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渗脱水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16367阅读:47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渗脱水容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渗法脱水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电渗脱水容器。



背景技术:

电渗脱水为在土中插入金属电极,并通以直流电,在电场作用下,土中水从阳极流向阴极,产生电渗,从而降低高黏性土的含水率或地下水位,以改善土性的加固方法。电渗脱水容器是用来进行电渗脱水的容器,一般在其内部设置两个金属电极通电以实现电渗脱水功能。

在公告号为CN101224943A的中国专利中公开了一种容器式电渗淤泥再造土方法,该方法采用容器作为淤泥处理载体进行电渗脱水,然后根据需要可增设真空排水、真空预压和静载装置来辅助电渗脱水,提高脱水效率;容器的结构可设有多种结构,电渗装置的电极也有多种排布方式。

在实际淤泥脱水作业过程中,为了加快对淤泥脱水的效率,一般通过将多个电渗脱水容器同时进行淤泥脱水。这些电渗脱水容器需要并联到供电电源上,由于电渗脱水容器数量较多,导致在布置电渗脱水容器时布线耗时且杂乱,十分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渗脱水容器,使电渗脱水容器的接线更加便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渗脱水容器,包括容器本体以及顶盖,所述容器本体的底部和所述顶盖的底面上分别设置有第一电极板和第二电极板,所述容器本体的侧壁上设置有电源传递组件和电源接入组件,所述电源传递组件包括设置有向外的接线开口的空心壳体、设置在所述空心壳体内的插座,所述电源接入组件包括用来与所述接线开口卡接配合的安装座、固定在所述安装座端部的插头,所述第一电极板和所述第二电极板与所述插头的接线端相并联,所述插座的接线端与所述插头的接线端相并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将多个电渗脱水容器组装使用时,先将所有电渗脱水容器呈线性排列,这些电渗脱水容器可通过将各自的插头与前一个电渗脱水容器的插座相插接,通过将第一个电渗脱水容器的插头处接入电源,即可实现对所有电渗脱水容器同时供电,省去了布线的工作,且相邻的电渗脱水容器之间的线路连接简洁,极大降低了安全隐患。

进一步的,所述接线开口处设置有第一抵接边并通过一第一铰接轴铰接有抵接着所述第一抵接边的密封板,所述安装座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二抵接面并通过一第二铰接轴铰接有罩住所述插头的密封帽,所述密封帽的开口端部抵接着所述第二抵接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密封板和密封帽实现对插头及插座的密封保护,防止暴露在外面,不易发生进水短路和磨损现象,大大地提高了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铰接轴上套设有将密封板抵紧着所述第一抵接边的第一扭簧,所述第二铰接轴上套设有将密封帽的开口端部紧密抵接着所述第二抵接面的第二扭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扭簧和第二扭簧的作用,使密封板和密封帽分别与第一抵接边和第二抵接面的抵接更加紧密,进一步提高了电源传递组件和电源接入组件的防水性能及安全性。

进一步的,所述空心壳体与所述安装座之间安装有搭扣,所述搭扣包括分别固定在所述空心壳体和所述安装座侧壁上用来相互扣接的扣锁和挂钩。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将所有电渗脱水容器呈线性排列,这些电渗脱水容器通过将各自的插头与前一个电渗脱水容器的插座相插接后,将相邻的扣锁和挂钩相卡接,即可快速实现将相邻电渗脱水容器的插座和插头之间的连接与固定,防止插头脱落。

进一步的,所述空心壳体和所述安装座通过连接软线连接于所述容器本体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再将两个电渗脱水容器放置在一起后,由于空心壳体和安装座通过连接软线连接于容器本体上,可以适当调整两个电渗脱水容器之间的间距。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抵接边朝向所述密封板的端面上设置有第一密封橡胶圈,所述第二抵接面朝向所述密封帽的开口端部的端面上设置有第二密封橡胶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密封橡胶圈和第二密封橡胶圈进一步降低了密封板和密封帽分别与第一抵接边和第二抵接面的抵接缝隙,进一步提高了电源传递组件和电源接入组件的防水性能及安全性。

进一步的,所述容器本体的下方转动连接有滚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电渗脱水容器的搬运及相邻电渗脱水容器的连接固定更加便捷而省力。

进一步的,所述空心壳体和所述安装座均固定于所述容器本体上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壁的外表面上,所述滚轮下方设置有与其相卡接的导轨,所述导轨的长度方向平行于空心壳体的长度方向。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导轨的导向下,可以更加便捷而准确地将相邻电渗脱水容器的插头和插座对齐并固定插接在一起,提高了相邻电渗脱水容器的组装效率,并使相互固定的多个电渗脱水容器的排放更加整齐,节约占用空间并使管理更加便捷。

进一步的,所述容器本体上设置有防滑杆,所述防滑杆的一端通过一第三铰接轴铰接在所述容器本体的侧壁上,所述防滑杆的另一端用来卡接所述导轨的卡接片,所述卡接片的内壁上设置有防滑层,所述第三铰接轴上套设有将所述防滑杆的卡接片抵紧在所述导轨上的第三扭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三扭簧的作用下防滑杆的卡接片抵紧在所述导轨上,由于防滑层与导轨之间的摩擦力,可以防止容器本体在导轨上发生滑动。

进一步的,所述容器本体上设置有卡接环,所述防滑杆上铰接有挂接杆,所述挂接杆的端部设置有倒钩,当所述倒钩挂接在所述卡接环上时,所述卡接片的防滑层抬离所述导轨表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倒钩挂接在卡接环上即可实现将卡接片的防滑层抬离导轨表面,使电渗脱水容器可以沿着导轨重新推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1)将所有电渗脱水容器呈线性排列,通过将各自的插头与前一个电渗脱水容器的插座相插接,通过将第一个电渗脱水容器的插头处接入电源,即可实现对所有电渗脱水容器同时供电,省去了布线的工作,且相邻的电渗脱水容器之间的线路连接简洁,极大降低了安全隐患;

(2)通过设置密封板和密封帽在第一扭簧和第二扭簧的作用下将接线开口和密封帽的开口端部密封住,并通过第一密封橡胶圈和第二密封橡胶圈进一步提高接线开口和密封帽的开口端部处的密封性;

(3)容器本体的下方转动连接有滚轮,滚轮下方设置有与其相卡接的导轨,使电渗脱水容器的搬运及相邻电渗脱水容器的连接固定更加便捷而省力;

(4)在第三扭簧的作用下防滑杆的卡接片抵紧在所述导轨上,防止容器本体在导轨上发生滑动。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的电渗脱水容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一的电渗脱水容器的结构示意图,示出了电源传递组件的结构;

图3为图2中A部的放大图;

图4为实施例一的电渗脱水容器的结构示意图,示出了电源接入组件的结构;

图5为图4中B部的放大图;

图6为实施例二的电渗脱水容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C部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1、容器本体;2、顶盖;3、第一电极板;4、第二电极板;5、电源传递组件;51、空心壳体;511、接线开口;52、插座;6、电源接入组件;61、安装座;62、插头;7、第一抵接边;8、第一铰接轴;9、密封板;10、第二抵接面;11、第二铰接轴;12、密封帽;13、第一扭簧;14、第二扭簧;16、扣锁;17、挂钩;18、第一密封橡胶圈;19、第二密封橡胶圈;20、滚轮;21、导轨;22、防滑杆;23、卡接片;24、防滑层;25、第三扭簧;26、第三铰接轴;27、卡接环;28、挂接杆;29、倒钩;30、排水通槽;31、连接软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一种电渗脱水容器,包括容器本体1以及顶盖2,容器本体1的底部和顶盖2的底面上分别安装有第一电极板3和第二电极板4,容器本体1的底部开设有排水通槽30。

如图3和图5所示(图3为图2中A部的放大图,图5为图4中B部的放大图),容器本体1的相对的两外壁上设置有电源传递组件5和电源接入组件6。电源传递组件5包括设置有向外的接线开口511的空心壳体51、设置在空心壳体51内的插座52。电源接入组件6包括用来与接线开口511卡接配合的安装座61、固定在安装座61端部的插头62,第一电极板3和第二电极板4与插头62的接线端相并联,插座52的接线端与插头62的接线端相并联。如图2和图3所示,空心壳体51和安装座61通过连接软线31连接于容器本体1上。

如图3所示,接线开口511处设置有第一抵接边7并通过一第一铰接轴8铰接有抵接着第一抵接边7的密封板9。第一铰接轴8上套设有将密封板9抵紧着第一抵接边7的第一扭簧13。如图5所示,安装座61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二抵接面10并通过一第二铰接轴11铰接有罩住插头62的密封帽12,密封帽12的开口端部抵接着第二抵接面10。第二铰接轴11上套设有将密封帽12的开口端部紧密抵接着第二抵接面10的第二扭簧14。通过第一扭簧13和第二扭簧14的作用,使密封板9和密封帽12分别与第一抵接边7和第二抵接面10相抵紧,通过密封板9和密封帽12实现对插头62及插座52的密封保护,防止暴露在外面,不易发生进水短路和磨损现象,大大地提高了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如图3和图5所示,空心壳体51与安装座61之间安装有搭扣,搭扣包括分别固定在空心壳体51和安装座61侧壁上用来相互扣接的扣锁16和挂钩17。

如图3和图5所示,第一抵接边7朝向密封板9的端面上通过胶水固定有第一密封橡胶圈18,第二抵接面10朝向密封帽12的开口端部的端面上通过胶水固定有第二密封橡胶圈19。通过第一密封橡胶圈18和第二密封橡胶圈19进一步降低了密封板9和密封帽12分别与第一抵接边7和第二抵接面10的抵接缝隙,进一步提高了电源传递组件5和电源接入组件6的防水性能及安全性。

本实施例的电渗脱水容器的接线方法为:在将多个电渗脱水容器呈线性排列,这些电渗脱水容器通过将各自的插头62与前一个电渗脱水容器的插座52相插接后,将相邻的扣锁16和挂钩17相卡接,即可快速实现将相邻电渗脱水容器的插座52和插头62之间的连接与固定,将第一个电渗脱水容器的插头62处接入电源,即可实现对所有电渗脱水容器同时供电;另外,由于空心壳体51和安装座61通过连接软线31连接于容器本体1上,可以在连接软线31的长度范围内适当调整两个电渗脱水容器之间的间距;在收装电渗脱水容器时,由于第一扭簧13和第二扭簧14的作用,密封板9和密封帽12分别抵接在第一密封橡胶圈18和第二密封橡胶圈19处,将接线开口511和密封帽12的开口端部处密封好,起到良好的防尘防水作用。

实施例二,如图6所示,一种电渗脱水容器,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容器本体1的下方转动连接有四个滚轮20,空心壳体51和安装座61均直接固连于容器本体1上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壁的外表面上,滚轮20下方设置有与其相卡接的导轨21,导轨21的长度方向平行于空心壳体51的长度方向。

如图7所示,容器本体1上设置有防滑杆22,防滑杆22的一端通过一第三铰接轴26铰接在容器本体1的侧壁上,防滑杆22的另一端用来卡接导轨21的卡接片23,卡接片23的内壁上设置有防滑层24,第三铰接轴26上套设有将防滑杆22的卡接片23抵紧在导轨21上的第三扭簧25。容器本体1上固连有卡接环27,防滑杆22上铰接有挂接杆28,挂接杆28的端部固连有倒钩29,当倒钩29挂接在卡接环27上时,卡接片23的防滑层24抬离导轨21表面。

本实施例的电渗脱水容器的接线方法为:在对多个电渗脱水容器接线时,将倒钩29挂接在卡接环27上,推动相邻电渗脱水容器沿导轨21移动,将相邻电渗脱水容器的插头62和插座52对齐并固定插接在一起,将相邻的扣锁16和挂钩17相卡接,即可快速实现将相邻电渗脱水容器的插座52和插头62之间的连接与固定,将第一个电渗脱水容器的插头62处接入电源,即可实现对所有电渗脱水容器同时供电;再将倒钩29挂接从卡接环27上放下来,在第三扭簧25的作用下防滑杆22的卡接片23抵紧在导轨21上,由于防滑层24与导轨21之间的摩擦力,可以防止容器本体1在导轨21上发生滑动。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