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重介质混凝沉淀水处理用出水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51030发布日期:2019-02-22 21:59阅读:631来源:国知局
一种重介质混凝沉淀水处理用出水堰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重介质混凝沉淀水处理用出水堰。



背景技术:

重介质混凝沉淀水处理工艺(PWT-DLCSTM),亦称磁混凝,是指在传统的水处理工艺中在投加PAC、PAM的同时投加微米级惰性高密度重介质微粒(PWT-SCOP®重介质粉),使之与水体中的SS、胶体等污染物相结合形成以重介质粉为核的大密度高质量复合凝絮体而加速沉淀,从而大幅度缩短絮凝、沉淀时间,显著提高沉淀效率。

与常规混凝沉淀工艺相比,重介质混凝沉淀工艺可大幅度减少水厂、污水处理厂的土地占用面积,尤其适用于去除水中TP、SS、COD灯污染物。

重介质混凝沉淀工艺通常包括三大设备:反应池、沉淀池及回收系统,工作流程为:首先,将待处理的水加入反应池内,然后向反应池中投加混凝剂并快速搅拌,使得两者快速混合,再投加助凝剂和重介质并快速混合,使得水中的污染物形成絮体,带有絮体的水再进入沉淀池进行极快速沉淀,絮体在沉淀池底段沉淀,沉淀后的水从沉淀池上端或侧端设置的出水堰送出,沉淀的絮体一部分再回流至反应池内,另一部分则回流至回收系统中进行处理,并对重介质进行回收利用。

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由于设计上升流速过快,或者重介质粉粒径过小,通过沉淀池出水堰的出水中会含有极少量的重介质粉,并随着水流至下一道水处理工艺段,这样就会对下一道水处理工艺段(如滤布滤池)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重介质混凝沉淀水处理用出水堰,能够有效截留从沉淀池进入出水堰的重介质粉。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重介质混凝沉淀水处理用出水堰,其创新点在于:包括

一出水堰主体,所述出水堰主体为一U形结构,该U形结构由一底板以及一对设置在底板两侧的堰板共同构成,出水堰主体的上端开口为进水口,出水堰主体的两端开口为出水口;

一对设置在出水堰主体的两个堰板外侧的吸附组件,所述吸附组件包括一吸附支架、一安装在吸附支架上并与吸附支架铰接而成的吸附框以及若干安装在吸附框内的永磁铁棒,所述吸附框由一对横杆以及若干并列分布在两横杆之间并与横杆相连的纵杆共同构成,所述永磁铁棒安装在纵杆内,并与纵杆一一对应,同时在纵杆内部具有容永磁铁棒安装并沿着纵杆的长轴方向往复滑动的空腔。

进一步的,所述吸附支架与吸附框之间的连接具体为:在构成吸附框的纵杆中,位于最外侧的两个纵杆的外侧的中部位置分别连接有一连接杆,在吸附支架上具有容连接杆伸入的连接孔,在连接杆与连接孔之间还设置有轴承。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杆距相邻的堰板的距离≥横杆+1/2纵杆的长度。

进一步的,所述永磁铁棒的磁感应强度≥0.1特斯拉。

进一步的,所述永磁铁棒的高度h≤1/2纵杆内腔的高度H。

进一步的,所述吸附框的上端不高于出水堰主体的进水口的高度。

进一步的,所述纵杆的内腔的上下两侧均安装有一减震块。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出水堰堰板的两端均设置一吸附组件,利用并列分布的若干的永磁铁棒对通过的水中的重介质粉进行吸附处理,使得重介质粉吸附在纵杆的外表面上,有效的防止了重介质粉从沉淀池进入出水堰中;另外对于吸附框与吸附支架之间采用铰接的方式,从而使得吸附框可实现旋转,这样,在装有永磁铁棒一端的纵杆的外表面吸附足够多的重介质粉后,将吸附框旋转180°,使得永磁铁棒滑至纵杆的另一端,利用纵杆的另一端继续进行吸附,避免因纵杆一端的外表面吸附过多的重介质粉而导致无法继续吸附,确保吸附效果。

通过将连接杆距相邻的堰板的距离设计的大于横杆+1/2纵杆的长度,从而避免了吸附框在旋转时碰触到堰板。

对于永磁铁棒的磁感应强度≥0.1特斯拉,则是为了确保永磁铁棒的吸附效果,能够吸附到小粒径的重介质粉;而将永磁铁棒的高度设计的小于或等于1/2纵杆内腔的高度,则是为了在永磁铁棒从纵杆内腔的一端滑向另一端时,避免纵杆的部分位置出现一直会有永磁铁棒的存在,而导致该部位因吸附的重介质粉过多而出现吸附效果变弱或无法吸附的现象。

将吸附框的上端设计成不高于出水堰主体的进水口的高度,则是确保永磁铁棒能对所通过的水进行吸附处理的同时,被吸附的重介质粉在吸附框翻转时能顺水滑落到水中;通过在纵杆的内腔的上下两侧均安装有一减震块,则是为了永磁铁棒在纵杆内腔中往复滑动时,避免永磁铁棒直接撞击纵杆内壁,提高永磁铁棒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重介质混凝沉淀水处理用出水堰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吸附框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出水堰主体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的实施例可以使本专业的技术人员更全面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因此将本实用新型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如图1-图3所示的一种重介质混凝沉淀水处理用出水堰,包括

一出水堰主体1,该出水堰主体1为一U形结构,该U形结构由一底板2以及一对设置在底板2两侧的堰板3共同构成,出水堰主体1的上端开口为进水口4,出水堰主体1的两端开口为出水口。

一对设置在出水堰主体1的两个堰板3外侧的吸附组件,吸附组件包括一吸附支架5、一安装在吸附支架5上并与吸附支架5铰接而成的吸附框6以及若干安装在吸附框6内的永磁铁棒7,两个吸附支架5分别固定在出水堰主体1的两个堰板3的外侧壁上,如图2所示的示意图可知,吸附框6由一对横杆8以及若干并列分布在两横杆8之间并与横杆8相连的纵杆9共同构成,永磁铁棒7安装在纵杆7内,并与纵杆9一一对应,同时在纵杆9内部具有容永磁铁棒7安装并沿着纵杆8的长轴方向往复滑动的空腔10。

在本实施例中,吸附框6可竖直设置,也可倾斜设置,在采用倾斜设置时,其倾斜方向为自上而下逐渐向堰板3方向靠近,而且采用倾斜设置时,能够降低水流与纵杆9之间的相对速度,减少水对吸附在纵杆9表面的重介质粉的冲刷作用,从而增加重介质粉的吸附效果。

永磁铁棒7的磁感应强度≥0.1特斯拉。对于永磁铁棒7的磁感应强度≥0.1特斯拉,则是为了确保永磁铁棒7的吸附效果,能够吸附到小粒径的重介质粉。

永磁铁棒7的高度h≤1/2纵杆9的内腔10的高度H。将永磁铁棒7的高度设计的小于或等于1/2纵杆9的内腔10的高度,则是为了在永磁铁棒7从纵杆9的内腔10的一端滑向另一端时,避免纵杆9的部分位置出现一直会有永磁铁棒7的存在,而导致该部位因吸附的重介质粉过多而出现吸附效果变弱或无法吸附的现象。

吸附支架5与吸附框6之间的连接具体为:在构成吸附框6的纵杆9中,位于最外侧的两个纵杆9的外侧的中部位置分别连接有一连接杆11,在吸附支架上具有容连接杆11伸入的连接孔,在连接杆11与连接孔之间还设置有轴承12。对于吸附框6与吸附支架5之间采用铰接的方式,从而使得吸附框6可实现旋转,这样,在装有永磁铁棒7一端的纵杆的外表面吸附足够多的重介质粉后,将吸附框6旋转180°,使得永磁铁棒7滑至纵杆9的另一端,利用纵杆的另一端继续进行吸附,避免因纵杆9一端的外表面吸附过多的重介质粉而导致无法继续吸附,确保吸附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吸附框6在转动的过程中 ,可由电机驱动连接杆11从而带动吸附框6主动旋转,也可以通过人手动翻转吸附框6的方式实现吸附框6的旋转,当需要采用人手动翻转吸附框6时,在连接杆11上具有一贯穿连接杆11的通孔,同时在吸附支架5上具有一定位孔,通过一定位销依次穿过吸附支架5上的定位孔以及连接杆11上的瞳孔实现吸附支架5与连接杆11之间的相对固定,当需要转动吸附框6时,由人工先将定位销拔出,再将吸附框6翻转,然后再次插入定位销,完成固定;当然,除了上述两种方式外,还可以采用其他类似的机械结构驱动吸附框6旋转。

连接杆11距相邻的堰板3的距离≥横杆8+1/2纵杆9的长度。通过将连接杆11距相邻的堰板3的距离设计的大于横杆8+1/2纵杆9的长度,从而避免了吸附框6在旋转时碰触到堰板3。

吸附框6的上端不高于出水堰主体1的进水口4的高度。将吸附框6的上端设计成不高于出水堰主体1的进水口4的高度,则是确保永磁铁棒7能对所通过的水进行吸附处理的同时,被吸附的重介质粉在吸附框翻转时能顺水滑落到水中。

在纵杆9的内腔10的上下两侧均安装有一减震块13。通过在纵杆9的内腔10的上下两侧均安装有一减震块13,则是为了永磁铁棒7在纵杆内腔中往复滑动时,避免永磁铁棒7直接撞击纵杆内壁,提高永磁铁棒7的使用寿命。

通过在出水堰堰板3的两端均设置一吸附组件,这样沉淀池中的水从出水堰主体1的进水口4进入出水堰时,会先通过吸附组件,这样利用并列分布的若干的永磁铁棒7对通过的水中的重介质粉进行吸附处理,使得重介质粉吸附在纵杆9的外表面上,有效的防止了重介质粉从沉淀池进入出水堰中。

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