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处理之絮凝剂自动计量投加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30625阅读:714来源:国知局
污泥处理之絮凝剂自动计量投加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尤其是指一种污泥处理之絮凝剂自动计量投加系统。



背景技术:

通常,污水处理工程都会产生污泥,污泥仍需进一步处理,目前,较常用的方式就是对污泥进行脱水,为了提高污泥的脱水率,有些需要对污泥进行絮凝。絮凝剂在进入污泥之前需要混合均匀,现有技术中,对絮凝剂的混合投加一般是采用人工倾倒添加,其工作效率低,添加剂量难以准确控制,有些设计为自动控制,在工作效率上有所提高,但是仍存在控制精准度不够及很难达到理想的混合均匀度等不足,这些都会导致对污泥的絮凝效果不佳。

因此,需要研究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污泥处理之絮凝剂自动计量投加系统,其实现絮凝剂的自动计量投加,其控制精准、稳定,对絮凝剂调配混合快速可靠,有利于对污泥的絮凝及提高后续污泥脱水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一种污泥处理之絮凝剂自动计量投加系统,包括有主控装置、絮凝剂投配槽、混合搅拌器、絮凝剂添加口、絮凝剂添加马达、絮凝剂输送螺杆、絮凝剂混合器、进水管、絮凝剂输送管、第一管道、第二管道、第三管道、第四管道、第五管道及第六管道;

其中,该絮凝剂添加马达驱动絮凝剂输送螺杆,絮凝剂输送螺杆衔接于絮凝剂添加口与第一管道之间,第一管道的出口端连接于絮凝剂投配槽;该进水管的出口端分别连接于第二管道、第三管道,第二管道的出口连接于第一管道上;第三管道的出口端分别连接于第四管道、第五管道,第四管道的出口端连接于絮凝剂投配槽,第五管道的出口端连接于絮凝剂混合器;第六管道的入口连接于絮凝剂投配槽的出口端,第六管道的出口端连接于絮凝剂混合器,絮凝剂输送管的入口端连接于絮凝剂混合器的出口端,絮凝剂输送管的出口端连接于贮泥池;在第二管道、第三管道、第六管道上分别装设有开关阀,在第二管道、第四管道、第五管道上分别装设有流量阀;前述主控装置分别连接于混合搅拌器、絮凝剂添加马达、絮凝剂混合器、开关阀及流量阀。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管道的出口与絮凝剂输送螺杆的输出端汇合连通有一中转混合槽,中转混合槽底端连通至一预混合器,预混合器的出口与前述第一管道的入口相连通。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中转混合槽呈上大下小的锥状结构。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絮凝剂投配槽包括有主体槽和入口槽,入口槽连通于主体槽且位于主体槽上方,入口槽的横截面小于主体槽的截面;前述混合搅拌器包括有搅拌件和用于驱动搅拌件的搅拌马达,所述搅拌件位于入口槽内,所述搅拌件具有竖向延伸的主轴和连接于主轴周侧的若干搅拌叶片,前述第一管道、第四管道的出口端分别连接于入口槽顶端,且第一管道、第四管道的出口端位于搅拌件向上的正投影区域内。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絮凝剂投配槽内装设有液位传感器,所述液位传感器连接于前述主控装置。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其主要是通过污泥处理之絮凝剂自动计量投加系统的设计,有效实现絮凝剂的自动计量投加,其控制精准、稳定,对絮凝剂调配混合快速可靠,有利于对污泥的絮凝及提高后续污泥脱水率。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大致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识说明:

1、絮凝剂投配槽 101、主体槽

102、入口槽 2、混合搅拌器

201、搅拌件 202、搅拌马达

3、絮凝剂添加口 4、絮凝剂添加马达

5、絮凝剂输送螺杆 6、絮凝剂混合器

7、进水管 8、絮凝剂输送管

9、第一管道 10、第二管道

11、第三管道 12、第四管道

13、第五管道 14、第六管道

15、开关阀 16、流量阀

17、中转混合槽 18、预混合器。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和图2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其主要包括有主控装置、絮凝剂投配槽1、混合搅拌器2、絮凝剂添加口3、絮凝剂添加马达4、絮凝剂输送螺杆5、絮凝剂混合器6、进水管7、絮凝剂输送管8、第一管道9、第二管道10、第三管道11、第四管道12、第五管道13及第六管道14。

其中,该絮凝剂添加马达4驱动絮凝剂输送螺杆5,絮凝剂输送螺杆5衔接于絮凝剂添加口3与第一管道9之间,第一管道9的出口端连接于絮凝剂投配槽1;该进水管7的出口端分别连接于第二管道10、第三管道11,第二管道10的出口连接于第一管道9上;第三管道11的出口端分别连接于第四管道12、第五管道13,第四管道12的出口端连接于絮凝剂投配槽1,第五管道13的出口端连接于絮凝剂混合器6;第六管道14的入口连接于絮凝剂投配槽1的出口端,第六管道14的出口端连接于絮凝剂混合器6,絮凝剂输送管8的入口端连接于絮凝剂混合器6的出口端,絮凝剂输送管8的出口端连接于贮泥池;在第二管道10、第三管道11、第六管道14上分别装设有开关阀15,在第二管道10、第四管道12、第五管道13上分别装设有流量阀16;前述主控装置分别连接于混合搅拌器2、絮凝剂添加马达4、絮凝剂混合器6、开关阀15及流量阀16。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管道10的出口与絮凝剂输送螺杆5的输出端汇合连通有一中转混合槽17,中转混合槽17底端连通至一预混合器18,预混合器18的出口与前述第一管道9的入口相连通。所述中转混合槽17呈上大下小的锥状结构,便于混合及导流。

以及,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絮凝剂投配槽1包括有主体槽101和入口槽102,入口槽102连通于主体槽101且位于主体槽101上方,入口槽102的横截面小于主体槽101的截面;前述混合搅拌器2包括有搅拌件201和用于驱动搅拌件201的搅拌马达202,所述搅拌件201位于入口槽102内,所述搅拌件201具有竖向延伸的主轴和连接于主轴周侧的若干搅拌叶片,前述第一管道9、第四管道12的出口端分别连接于入口槽102顶端,且第一管道9、第四管道12的出口端位于搅拌件201向上的正投影区域内,使得第一管道9、第四管道12的出口端分别流出的絮凝剂及水能够直接掉落至搅拌件201上(此处主要指搅拌叶片),从而得到很好的混合再进入主体槽101内,其搅拌混合效果得到大幅提高。一般,会在所述絮凝剂投配槽1内装设有液位传感器,所述液位传感器连接于前述主控装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液位传感器装设于主体槽101的内壁上。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重点在于,其主要是通过污泥处理之絮凝剂自动计量投加系统的设计,有效实现絮凝剂的自动计量投加,其控制精准、稳定,对絮凝剂调配混合快速可靠,有利于对污泥的絮凝及提高后续污泥脱水率。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