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镀漂洗废水回收零排放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29570阅读:43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工业废水处理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电镀漂洗废水回收零排放系统。



背景技术:

电镀作为一种表面处理技术,可以对金属、非金属表面进行装饰和防护等。在电镀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水,这些废水含有大量的重金属离子、氰化物,对人体、环境的危害非常大。此外,多数电镀生产线使用价值较高的贵重金属或其他重金属如金、银、铜、镍、铬等,如果使用传统的化学沉淀法处理这些废水,通常需要大量化学药剂,同时造成重金属资源的浪费。

目前,膜技术在电镀废水处理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使用这类膜技术处理得到的浓液,由于浓缩倍数较低,浓缩液浓度仅为电镀槽液浓度的40%以下,无法直接回用至电镀槽中。同时,由于浓缩液浓缩倍数较低,导致产生的浓液不断积累而无处存放。此外,目前的电镀零排放设备存在的另一问题就是膜堵塞问题,造成膜设备运行压力不断增大,产水量大幅降低,浓缩倍数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电镀零排放系统浓缩倍率低、膜设备容易堵塞、出水量小等缺点,提供了一种用于电镀漂洗废水回收零排放系统,利用反渗透膜技术与碟管式反渗透膜技术相结合的工艺处理电镀漂洗废水,在较高压力下,对电镀漂洗废水进行浓缩分离,将反渗透分离得到的纯水回用至电镀生产线,浓水不断回流浓缩,反复浓缩至一定浓度后,回用至电镀槽液中,从而实现电镀漂洗废水的零排放。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电镀漂洗废水回收零排放系统,包括:原水箱1、原水预处理系统、超滤水箱7、反渗透处理系统、浓缩水箱11、DTRO(碟管式反渗透膜)系统;所述原水预处理系统包括依次相连的石英砂过滤器3、活性炭过滤器4、第一保安过滤器5、超滤装置6;所述反渗透处理系统包括反渗透装置9和纯水箱10;所述DTRO系统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二保安过滤器13和DTRO装置14;所述原水箱1的入口与电镀漂洗槽17相连,原水箱1的出口与石英砂过滤器3的进口相连,所述超滤装置6的浓水出口与原水箱1的另一进口连接,超滤装置6的淡水出口与超滤水箱7连接;所述超滤水箱7的出水口与反渗透装置9的进水口连接,反渗透装置9的浓液出口与浓缩水箱11相连,反渗透装置9的纯水出口与纯水箱10相连,纯水箱10与电镀漂洗槽17相连;所述浓缩水箱11的出口经第二保安过滤器13与DTRO装置14的入口相连,DTRO装置14的浓液出口与浓缩水箱11相连,DTRO装置14的淡水出口与超滤水箱7相连;在浓缩水箱11的出口管路上设有支路与电镀槽15的入口相连。

优选的,所述电镀漂洗废水回收零排放系统还包括原水泵2,所述原水泵2设在原水箱1与石英砂过滤器3的连接管路上。

优选的,所述电镀漂洗废水回收零排放系统还包括高压泵8,所述第一高压泵8设在超滤水箱7与反渗透装置9的连接管路上。

优选的,所述电镀漂洗废水回收零排放系统还包括浓缩高压泵12,所述浓缩高压泵12设在浓缩水箱11与DTRO系统的连接管路上。

在所述浓缩水箱11与DTRO系统的连接管路上、浓缩水箱11与电镀槽15的连接管路上分别设有控向阀。

优选的,所述电镀漂洗废水回收零排放系统还包括纯水泵16,所述纯水泵16设在所述纯水箱10与电镀漂洗槽17的连接管路上。

优选的,所述第一保安过滤器5和第二保安过滤器13为滤孔为5μm的保安过滤器。

所述反渗透装置9的反渗透膜采用BW30系列聚酰胺复合膜;所述DTRO装置14采用陶氏系列聚酰胺复合膜。

所述超滤装置6、反渗透装置9和第二保安过滤器13的入口管路上分别设有一个控向阀。

使用时:电镀漂洗槽17中的电镀漂洗废水通过溢流进入原水箱1中,原水箱1中的电镀漂洗废水通过原水泵2泵入石英砂过滤器3过滤,再通过活性炭过滤器4过滤,以去除有机物,再通过5μm第一保安过滤器5进行精滤,从而滤除电镀漂洗废水中的有机物、杂质等成分,避免超滤装置6和反渗透处理系统的膜污染和堵塞,随后将废水泵入超滤装置6,经过超滤装置6处理的超滤浓水返回至原水箱1中与电镀漂洗废水混合后再次进行预处理,超滤淡水进入超滤水箱7中。超滤水箱7中的废水经过高压泵8注入反渗透装置9中进行反渗透分离,得到反渗透纯水与反渗透浓液;其中,反渗透纯水排入纯水箱10中,再通过纯水泵16进入电镀漂洗槽17中回用,反渗透浓液注入浓缩水箱11中,通过浓缩高压泵12泵入5μm第二保安过滤器13中进行过滤,然后进入DTRO装置14进行高压反渗透分离,DTRO装置的压力范围为7.5~16MPa,在高压力作用下,水分与盐分得到分离,分别得到淡水与高压反渗透浓缩液,淡水进入超滤水箱7中与经过预处理的超滤淡水混合再进行后续反渗透分离,高压反渗透浓缩液返回至浓缩水箱11中与反渗透浓缩液混合重新经过第二保安过滤器13、DTRO装置14,进行高压反渗透浓缩循环处理,直至得到浓度为电镀槽液浓度的30~60%的超浓缩液,补充进电镀槽15中。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电镀废水回收零排放系统结构简单,占地面积小,建设周期短,调试和启动迅速,自动化程度高,操作运行简便。

2、本实用新型电镀废水回收零排放系统采用常规反渗透处理系统与高压DTRO系统相结合的工艺,通过反渗透系统处理电镀废水,减少了DTRO装置的处理量,并且提高了进入DTRO装置的废水浓度。使用DTRO系统对反渗透浓缩液进行处理,再将DTRO系统处理得到的淡水送入超滤水箱再次进行低压反渗透处理,大幅降低水资源的消耗,高压反渗透浓缩液重新进入DTRO系统反复浓缩分离,最后经反复浓缩的超浓缩液可直接回用电镀槽。采用DTRO系统处理电镀废水,水回收率不小于90%,可将电镀漂洗废水浓缩至较高浓度,直接回用于电镀槽,减少了重金属资源的浪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镀废水回收零排放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中,1-原水箱,2-原水泵,3-石英砂过滤器,4-活性炭过滤器,5-第一保安过滤器,6-超滤装置,7-超滤水箱,8-高压泵,9-反渗透装置,10-纯水箱,11-浓缩水箱,12-浓缩高压泵,13-第二保安过滤器,14-DTRO装置,15-电镀槽,16-纯水泵,17-电镀漂洗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电镀废水零回收零排放系统,包括:原水箱1、原水预处理系统、超滤水箱7、反渗透处理系统、浓缩水箱11、DTRO(碟管式反渗透膜)系统、电镀槽15;所述原水预处理系统包括依次相连的石英砂过滤器3、活性炭过滤器4、第一保安过滤器5和超滤装置6;所述反渗透处理系统包括反渗透装置9和纯水箱10;所述DTRO系统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二保安过滤器13和DTRO装置14。

所述原水箱1的入口与电镀漂洗槽17相连,原水箱1的出口经原水泵2与石英砂过滤器3的进口相连;所述超滤装置6的浓水出口与原水箱1连接使超滤浓水与原料电镀漂洗废水混合,超滤装置6的淡水出口与超滤水箱7连接;所述超滤水箱7的出水口经高压泵8与反渗透装置9的进水口连接,反渗透装置9的浓液出口与浓缩水箱11相连,反渗透装置9的纯水出口与纯水箱10相连,纯水箱10经纯水泵16与电镀漂洗槽17相连;所述浓缩水箱11的出口经并联的管路分别与DTRO系统的入口、电镀槽15的入口相连,在浓缩水箱11与DTRO系统的连接管路上设有浓缩高压泵12,并在所述浓缩水箱11与DTRO系统的连接管路上、浓缩水箱11与电镀槽15的连接管路上分别设有控向阀;DTRO装置14的浓缩液出口与浓缩水箱11相连,DTRO装置14的淡水出口与超滤水箱7相连使淡水与经过预处理得到的超滤淡水混合。

所述反渗透装置9的反渗透膜采用BW30系列聚酰胺复合膜;所述DTRO装置14采用陶氏系列聚酰胺复合膜。

所述第一保安过滤器5、第二保安过滤器13为滤孔为5μm的保安过滤器。

所述反渗透装置9的反渗透膜采用BW30系列聚酰胺复合膜;所述DTRO装置14采用陶氏系列聚酰胺复合膜。

所述超滤装置6、反渗透装置9和第二保安过滤器13的入口管路上分别设有一个控向阀。

使用时:电镀漂洗槽17中的电镀漂洗废水通过溢流进入原水箱1中,原水箱1中的电镀漂洗废水通过原水泵2进入石英砂过滤器3过滤,再通过活性炭过滤器4中过滤,以去除有机物,再通过5μm第一保安过滤器5进行精滤,原水经过石英砂过滤器3和活性炭过滤器4及第一保安过滤器5的作用是滤除废水中的有机物、杂质等成分,避免超滤装置6和反渗透系统的膜污染和堵塞。再将废水通入超滤装置6,经过超滤装置6处理的超滤浓水返回至原水箱1中与原料电镀漂洗废水混合再次进行预处理,超滤淡水进入超滤水箱7中。超滤水箱7中的废水经过高压泵8注入反渗透装置9中进行反渗透分离,反渗透装置9的运行压力在0.8-1.5MPa之间,得到反渗透淡水与反渗透浓缩液;其中,反渗透淡水排入纯水箱10中,再经纯水泵16泵入电镀漂洗槽17回用,反渗透浓缩液注入浓缩水箱11中,通过浓缩高压泵12泵入5μm第二保安过滤器13进行过滤,然后进入DTRO装置14进行高压反渗透分离,DTRO装置的运行压力为7.5~16MPa,在高压力作用下,水分与盐分得到分离,分别得到淡水与高压反渗透浓缩液,淡水进入超滤水箱7中与经过预处理的超滤淡水混合再进行后续低压反渗透分离,高压反渗透浓缩液进入浓缩水箱11中与反渗透浓缩液混合重新经过第二保安过滤器13、DTRO装置14,进行高压反渗透浓缩循环处理,直至得到浓度为电镀槽液浓度的30~50%的超浓缩液,将超浓缩液补充进电镀槽15中。

通过本实用新型电镀废水零回收零排放系统实现了废水处理,水回收率不小于90%,大幅降低了水资源的消耗,同时实现了电镀废液零排放,减少了重金属资源的浪费。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限于此,依据具体实施例的不同,本实用新型在实施方式与应用范围上均会有适当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