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工业废水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298813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一套工业废水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套工业废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0002]随着工业迅速发展,废水的种类和数量迅猛增加,对水体的污染也日趋广泛和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和安全。由于工业废水的成分更复杂,有些还有毒性,工业废水处理比城市污水处理更困难也更重要。
[0003]高浓度有机废水主要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有机物浓度高。COD —般在2000mg/L以上,有的甚至高达几万乃至几十万mg/L,相对而言,BOD较低,很多废水BOD与COD的比值小于0.3。二是成分复杂。含有毒性物质废水中有机物以芳香族化合物和杂环化合物居多,还多含有硫化物、氮化物、重金属和有毒有机物。三是色度高,有异味。有些废水散发出刺鼻恶臭,给周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四是具有强酸强碱性。
[0004]工业产生的超高浓度有机废水中,酸、碱类众多,往往具有强酸或强碱性。一是需氧性危害:由于生物降解作用,高浓度有机废水会使受纳水体缺氧甚至厌氧,多数水生物将死亡,从而产生恶臭,恶化水质和环境。二是感观性污染:高浓度有机废水不但使水体失去使用价值,更严重影响水体附近人民的正常生活。三是致毒性危害:超高浓度有机废水中含有大量有毒有机物,会在水体、土壤等自然环境中不断累积、储存,最后进入人体,危害人体健康。
[0005]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难生物处理的原因分析: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难于生物处理的原因,本质上是由其特性决定的,除了在处理时的外部环境条件(如温度、PH值等)没有达到生物处理的最佳条件外,还有两个重要的原因,一是由于化合物本身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在微生物群落中,没有针对要处理的化合物的酶,使其具有抗降解性;二是在废水中含有对微生物有毒或者能抑制微生物生长的物质(有机物或无机物),从而使得有机物不能快速的降解。

【发明内容】

[0006]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套工业废水处理系统,采用生物转盘法处理工艺,由水槽和部分浸没于污水中的旋转盘体组成,盘体表面上生长的微生物膜反复地接触槽中污水和空气中的氧,使污水获得净化;结合沉砂池、沉砂池、二沉池,组合成一套完整的工业废水处理工艺,整体结构简单,处理效果好。
[0007]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套工业废水处理系统,包括格栅池、沉砂池、沉砂池、生物转盘、二沉池、消毒池、污泥处理池;
[0008]工业污水管道通入格栅池,经格栅处理后管道连接通入沉砂池,沉砂池利用自然沉降作用,去除污水中砂粒或其他比重较大的无机颗粒的构筑物;
[0009]将经沉砂池处理后的污水,管道连接顺序通入沉砂池、生物转盘、二沉池、消毒池反应处理,并将沉砂池、沉砂池、生物转盘、二沉池反应处理后的污泥排入污泥处理池进行反应处理,将消毒池反应处理后的水排放出去或者回收利用。
[0010]进一步的,所述生物转盘为生物处理构筑物,由水槽和可浸没于污水中的旋转盘体组成。
[0011]进一步的,所述消毒池采用加氯消毒,接触时间为30±5min。
[0012]进一步的,所述生物转盘下侧设置有曝气管。
[0013]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0014](I)本发明采用生物转盘法处理工艺,由水槽和部分浸没于污水中的旋转盘体组成,盘体表面上生长的微生物膜反复地接触槽中污水和空气中的氧,使污水获得净化;对废水水质、水量变化适应性强,操作稳定性好;不会发生污泥膨胀,运转管理较方便;在运行方面灵活性较差;剩余污泥量较少;可采用自然通风供氧;生物膜中的生物相丰富,且沿水流方向膜中生物种群具有一定分布;设备容积负荷有限,空间效率较低。
[0015](2)本发明采用生物转盘结合沉砂池、沉砂池、二沉池,组合成一套完整的工业废水处理工艺,整体结构简单,处理效果好。
【附图说明】
[0016]图1所述为本发明的系统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0018]如图1所示,一套工业废水处理系统,包括格栅池、沉砂池、沉砂池、生物转盘、二沉池、消毒池、污泥处理池。
[0019]工业污水管道通入格栅池,经格栅处理后管道连接通入沉砂池,沉砂池利用自然沉降作用,去除污水中砂粒或其他比重较大的无机颗粒的构筑物;将经沉砂池处理后的污水,管道连接顺序通入沉砂池、生物转盘、二沉池、消毒池反应处理,并将沉砂池、沉砂池、生物转盘、二沉池反应处理后的污泥排入污泥处理池进行反应处理,将消毒池反应处理后的水排放出去或者回收利用。
[0020]其中,沉砂池主要用于去除污水中粒径大于0.2mm,密度大于2.65t/立方米的砂粒,以保护管道、阀门等设施免受磨损和阻塞。其工作原理是以重力分离为基础,故应控制沉砂池的进水流速,使得比重大的无机颗粒下沉,而有机悬浮颗粒能够随水流带走。沉砂池主要有平流沉砂池、曝气沉砂池、旋流沉砂池等。
[0021]生物转盘是由水槽和部分浸没于污水中的旋转盘体组成的生物处理构筑物。盘体表面上生长的微生物膜反复地接触槽中污水和空气中的氧,使污水获得净化。
[0022]生物转盘工艺是生物膜法污水生物处理技术的一种,是污水灌溉和土地处理的人工强化,这种处理法使细菌和菌类的微生物、原生动物一类的微型动物在生物转盘填料载体上生长繁育,形成膜状生物性污泥---生物膜。污水经沉淀池初级处理后与生物膜接触,生物膜上的微生物摄取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作为营养,使污水得到净化。在气动生物转盘中,微生物代谢所需的溶解氧通过设在生物转盘下侧的曝气管供给。转盘表面覆有空气罩,从曝气管中释放出的压缩空气驱动空气罩使转盘转动,当转盘离开污水时,转盘表面上形成一层薄薄的水层,水层也从空气中吸收溶解氧。
[0023]生物转盘工艺是污水灌溉和土地处理的人工强化,这种处理法使细菌和菌类的微生物、原生动物一类的微型动物在生物转盘填料载体上生长繁育,形成膜状生物性污泥---生物膜。污水经沉淀池初级处理后与生物膜接触,生物膜上的微生物摄取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作为营养,使污水得到净化。在气动生物转盘中,微生物代谢所需的溶解氧通过设在生物转盘下侧的曝气管供给。转盘表面覆有空气罩,从曝气管中释放出的压缩空气驱动空气罩使转盘转动,当转盘离开污水时,转盘表面上形成一层薄薄的水层,水层也从空气中吸收溶解氧。
[0024]生物转盘的反应器由水槽和一组圆盘构成:数十片、近百片塑料或玻璃钢圆盘用轴贯串,平放在一个断面呈半圆形的条形槽的槽面上。盘径一般不超过4米,槽径约大几厘米,有电动机和减速装置转动盘轴,转速1.5?3转/分左右,决定于盘径,盘的周边线速度在15米/分左右。废水从槽的一端流向另一端,盘轴高出水面,盘面约40%浸在水中,约60%暴露在空气中。盘轴转动时,盘面交替与废水和空气接触。盘面为微生物生长形成的膜状物所覆盖,生物膜交替地与废水和空气充分接触,不断地取得污染物和氧气,净化废水。膜和盘面之间因转动而产生切应力,随着膜的厚度的增加而增大,到一定程度,膜从盘面脱落,随水流走。生物转盘一般用于水量不大时。同生物滤池相比,生物转盘法中废水和生物膜的接触时间比较长,而且有一定的可控性。水槽常分段,转盘常分组,既可防止短流,又有助于负荷率和出水水质的提高,因负荷率是逐级下降的。生物转盘如果产生臭味,可以加盖。
[0025]所述消毒池采用加氯消毒,接触时间为30±5min。
[0026]二沉池即二次沉淀池,是活性污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主要是使污泥分离,使混合液澄清、浓缩和回流活性污泥。其工作效果能够直接影响活性污泥系统的出水水质和回流污泥浓度。
[0027]污泥处理池将沉砂池、沉砂池、生物转盘、二沉池反应处理后的污泥排入污泥处理池进行反应处理,处理后的污泥可用于回收利用或者排放出去,不会污染环境。
[0028]虽然本发明已有技术方案和较佳实施例陈述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变化、更替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书所界定者为准。
【主权项】
1.一套工业废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格栅池、沉砂池、沉砂池、生物转盘、二沉池、消毒池、污泥处理池; 工业污水管道通入格栅池,经格栅处理后管道连接通入沉砂池,沉砂池利用自然沉降作用,去除污水中砂粒或其他比重较大的无机颗粒的构筑物; 将经沉砂池处理后的污水,管道连接顺序通入沉砂池、生物转盘、二沉池、消毒池反应处理,并将沉砂池、沉砂池、生物转盘、二沉池反应处理后的污泥排入污泥处理池进行反应处理,将消毒池反应处理后的水排放出去或者回收利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套工业废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转盘为生物处理构筑物,由水槽和可浸没于污水中的旋转盘体组成。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套工业废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消毒池采用加氯消毒,接触时间为30 ± 5min。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套工业废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转盘下侧设置有曝气管。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套工业废水处理系统,包括格栅池、沉砂池、沉砂池、生物转盘、二沉池、消毒池、污泥处理池;工业污水管道通入格栅池,经格栅处理后管道连接通入沉砂池,沉砂池利用自然沉降作用,去除污水中砂粒或其他比重较大的无机颗粒的构筑物;将经沉砂池处理后的污水,管道连接顺序通入沉砂池、生物转盘、二沉池、消毒池反应处理,并将沉砂池、沉砂池、生物转盘、二沉池反应处理后的污泥排入污泥处理池进行反应处理,将消毒池反应处理后的水排放出去或者回收利用。本发明采用生物转盘法处理工艺,由水槽和部分浸没于污水中的旋转盘体组成,盘体表面上生长的微生物膜反复地接触槽中污水和空气中的氧,使污水获得净化。
【IPC分类】C02F11/00, C02F9/14
【公开号】CN105016564
【申请号】CN201410167211
【发明人】陶春
【申请人】陶春
【公开日】2015年11月4日
【申请日】2014年4月23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