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印染污水过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59967发布日期:2019-01-29 17:39阅读:260来源:国知局
一种印染污水过滤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属于污水处理设备,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印染污水过滤装置。



背景技术:

印染工艺中产生大量工业废水,这些工业废水直接排放会对环境造成大量的污染。在印染工厂中会设有污水处理系统,对印染废水进行处理。印染废水中会含有绒毛,一般使用过滤装置对绒毛处理。

目前,公告号为CN206676080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印染污水绒毛过滤装置,第一管道的一端伸入到过滤池中后位于滤布的右侧,鼓风机与第一管道连接,第一抽吸泵与第二管道连接,第二管道的一端伸入到过滤池中后位于滤布的右侧,且第二管道位于第一管道的下侧,第二抽吸泵与第三管道连接,第三管道的一端伸入到过滤池中,还包括集毛盒、毛刷、第三抽吸泵以及第四管道,所述集毛盒设置在过滤池内并位于滤布的右侧,且集毛盒位于第二管道的下侧,所述毛刷固定在集毛盒中,毛刷的刷毛与滤布抵靠,第三抽吸泵与第四管道连接,第四管道的一端伸入到滤池后位于集毛盒中。利用滤布对污水进行过滤,绒毛会附着于滤布上,然后利用鼓风机将绒毛风干,再利用第一抽吸泵对毛绒施加吸力从而使毛绒脱离滤布。

但上述技术方案中,滤布伸入过滤池中,支撑滤布的辊也转动连接于过滤池中,从而水需要通过两层滤布,从而增大水通过滤布的阻力,降低污水处理的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在于提供一种印染污水过滤装置,利用单层的滤布对污水进行过滤,使水可以更加方便的通过滤布,提高过滤装置对污水的过滤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印染污水过滤装置,包括过滤池,所述过滤池设有第一进水管和第一出水管,所述过滤池设有滤布,所述滤布首尾相连并且经过过滤池上方,然后从过滤池侧边绕至过滤池底部,最后再绕过滤池侧边回到过滤池上方,所述滤布将过滤池内的空间分隔呈上过滤腔和下过滤腔,所述过滤池设有驱动滤布转动的第一驱动电机,所述第一进水管与上过滤腔连通,所述第一出水管与下过滤腔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污水重力的作用下流动至滤布上,水从滤布上的缝隙进入过滤池中,而绒毛留在滤布上从而达到固定分离的作用;利用单层的滤布对污水进行过滤,使水可以更加方便的通过滤布,提高过滤装置对污水的过滤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过滤池侧壁开设有滑动轨道,所述滑动轨道中间位置向下弯曲呈弧形,所述滤布两侧分别滑动连接于滑动轨道中。

滤布转动过程中,会对滤布上的水施加摩擦力,使水向滤布运行方向移动,从而导致污水被滤布带出过滤池,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滤布上方的污水在重力的作用下集中于滤布下凹位置上,当污水受到摩擦力沿着滤布运动方向移动时受到重力的作用向下流动,利用重力平衡滤布对污水的摩擦力,减少被滤布带出过滤池的污水。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滑动轨道内设有聚四氟乙烯的垫块,所述滤布两侧设有橡胶密封垫,所述橡胶密封垫卡置于滑动轨道中。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橡胶密封垫密封滤布与滤池侧壁之间的间隙,防止污水从滤布与滤池侧壁之间的间隙流入过滤池,并且利用聚四氟乙烯的垫块的低摩擦系数,减少橡胶密封垫与滑动轨道的摩擦,进而减少了橡胶密封垫的磨损。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过滤池设有刮板,所述刮板的一端抵触于滤布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绒毛吸附于滤布表面,滤布带动绒毛运动至刮板处时,刮板将绒毛从滤布上刮落,达到清洁滤布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刮板呈倾斜设置,所述刮板的倾斜上端抵触于滤布上,所述过滤池设有绒毛收集箱,所述绒毛收集箱位于刮板的倾斜下端的下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刮板将绒毛从滤布上刮落后,顺着倾斜的刮板滑动至绒毛收集箱中,达到收集绒毛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刮板两侧设有侧挡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侧挡板防止绒毛从刮板的左右两侧滑离刮板,使绒毛准确的落入绒毛收集箱中。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刮板倾斜下端的宽度小于刮板倾斜上端的宽度。

因污水中绒毛含量不高,收集的绒毛数量也不多,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使用尺寸较小绒毛收集箱,从而节省占地空间和成本。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进水管远离过滤池的一端连通有蓄污池。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利用蓄污池将白天工作时产生的污水收集起来,使蓄污池排至过滤池中污水的量恒定,从而可以使过滤装置全体对污水进行过滤,防止过滤装置白天高负荷工作而晚上停止过滤现象出现。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其一,仅利用单层的滤布对污水进行过滤,使水可以更加方便的通过滤布,提高过滤装置对污水的过滤效率;

其二,利用刮板将绒毛从滤布上刮落,绒毛顺着倾斜的刮板滑动至绒毛收集箱中,达到收集绒毛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用于展示过滤池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施例用于展示滤布的剖面图;

图4为本实施例用于展示滑动轨道的剖面图;

图5为本实施例用于展示刮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施例用于展示曝气池的立体图;

图7为本实施例用于展示挡板的剖面图;

图8为图7的A部放大图;

图9为本实施例用于展示挡板的立体图;

图10为本实施例用于展示驱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施例用于展示伺服电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施例用于展示膜生物反应器的立体图;

图13为本实施例用于展示膜组件的剖面图;

图14为图13的B部放大图;

图15为图13的C部放大图;

图16为本实施例用于展示第二驱动电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施例用于展示第二曝气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蓄污池;11、第一进水管;2、过滤池;21、第一出水管;22、滤布;221、橡胶密封垫;23、第一驱动电机;24、刮板;241、支撑架;242、侧挡板;25、绒毛收集箱;26、固定板;261、布辊;27、滑动轨道;271、垫块;28、上过滤腔;29、下过滤腔;3、加药池;31、硫酸亚铁桶;32、絮凝剂桶;33、一沉池;4、曝气池;41、池体;411、第二进水管;412、第二出水管;413、第一空间;414、第二空间;42、挡板;421、第一斜面;422、第二斜面;423、转动轴;424、第一连接齿轮;43、驱动组件;431、固定块;4311、安装槽;432、齿条;433、第一蜗杆;434、连接杆;435、丝杠;436、伺服电机;437、第一传动齿轮;438、电机齿轮;439、第一蜗轮;44、第一曝气组件;441、第一空压机;442、总管;443、分管;444、喷口;5、二沉池;6、膜生物反应器;61、膜生物池;611、第三进水管;62、膜组件;621、过滤筒;6211、第二连接齿轮;622、固定管;6221、通孔;6222、水泵;623、过滤膜;624、夹压筒;6241、过滤孔;63、第二曝气组件;631、第一进气管;6311、连通管;632、第二空压机;6321、第一开关阀;633、第二进气管;6331、第二开关阀;64、第二驱动电机;641、传动轴;642、第二传动齿轮;643、第二蜗轮;644、第二蜗杆;7、气浮池;71、氯化铝药桶;8、反渗透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一种印染污水过滤装置,如图1所示,依次包括蓄污池1、过滤池2、加药池3、一沉池33、曝气池4、二沉池5、膜生物反应器6、气浮池7和反渗透装置8。生产污水排放至蓄污池1中,然后再从蓄污池1排入过滤池2中,利用过滤池2过滤出污水中的绒毛杂质。经过过滤池2过滤的污水排入加药池3中,加药池3上固定连接有絮凝剂桶32和硫酸亚铁桶31,絮凝剂桶32中装有高分子絮凝剂,利用高分子絮凝剂对污水进行脱色和去除悬浮物。硫酸亚铁桶31中装有硫酸亚铁溶液,利用硫酸亚铁对污水进行除硫。然后将污水排放入一沉池33中,因高分子絮凝剂与染色机反应以及硫酸亚铁与硫化物反应均产生沉淀,将混有高分子絮凝剂和硫酸亚铁的污水排放至一沉池33中静置澄清,从而到达脱色、去除悬浮物和除硫的目的。将一沉池33中的上层澄清的水排放至曝气池4中,曝气池4中培育有活性污泥,然后利用对曝气池4增氧的方法使活性污泥快速繁殖生长,活性污泥快速繁殖生长会消耗污水中的碳源、氮源和无机盐,从而降低污水中化学需氧量。然后将曝气池4中的污水排入二沉池5中,因为排入二沉池5中的水会混有部分活性污泥,所以需要在二沉池5中进行二次沉淀,然后对二次沉淀后的污水进行检测,检测内容包括化学需氧量和活性污泥的含量。如果化学需氧量和活性污泥的含量均达到标准就直接排放,如果化学需氧量超标或者化学需氧量和活性污泥的含量均超标就将污水排入膜生物反应器6中,利用膜生物反应器6对污水再次进行处理。如果二沉池5中污水的仅活性污泥的含量超标就将污水排至气浮池7中,气浮池7上连接有氯化铝药桶71,利用氯化铝药桶71向气浮池7中加入氯化铝溶液,利用氯化铝加强活性污泥的聚集、絮凝、混凝,使活性污泥结块,这些活性污泥的结块在气泡的作用下悬浮水面上。气浮池7安装有刮泥机(图中未示出),利用刮泥机将气浮池7水表面活性污泥的结块刮走,从而达到了降低污水中活性污泥的含量的目的。二沉池5、气浮池7和膜生物反应器6的均与反渗透装置8连通,二沉池5、气浮池7和膜生物反应器6将部分达到排放标准的污水输送进入反渗透装置8中,然后利用反渗透装置8对水进行净化,将清水重现作为产生使用,而反渗透过程中产生的浓缩水排入曝气池4中进行处理,实现水的循环使用,减少生产用水。

如图2所示,蓄污池1位于过滤池2的左上方,蓄污池1的右侧位置固定连接有第一进水管11,第一进水管11远离蓄污池1的一端向下弯曲并且对准过滤池2。过滤池2右侧位置固定连接有第一出水管21,第一出水管21与加药池3(参见图1)连通。过滤池2两侧和下方固定连接有固定板26,固定板26上转动连接有四个布辊261。过滤池2设有滤布22,滤布22首尾相连并且经过过滤池2上方,然后从过滤池2侧边绕至过滤池2底部,最后再绕过滤池2侧边回到过滤池2上方,滤布22靠内的一面抵触于布辊261上。固定板26上固定连接有驱动布辊261转动的第一驱动电机 23。过滤池2上设有用于去除滤布22上绒毛的刮板24和收集绒毛的绒毛收集箱25,污水重力的作用下流动至滤布22上,水从滤布22上的缝隙进入过滤池2中,而绒毛留在滤布22上从而达到去除绒毛的作用。

如图3所示,经过过滤池2上方的滤布22将过滤池2内的空间分隔成上过滤腔28和下过滤腔29,第一出水管21与下过滤腔29连通。污水从蓄污池1进入上过滤腔28,在重力的作用下污水通过滤布22进入下过滤腔29中,滤布22转动过程中会对滤布22上的水施加摩擦力,使水向滤布22运行方向移动,从而导致污水被滤布22带出过滤池2。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使经过过滤池2上方的滤布22中间位置向下弯曲呈弧形,滤布22上方的污水在重力的作用下集中于滤布22下凹位置上,当污水受到摩擦力沿着滤布22运动方向移动时受到重力的作用向下流动,利用重力平衡滤布22对污水的摩擦力,减少被滤布22带出过滤池2的污水。

如图4所示,为了使经过过滤池2上方的滤布22保持弧形,在过滤池2侧壁开设有T形的滑动轨道27,滑动轨道27中间位置向下弯曲呈弧形,滤布22两侧分别滑动连接于滑动轨道27中。滤布22的两侧固定连接有T形的橡胶密封垫221,橡胶密封垫221置于T形的滑动轨道27内,利用橡胶密封垫221密封滤布22与过滤池2侧壁之间的间隙,防止污水从滤布22与过滤池2侧壁之间的间隙流入过滤池2。橡胶密封垫221与滑动轨道27会产生磨损,了减少橡胶密封垫221与滑动轨道27的摩擦,在滑动轨道27内安装聚四氟乙烯的垫块271,垫块271截面呈T形外壁与滑动轨道27适配,垫块271内壁与垫块271适配。利用聚四氟乙烯的垫块271的低摩擦系数,减少橡胶密封垫221与滑动轨道27的摩擦,进而减少了橡胶密封垫221的磨损。

如图5所示,刮板24下端固定连接有支撑架241,支撑架241固定连接于固定板26的右侧。刮板24呈倾斜设置,刮板24的倾斜上端抵触于滤布22上,刮板24的倾斜下端对准绒毛收集箱25,为了方便收集绒毛,刮板24倾斜下端的宽度小于刮板24倾斜上端的宽度。绒毛吸附于滤布22表面,滤布22带动绒毛运动至刮板24处时,刮板24将绒毛从滤布22上刮落,刮板24将绒毛从滤布22上刮落后,顺着倾斜的刮板24滑动至绒毛收集箱25中,达到收集绒毛的目的。为了防止绒毛从刮板24两侧滑离,刮板24两侧固定连接有侧挡板242。

如图6所示,曝气池4包括池体41、挡板42、驱动组件43和第一曝气组件44。池体41呈上方开口的长方体,池体41上固定连接有第二进水管411和第二出水管412,第二进水管411位于池体41左端的靠上的位置并且第二进水管411另一端与一沉池33连接,第二出水管412位于池体41右端靠下的位置并且第二出水管412另一端与二沉池5连通。池体41内培育有活性污泥(图中未示出),污水通过第二进水管411进入池体41内,然后利用第一曝气组件44向污水中通过大量的空气,为活性污泥提供充足的氧气,活性污泥在充足的氧气下快速繁殖生长并且同时消耗水中的氮源和无机盐,从而降低污水中的化学需氧量,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如图7所示,挡板42有多个并且转动连接于池体41内,所有挡板42位于同于水平面上。当所有挡板42位于同一平面上时,相邻两个挡板42之间相互抵触,最左端和最右端的两个挡板42与池体41的侧壁抵触,从而挡板42将池体41内部空间分隔呈第一空间413和第二空间414。当挡板42转动至水平位置时,所有挡板42位于同一平面上并且将第一空间413和第二空间414阻隔;但挡板42转动至竖直位置时,第一空间413和第二空间414连通。第一曝气组件44位于第二空间414中,第二进水管411和第二出水管412均与第二空间414连通。曝气时,挡板42逆时针转动至竖直位置,使第一空间413和第二空间414连通,第一曝气组件44将大量的空气喷至污水中,加快活性污泥进化水质。曝气结束后,挡板42再逆时针转动,使相邻两个挡板42相互抵触;然后静置,活性污泥在重力的作用下自然下沉,活性污泥沉淀至挡板42上;静置结束后,使挡板42顺时针转动至水平位置(如图所示),因挡板42的翻转使活性污泥进入第二空间414内,并且此时挡板42呈水平位置,从而挡板42将第一空间413和第二空间414阻隔,将活性污泥封闭于第二空间414内。排水时,第一空间413内的经过处理的水排出,利用挡板42减少顺着水流流出池体41的活性污泥,同时降低下道污水处理工序的处理污泥的压力。

如图7和图8所示,第一曝气组件44包括第一空压机441、总管442和分管443,第一空压机441的进气口与大气连通,第一空压机441的出气口与总管442连通,分管443均与总管442连通,分管443上开设有多个喷口444。曝气时,第一空压机441将空气加压后通过总管442输送至分管443,然后从分管443上的喷口444中喷出进入污水中。曝气结束后静置沉淀时,活性污泥因挡板42的翻动沉淀于池体41底部,下次曝气时,气泡上升过程中使水翻滚,活性污泥仅在水翻滚作用下扩散于水中,从而导致活性污泥扩散过慢,影响污水处理的效率。为了提高污水处理的效率,使喷口444位于分管443下方并且朝向池体41底面,曝气时,压缩空气直接喷至于活性污泥上从而对活性污泥形成冲击,利用空气对污泥的冲击加速活性污泥在水中扩散,提高污水处理的效率。

如图9所示,挡板42两端固定连接有转动轴423,转动轴423位于挡板42的中心位置,转动轴423与挡板42两侧的距离相同,从而缩短的挡板42两侧的转动半径,当挡板42转动时减小挡板42两侧的线速度,进而减小靠近挡板42两侧的活性污泥的线速度,进一步减少挡板42转动过程中活性污泥的扬起。挡板42右侧设置有第一斜面421,挡板42左侧设有第二斜面422,第一斜面421和第二斜面422平行,当挡板42位于同一平面内时相邻挡板42的第一斜面421和第二斜面422贴合,利用第一斜面421和第二斜面422增大相邻两个挡板42之间的接触面积,使相邻两个挡板42贴合的更加紧密以减少排水时从相邻两个挡板42流出的活性污泥。

如图10和图11所示,池体41两侧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固定块431,固定块431上开设有安装槽4311,转动轴423两端分别穿过池体41两侧侧壁并且穿置于安装槽4311中,转动轴423两端均同轴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齿轮424。驱动组件43包括齿条432、第一蜗轮439、第一蜗杆433和伺服电机436。齿条432滑动连接于安装槽4311内并且同时与所有第一连接齿轮424啮合。伺服电机436驱动齿条432滑动时,同时驱动所有第一连接齿轮424转动,进而同时驱动所有挡板42(参见图)转动。齿条432一端固定连接有丝杠435,第一蜗轮439螺纹连接于丝杠435上,第一蜗轮439转动连接于固定块431上,第一蜗杆433也转动连接于固定块431上,池体41两侧的两个第一蜗杆433通过连接杆434同轴固定连接,池体41右侧的第一蜗杆433上同轴固定连接有第一传动齿轮437,伺服电机436固定连接于右侧的固定块431上,伺服电机436的主轴穿置于安装槽4311内并且同轴固定连接有电机齿轮438,电机齿轮438齿数少于第一传动齿轮437并且两者啮合。当伺服电机436带动电机齿轮438转动时,电机齿轮438带动第一传动齿轮437转动,第一传动齿轮437带动第一蜗杆433转动,第一蜗杆433带动第一蜗轮439转动,第一蜗轮439转动从而使齿条432滑动,进而使所有第一连接齿轮424同步转动。利用蜗轮蜗杆传动和螺纹传动,增大伺服电机436与挡板42之间的传动比,从而使挡板42更加稳定缓慢的转动,减少挡板42转动时使活性污泥重新扬起。

如图12所示,膜生物反应器6包括膜生物池61、膜组件62和第二曝气组件63。膜生物池61内培育有活性污泥(图中未示出),膜生物池61侧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三进水管611,第三进水管611另一端与二沉池5连通。膜组件62转动连接于膜生物池61内靠近底部的位置,第二曝气组件63向膜生物池61内通入压缩空气,为活性污泥提供充足的氧气,活性污泥在充足的氧气下快速繁殖生长并且同时消耗水中的碳源、氮源和无机盐,从而降低污水中的化学需氧量,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曝气完成后利用膜组件62对污水进行过滤,使活性污泥保留于膜生物池61内,经过处理的水通过膜组件62排出膜生物反应器6。

如图13和图14所示,膜组件62包括固定管622、过滤筒621和过滤膜623。固定管622为带有若干通孔6221的中空的管状,固定管622的右侧与膜生物池61侧壁固定连接。固定管622左端穿过膜生物池61侧壁并且延伸至膜生物池61外。过滤筒621转动连接于固定管622上,过滤膜623位于过滤筒621外壁上,过滤筒621上同轴套设有带有过滤孔6241的夹压筒624,夹压筒624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于过滤筒621上。过滤膜623位于夹压筒624和过滤筒621之间,利用过滤筒621和夹压筒624将过滤膜623夹紧固定。曝气结束后,污水在水压的作用下透过过滤膜623流入过滤筒621内,然后通过通孔6221进入固定管622中,最后从固定管622的左端排出膜生物反应器6,而活性污泥被过滤膜623阻隔于膜组件62外。

如图13和图15所示,在过滤时活性污泥会附着于过滤膜623外壁上从而容易堵塞过滤膜623。为了解决这个技术问题在固定管622内穿设有第一进气管631。第一进气管631的外壁直径小于固定管622的内壁的直径从而减少固定筒中污水排放的阻碍。第一进气管631上侧固定连接有若干连通管6311,连通管6311与固定管622上侧的通孔6221的连通,连通管6311数量小于通孔6221的数量。第一进气管631的右端与第二曝气组件63连通。第二曝气组件63向第一进气管631输送压缩空气,压缩空气通过连通管6311进入过滤筒621中,压缩空气在浮力和原有的动力作用向从冲击于过滤膜623内壁上,并且透过过滤膜623进膜生物池61中,附着于过滤膜623外壁的活性污泥在压缩空气冲击下从过滤膜623上脱落,随着过滤筒621带着过滤池2膜转动,利用压缩空气对整个过滤膜623进行清理。

如图16所示,固定管622左端固定连接有水泵6222,水泵6222的进水口与固定管622左端连通。利用水泵6222将固定管622中的水抽出,从而降低了膜组件62内的水压,从而增大了过滤膜623内外的压力差,进而增加污水的过滤效率。

如图16所示,过滤筒621上固定同轴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齿轮6211,膜生物池61侧壁上转动连接有传动轴641,传动轴641固定连接有与第二连接齿轮6211啮合的第二传动齿轮642,传动轴641一端穿过膜生物池61侧壁并且延伸至膜生物池61(参见图13)外,传动轴641延伸至膜生物池61外的一端同轴固定连接有第二蜗轮643,膜生物池61外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二驱动电机64,第二驱动电机64的主轴同轴设置有与第二蜗轮643啮合的第二蜗杆644。第二驱动电机64驱动第二蜗杆644转动,第二蜗杆644带动第二蜗轮643转动,第二蜗轮643通过传动轴641带动第二传动齿轮642转动,第二传动齿轮642带动第二连接齿轮6211转动从而使过滤筒621转动。

如图17所示,第二曝气组件63包括第二进气管633和第二空压机632,其中第二进气管633固定连接于膜生物池61底部,第二进气管633与第二空压机632连接连通,第一进气管631也与第二空压机632连接连通。第一进气管631安装有第一开关阀6321,第二进气管633上安装有第二开关阀6331,第一开关阀6321和第二开关阀6331均为电磁阀。曝气时,第二开关阀6331开启时第一开关阀6321闭合,第二空压机632将空气加压后输送至第二进气管633中,然后进入膜生物池61中为活性污泥提供氧气。曝气结束后,第一开关阀6321开启时第二开关阀6331闭合,第二空压机632将空气加压后输送至第一进气管631中,在将污水排出膜生物反应器6的同时对过滤膜623进行清理。

具体工作方式:生产污水排放至蓄污池1中,然后再从蓄污池1排入过滤池2中,利用滤布22将污水中绒毛过滤出来实现固液分离,过滤出来的绒毛顺着滤布22移动至刮板24处,刮板24将滤布22上绒毛刮落下来,刮落的绒毛顺着倾斜的刮板24滑动至绒毛收集箱25中,达到收集绒毛的目的。

经过过滤池2过滤的污水排入加药池3中,在加药池3中加入高分子絮凝剂和硫酸亚铁,使其于染色剂和硫化物反应生成沉淀,将污水和沉淀排放至一沉池33中静置澄清,从而到达脱色、去除悬浮物和除硫的目的。

将一沉池33中的上层澄清的水排放至曝气池4中,污水通过第二进水管411进入池体41内,控制伺服电机436,使其驱动所有挡板42转动至竖直状态,使第一空间413和第二空间414连通;然后启动第一空压机441,利用第一空压机441将空气加压后通过总管442输送至分管443,然后从分管443上的喷口444中喷出进入污水中,加速活性污泥净化水质。曝气结束后,控制伺服电机436使挡板42逆时针转动,使相邻两个挡板42相互抵触;然后静置,活性污泥在重力的作用下自然下沉,活性污泥沉淀至挡板42上;静置结束后,启动伺服电机436驱动挡板42顺时针转动至水平位置,因挡板42的翻转使活性污泥进入第二空间414内,并且此时挡板42呈水平位置,从而挡板42将第一空间413和第二空间414阻隔,使活性污泥封闭于第二空间414,排水时第一空间413内的经过处理的水排出,利用挡板42减少顺着水流流出曝气池4的活性污泥。

将曝气池4中的污水排入二沉池5中进行二次沉淀,然后对二次沉淀后的污水进行化学需氧量和活性污泥的含量的检测。如果化学需氧量和活性污泥的含量均达到标准就直接排放,如果化学需氧量超标或者化学需氧量和活性污泥的含量均超标就将污水排入膜生物反应器6中。利用活性污泥消耗活性污泥中碳源、氮源和无机盐,从而降低污水中的化学需氧量,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然后利用膜组件62对污水进行过滤,使活性污泥保留于膜生物池61内,经过处理的水通过膜组件62排出膜生物反应器6。曝气结束后,污水在水压的作用下透过过滤膜623流入过滤筒621内,然后通过通孔6221进入固定管622中,最后从固定管622的左端排出膜生物反应器6,而活性污泥被过滤膜623阻隔于膜组件62外;在排水的同时利用第二曝气组件63向第一进气管631输送压缩空气,压缩空气通过连通管6311进入过滤筒621中,压缩空气在浮力和原有的动力作用向从冲击于过滤膜623内壁上,附着于过滤膜623外壁的活性污泥在压缩空气冲击下从过滤膜623上脱落,随着过滤筒621带着过滤池2膜转动,利用压缩空气对整个过滤膜623进行清理。

如果二沉池5中污水的仅活性污泥的含量超标就将污水排至气浮池7中,气浮池7气浮池7上连接有氯化铝药桶71,利用氯化铝加强活性污泥的聚集、絮凝、混凝,使活性污泥结块,利用气浮原理使结块的活性污泥上浮至水面,利用刮泥机将水表面活性污泥的结块刮走,从而达到了降低污水中活性污泥的含量的目的。

二沉池5、气浮池7和膜生物反应器6将部分达到排放标准的污水输送进入反渗透装置8中,然后利用反渗透装置8对水进行净化,将清水重现作为产生使用,而反渗透过程中产生的浓缩水排入曝气池4中进行处理,实现水的循环使用,减少生产用水。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