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沼气废液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30519阅读:378来源:国知局
一种沼气废液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沼气废液处理领域,尤其是一种沼气废液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养殖场在养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粪尿、饲料残余物、污水等,若排放不合理将会严重污染地表水、地下水以及土壤和环境空气,对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活环境造成了很大影响。 其中,养殖场的粪污水中含有大量的N、P等营养物,极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若未经处理便排入鱼塘及河流中,便会造成对有机物污染敏感的水生生物逐渐死亡,从而导致鱼塘及河流丧失使用功能。养殖污水经过长时间的渗入,会使地下水中的硝态氮或亚硝态氮的浓度增高,从而减少地下水溶解氧含量,增加有毒成分,导致水质恶化影响水质,而且高浓度的污水还会堵塞土壤孔隙,使得土壤透气、透水性下降及板结、盐化,从而降低了土壤质量,对农作物造成了严重的伤害,使其生长受阻或死亡,所以养殖场的废水在进行排放前需要进行处理,而生物分解是一个环保而又实用的处理方法,通过厌氧和好氧生物进行分解处理,能够有效地降解废水中的有机物,相比于一些化学方法,处理产生的副产物更少,成本低且容易达到无害排放的目的,是更为环保的处理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处理沼气废液、可靠性好、成本低且易达到无害排放目的的沼气废液处理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的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沼气废液处理装置,其包括沉淀池、砂滤池、反应池和沼气罐,所述的沉淀池设有排气口并与沼气罐连接,所述的沉淀池由内至外依序设有同心结构环形封闭的N个溢流壁和外壁,所述的N≥2,所述的每个溢流壁上部均设有的溢流口,所述的溢流口内设有过滤网,其中最中心的溢流壁环绕形成一级沉淀区,相邻的溢流壁之间形成N级沉淀区,第N级溢流壁与外壁之间形成沼液存储区,所述的沉淀池上部对应设有一级沉淀区进料口,所述的一级至N级沉淀区下部均设有排污口,所述的沼液存储区与砂滤池上部的进液口管路连接,所述的反应池与砂滤池下部的滤液出口管路连接。

所述的反应池内设有潜水泵,所述的潜水泵安装在反应池的中央。

所述的N个溢流壁上部溢流口的过滤网目数由第一个溢流壁至第N个溢流壁依次增大,所述的N个溢流壁中的过滤网用于过滤沼液中的固形物。

所述的砂滤池由下至上依序填充有用于过滤沼液的小石层、粗沙层和细沙层。

通过上述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沉淀池将沼液原料进行固液分离,同时将残余发酵产生的沼气进行回收利用,发酵后的沼液经过溢流壁的多级固液沉淀分离处理后,再由砂滤池进行过滤以使得沼液得到充分过滤,过滤后的沼液输送至反应池进行处理,利用接种微生物的处理方式,将沼液中的N、P等营养物质进行生物处理,使沼液能够达到水排放的标准后再进行排放,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使沼液处理过程更加环保安全,还能够对新加入的沼液进行连续化处理,节省人力和降低处理成本。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阐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沉淀池的俯视剖面示意简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2之一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沉淀池1、砂滤池2、反应池3和沼气罐4,所述的沉淀池1设有排气口11并与沼气罐4连接,所述的沉淀池1由内至外依序设有同心结构环形封闭的N个溢流壁12和外壁13,所述的N≥2,所述的每个溢流壁12上部均设有的溢流口121,所述的溢流口121内设有过滤网122,其中最中心的溢流壁环绕形成一级沉淀区15,相邻的溢流壁之间形成N级沉淀区,第N级溢流壁与外壁13之间形成沼液存储区16,所述的沉淀池1上部对应设有一级沉淀区15进料口17,所述的一级至N级沉淀区下部均设有排污口14,所述的沼液存储区16与砂滤池2上部的进液口25管路连接,所述的反应池3与砂滤池2下部的滤液出口24管路连接。

为了便于砂滤池2过滤后的沼液输送至反应池3进行处理,所述的反应池3内设有潜水泵31,所述的潜水泵31安装于反应池3中央,启动后可将反应池3中的沼液进行混合和通入空气使反应池3曝气处理,达到更佳的沼液处理效果。

为了除去沉淀池1中沼液的残留固体悬浮物,所述的N个溢流壁12上部溢流口121的过滤网122目数由第一个溢流壁至第N个溢流壁依次增大,所述的N个溢流壁中的过滤网用于过滤沼液中的固形物,使沼液由一级沉淀区溢流至N级沉淀区的过程中不会留下大量沉淀,因此沉淀池1除了一级沉淀区15以外的其他沉淀区不需要经常进行清理,节省人力。

所述的砂滤池2由下至上依序填充有用于过滤沼液的小石层21、粗沙层22和细沙层23,利用三层过滤的方式,将沼液存储区16中的沼液进行再次过滤,使其进入反应池3后能够更好的进行微生物处理,避免处理后沼液依然浑浊的情况发生。

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此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