龙扎带等捆扎带子,穿过连接孔5打结扎紧,实现固定连接,相互牵制,不容易脱开,稳定性高,操作简单,使用方便,通过生态浮板栽种水生植物,不仅起到良好的净水效果,还能增强景观多样性。

浮盘本体1的边缘设有防撞边圈6,防撞边圈6的设置能提高防撞防挤压性能和抗风浪性能,减少波浪起伏对浮盘本体1稳定性的影响,可以延长浮盘本体1的使用寿命。浮盘本体1上均匀分布有透气孔7,透气孔7为开放式设计,加强了氧气交换和阳光透射,更利于水生植物生长,提高净水效果。透气孔7上设有固定凹槽8,在固定凹槽8上方便悬挂生物球填料,生物球填料内部生长厌氧菌,产生反硝化作用可以脱氮,外部生长好氧菌,去除水体中的有机物,形成缺氧、好氧环境并存的复杂环境,丰富了生物相,使得厌氧菌保持较高的降解效率,从而提高水体的净化效果。

种植腔2上设有至少两个限位槽9,种植篮3的圆周上设有至少两个限位凸起10,限位凸起10与限位槽9相对应,将种植篮3的限位凸起10插入到种植腔2的限位槽9内,使得种植篮3无法活动,被限位在种植腔2上,采用可拆卸的连接方式,灵活性强,使用方便,种植篮3为镂空设计,更适合水生植物根系自由生长,自然延伸至水体底部,增强净水效果,在种植篮3内设置固定种植绵,可严实水生植物的根茎,防止水生植物东倒西歪,固定种植绵经久耐用,透气性强。

以生态浮板作为载体,将芦竹置于种植篮3内,将生物球填料悬挂在固定凹槽8上,每六个生态浮板为一组生态浮岛单元,相邻生态浮板之间通过尼龙扎带穿过连接孔5打结扎紧,按照每隔5~6m的间距,均匀分布在生态种植区内,并向生态种植区内投洒光合菌,通过生态浮岛单元栽种水生植物,吸收、转化水体中的营养盐和有机物质,使得水体的营养得到转移,减轻水体由于封闭或自循环不足带来的水体腥臭、富营养化现象,既能保证水生植物正常生长,提高水体透明度,又能起到净水效果,易于制作和搬运,无需专人管理,只需定期清理,大大减少人工和设备的投资,降低了维护保养费和设备的运行费用,投洒的光合菌能将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及降解,分解后生成的有机物质还能够成为水生植物的养料,形成生态循环。

(h)区域美化:在湖岸边缘的缓冲区外交叉种植石竹和万年青,万年青之间的种植间隔为2.5m*2.5m,石竹之间的种植间隔为2m*2m,每株乔木与相邻的灌木之间的距离相等,在生态种植区的底部种植露出湖面的栖木,有助形成适合水栖昆虫及鱼虾的栖息空间,增加了物种多样性和景观效果,保护了湖岸,改善了微环境。在湖岸边缘种植时,先进行整地挖掘,将表层的土挖出暂置一旁,将植物栽入后用该土覆盖严实,并预留集水沟,集水沟延伸至湖内,天然土地的表土含有丰富的种源库,减少表土层的破坏,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避免了对原有生态环境尤其是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破坏。

本发明将施工区域分成沉淀区、曝气区、复合区和生态种植区,排入的废水首先进入沉淀区,水体在沉淀区内不断循环流动,水力停留时间长,废水中大部分颗粒物经沉降作用沉积于底部,可从管道排除,悬浮物则悬于湖面,大分子有机物被厌氧微生物分解代谢为CH4、C02和小分子有机物,废水得到初步净化,再进入曝气区中自然曝气,让富氧水与贫氧水进行交换,使沉淀区出水变为富含氧气的流动水,河流在流动的过程中不断紊动跌水曝气,及时补充水体微生物消耗的氧,使微生物作用更强,从而使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质发生分解,水体环境得到再次净化,净化后的水体进入复合区,复合区为缺氧、好氧环境并存的复杂环境,对水体中的有机物、营养成分和病原体均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复合区出水进入生态种植区,生态种植区划分为一级生态湿地和二次生态湿地,采用水生植物垂直结构,能够充分地从水体中吸收、分解和富集水体中各类污染物质,提高净水效率,还能起到固岸护坡、防止堤岸坍塌的作用,配合不同层次的动物,形成生态食物链,提高水中生物的水净化效果,在生态种植区中净化的水体直接作为湖水,透明清澈,景观效益好。

本发明中生态浮板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浮盘本体1与种植篮3采用可拆卸的连接方式,将种植篮3的限位凸起10插入到种植腔2的限位槽9内,使得种植篮3无法活动,被限位在种植腔2上,实现固定。种植篮3为镂空设计,更适合水生植物根系自由生长,自然延伸至水体底部,增强净水效果,相邻浮盘本体1之间通过尼龙扎带等捆扎带子,穿过连接孔5打结扎紧,形成生态浮岛单元,相互牵制,不容易脱开,稳定性高,操作简单,使用方便,通过生态浮岛单元栽种水生植物,吸收、转化水体中的营养盐和有机物质,使得水体的营养得到转移,减轻水体由于封闭或自循环不足带来的水体腥臭、富营养化现象,既能保证水生植物正常生长,提高水体透明度,又能起到净水效果,易于制作和搬运,无需专人管理,只需定期清理,大大减少人工和设备的投资,降低了维护保养费和设备的运行费用。

设计原则:

(1)因地制宜原则

不同的城市具有各自特殊的地域性差异及建设要求,在湿地公园设计规划中需要综合考虑当地的环境背景,根据不同的水文地貌环境条件建设相应的湿地生态系统。充分利用原有水环境地形特点,最大限度地减少湿地公园改造工程量,并且尽量简化工程完成后的运行管理和维护程序。

(2)整体优化原则

湿地公园是由一系列湿地生态系统构成的,具有结构与功能的整体性和相关性,应把湿地公园景观功能与水质净化功能有机结合,把整体优化原则贯穿在整个设计改造过程中。并且需要坚持水质净化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

(3)特色保护原则

即对公园内有价值的自然景观及历史遗迹要加以保护,尤其要充分利用和保护富有地方特色或具有特定意义的景观。

(4)安全性原则

城市湿地公园的改造设计应该满足《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的相关设计规范和要求,做好防护、标识、坡度等设计排除安全隐患,避免事故发生。

(5)湿地资源保护原则

保持湿地水体、生物、矿物等各种资源的平衡与稳定,保护湿地生物物种的多样性,避免对各种资源及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并防止外来物种的入侵造成的破坏,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安全,确保城市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但本发明的技术特征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以本发明为基础,为解决基本相同的技术问题,实现基本相同的技术效果,所作出的简单变化、等同替换或者修饰等,皆涵盖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