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污泥脱水机的MBR污水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24467发布日期:2018-09-01 03:36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用设备,具体涉及一种带污泥脱水机的MBR污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申请号为201310255710.4的高活性生物床污水处理集约化系统及污水处理方法,所述污水处理集约化系统包括串联连通的格栅井、初步沉淀池、污泥酸化池、多级脱泥池好氧池单元、MBR膜生物反应池、消毒池;每个脱泥池内均设置有填料,每个好氧池下部均设有曝气器单元,所述MBR膜生物反应池下部设有曝气器单元,各曝气器单元通过管道与鼓风机相连;所述MBR膜生物反应池内设有MBR膜组件。本发明不仅不会引起活性污泥法中的那种污泥膨胀,反而使出水水质变好。该高活性生物床污水处理集约化系统及污水处理方法虽然提高了对污水进行的处理效果,但是该高活性生物床污水处理集约化系统及污水处理方法存在的缺点为:

曝气器单元中的曝气管路仍然有进水等杂质的风险,但是该曝气器单元仅是采用一般的曝气管路,会出现杂质在曝气管路中累积的问题,导致曝气管路堵塞,进而影响水的处理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带污泥脱水机的MBR污水处理系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因曝气管路中有杂质进入无法排除而导致曝气管路堵塞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带污泥脱水机的MBR污水处理系统,包括:

曝气管路,其设置于好氧池内,曝气管路上设置有用于连通供氧设备的进气端,在曝气管路上开设有若干向好氧池内曝气的供氧孔以及一排渣孔,排渣孔直径为每一供氧孔直径的30倍,在曝气管路上安装有用于开闭排渣孔的排渣阀;

排渣阀包括:驱动机构、驱动杆、助转杆、安装管、开闭片以及限转机构,安装管安装在曝气管路上且环绕在排渣孔外,安装管远离曝气管路由一盖体封闭,盖体为圆盘结构,盖体上开设有至少第一导气孔,所有第一导气孔圆心均在以盖体为圆心的圆周上,盖体上固定有向外背离安装管反向延伸的中心轴,在中心轴外套置有能围绕中心轴转动的开闭片,在开闭片与中心轴之间安装有限制开闭片与中心轴脱离的限位环,在开闭片上开设有与第一导气孔数量相等的第二导气孔,第一导气孔直径和第二导气孔直径均为每一供氧孔直径的3倍;在好氧池内壁上安装有一位于开闭片旁的驱动杆,驱动杆的轴线与中心轴的轴线在一条直线上,在好氧池内壁的导向下驱动杆能在与中心轴平行的方向运动且驱动杆也能相对好氧池内壁转动,驱动杆靠近开闭片的端部固定至助转杆一端,开闭片靠近驱动杆的面凹陷形成一供助转杆另一端插入的带动孔,助转杆为长方体结构,带动孔为与助转杆形状相匹配的长方体结构,以使助转杆插入至带动孔内后能带动开闭片旋转,驱动杆位于好氧池内壁内的端部与驱动机构连接,以驱动驱动杆旋转和将助转杆伸入带动孔内;限转机构包括:内齿环、卡舍、滚轮、第一弹簧、第二弹簧、圆锥头、移动杆以及安装块,开闭片与中心轴接触的面凹陷形成一环形卡槽,环形卡槽环绕在中心轴外,内齿环安装在环形卡槽内,在中心轴内开设有第一空腔,移动杆一端伸入至第一空腔内,移动杆与中心轴平行,移动杆另一端向助转杆延伸,移动杆穿过一第一弹簧,第一弹簧一端与移动杆固定,第一弹簧另一端与中心轴固定,移动杆位于第一空腔内的端部固定至一圆锥头的小端,圆锥头为圆锥体结构,圆锥头大端向背离助转杆的方向延伸,与圆锥头相切有滚轮,滚轮安装在一卡舍一端,卡舍另一端能伸出中心轴且能伸入至环形卡槽内将内齿环卡住,卡舍在中心轴的导向下能在与中心轴平行的方向运动,卡舍穿过有第二弹簧,第二弹簧一端与卡舍固定,第二弹簧另一端与第一空腔内壁固定;当助转杆插入至带动孔内时,第一弹簧被压缩,强制圆锥头小端与滚轮相切且卡舍缩入至中心轴内;当助转杆脱离带动孔内时,在第一弹簧的作用下,保持圆锥头大端与滚轮相切且卡舍卡柱内齿环。

优选的是,驱动机构包括:

带动杆,在好氧池内壁上开设有第二空腔,驱动杆背离助转杆的端部伸入至第二空腔内,驱动杆位于第二空腔内的端部供带动杆穿入,带动杆为长方体结构,以使得带动杆的旋转能带动带动杆,驱动杆能在带动杆导向下在与中心轴平行方向上运动且驱动杆与带动杆不脱离;

第一皮带轮,带动杆远离驱动杆的端部固定至第一皮带轮的中心,第一皮带轮能转动地安装于第一空腔内;

第二皮带轮,其能转动地安装于好氧池顶壁上,第二皮带轮通过皮带与第一皮带轮连接;

驱动电机,其安装于好氧池顶壁上,驱动电机的转轴与第二皮带轮的中心固定;以及

气缸,其安装于好氧池壁内,气缸的活塞杆与驱动杆固定,气缸的活塞杆穿过第一皮带轮以及带动杆且不与第一皮带轮和带动杆接触,气缸能将驱动杆的助转杆伸入至带动孔内,也能使得助转杆从带动孔内拔出。

优选的是,还包括:脱泥池、泥浆输送设备以及污泥脱水机,泥浆输送设备包括泥浆泵,泥浆泵输入端与脱泥池底部连通,泥浆泵输出端连通至污泥脱水机,污泥脱水机用于将污泥中水脱出。

优选的是,污泥脱水机包括:

污泥脱水筒,其内开设有脱泥腔,泥浆泵的输出端与脱泥腔连通,在脱泥腔内安装有脱水压缩装置,以压缩污泥将其中水挤出,脱泥腔底面上安装有过滤网,过滤网仅能供水通过,污泥脱水筒上开设有出水孔,脱泥腔内水仅能过滤网穿过后进入至出水孔内;

水平筒体,其环绕在污泥脱水筒外壁外,以在水平筒体与污泥脱水筒之间形成一第一缓存腔,在水平筒体开设有放水孔,水平筒体上安装有用于开闭放水孔的放水阀;

水箱,水平筒体安装于水箱顶部;

隔板,其固定在水箱内壁上,以将水箱内腔分隔为第二缓存腔以及清液腔,放水孔位于第二缓存腔的正上方,放水阀打开放水孔后第一缓存腔内水仅能流入至第二缓存腔内;

阻挡组件,其包括U形安装座、旋转筒、旋转板、中心柱、卷簧、旋转杆、滑动杆、滑轨以及浮球,在第二缓存腔内壁上安装有滑轨,滑轨上安装有能滑动的滑动杆,在滑轨的导向下滑动杆在竖直方向上运动,滑轨位于第二缓存腔的远离隔板的内壁上,滑动杆上安装有能在水面上漂浮的浮球,滑动杆远离滑轨的端部铰接至旋转杆一端,旋转杆另一端铰接至旋转板的中部,旋转板底端供一旋转筒穿过,在隔板上固定有开口朝上的U形安装座的安装槽内,旋转板置于U形安装座内,且旋转板与U形安装座之间不能供水穿过,旋转筒两端均插入至U形安装座内,U形安装座内立有一中心柱,中心柱与旋转筒的中心线在一条直线上,中心柱位于旋转筒内,中心柱固定卷簧内端,卷簧外端固定至旋转筒内壁上;旋转板底端突出有一凸起;其中,当水漫过浮球一半时,能克服卷簧的弹力浮球通过滑动杆和旋转杆带动旋转板向上旋转,且此时凸起远离安装槽底面;当水未漫过浮球一半时,在卷簧的作用下能保持凸起与安装槽底面紧贴,且凸起与安装槽底面紧贴后转动板和凸起与U形安装座之间无水通过。

优选的是,放水阀包括:

阀片,在水平筒体上开设有将第一缓存腔和外界连通的滑动孔,阀片设置于第一缓存腔内,以开闭放水孔,阀片能滑动地安装于第一缓存腔内壁上;

滑动块,其一端与阀片固定,其另一端穿过滑动孔;

第一密封块,在水平筒体上开设有与滑动孔连通的第一滑孔以及第二滑孔,第一密封块一端与滑动块靠近放水孔的侧面固定,第一密封块另一端伸入至第一滑孔,第一密封块能在第一滑孔内壁导向下滑动;

第二密封块,其一端与滑动块远离放水孔的侧面固定,第二密封块另一端与伸入至第二滑孔内,第二密封块能在第二滑孔内壁导向下滑动,滑动块、第一密封块以及第二密封块能阻挡水从滑动孔内流出;以及

卡紧机构,其包括:按动杆、第一固定块、第三弹簧、拉绳、导向轮组、第二固定块、卡销以及第四弹簧,在第二滑孔内壁上开设有第一卡孔和第二卡孔,按动杆穿过滑动块,按动杆一端伸入第一滑动腔内且与第一固定块固定,按动杆另一端伸出水平筒体外,按动杆穿过第三弹簧,第三弹簧一端与滑动块固定,第三弹簧另一端与第一固定块固定;在第二密封块内开设有一移动腔,在第二密封块上安装有能在第二密封块的导向下移动的卡销,卡销一端位于移动腔内且与第二固定块固定,卡销另一端能伸入至第一卡孔或第二卡孔内,卡销穿过有位于移动腔内的第四弹簧,第四弹簧一端与移动腔内壁固定,第四弹簧另一端与第二固定块固定;拉绳一端与第二固定块固定,拉绳另一端与按动杆固定,拉绳处于绷紧状态,拉绳中部通过安装于滑动块和第二密封块上的导向轮组导向;在第三弹簧和第四弹簧的作用下,能保持按动杆冒出滑动块且卡销插入至第一卡孔或第二卡孔内,且当卡销插入至第一卡孔内时阀片关闭放水孔,当卡销插入至第二卡孔内时阀片打开放水孔;挤压按动杆,能使得卡销脱离第一卡孔和第二卡孔。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通过设置排渣孔和排渣阀,由于第一导气孔直径和第二导气孔直径均为每一供氧孔直径的3倍,使得全部气流流向第一导气孔和第二导气孔(第一导气孔与第二导气孔对准时排渣孔打开,第一导气孔与第二导气孔非对准时排渣孔闭合),进而将曝气管路中杂质吹出;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因曝气管路中有杂质进入无法排除而导致曝气管路堵塞的问题,延长了曝气管路的使用寿命;

2)通过设置排渣阀,实现了驱动机构全部设置非好氧池内,避免污水侵蚀驱动机构,由于驱动机构的成本高,因此大大减少了使用成本,且通过设置限转机构,实现了驱动机构脱落后能够稳定在打开状态或关闭状态,避免开闭片随意开闭。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带污泥脱水机的MBR污水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排渣阀处的剖视图;

图3为图2中开闭片处的放大图;

图4为图1中污泥脱水机处的放大图;

图5为转动板与U形安装座连接处的放大图;

图6为图5中水平筒体的A-A剖视图;

图7为图6中滑动块处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作用更加清楚及易于了解,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

如图1、图2以及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带污泥脱水机的MBR污水处理系统,包括:

曝气管路1,其设置于好氧池11内,曝气管路1上设置有用于连通供氧设备的进气端,在曝气管路1上开设有若干向好氧池11内曝气的供氧孔以及一排渣孔,排渣孔直径为每一供氧孔直径的30倍,在曝气管路1上安装有用于开闭排渣孔的排渣阀;

排渣阀2包括:驱动机构21、驱动杆22、助转杆23、安装管、开闭片25以及限转机构26,安装管安装在曝气管路1上且环绕在排渣孔外,安装管远离曝气管路1由一盖体27封闭,盖体27为圆盘结构,盖体27上开设有至少第一导气孔,所有第一导气孔圆心均在以盖体27为圆心的圆周上,盖体27上固定有向外背离安装管反向延伸的中心轴28,在中心轴28外套置有能围绕中心轴28转动的开闭片25,在开闭片25与中心轴28之间安装有限制开闭片25与中心轴28脱离的限位环29,在开闭片25上开设有与第一导气孔数量相等的第二导气孔,第一导气孔直径和第二导气孔直径均为每一供氧孔直径的3倍;在好氧池11内壁上安装有一位于开闭片25旁的驱动杆22,驱动杆22的轴线与中心轴28的轴线在一条直线上,在好氧池11内壁的导向下驱动杆22能在与中心轴28平行的方向运动且驱动杆22也能相对好氧池11内壁转动,驱动杆22靠近开闭片25的端部固定至助转杆23一端,开闭片25靠近驱动杆22的面凹陷形成一供助转杆23另一端插入的带动孔,助转杆23为长方体结构,带动孔为与助转杆23形状相匹配的长方体结构,以使助转杆23插入至带动孔内后能带动开闭片25旋转,驱动杆22位于好氧池11内壁内的端部与驱动机构21连接,以驱动驱动杆22旋转和将助转杆23伸入带动孔内;限转机构26包括:内齿环261、卡舍262、滚轮263、第一弹簧264、第二弹簧265、圆锥头266、移动杆267以及安装块268,开闭片25与中心轴28接触的面凹陷形成一环形卡槽,环形卡槽环绕在中心轴28外,内齿环261安装在环形卡槽内,在中心轴28内开设有第一空腔,移动杆267一端伸入至第一空腔内,移动杆267与中心轴28平行,移动杆267另一端向助转杆23延伸,移动杆267穿过一第一弹簧264,第一弹簧264一端与移动杆267固定,第一弹簧264另一端与中心轴28固定,移动杆267位于第一空腔内的端部固定至一圆锥头266的小端,圆锥头266为圆锥体结构,圆锥头266大端向背离助转杆23的方向延伸,与圆锥头266相切有滚轮263,滚轮263安装在一卡舍262一端,卡舍262另一端能伸出中心轴28且能伸入至环形卡槽内将内齿环261卡住,卡舍262在中心轴28的导向下能在与中心轴28平行的方向运动,卡舍262穿过有第二弹簧265,第二弹簧265一端与卡舍262固定,第二弹簧265另一端与第一空腔内壁固定;当助转杆23插入至带动孔内时,第一弹簧264被压缩,强制圆锥头266小端与滚轮263相切且卡舍262缩入至中心轴28内;当助转杆23脱离带动孔内时,在第一弹簧264的作用下,保持圆锥头266大端与滚轮263相切且卡舍262卡柱内齿环261。

为了设计结构简单且使用方便的驱动机构21,如图1以及图2,驱动机构21包括:

带动杆211,在好氧池11内壁上开设有第二空腔,驱动杆22背离助转杆23的端部伸入至第二空腔内,驱动杆22位于第二空腔内的端部供带动杆211穿入,带动杆211为长方体结构,以使得带动杆211的旋转能带动带动杆211,驱动杆22能在带动杆211导向下在与中心轴28平行方向上运动且驱动杆22与带动杆211不脱离;

第一皮带轮212,带动杆211远离驱动杆22的端部固定至第一皮带轮212的中心,第一皮带轮212能转动地安装于第一空腔内;

第二皮带轮213,其能转动地安装于好氧池11顶壁上,第二皮带轮213通过皮带216与第一皮带轮212连接;

驱动电机214,其安装于好氧池11顶壁上,驱动电机214的转轴与第二皮带轮213的中心固定;以及

气缸215,其安装于好氧池11壁内,气缸215的活塞杆与驱动杆22固定,气缸215的活塞杆穿过第一皮带轮212以及带动杆211且不与第一皮带轮212和带动杆211接触,气缸215能将驱动杆22的助转杆23伸入至带动孔内,也能使得助转杆23从带动孔内拔出。工作时,首先,气缸215启动,活塞杆伸出,将助转杆23伸入至穿孔内,此时带动杆211与驱动杆22没有脱离;然后启动驱动电机214,使得带动杆211旋转,带动杆211带动驱动杆22以及助转杆23一起旋转,最终助转杆23带动开闭片25旋转,使得开闭片25上的

为了实现泥与水分离,如图4以及图5所示,还包括:脱泥池3、泥浆输送设备以及污泥脱水机5,泥浆输送设备包括泥浆泵4,泥浆泵4输入端与脱泥池3底部连通,泥浆泵4输出端连通至污泥脱水机5,污泥脱水机5用于将污泥中水脱出。

如图4以及图5所示,污泥脱水机5包括:

污泥脱水筒51,其内开设有脱泥腔,泥浆泵4的输出端与脱泥腔连通,在脱泥腔内安装有脱水压缩装置57,以压缩污泥将其中水挤出,脱泥腔底面上安装有过滤网56,过滤网56仅能供水通过,污泥脱水筒51上开设有出水孔,脱泥腔内水仅能过滤网56穿过后进入至出水孔内;

水平筒体52,其环绕在污泥脱水筒51外壁外,以在水平筒体52与污泥脱水筒51之间形成一第一缓存腔,在水平筒体52开设有放水孔,水平筒体52上安装有用于开闭放水孔的放水阀;

水箱53,水平筒体52安装于水箱53顶部;

隔板54,其固定在水箱53内壁上,以将水箱53内腔分隔为第二缓存腔以及清液腔,放水孔位于第二缓存腔的正上方,放水阀打开放水孔后第一缓存腔内水仅能流入至第二缓存腔内;

阻挡组件55,其包括U形安装座551、旋转筒552、旋转板553、中心柱554、卷簧555、旋转杆556、滑动杆557、滑轨558以及浮球559,在第二缓存腔内壁上安装有滑轨558,滑轨558上安装有能滑动的滑动杆557,在滑轨558的导向下滑动杆557在竖直方向上运动,滑轨558位于第二缓存腔的远离隔板54的内壁上,滑动杆557上安装有能在水面上漂浮的浮球559,滑动杆557远离滑轨558的端部铰接至旋转杆556一端,旋转杆556另一端铰接至旋转板553的中部,旋转板553底端供一旋转筒552穿过,在隔板54上固定有开口朝上的U形安装座551的安装槽内,旋转板553置于U形安装座551内,且旋转板553与U形安装座551之间不能供水穿过,旋转筒552两端均插入至U形安装座551内,U形安装座551内立有一中心柱554,中心柱554与旋转筒552的中心线在一条直线上,中心柱554位于旋转筒552内,中心柱554固定卷簧555内端,卷簧555外端固定至旋转筒552内壁上;旋转板553底端突出有一凸起;其中,当水漫过浮球559一半时,能克服卷簧555的弹力浮球559通过滑动杆557和旋转杆556带动旋转板553向上旋转,且此时凸起远离安装槽底面;当水未漫过浮球559一半时,在卷簧555的作用下能保持凸起与安装槽底面紧贴,且凸起与安装槽底面紧贴后转动板和凸起与U形安装座551之间无水通过,上述过程当水漫过浮球559一半时仅需要设置此时是卷簧555被形变的临界值即可,通过试验能够得到,这个和浮球559密度以及卷簧555的弹性系数相关,通过控制这两个参数的变化即可实现水漫过浮球559一半后浮球559的浮力大于卷簧555维持原状态的弹力,没有水时凸起与浮球559的中心对准。随着放水孔的水放下,第二缓存腔内的水慢慢升高,由于升高一定程度后,第二缓存腔内底部的沉积物到顶部的漂浮物之间的距离才大,这个时候才好将中间的水分离出来,随着第二缓存腔内的水慢慢升高,漂浮物首先到凸起处,由于此时在卷簧555的作用下凸起保持转动板与安装槽底面之间缝隙关状态,使得漂浮物不会从凸起处越过,仅当水漫过浮球559的中心后,水也达到凸起,接着继续放水,浮球559上移,才能进一步使得凸起打开转动板与安装槽底面之间缝隙,这个时候漂浮物早就随着水面上移过凸起,就不会导致将漂浮物倒入至清液腔内,仅是滤清后的水进入至清液腔内,最后从清液腔内的水排出。

为了设计使用方便的放水阀,如图4、图6以及图7所示,放水阀包括:

阀片561,在水平筒体52上开设有将第一缓存腔和外界连通的滑动孔,阀片561设置于第一缓存腔内,以开闭放水孔,阀片561能滑动地安装于第一缓存腔内壁上;

滑动块562,其一端与阀片561固定,其另一端穿过滑动孔;

第一密封块563,在水平筒体52上开设有与滑动孔连通的第一滑孔以及第二滑孔,第一密封块563一端与滑动块562靠近放水孔的侧面固定,第一密封块563另一端伸入至第一滑孔,第一密封块563能在第一滑孔内壁导向下滑动;

第二密封块564,其一端与滑动块562远离放水孔的侧面固定,第二密封块564另一端与伸入至第二滑孔内,第二密封块564能在第二滑孔内壁导向下滑动,滑动块562、第一密封块563以及第二密封块564能阻挡水从滑动孔内流出;以及

卡紧机构,其包括:按动杆61、第一固定块62、第三弹簧63、拉绳64、导向轮组65、第二固定块66、卡销67以及第四弹簧68,在第二滑孔内壁上开设有第一卡孔和第二卡孔,按动杆61穿过滑动块562,按动杆61一端伸入第一滑动腔内且与第一固定块62固定,按动杆61另一端伸出水平筒体52外,按动杆61穿过第三弹簧63,第三弹簧63一端与滑动块562固定,第三弹簧63另一端与第一固定块62固定;在第二密封块564内开设有一移动腔,在第二密封块564上安装有能在第二密封块564的导向下移动的卡销67,卡销67一端位于移动腔内且与第二固定块66固定,卡销67另一端能伸入至第一卡孔或第二卡孔内,卡销67穿过有位于移动腔内的第四弹簧68,第四弹簧68一端与移动腔内壁固定,第四弹簧68另一端与第二固定块66固定;拉绳64一端与第二固定块66固定,拉绳64另一端与按动杆61固定,拉绳64处于绷紧状态,拉绳64中部通过安装于滑动块562和第二密封块564上的导向轮组65导向;在第三弹簧63和第四弹簧68的作用下,能保持按动杆61冒出滑动块562且卡销67插入至第一卡孔或第二卡孔内,且当卡销67插入至第一卡孔内时阀片561关闭放水孔,当卡销67插入至第二卡孔内时阀片561打开放水孔;挤压按动杆61,能使得卡销67脱离第一卡孔和第二卡孔。第一密封块563和第二密封块564的设置避免了滑动孔内漏水,卡紧机构的设置避免了因滑动块562、第一密封块563和第二密封块564随意滑动而导致影响阀片561不能稳定在打开放水孔或关闭放水孔的状态,导致放水任意错乱。按动杆61、第一固定块62、第三弹簧63、拉绳64、导向轮组65、第二固定块66、卡销67以及第四弹簧68的设置,实现了仅在滑动块562处就能操作卡销67的移动,实现了当需要滑动滑动块562、第一密封块563和第二密封块564时通过挤压按动杆61能够使得卡销67缩入至第二密封块564内,避免因卡销67与第二滑孔内壁相对移动而导致卡销67磨损,延长了卡销67的使用寿命。导向轮组65的设置则避免了拉绳64不处于绷紧状态,同时也避免了拉绳64与第二密封块564和滑动块562摩擦而损坏,使得通过按动杆61驱动卡销67更加顺畅。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