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镀废水处理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83723发布日期:2018-06-27 21:33阅读:37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废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镀废水处理工艺。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电镀技术在工业生产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在电镀工序往往会产生大量的电镀废水,电镀废水的水质、水量与电镀生产的工艺条件、生产负荷、操作管理与、水方式等因素有关。电镀废水的水质复杂,而其中的氰离子,属于致癌、致畸、致突变的剧毒物质,必须进行妥善处理,使其含量达标后才能进行废水排放。电镀废水产生主要包括:镀件清洗水;废电镀液;及其他废水,如刷洗极板洗水、通风设备冷凝水、以及由于镀槽渗漏等。

目前在电镀锡板的钝化处理工序通常采用的是铬酸盐钝化,在该工序中会产生大量的钝化废水,其中的主要污染物为六价铬;由于六价铬毒性很强,属于强致癌物质,如果不进行处理将给环境带来严重的后果。现有的含铬废水处理工艺通常采用化学还原沉淀法,这种工艺在实际的应用中,涉及的处理工艺比较复杂,工艺参数对处理效果影响比较大,导致处理后达不到排放要求,存在一定的环境危害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含铬废水处理工艺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处理效果好、工艺稳定,工艺布局简单的电镀废水处理工艺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电镀废水处理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a)将废水引入废水调节池内,废水调节池内存放有含铬废水,在废水调节池内设置曝气装置,使调节池内的废水充分混合,保证调节池内废水水质均匀;

b)将调节池内的废水泵入PH调节池,在PH调节池中采用自动加药装置加入盐酸或硫酸对PH值进行调节,并对废水的PH值进行实时检测,将PH值调节至2.0~3.0;

c)将处理后的废水引入还原池,在还原池内采用自动加药装置加入还原剂,并采用曝气混合方式使其充分反应,使废水中的六价铬还原成三价铬;

d)将经还原处理后的废水通入中和池内,采用自动加药装置加入氢氧化物对三价铬进行中和处理,在废水内形成氢氧化铬沉淀;

e)在混凝池中进行混凝和助凝处理后,通入沉淀池进行沉淀处理。

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PH调节池内设置有搅拌装置和控制系统,采用PH值在线检测装置对PH值进行检测,并将检测的数据传输到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控制自动加药装置控制盐酸或硫酸的加入量。

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步骤c)中采用两级还原工艺,包括两个还原池,其中一级还原池中设定的氧化还原电位为250~300mV,二级还原池中设定的氧化还原电位为200~250mV.

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步骤d)中,中和池内加入的氢氧化物为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钙溶液,将废水PH值调节为8~9。

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步骤e)中,分别采用PAC作为混凝剂,PAM作为助凝剂。

本发明废水处理工艺流程简单、处理效果稳定,处理投入成本较低;经处理后的废水中总铬含量≤0.30mg/L,其中六价铬的含量≤0.2mg/L,满足排放的要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首先,将电镀废液集中存储在一储存池中,将该储存池内的泵入废水调节池内,其中泵入废水调节池中的流量控制在1m3/天,废水调节池内存放有含铬废水,在废水调节池内设置曝气装置,使调节池内的废水充分混合,保证调节池内废水水质均匀。

然后,将调节池内的废水泵入PH调节池,在PH调节池中采用自动加药装置加入盐酸或硫酸对PH值进行调节,并对废水的PH值进行实时检测,将PH值调节至2.0~3.0;

将处理后的废水引入还原池,在还原池内采用自动加药装置加入还原剂,这里还原剂可采用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硫酸亚铁等进行还原处理,并采用曝气混合方式使其充分反应,使废水中的六价铬还原成三价铬。本实施例中采用两级还原工艺,包括两个还原池,其中一级还原池中设定的氧化还原电位为250~300mV,二级还原池中设定的氧化还原电位为200~250mV。

将经还原处理后的废水通入中和池内,采用自动加药装置加入氢氧化物对三价铬进行中和处理,在废水内形成氢氧化铬沉淀;本实施例中,和池内加入的氢氧化物采用氢氧化钠溶液,将废水PH值调节为8~9。

在混凝池中进行混凝和助凝处理后,通入沉淀池进行沉淀处理。这里分别采用PAC作为混凝剂,PAM作为助凝剂。沉淀池采用平流式斜板沉淀池,沉淀池中的上清液流入排放池,对排放池内水质进行检测,达标后即可进行排放。

本实施例中,PH调节池内设置有搅拌装置和控制系统,采用PH值在线检测装置对PH值进行检测,并将检测的数据传输到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控制自动加药装置控制盐酸或硫酸的加入量,实现的PH值的自动调节和控制。

本发明工艺流程简单、处理效果稳定,处理投入成本较低;经处理后的废水中总铬含量≤0.30mg/L,其中六价铬的含量≤0.2mg/L,满足排放的要求。

本发明的说明书被认为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在本发明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所公开的技术内容,不需要创造性的劳动就可以对其中一些技术特征作出一些替换和变形,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