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混结构大布袋除尘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984435阅读:33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砖混结构大布袋除尘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除尘设备,尤其是涉及一种砖混结构大布袋除尘器。
背景技术
袋式除尘器是一种利用有机纤维过滤材料或无机纤维过滤材料将含尘气体中的 粉尘过滤出来的设备,可用于过滤非黏结性和非纤维性的工业粉尘,其在水泥生产过程中 的作用尤为突出。现有技术中用于水泥生产过程的袋式除尘器,主要是由钢结构组成除尘 器本体,如图1所示,其上部为净气室4-1,中部为工作室5,下部为积灰室6,工作室5内部 设置滤袋7,净气室4-1的一侧设置引风口 2,工作室5下部且位于引风口 2下方一侧设置反 吹风口 3,工作室5下部另一侧设置烟气进口 1。该结构的袋式除尘器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 在以下缺点(1)由于水泥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烟气湿度较大,且烟气中含有大量腐蚀性 气体,会对除尘器造成一定的腐蚀;(2)因除尘器本体采用钢结构,在除尘过程中烟气在引 风管道和壳体内部热损失较大,使袋式除尘器内部结露,且极易使滤袋模糊,影响了除尘效 果;(3)需人工经常清理滤袋,且滤袋最多能使用10个月,烟气管道和花板最多使用两年就 需更换,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极大浪费;(4)滤袋的横截面直径较小,且一般为IlOmm 130mm,因此对烟气的过滤面积小。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砖混 结构大布袋除尘器,其结构紧凑、设计合理且使用稳定可靠,能有效实现对烟气粉尘的过 滤,且过滤效果明显,同时制造使用成本低,无需经常维修,适用范围广。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砖混结构大布袋除尘 器,包括除尘器本体和开设在所述除尘器本体上的烟气进口、引风口和反吹风口,所述除尘 器本体通过设置在其内部的上花板和下花板将所述除尘器本体分成烟气混合室、工作室以 及积灰室,所述上花板与下花板之间部分为工作室,所述工作室内部设置有均勻安装在上 花板和下花板上的滤袋,所述烟气混合室和积灰室分别位于工作室的上端和下端,其特征 在于所述除尘器本体为砖混结构除尘器本体,所述烟气进口设置在烟气混合室顶部左侧, 所述引风口设置在工作室底部右侧,所述反吹风口设置在工作室中部且位于引风口的一 侧。上述的砖混结构大布袋除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引风口上设置有与其相连接的 引风管道,所述反吹风口上设置有与其相连接的反吹风管道,所述引风管道上设置有引风 机,所述反吹风管道上设置有反吹风机。上述的砖混结构大布袋除尘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下端与所述引风管道相连接 的净气排放管,所述净气排放管中下部设置有一出气口,所述出气口与所述反吹风管道端 部相连接。上述的砖混结构大布袋除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滤袋为圆柱状,其横截面直径为260mm 300mm。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结构紧凑、设计合理,该除尘器采用砖混结构制作,且烟气进口设置在烟气混合 室顶部左侧,引风口设置在工作室底部右侧,反吹风口设置在工作室中部且位于引风口的一侧。2、使用稳定可靠,由于该除尘器采用砖混结构制作,因此不仅有效解决了现有技 术中钢结构除尘器在工作中易结露的问题,减少了对滤袋的侵蚀作用,且能使除尘器内部 形成一个相对恒定温度和湿度的环境,保证了除尘器正常工作,同时制造使用成本低,适用 范围广。3、能有效实现对烟气粉尘的过滤,且过滤效果明显,由于该除尘器对烟气进口、 引风口、反吹风口和净气排放管进行合理布设,使烟气流向与灰尘流向一致(都是自上而 下),不仅有效防止了二次扬尘,而且降低了除尘器的工作动力。同时由于引风管道和反吹 风管道之间相通,因此,不仅使得经过滤后的具有一定温度的净气循环参与到反吹风环节 中,使附着在滤袋上的灰尘易下落至积灰室内。4、由于该除尘器采用砖混结构制作,且滤袋横截面直径较大,因此无需经常维修 更换,且维修成本较低。5、适用范围广,可有效使用至水泥、电力及冶金行业对烟尘的处理过程中。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图1为现有袋式除尘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烟气进口;2_引风口;3-反吹风口;4-1-净气室;4-2-烟气混合室;5-工作室;6-积灰室; 7_滤袋;8-引风机;9-反吹风机;10-净气排放管;Ii-I-上花板;11-2-下花板。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所示的一种砖混结构大布袋除尘器,包括除尘器本体和开设在所述除尘器 本体上的烟气进口 1、引风口 2和反吹风口 3,所述除尘器本体通过设置在其内部的上花板 11-1和下花板11-2将所述除尘器本体分成烟气混合室4-2、工作室5以及积灰室6,所述上 花板11-1与下花板11-2之间部分为工作室5,所述工作室5内部设置有均勻安装在上花板 11-1和下花板11-2上的滤袋7,所述烟气混合室4-2和积灰室6分别位于工作室5的上端 和下端,所述除尘器本体为砖混结构除尘器本体,所述烟气进口 1设置在烟气混合室4-2顶 部左侧,所述引风口 2设置在工作室5底部右侧,所述反吹风口 3设置在工作室5中部且位 于引风口 2的一侧。如图2所示,所述引风口 2上设置有与其相连接的引风管道,所述反吹风口 3上设置有与其相连接的反吹风管道,所述引风管道上设置有引风机8,所述反吹风管道上设置有 反吹风机9。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还包括下端与所述引风管道相连接的净气排放管10,所 述净气排放管10中下部设置有一出气口,所述出气口与所述反吹风管道端部相连接。该净 气排放管用于排放经工作室5过滤后的部分净气。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滤袋7为圆柱状,其横截面直径为260mm 300mm。相对现有 技术中横截面直径为IlOmm 130mm的滤袋,其过滤面积较大,过滤效果明显。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使用时烟气由烟气进口 1进入,经烟气混合室4-2后进 入工作室5,由工作室5内设置的滤袋7对烟气进行过滤,过滤后的杂质落入积灰室6,净气 经引风管道流向净气排放管10,则大部分净气从净气排放管10排出,同时由于净气排放管 10与反吹风管道端部相连接,因此,当反吹风工作时,一小部分净气经反吹风机9后又送入 工作室5,对滤袋7进行反吹清灰。在整个工作过程中,由引风机8对烟气进行抽吸,加快了 烟气的过滤速度,且由于净气排放管10与反吹风管道之间相通,使得经过滤后的具有一定 温度的净气参与到反吹风环节中。因此,不仅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烟气在引风管道和壳 体内部易结露和滤袋易模糊的问题,保证了除尘器正常工作,且避免了烟气二次扬尘,即粉 尘走向与风向一致,均自上而下。另外,由于反吹风口 3位于工作室5中部,有效发挥了引 风和反吹风的共振效能,使得附着在滤袋7上的灰尘易下落至积灰室6内,同时降低了除尘 器的工作动力。本实用新型中,由于除尘器本体采用砖混结构制作,因此,不仅有效解决了现有技 术中钢结构除尘器在工作中易结露的问题,减少了对滤袋的侵蚀作用,且具有导热慢,热损 耗小,能吸储热量,调节烟气温度的特点,即当烟气温度较低的时候,将内部存储的热释放 出来,达到调节温度的效果,使除尘器内部形成一个相对恒定温度和湿度的环境,满足了烧 成需求,保证了除尘器正常工作,同时大大降低了制作成本,其相对钢结构除尘器成本降低 约30%,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 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均仍 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一种砖混结构大布袋除尘器,包括除尘器本体和开设在所述除尘器本体上的烟气进口(1)、引风口(2)和反吹风口(3),所述除尘器本体通过设置在其内部的上花板(11 1)和下花板(11 2)将所述除尘器本体分成烟气混合室(4 2)、工作室(5)以及积灰室(6),所述上花板(11 1)与下花板(11 2)之间部分为工作室(5),所述工作室(5)内部设置有均匀安装在上花板(11 1)和下花板(11 2)上的滤袋(7),所述烟气混合室(4 2)和积灰室(6)分别位于工作室(5)的上端和下端,其特征在于所述除尘器本体为砖混结构除尘器本体,所述烟气进口(1)设置在烟气混合室(4 2)顶部左侧,所述引风口(2)设置在工作室(5)底部右侧,所述反吹风口(3)设置在工作室(5)中部且位于引风口(2)的一侧。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砖混结构大布袋除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引风口(2)上设 置有与其相连接的引风管道,所述反吹风口(3)上设置有与其相连接的反吹风管道,所述 引风管道上设置有引风机(8),所述反吹风管道上设置有反吹风机(9)。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砖混结构大布袋除尘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下端与所述引 风管道相连接的净气排放管(10),所述净气排放管(10)中下部设置有一出气口,所述出气 口与所述反吹风管道端部相连接。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砖混结构大布袋除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滤袋(7)为圆柱 状,其横截面直径为260mm 300mm。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砖混结构大布袋除尘器,包括除尘器本体和开设在除尘器本体上的烟气进口、引风口和反吹风口,除尘器本体通过设置在其内部的上花板和下花板将除尘器本体分成烟气混合室、工作室以及积灰室,上花板与下花板之间部分为工作室,工作室内部设置有均匀安装在上花板和下花板上的滤袋,烟气混合室和积灰室分别位于工作室的上端和下端,除尘器本体为砖混结构除尘器本体,烟气进口设置在烟气混合室顶部左侧,引风口设置在工作室底部右侧,反吹风口设置在工作室中部且位于引风口的一侧。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设计合理且使用稳定可靠,能有效实现对烟气粉尘的过滤,且过滤效果明显,同时制造使用成本低,无需经常维修,适用范围广。
文档编号B01D46/04GK201711053SQ20102025400
公开日2011年1月19日 申请日期2010年7月8日 优先权日2010年7月8日
发明者彭世明 申请人:彭世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