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种矿区镍污染土壤修复方法,首先采用网格多点法进行土壤样品采集,然后对所采集的土壤样品的镍含量进行测定,并依据土壤镍含量测定结果将土壤划分等级,然后翻耕镍污染土壤表层厚10~18cm的土壤,再根据所划分的土壤等级施撒对应用量的土壤修复剂和缓释颗粒,最后对镍污染土地进行灌溉,灌水深度为20cm以上,土壤相对湿度达85%以上,并保持该相对湿度10~20天即可,其特征在于:所述土壤修复剂是由吸附载体和吸附于所述载体上的有效活菌组成,且每克土壤修复剂中含有的有效活菌总数为(5~150)×108CFU;所述有效活菌由盐单胞菌、胶质芽胞杆菌和云芝栓孔菌混合组成,且盐单胞菌、胶质芽胞杆菌和云芝栓孔菌的有效活菌数比例为1.5~2:1~2:2~3.5,所述吸附载体是由椰糠、硅藻土和膨润土按照重量比1:2:1混合制成;
所述缓释颗粒按照重量比是由120~140份亚麻籽饼粕、50~60份牡丹籽壳、100~120份秸秆、30~40份竹炭粉和150~200份改性米糠蛋白溶液制成,所述改性米糠蛋白溶液按照重量比是由10~15份米糠蛋白与100~120份蒸馏水混合后依次加入0.5~1份谷氨酰胺转氨酶和0.1~0.2份二甲酸钾在45~50℃温度下加热2h制得。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矿区镍污染土壤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采用的网格多点法中的网格尺寸为(10~45)m×(10~45)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矿区镍污染土壤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缓释颗粒的具体制备方法为: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重量比称取亚麻籽饼粕、牡丹籽壳、秸秆、竹炭粉、米糠蛋白、蒸馏水、谷氨酰胺转氨酶和二甲酸钾,将称取的牡丹籽壳和秸秆混合后放入粉碎机中粉碎为200~400目的粉末,将得到的粉末与竹炭粉、亚麻籽饼粕混合后烘干,然后置于造粒机中造粒,得到混合颗粒,再取米糠蛋白和蒸馏水混合后加入谷氨酰胺转氨酶和二甲酸钾并加热至45~50℃,保持该温度2小时,得到改性米糠蛋白溶液,再将改性米糠蛋白溶液喷涂到混合颗粒上,烘干后即制得缓释颗粒。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矿区镍污染土壤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依据土壤镍含量测定结果将土壤划分等级是指:依据土壤镍含量测定结果,将土壤划分为五个等级,一级土壤的土壤镍含量低于9.5mg/kg,二级土壤的土壤镍含量不低于9.5mg/kg且低于20 mg/kg,三级土壤的土壤镍含量不低于20 mg/kg且低于38 mg/kg,四级土壤的土壤镍含量不低于38mg/kg且低于49mg/kg,五级土壤的土壤含镍量不低于56mg/kg。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矿区镍污染土壤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五个等级的土壤中所施加的土壤修复剂和缓释颗粒量为:网格内的土壤为一级土壤时,土壤修复剂的施撒量为每亩3~4kg,缓释颗粒的施撒量为每亩250~450kg;网格内的土壤为二级土壤时,土壤修复剂的施撒量为每亩4~6kg,缓释颗粒的施撒量为每亩450~650kg;网格内的土壤为三级土壤时,土壤修复剂的施撒量为每亩6~8kg,缓释颗粒的施撒量为每亩650~850kg;网格内的土壤为四级土壤时,土壤修复剂的施撒量为每亩8~10kg,缓释颗粒的施撒量为每亩850~1050kg;网格内的土壤为五级土壤时,土壤修复剂的施撒量为每亩10~12kg,缓释颗粒的施撒量为每亩1050~1250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