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炭吸附区及水处理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38065发布日期:2020-05-15 15:18阅读:506来源:国知局
活性炭吸附区及水处理池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水净化设备,具体地说,涉及活性炭吸附区及水处理池。



背景技术:

现有水处理池按原水流入的流向依次划分为混凝反应区、沉淀区和过滤区,每个区形成基本独立,具有四壁和底的池,各区之间通过进出水管或孔实现流体连通。

近年来,由于水源污染日趋严重,粉末活性炭在水处理中的使用量逐年增多,特别是水源水质受到季节变化或突发性污染时,投加粉末活性炭是一种灵活、简便地去除有机物的有效措施。

粉末活性炭在使用过程中,活性炭与水的接触时间要达到30分钟才能有较好的吸附效果。

粉末活性炭投粉点通常有三处:原水吸水井,混凝反应前及过滤前。吸水井投粉和混凝反应前投粉均存在吸附与混凝的竞争问题,造成粉末活性炭投加量增加。在过滤前投粉应是活性炭发挥作用的最佳位置,但是难免出现穿透过滤区造成出水浊度增加。

为克服上述不足,又考虑到目前的水质污染一般是间断性或突发性的,常规工艺在大多数是能够满足新的规范要求,因此,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活性炭吸附区的投资应满足相对较省,机械维护量尽可能少,应用灵活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活性炭吸附区;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由上述活性炭吸附区参与构建的水处理池。

为实现上述主要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活性炭吸附区包括位于活性炭吸附区上游端的进水道和下游端的出水道,位于进水道附近的投粉管,投粉管的中线与水流方向垂直地设置,且管壁开设有多个投粉孔。位于所述投粉管下游的悬墙,其横跨水流断面并垂向设置,悬墙的底边与区底之间形成过水口。设置于活性炭吸附区底部的防沉装置。

由以上方案可见,悬墙把活性炭吸附区分割成位于上游的整流区和位于下游的接触区,整流区与接触区通过过水口连通,而投粉管设置在整流区内,可以实现线性分布投入,使投放均匀,在防沉装置的作用下,活性炭粉末在整流区与有机物充分混合。整流区出水从悬墙下部过水口流进接触区,在接触区内,水流方向向上,在防沉装置的作用下,形成稳定活性炭粉末接触区,有机物被活性炭吸附去除水中的色、嗅、味等,而后自出水道流出。

进一步的方案是还包括多根投粉支管,多根投粉支管均与投粉管垂直布置且连通,并沿投粉管轴向均布。投粉支管的管壁也开设有多个投粉孔。这可以使整流区的投粉更加均匀。

另一进一步的方案是防沉装置包括纵横交错且连通的管网,所述管网的管壁上开设有多个出孔。出孔用于将管网输入的压力气体或压力水排出。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多个出孔的孔口朝下设置,且与垂线成0°至90°区间内交叉设置。通过区底反射或侧向对冲以形成均匀分布向上的搅动水流。

再一进一步的方案是防沉装置为搅拌机或推流器。

又一进一步的方案是多个投粉孔的孔口朝下设置,且与垂线成0°至90°区间内交叉设置。本方案使活性炭粉末的投放更近于面投放。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水处理池包括上述各方案中任一方案的活性炭吸附区。

进一步的方案是活性炭吸附区设置在混凝反应区下游沉淀区上游之间,或设置在沉淀区下游过滤区上游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水处理池针对传统使用过程中的应用局限,为充分发挥了粉末活性炭的吸附作用。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独立区间,采用管网输入压力流体或搅拌机或推流器进行防沉扰动,使活性炭均匀分散,保证足够的接触时间,避免与混凝剂的吸附竞争,避免活性炭粉末直接进入滤池造成堵塞,大大提高粉末活性炭的吸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活性炭吸附区第一实施例的顶层平面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活性炭吸附区第一实施例的底层平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活性炭吸附区第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活性炭吸附区第四实施例的底层平面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活性炭吸附区第四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以下结合各实施例及其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各方案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活性炭吸附区第一实施例

为表述清楚起见,以下各图中采用了相同的空间坐标系,以便于理解各图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

本实用新型所称的区实质上是一个能够完成特定功能的池,多个不同功能的区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水处理池。本实施例的活性炭吸附区参见图1,活性炭吸附区由有四周的区壁及区底围成,来自上游的原水自作为进水道的进水管1进入悬墙3左侧的整流区,整流区内设置有投粉装置4,其由一根投粉管41和五根投粉支管42构成,投粉管41的中线在y轴向,从xy平面看水流是沿x轴正向流动的,因此,投粉管41的中线与水流方向垂直地设置,而投粉支管42沿x轴向设置,即投粉支管42与投粉管41垂直布置并相互连通,在y轴向上,投粉支管42是等间距布置的。投粉管41和投粉支管42的管壁上都开设有多个投粉孔,在悬墙3的右侧是接触区,接触区内设置有多条沿x轴向布置的出水堰7,以及位于最下游的出水渠8,出水渠8汇集的水自作为出水道的出水管2流向下一区。在活性炭吸附区的区底部设置有三条排泥管6。

参见图2,在活性炭吸附区的底部分布有防沉装置5,防沉装置5由沿x轴向的两条纵管52,沿y轴向的三条横管51的管网及潜水泵53构成。

参见图3,图中略去了投粉装置4的料仓及鼓粉机等,投粉管41和投粉支管42设置在水面以下,离水面距离100毫米至500毫米为佳。投粉管41和投粉支管42上投粉孔的孔口朝向都是向z轴负向的,当坐标原点与投粉管41中心线重合时,投粉管41投粉孔的孔口在xz平面内是位于第3、4象限;同样,在yz平面内,当坐标原点与投粉管42中心线重合时,投粉管42投粉孔的孔口位于第3、4象限,即各投粉孔的孔口朝向是与垂线成0°至90°区间内交叉设置的,这样可以满足在整流区上部向下均匀地向下(z轴负向)投放活性炭粉末的目的,投粉孔的直径可以根据活性炭吸附区体积的大小、投放频率、投放时间等具体要求在5毫米到40毫米范围内选取。在投粉管41下游设置的悬墙3的底边与区底之间形成有过水口31,其连通位于悬墙左侧的整流区与右侧的接触区。防沉装置5位于活性炭吸附区的底部,所有横管51与纵管52都设置有多个出孔,在xz平面内,当坐标原点与横管51中心线重合时,横管51出水孔的孔口位于第3、4象限,在yz平面内,当坐标原点与纵管52中心线重合时,纵管52出孔的孔口位于第3、4象限,即多个出孔的孔口朝下设置,且与垂线成0°至90°区间内交叉设置,本例中防沉装置5的出孔喷出的流体是压力水,显然喷出压力气体也同样可以实现防沉目的。

活性炭吸附区第二实施例

本例与上例不同之处是防沉装置5由具有压力的自来水源及均布在活性炭吸附区底部的多只花洒构成,每只花洒均通过管路与自来水源连通,且每只花洒均朝z轴负向喷洒。

活性炭吸附区第三实施例

本例与第一例不同之处是活性炭吸附区的体积相对较小,整流区在x轴向上的尺寸也相对小,因此只设置了投粉管41而取消了投粉支管42。

活性炭吸附区第四实施例

参见图4,在活性炭吸附区的底部分布有作为防沉装置的三台推流器9。

参见图5,图5中与活性炭吸附区第一实施例各图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零件或结构,作为防沉装置的是三台推流器9。

显然,本例中的推流器9可以用搅拌机替代。

水处理池第一实施例

本例水处理池自上游至下游依次设置了混凝反应区,活性炭吸附区,沉淀区和过滤区。活性炭吸附区的结构是前述活性炭吸附区实施例中的任意一个。

水处理池第二实施例

本例水处理池自上游至下游依次设置了混凝反应区,活性炭吸附区,沉淀区和过滤集水区。活性炭吸附区的结构是前述活性炭吸附区实施例中的任意一个。

水处理池第三实施例

本例水处理池自上游至下游依次设置了混凝反应区,沉淀区,活性炭吸附区和过滤区。活性炭吸附区的结构是前述活性炭吸附区实施例中的任意一个。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