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水路切换器活接旋柄装置的净水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74853阅读:327来源:国知局

在先申请名称:设置水路切换器活接旋转轴装置的净水机

在先申请号:201610087371.7

本发明与水处理行业有关,具体涉及到饮用水的深度过滤、净化方面。



背景技术:

目前,净水器在国内使用已比较普及。在使用水时,采用净水器对水中及输水管路引起杂质等进行深度过滤,较好地保护了使用者的健康。中国专利申请200910226508.2、200910224481.3、200910246024.4、200910224652.2、200910215159.4、201410212532.1都公开了对净水器所有滤芯都进行反冲清洗的相关技术方案使得净水器性能得到显著的提升。然而,对于净水机而言,水路切换器受过滤通道中连接管路的牵制设置十分困难:需要将水路切换器的操作手柄设置在机器的外表面如机座的上表面或侧立面上以便于操作,但水路切换器的管路连接结构却有许多弊端:对于软管连接模式,过水软管连接麻烦效率低且需要较大的装配空间,对于设置多滤胆的机型很难有足够的装配空间。对于采用水路切换器与刚性管路的密封连接结构模式,当水路切换器的操作手柄设置在机座的侧立面时,水路切换器底面呈圆形布设的各刚性管路接口,与处于机座上表面或底面的各对应刚性过水管路接口的都需要转角连接非常困难。当水路切换器的操作手柄设置在机座的上表面时,水路切换器也设置在机座的上表面上并且位于滤胆的上方构成悬挂滤胆的“悬挂机型”,导致更换滤胆困难;在滤胆的下方设置过滤通道管路接口构成上置滤胆的“座式机型”,同样会占用一定的空间影响向上提取、更换滤胆,并且需要一组跨越滤胆放置空间的过渡管路,将水路切换器底面呈圆形布设的各刚性管路接口与滤胆的下方设置过滤通道管路接口密封连接。而且由于过渡管路竖直布设且水位高于设置在机座底面的过水通道,在机器运行过程中,处于竖直过渡管路中的存水会长期得不到排放而成为“死水”。上述缺陷及不足致严重影响了在净水器中配置水路切换器,导致净水器的性能长期得不到改善和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简单实用的设置水路切换器活接旋柄装置的净水器,以克服上述缺陷及不足。

一种设置水路切换器活接旋柄装置的净水器,包括滤胆及滤胆紧固装置、串接多个滤胆的过水管路并连接机座进、出水口构成过滤通道,该滤胆或是具有封闭滤壳的滤胆或是具有带筒盖的开放式滤筒的滤胆;该滤胆紧固装置或是螺纹连接结构,或是旋卡连接结构;各滤胆通过滤胆紧固装置连接固定在放置各滤胆的机座底面上,并且各滤胆的水口与机座底面设置的过滤通道相应处的对接水口密封连接;连接在过滤通道中的水路切换器也设置在机座底面上,大 仓盖或为移盖结构或为翻盖结构,并通过大盖紧固装置与放置各滤胆的机座上端口上、下连接配合构成滤胆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操作手柄的活接旋柄装置;该活接旋转轴装置或是横向活接旋柄装置或是纵向活接旋柄装置或是螺钉锁定的活接旋转轴装置;该活接旋转轴装置置于大仓盖上,通过大仓盖的轴孔与固定在机座底面上水路切换器的旋转轴或直接或通过竖直的过渡轴件连接并旋转联动。

活接旋转轴装置是横向活接旋柄装置,所述的过渡轴件的上端设置带弹性臂的卡舌;该横向活接旋柄装置下端面设置非圆形上凹结构,并在非圆形上凹结构的侧壁上设置对应带弹性臂的卡舌的卡扣,以及在卡扣的外侧设置按钮;该横向活接旋柄装置由上向下与旋转轴或过渡轴件顶端带弹性臂的卡舌插接配合,将带弹性臂的卡舌卡入上凹结构侧壁上的卡扣内(即卡接配合)构成对横向活接旋柄装置的锁位;通过按钮向内移动将带弹性臂的卡舌移出与卡扣的卡接配合,横向活接旋柄装置与旋转轴或过渡轴件轴向分离。

所述活接旋转轴装置是设置带轴向限位通孔结构的操作手柄、支撑筒壁、非圆形上凹插头的纵向活接旋柄装置;所述的旋转轴或过渡轴件的顶端设置非圆形上凸结构,与纵向活接旋柄装置的非圆形上凹插头轴向插接配合;纵向活接旋柄装置的支撑筒壁内侧设置有一组下端带凸舌并向内倾斜的摆动臂构成活动卡舌机构;该摆动臂的活动范围受支撑筒壁的限制;带轴向限位通孔结构的操作手柄与支撑筒壁上部连接构成一体;设置径向凸沿的按钮通过弹簧置于支撑筒壁的弹簧托架上,并与操作手柄上的轴向限位通孔结构接触配合;当非圆形凹状插头与非圆形上凸结构轴向插接配合后,摆动臂的卡舌与非圆形上凸结构顶端设置的卡扣卡接配合构成对纵向活接旋柄装置的锁位;通过按钮向下移动,径向凸沿将活动卡舌机构下伸的摆动臂向外移动带动卡舌移出与卡扣的卡接配合,纵向活接旋柄装置与旋转轴或过渡轴件轴向分离。

就采用纵向活接旋柄装置的模式而言,所述摆动臂的摆动模式既可以为杠杆式摆动臂模式,也可以为钟摆式摆动臂模式,其中:

所述摆动臂的摆动模式为杠杆式摆动臂模式时;所述摆动臂直接置于支撑筒壁内壁设置的限位竖槽中;并通过另外设置的支撑结构对应按钮上的径向凸沿:使摆动臂沿径向摆动的支撑结构或置于摆动臂上,或置于支撑筒壁内壁上;当径向凸沿触及操作手柄的轴向限位通孔结构时,摆动臂下端的卡舌与卡槽卡接配合构成对纵向活接旋柄装置的锁位;当径向凸沿向下移动至对应支撑结构的位置时,摆动臂下端的卡舌与卡槽处于半分离状态;当径向凸沿触及下行挡块时,摆动臂下端的卡舌退出与卡槽的卡接配合。

所述摆动臂的摆动模式为钟摆式摆动臂模式时;所述摆动臂为弹性摆动臂,或直接置于支撑筒壁内壁设置的限位竖槽中,或通过各弹性摆动臂上端相互连接构成的环形结构,置于支撑筒壁内壁设置的轴向限位凸台上构成悬空臂;当按钮受外力作用向下移动时,径向凸沿迫使各弹性摆动臂的受力处沿径向产生 弹性变形,带动下端的卡舌向外移动并退出与卡槽的卡接配合。

当采用纵向活接旋柄装置时,水路切换器转动盘联动的旋转轴或旋转轴连接的过渡轴件顶部设置非圆形上凸结构,还设置卡槽结构;均布的卡槽结构置于非圆形上凸结构的顶端并且具有相同的轴线。

第一种纵向活接旋柄装置的结构是:包括设置非圆形凹状插头和弹簧托架的h型支撑筒壁及操作手柄、摆动臂、设置径向凸沿和弹簧的按钮,以及设置轴向限位通孔结构的盖板;操作手柄与内置摆动臂的h型支撑筒壁构成组合体,盖板与操作手柄上部或以螺纹结构连接或以旋卡结构连接,或以紧固标准件结构连接配合构成一体;按钮通过弹簧置于h型支撑筒壁的弹簧托架上,并与操作手柄的轴向限位通孔结构接触配合。

第二种纵向活接旋柄装置的结构是:包括设置非圆形凹状插头和弹簧托架的h型支撑筒壁、摆动臂、设置径向凸沿和弹簧的按钮,以及设置轴向限位通孔结构的操作手柄;该操作手柄与内置摆动臂的h型支撑筒壁上部连接配合构成一体;按钮通过弹簧置于h型支撑筒壁的弹簧托架上,并与操作手柄的轴向限位通孔结构接触配合。

第三种纵向活接旋柄装置的结构是:包括径向凸沿和弹簧的按钮、摆动臂、弹簧托架、设置轴向限位通孔结构的操作手柄及设置非圆形凹状插头的支撑筒壁;操作手柄与内置摆动臂的h型支撑筒壁构成组合体;弹簧托架与内置摆动臂的支撑筒壁连接配合构成一体;按钮通过弹簧置于弹簧托架上,并与操作手柄的轴向限位通孔结构接触配合。

所述的大仓盖设置只限定旋转轴或过渡轴件轴向移动(不限定旋转轴或过渡轴件转动)的轴向限位机构;滤胆仓的大仓盖限定旋转轴或过渡轴件轴向上移;轴向限位机构的横向插件径向内移,或插入旋转轴的径向凹凸处或插入过渡轴件的径向凹凸处限定旋转轴或过渡轴件轴向下移;轴向限位机构的横向插件径向外移,移出旋转轴或过渡轴件的径向凹凸处,退出大仓盖或与旋转轴或与过渡轴件的轴向连接配合限定。

所述的过渡轴件外侧设置管状支架;该管状支架的下端或与机座连接固定,或与水路切换器的上盖连接固定,其上端与大仓盖连接配合;所述的过渡轴件置于该管状支架内。

还包括卡位架和设置弹簧、滚珠且端口朝上的盲孔机构;围绕旋转轴或过渡轴件设置的盲孔机构或与机座或与所述的管状支架上端连接构成一体;所述的旋转轴或过渡轴件上端设置连接结构与卡位架连接配合并旋转联动且限定卡位架上移;该卡位架的下端面设置与水路切换器切换位置相应的凹坑并与盲孔机构的滚珠对应;而且旋转轴或过渡轴件均与外围的盲孔机构保持轴向配合间距;活接旋柄装置或通过旋转轴或通过过渡轴件及旋转轴,带动水路切换器的转动盘转动,与固定盘错开一个切换位置,卡位架随旋转轴或过渡轴件转动相应错开一个凹坑并由置于弹簧上端的滚珠重新卡位。

所述滤胆仓的大仓盖限定旋转轴或过渡轴件轴向上移;所述的大仓盖还设置或限定盲孔机构或限定管状支架轴向移动的轴向限位机构;轴向限位机构的横向插件径向内移,或插入盲孔机构的径向凹凸处构成大仓盖与盲孔机构轴向限位机构,或插入管状支架的径向凹凸处构成大仓盖与管状支架轴向限位机构;轴向限位机构的横向插件径向外移,移出盲孔机构或管状支架的径向凹凸处,退出大仓盖与盲孔机构或管状支架的轴向连接配合限定。

还包括水路切换器的切换位置提示电路板和双触点弹簧触片;该切换位置提示电路板置于大仓盖轴孔周围并设置对应水路切换器各切换位置的电路连接触点;置于活接旋柄装置下端面上的双触点弹簧触片触及连通切换位置提示电路板上的两电路触点,并随活接旋柄装置转动在切换位置提示电路板的各电路触点之间进行切换连接导通相应的切换位置提示电路。

所述的机座设置放置滤胆的u形滤胆腔并与大仓盖连接配合构成滤胆仓;u形滤胆腔的底部设置过滤通道,并且将其连接的水路切换器固定在u形滤胆腔底部。

所述的u形滤胆腔体是u形集水腔体;该u形集水腔体与过滤通道对接水口对应并置于多个滤胆的外侧且与大仓盖连接一体构成支撑滤胆的滤胆仓和集水式支撑壳体;该u形集水腔体至少是单一对应滤胆水口的u形集水腔体,或是对应滤胆水口并且连通过滤通道的u形集水腔体,或是对应滤胆水口并且连通反渗透膜或纳滤膜滤胆设置单向回水阀装置的排浓水回水管路三者之一的集水腔体,其中,对于单一对应滤胆水口的u形集水腔体,通过移开滤胆水口与过滤通道对接水口的密封对接,汇集过滤通道对接水口脱开后的泄水;对于对应滤胆水口并且连通过滤通道的u形集水腔体,在汇集过滤通道对接水口脱开后泄水的基础上,将泄水由过滤通道排出;对于对应滤胆水口并且连通反渗透膜或纳滤膜滤胆的排浓水回水管路的u形集水腔体,所述的滤胆中包括设置排浓水口及流量控制装置的反渗透膜或纳滤膜滤胆,并在该滤胆进水管路中连接增压泵;u形集水腔体通过流量控制装置连通反渗透膜或纳滤膜滤胆的排浓水口;串接在排浓水回水管路中的单向回水阀装置,或是回水逆止阀或是与设置的过滤通道进水电控阀联动的回水电控阀;排浓水回水管路的进水端连接u形集水腔体,其出水端连通处于增压泵前的过滤通道构成回水循环系统。

所述的过渡轴件设置带带弹性臂的卡舌的联接头,以及非圆形插接结构;该联接头的下部通过非圆形插接结构与过渡轴件轴向插接配合。

本发明与现有净水器相比具有以下优点:机器结构简单;活接旋柄装置设置在机座的上表面,水路切换器设置在放置滤胆的机座腔体底面上,既满足水路切换器操作简便,又满足水路切换器的下端面各受控水口与机器过滤通道中各过水管路接口上、下密封连接简便、机器装配质量稳定、效率高且拆装简便快捷,以及小型化的要求;滤胆提取更换方便且不会出现更换滤胆过程中过滤 通道中的水溢出机外污染环境的情况。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发明采用水路切换器、管状支架、过渡轴件及带弹性臂的卡舌、设置卡扣和按钮的横向活接旋柄装置,以及设置横向插件和轴孔的大仓盖之间相互连接配合装置的示意图。

附图2是本发明采用设置非圆形上凹插头和卡舌的纵向活接旋柄装置与设置非圆形上凸结构及卡扣的旋转轴插接配合,并以卡接配合锁位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案相关技术方案是在在先申请案的基础上提出的。为使前、后相关技术方案(涉及实施例2)的表述统一便于理解,将在先申请案中的“弹性卡舌”、“活接旋转轴装置”分别改为“带弹性臂的卡舌”、“活接旋柄装置”。前、后两种表述在本案中的含义相同。

实施例1。机器包括滤胆及滤胆紧固装置、串接多个滤胆的过水管路并连接机座进、出水口构成过滤通道,该滤胆或是具有封闭滤壳的滤胆或是具有带筒盖的开放式滤筒的滤胆;该滤胆紧固装置或是螺纹连接结构,或是旋卡连接结构,或是压板连接结构,或是紧固标准件连接结构;各滤胆通过滤胆紧固装置连接固定在放置各滤胆的机座底面上,并且各滤胆的水口与机座底面设置的过滤通道相应处的对接水口密封连接;连接在过滤通道中的水路切换器1也设置在机座底面上并通过螺钉与螺母嵌件1a的连接配合固定在机座底面上。水路切换器1下端面设置的各水口1b各自连通机座底面设置的过滤通道的相应处管路接口。大仓盖或为移盖结构或为翻盖结构,并通过大盖紧固装置与放置各滤胆的机座上端口上、下连接配合构成滤胆仓。机器还包括活接旋柄装置;该活接旋柄装置18是螺钉锁定的活接旋柄装置。该活接旋柄装置置于大仓盖12上,通过大仓盖12的轴孔与固定在机座底面上水路切换器1的旋转轴6或直接或通过竖直的过渡轴件9连接并旋转联动。

水路切换器的上盖4与壳体之间或以螺纹5连接,或以紧固标准件连接,并以密封件4a密封间隙。水路切换器的旋转轴6上部呈非圆形截面。过渡轴件9下端或与水路切换器的旋转轴6上部插接,或与水路切换器的旋转轴6上部以常规标准件连接。过渡轴件9的上端与活接旋柄装置连接配合并以螺钉锁定。脱开螺钉将活接旋柄装置与过渡轴件9轴向分离,然后开启大仓盖12。

实施例2。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的活接旋柄装置采用横向活接旋柄装置18a;所述的旋转轴或过渡轴件9的上端设置带弹性臂的卡舌16a。横向活接旋柄装置18a下端面设置非圆形上凹结构,并在非圆形上凹结构的侧壁上设置对应带弹性臂的卡舌16a的卡扣,以及在卡扣的外侧设置按钮15,横向活接旋柄装置18a由上向下与过渡轴件9的带弹性臂的卡舌16a插接配合,将带弹 性臂的卡舌16a卡入上凹结构侧壁上的卡扣内构成对横向活接旋柄装置18a的锁位;通过按钮15向内移动将带弹性臂的卡舌16a移出与卡扣的卡接配合,致使横向活接旋柄装置18a上提过程中与旋转轴6或过渡轴件9轴向分离,然后开启大仓盖12。

实施例3。附图2中,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活接旋柄装置是设置带轴向限位通孔结构18c的操作手柄、支撑筒壁21、非圆形上凹插头21c的纵向活接旋柄装置18b;所述的过渡轴件9的上端设置非圆形上凸结构16c,与纵向活接旋柄装置18b的非圆形上凹插头21c轴向插接配合;纵向活接旋柄装置18b或通过过渡轴件9或直接与水路切换器转动盘联动的旋转轴上、下插接配合并旋转联动。纵向活接旋柄装置18b的支撑筒壁21内侧设置有一组下端带凸舌16a并向内倾斜的摆动臂16d构成活动卡舌机构;该摆动臂16d的活动范围受支撑筒壁21的限制;带轴向限位通孔结构18c的操作手柄与支撑筒壁21上部连接构成一体;设置径向凸沿15a的按钮15通过弹簧10a置于支撑筒壁21的弹簧托架21a上,并与操作手柄上的轴向限位通孔结构18c接触配合;当凹状插头21c与非圆形上凸结构16c轴向插接配合后,摆动臂16d的卡舌16a与非圆形上凸结构16c顶端设置的卡扣16b卡接配合构成对纵向活接旋柄装置18b的锁位;通过按钮15向下移动,径向凸沿15a将活动卡舌机构下伸的摆动臂16d向外移动带动卡舌16a移出与卡扣16b的卡接配合,纵向活接旋柄装置18b与旋转轴6或过渡轴件9轴向分离。

实施例3中所涉及的过渡轴件9下端连接水路切换器的旋转轴;作为旋转轴的过渡轴件9上端设置非圆形上凸结构16c,还包括卡扣16b;均布的卡扣16b置于非圆形上凸结构16b的顶端并且具有相同的轴线。

就采用纵向活接旋柄装置18b的模式而言,所述摆动臂的摆动模式既可以为杠杆式摆动臂模式,也可以为钟摆式摆动臂模式,其中: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摆动臂的摆动模式可以采用杠杆式摆动臂模式:所述摆动臂16d直接置于支撑筒壁21内壁设置的限位竖槽(未标出)中;并通过另外设置的支撑结构(未标出)对应按钮15的径向凸沿15a:使摆动臂16d沿径向摆动的支撑结构或置于摆动臂16d上,或置于支撑筒壁21内壁上;当径向凸沿15a触及操作手柄的轴向限位通孔结构18c时,摆动臂16d下端的卡舌16a与卡扣16b卡接配合构成对纵向活接旋柄装置18b的锁位;当径向凸沿15a触及下行挡块21b时,摆动臂16d下端的卡舌16a退出与卡扣16b的卡接配合。设置限位竖槽的作用在于使摆动臂16d始终保持竖直状态并且只能沿径向活动。当支撑结构置于摆动臂16d上时,摆动臂16d的上、下两段连接处的拐角处构成带“钝角”的支撑结构。同理,在保持位于支撑结构上、下两侧的摆动臂16d的“跷跷板”结构前提下,将当支撑结构置于支撑筒壁21内壁上时,该支撑结构置既可以为一凸起结构,也可以为一架在限位竖槽上的摆轴结构。

对于采用杠杆式摆动臂模式的纵向活接旋柄装置18b,当需要将纵向活接 旋柄装置18b与水路切换器旋转轴或过渡轴件9插接配合并锁位时,需要按下按钮15使摆动臂16d下端的卡舌16a沿径向向外移动,以便于水路切换器旋转轴或过渡轴件9与纵向活接旋柄装置18b完全插接,然后松开按钮使其复位,并完成对活接旋柄装置的锁位。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例中,所述摆动臂的摆动模式还可以为钟摆式摆动臂模式:所述摆动臂16d为弹性摆动臂,或直接置于支撑筒壁21内壁设置的限位竖槽中,或通过各弹性摆动臂16d上端相互连接构成的环形结构16e,置于支撑筒壁21内壁设置的轴向限位凸台上构成悬空臂。钟摆式摆动臂的上端保持相对固定,当按钮15受外力作用向下移动时,径向凸沿15a迫使各弹性摆动臂相应处沿径向产生弹性变形,带动下端的卡舌16a向外移动并退出与卡扣16b的卡接配合。

当一组弹性摆动臂的上端连接成环形结构16e后,将该环形结构16e置于支撑筒壁21内壁设置的轴向限位凸台上构成悬空臂,使得各弹性摆动臂处于悬空状态从而更有利于径向凸沿15a轴向移动控制。

对于采用钟摆式摆动臂模式的纵向活接旋柄装置18b,当需要将纵向活接旋柄装置18b与水路切换器旋转轴或过渡轴件9插接配合并锁位时,只需将纵向活接旋柄装置18b的非圆形凹状插头21c对准水路切换器旋转轴或过渡轴件9的非圆形上凸结构16c直接下压插接,弹性摆动臂下端的卡舌16a受非圆形上凸结构16c顶端的卡扣16b挤压作用沿径向向外移动,待水路切换器旋转轴或过渡轴件9完全与纵向活接旋柄装置18b插接配合时,又自动恢复锁位位置状态,完成了对纵向活接旋柄装置18b的锁位。

本案中,优选钟摆式摆动臂,并且将一组弹性摆动臂的上端连接成环形结构16e的结构模式。

当采用纵向活接旋柄装置18b时,水路切换器的旋转轴或过渡轴件9顶部设置非圆形上凸结构16c,还设置卡扣16b结构;均布的卡扣16b结构置于非圆形上凸结构16c的顶端并且具有相同的轴线。

第一种纵向活接旋柄装置的结构是:包括设置非圆形凹状插头21c和弹簧托架21a的h型支撑筒壁21及操作手柄、摆动臂16d、设置径向凸沿15a和弹簧10a的按钮15,以及设置轴向限位通孔结构18c的盖板;操作手柄与内置摆动臂16d的h型支撑筒壁21构成组合体,盖板与操作手柄上部或以螺纹结构连接或以旋卡结构连接,或以紧固标准件结构连接配合构成一体;按钮15通过弹簧10a置于h型支撑筒壁21的弹簧托架21a上,并与操作手柄的轴向限位通孔结构18c接触配合。

第二种纵向活接旋柄装置的结构是:包括设置非圆形凹状插头和弹簧托架21a的h型支撑筒壁21、摆动臂16d、设置径向凸沿15a和弹簧10a的按钮15,以及设置轴向限位通孔结构18c的操作手柄;该操作手柄与内置摆动臂16d的h型支撑筒壁21上部连接配合构成一体;按钮15通过弹簧10a置于h型支撑 筒壁21的弹簧托架21a上,并与操作手柄的轴向限位通孔结构18c接触配合。

该h型支撑筒壁是指“具有h形纵截面外轮廓的支撑筒壁”。操作手柄与h型支撑筒壁之间或通过热熔或通过超声或通过粘接或通过常规紧固标准件连接固定成一体。通常,操作手柄与h型支撑筒壁上部的连接结构采用非圆形结构。

第三种纵向活接旋柄装置的结构是:包括径向凸沿15a和弹簧10a的按钮15、摆动臂16d、弹簧托架21a、设置轴向限位通孔结构18c的操作手柄及设置非圆形凹状插头21c的支撑筒壁21;操作手柄与内置摆动臂16d的h型支撑筒壁21构成组合体;弹簧托架21a与内置摆动臂16d的支撑筒壁21连接配合构成一体;按钮15通过弹簧10a置于弹簧托架21a上,并与操作手柄的轴向限位通孔结构18c接触配合。

通常,弹簧托架21a与支撑筒壁21之间的连接在上述四种模式中优选通过常规紧固标准件如螺钉或径向销连接固定为一体的模式。

本实施例中所涉及的“同轴线”,表示“非圆形上凸结构”具有设置“非圆形上凸结构”部件的旋转轴线,并且与其插接配合的另一部件具有相同的旋转轴线(下同)。当纵向活接旋柄装置18b的凹状插头21c与水路切换器旋转轴或过渡轴件9顶端的非圆形上凸结构16c插接配合时,纵向活接旋柄装置18b与旋转轴或过渡轴件9同轴线。

实施例3中所涉及的卡扣16b与均布的卡舌16a对应。摆动臂16d既可以采用对称设置的双臂模式,也可以采用均布的三臂模式或四臂模式。在支撑筒壁21内侧有足够空间前提下,摆动臂16d的设置数量对本案的各实施例不构成影响;本案中优选环形卡槽结构模式。本案中摆动臂16d优选均布的三臂模式。

需要明确的是,本案中所述的“非圆形上凸结构16c”是指与活接旋柄装置18插接配合的转动部件(如水路切换器的旋转轴或过渡轴件9)顶端设置具备“轴向插接旋转联动”的结构;同理,活接旋柄装置18上设置的“非圆形上凹结构21c”也具备“轴向插接旋转联动”的结构。

实施例4。在实施例1、2、3的基础上,所述的大仓盖12设置只限定过渡轴件9轴向移动(不限定过渡轴件9转动)的轴向限位机构;轴向限位机构的横向插件19横向内移,插入过渡轴件9的径向凹凸处限定过渡轴件9轴向下移(即通过过渡轴件9限定大仓盖向上开启)。卸下活接旋柄装置18,再将轴向限位机构的横向插件横向外移,移出过渡轴件9的径向凹凸处,退出过渡轴件9与大仓盖12轴向连接配合限定。此后便可以开启大仓盖。

同理,作为实施例4的另一种模式,当水路切换器直接以旋转轴与活接旋柄装置连接配合时,以旋转轴6替过渡轴件9,旋转轴6与大仓盖12轴向之间通过轴向限位机构连接配合的限定关系同样成立,此处不再展开说明。

实施例5。在实施例1、2、3、4的基础上,所述的过渡轴件9外侧设置管状支架7;该管状支架7的下端或与机座连接固定,或与水路切换器的上盖4连接固定,其上端与大仓盖连接配合;所述的过渡轴件9置于该管状支架7内。 鉴于水路切换器固定在机座上,因此管状支架7最终固定在机座上。

实施例6。在实施例1、2、3、4、5的基础上,产生实施例6的第一种模式,涉及活接旋柄装置18通过配置管状支架7的过渡轴件9及旋转轴6操控水路切换器方案:机器还包括卡位架13和设置弹簧10a、滚珠10b且端口朝上的盲孔机构10;围绕过渡轴件9设置的盲孔机构10与所述的管状支架7上端连接构成一体,并通过水路切换器固定在机座上。所述的过渡轴件9上端设置连接结构与卡位架13连接配合并旋转联动且限定卡位架13上移;该卡位架13的下端面设置与水路切换器切换位置相应的凹坑11并与盲孔机构10的滚珠10b对应;而且过渡轴件9与盲孔机构10保持轴向配合间距;活接旋柄装置通过过渡轴件9及水路切换器的旋转轴6,带动水路切换器的转动盘3转动,与固定盘2错开一个切换位置,卡位架13随过渡轴件9转动相应错开一个凹坑11并由置于弹簧上端的滚珠10b重新置于新的切换凹坑11内卡位。

作为实施例6的第二种模式,涉及活接旋柄装置18直接通过旋转轴6操控水路切换器方案:机器还包括卡位架13和设置弹簧10a、滚珠10b且端口朝上的盲孔机构10;围绕旋转轴设置的盲孔机构10直接与机座连接构成一体,并且对内侧的旋转轴6起到轴座支撑作用,在保持旋转轴6与大仓盖12轴向连接配合的同时,简化了相关结构而且不存在“死水”现象。所述的旋转轴6上端设置连接结构与卡位架13连接配合并旋转联动且限定卡位架13上移;该卡位架13的下端面设置与水路切换器切换位置相应的凹坑11并与盲孔机构10的滚珠10b对应;而且旋转轴6与盲孔机构10保持轴向配合间距;活接旋柄装置18通过旋转轴6带动水路切换器的转动盘3转动,与固定盘2错开一个切换位置,卡位架13随旋转轴6转动相应错开一个凹坑11,并由置于弹簧上端的滚珠10b重新置于新的切换凹坑11内卡位。

作为实施例6的第三种模式,由实施例6的前两种模式折中派生第三种模式,涉及活接旋柄装置18通过过渡轴件9及旋转轴6操控水路切换器方案:机器还包括卡位架13和设置弹簧10a、滚珠10b且端口朝上的盲孔机构10;围绕过渡轴件9轴设置的盲孔机构10直接与机座连接构成一体,并且对内侧的过渡轴件9起到轴座支撑作用,在保持过渡轴件9与大仓盖12轴向连接配合的同时,简化了相关结构而且不存在“死水”现象。所述的过渡轴件9上端设置连接结构与卡位架13连接配合并旋转联动且限定卡位架13上移;该卡位架13的下端面设置与水路切换器切换位置相应的凹坑11并与盲孔机构10的滚珠10b对应;而且过渡轴件9与盲孔机构10保持轴向配合间距;活接旋柄装置18通过过渡轴件9及旋转轴6带动水路切换器的转动盘3转动,与固定盘2错开一个切换位置,卡位架13随旋转轴6转动相应错开一个凹坑11,并由置于弹簧上端的滚珠10b重新置于新的切换凹坑11内卡位。本实施例中,按盲孔机构10的连接固定模式划分,将第三种模式也视为是第二种模式中的特例。

实施例7。在实施例6的基础上,所述滤胆仓的大仓盖12限定过渡轴件9轴向上移;所述的大仓盖12还设置限定管状支架7轴向移动的轴向限位机构;轴向限位机构的横向插件径向内移,插入管状支架7的径向凹凸处构成大仓盖12与管状支架7的轴向限位机构。轴向限位机构的横向插件径向外移,移出管状支架7的径向凹凸处,退出大仓盖12与管状支架7的轴向连接配合限定。围绕过渡轴件9设置的盲孔机构10与管状支架7上端连接构成一体,因此,轴向限位机构的横向插件径向插入盲孔机构10另设的径向凹凸处,也被视为是插入管状支架7设置的径向凹凸处。

所述的过渡轴件9外侧设置管状支架7;该管状支架7的下端与水路切换器的上盖4或以螺纹连接,或以紧固标准件连接。该管状支架7的上端与大仓盖12连接配合;所述的过渡轴件9置于该管状支架7内。该管状支架7支撑大仓盖12。卸下活接旋柄装置18,轴向限位机构的横向插件19横向外移,移出管状支架7的径向凹凸处,退出大仓盖12与管状支架7轴向连接配合限定。此后便可以开启大仓盖12。

作为实施例7的另一种模式,所述滤胆仓的大仓盖12限定旋转轴6或过渡轴件9轴向上移;围绕旋转轴6或过渡轴件9设置的盲孔机构10与机座直接连接固定。所述的大仓盖12还设置限定盲孔机构10轴向移动的轴向限位机构;轴向限位机构的横向插件径向内移,插入盲孔机构10的径向凹凸处构成大仓盖12与盲孔机构10的轴向限位机构;轴向限位机构的横向插件19径向外移,移出盲孔机构10的径向凹凸处,退出大仓盖12与盲孔机构10的轴向连接配合限定。

实施例8。在实施例1-7的基础上,还包括水路切换器的切换位置提示电路板14和双触点弹簧触片17;该切换位置提示电路板14置于大仓盖12轴孔周围并设置对应水路切换器各切换位置的电路连接触点;置于活接旋柄装置18下端面上的双触点弹簧触片17触及连通切换位置提示电路板14上的两电路触点,并随活接旋柄装置18转动在切换位置提示电路板14的各电路触点之间进行切换连接导通相应的切换位置提示电路,导通相应的水路切换器切换位置提示电路。例如,在环形的切换位置提示电路板14的内侧设置环形的公共触点,对应的外侧设置等距的分段圆弧触点对应各切换位置的各电路触点。置于活接旋柄装置18下端面上的双触点弹簧触片17随活接旋柄装置18转动同时触及内、外环上的各电路触点之间进行切换连接导通相应的切换位置提示电路。

实施例9。在实施例8的基础上,所述的机座设置放置滤胆的u形滤胆腔并与大仓盖12连接配合构成滤胆仓;u形滤胆腔的底部设置过滤通道,并且将其连接的水路切换器固定在u形滤胆腔底部。

实施例10。附图1示出实施例10的结构示意图。在实施例1、2、4-8的基础上,所述的u形滤胆腔体(未标出)是u形集水腔体;该u形集水腔体与 过滤通道对接水口对应并置于多个滤胆的外侧且与大仓盖连接一体构成滤胆仓和集水式支撑壳体;该u形集水腔体至少或是单一对应滤胆水口的u形集水腔体,或是对应滤胆水口并且连通过滤通道的u形集水腔体,或是对应滤胆水口并且连通反渗透膜或纳滤膜滤胆设置单向回水阀装置的排浓水回水管路三者之一的集水腔体,其中,对于单一对应滤胆水口的u形集水腔体,通过移开滤胆水口与过滤通道对接水口的密封对接,汇集过滤通道对接水口脱开后的泄水;对于对应滤胆水口并且连通过滤通道的u形集水腔体,在汇集过滤通道对接水口脱开后泄水的基础上,将泄水由过滤通道排出;对于对应滤胆水口并且连通反渗透膜或纳滤膜滤胆的排浓水回水管路的u形集水腔体,所述的滤胆中包括设置排浓水口及流量控制装置的反渗透膜或纳滤膜滤胆,并在该滤胆进水管路中连接增压泵;u形集水腔体通过流量控制装置连通反渗透膜或纳滤膜滤胆的排浓水口;串接在排浓水回水管路中的单向回水阀装置,或是回水逆止阀或是与设置的过滤通道进水电控阀联动的回水电控阀;排浓水回水管路的进水端连接u形集水腔体,其出水端连通处于增压泵前的过滤通道构成回水循环系统。所述的管状支架7通过设置的密封件7a与u形集水腔体之间隔开,避免u形集水腔体内的水进入管状支架7与过渡轴件9之间,而在u形集水腔体内的水流动过程中难以流动成为“死水”。当活接旋柄装置18直接通过旋转轴6操控水路切换器时,水路切换器的密封件隔离u形集水腔体,因此不存在“死水”现象。

当活接旋柄装置过渡轴件9及旋转轴6操控水路切换器时,所述的过渡轴件外侧设置管状支架;该管状支架的下端与水路切换器的上盖连接固定。除了螺纹连接和标准件连接外,还可以采用管状支架7与水路切换器上盖轴向插接配合,并以螺纹紧固套8将两者紧固构成一体的连接结构。在此基础上,管状支架7与水路切换器上盖4还可以通过设置的插槽轴向插接配合从而增加插接稳定性。

过渡轴件9的上端设置多边形凸台结构9b。卡位架13为环形结构,其内侧设置与或过渡轴件9的上端多边形凸台结构9b对应的多边形结构,其下端面设置与水路切换器切换位置相应的凹坑11并与盲孔机构10的滚珠10b对应。卡位架13从过渡轴件9下端套入,与过渡轴件9上端的多边形凸台结构插接配合并旋转联动且被多边形凸台结构限定不能上移。

大仓盖12设置横向滑槽20,并将横向插件19置于该横向滑槽20内。并沿横向滑槽20横向往复移动构成轴向限位机构。横向插件19的前端或前突插入管状支架7的径向凹凸处,构成管状支架7与大仓盖12轴向联动机构,或后移退入横向滑槽20内,不再插入管状支架7的径向凹凸处,退出过渡轴件9与大仓盖12轴向连接配合限定。

作为实施例9的另一种模式,还可以以旋转轴6取代过渡轴件9以简化相 关结构。旋转轴6的上端设置多边形凸台结构9b。卡位架13为环形结构,其内侧设置与旋转轴6的上端多边形凸台结构9b对应的多边形结构,其下端面设置与水路切换器切换位置相应的凹坑11并与盲孔机构10的滚珠10b对应。卡位架13从旋转轴6下端套入并与旋转轴6上端的多边形凸台结构插接配合并旋转联动且被多边形凸台结构限定不能上移。

大仓盖12设置横向滑槽20,并将横向插件19置于该横向滑槽20内。并沿横向滑槽20横向往复移动构成轴向限位机构。横向插件19的前端前突插入旋转轴6设置的径向凹凸结构处,构成旋转轴6与大仓盖12轴向限位(联动)机构;横向插件19的前端后移退入横向滑槽20内,不再插入旋转轴6的径向凹凸结构处,退出旋转轴6与大仓盖12轴向连接配合限定。

实施例11。实施例11是最优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1-10的基础上,以附图2中所示的纵向活接旋柄装置18b与水路切换器旋转轴6或过渡轴件9插接配合的模式,取代附图1中所示的横向活接旋柄装置18a与水路切换器旋转轴6或过渡轴件9插接配合的模式。

在此基础上,在配置的多个封闭滤胆(可以包括由滤筒腔体与腔盖旋接组合并内置滤胆构成的装配式封闭滤胆)的机器结构中,只是在特定需要对纵向活接旋柄装置18b进行锁位的水路切换器旋转轴或过渡轴件9上设置非圆形上凸结构16c和卡扣16b结构,其他无锁位要求的转动部件如封闭滤胆的封闭壳体上端面上,或装配式封闭滤胆的腔盖上端面上只设置非圆形上凸结构16c。标注水路切换器的相关切换位置标记的纵向活接旋柄装置18b只是在与水路切换器的旋转轴或过渡轴件9顶部插接配合时被锁位。纵向活接旋柄装置18b与封闭滤胆的封闭壳体或装配式封闭滤胆的腔盖之间只有轴向插接并旋转联动的配合。根据这一技术特征,将配置水路切换器净水机的相关封闭滤胆,或者装配式封闭滤胆(由滤筒腔体与腔盖旋接组合)的顶端设置相同的非圆形上凸结构16c,并且在需要旋下封闭滤胆或者开启腔盖时,从水路切换器旋转轴或过渡轴件9上取下纵向活接旋柄装置18b作为套筒扳手,进行旋下封闭滤胆或者开启腔盖的操作。

实施例12。参照实施例11的技术方案,也可在其他的转动部件如封闭滤胆的封闭壳体上端面上,或装配式封闭滤胆的腔盖上端面上设置相同的非圆形上凸结构,以及带弹性臂的卡舌16a。在需要旋下封闭滤胆或者开启腔盖时,从水路切换器旋转轴或过渡轴件9上取下横向活接旋柄装置18a作为套筒扳手,与带弹性臂的卡舌16a插接配合,进行旋下封闭滤胆或者开启腔盖的操作。

本案中所述的装配式封闭滤胆也被称为带开放式滤筒的滤胆。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所述的滤胆除了采用封闭壳体的滤胆与具有带筒盖的开放式滤筒的滤胆组合的配置模式外,也可以采用全部采用封闭滤胆具有的封闭壳体,还可以全部采用具有带筒盖的开放式滤筒的滤胆。

当滤胆上部置于大仓盖12的滤胆孔架中,并且置于上置控制仓内时,大仓盖12通过滤胆锁位机构对滤胆进行锁位,防止其退出滤胆紧固装置,造成滤胆下端的水口与相应下置过水管路对接装置的朝上对接水口的密封对接脱开的现象发生。滤胆锁位机构位于大仓盖上,与滤胆设置凹结构或凸结构的限位结构对应。开启小仓盖并脱开滤胆锁位机构,将滤胆退出滤胆紧固装置并取出。

对于机座大仓盖12上径向设置的滤胆锁位机构,如具有凸结构的滤胆锁位机构与滤胆径向设置凹结构的限位结构对应,该限位结构或位于封闭滤壳的壳体圆周面上,或位于带筒盖的开放式滤筒的圆周面上:滤胆锁位机构沿大仓盖上设置的锁位滑槽移动,当滤胆锁位机构沿锁位滑槽径向向内移动后,插入滤胆径向设置凹结构的限位结构,此时滤胆壳体无法转动。滤胆锁位机构与前面所述的轴向限位机构或相同或相似。

当滤胆锁位机构沿锁位滑槽径向向外移动后,退出与滤胆径向设置的凹结构限位结构的插接接触配合,滤胆便可以转动退出了。对于具有带筒盖的开放式滤筒的滤胆,可以在开放式滤筒壳体圆周面上径向设置具有凹结构的限位结构;滤胆锁位机构沿大仓盖上设置的锁位滑槽移动,对开放式滤筒进行锁位,

当置于开放式滤筒中的内胆也采用螺纹连接结构与开放式滤筒腔壁上的螺纹结构进行连接配合时,由于大仓盖上的滤胆锁位机构使得开放式滤筒不会随内胆的移动而移动。

此外,也可以将具有凸结构的滤胆锁位机构设置在小仓盖内侧的下端,与滤胆的封闭滤壳顶端或开放式滤筒的筒盖顶端设置凹结构的限位结构对应。

当滤胆置于下置滤胆仓内时,通过大仓盖12内侧下端设置凸结构的滤胆锁位机构对滤胆的封闭滤壳顶端设置凹结构的限位结构进行锁位,防止其退出滤胆紧固装置,造成滤胆下端的水口与相应下置过水管路对接装置的朝上对接水口的密封对接脱开的现象发生。开启大仓盖并滤胆锁位机构将滤胆退出滤胆紧固装置23并与机座分离。

另外,还可以将设置凸结构的滤胆锁位机构与滤胆顶端设置凹结构的限位结构的配合结构,用于具有带筒盖的开放式滤筒中筒盖内侧下端与内胆壳体顶端之间的锁位。

在上述机座大仓盖或小仓盖设置的凸结构的滤胆锁位机构,与滤胆凹结构的限位结构对应配合进行锁位的基础上,大仓盖或小仓盖滤胆锁位机构还可以设置凹结构,与滤胆设置的凸结构进行锁位配合。本案中,将大仓盖或小仓盖,以及开放式滤筒筒盖设的滤胆锁位机构都视为设置在机座上的滤胆锁位机构。

在本实施例中各种模式中,设置朝上对接水口的下置过水管路对接装置既可以固定在u形滤胆腔体1的底板上方,也可以固定在u形滤胆腔体的底板的下方;此外还可以合二为一,将下置过水管路对接装置与u形滤胆腔体的底板设置成一体。通过该下置过水管路对接装置上的各过水管路及对接水口与各滤 胆的水口密封对接并连通机座进、出水口构成过滤通道。

作为本实施例中各种模式的改进,将设置下置过水管路对接装置采用并排设置朝上的多管路明槽结构,通过设置对应各管路的多孔密封垫与设置相应过水口的u形滤胆腔体的底板以紧固标准件连接固定成一体。置于u形滤胆腔体内的各滤胆水口与u形滤胆腔体1的底板上的过水口(也是下置过水管路对接装置的朝上水口)密封对接并连通对应的管路明槽。各管路明槽之间以多孔密封垫隔离。

作为本实施例中各种模式的进一步改进,将下端设置水口的滤胆通过滤胆紧固装置固定在机座的大仓盖的基础上,将滤胆紧固装置改设在u形滤胆腔体的底板上并与下置过水管路对接装置连体。各滤胆固定在u形滤胆腔体的底板上的同时,滤胆下端的水口与相应下置过水管路对接装置的朝上对接水口也实现密封对接。此时,滤胆或者采用置于下置滤胆仓内,通过大仓盖内侧下端设置凸结构的滤胆锁位机构对滤胆的封闭滤壳顶端设置的限位结构进行锁位,或者采用上部置于大仓盖的滤胆孔架中,并置于上置控制仓内的模式,通过大仓盖或小仓盖的滤胆锁位机构对滤胆进行锁位,防止其退出滤胆紧固装置,造成滤胆下端的水口与相应下置过水管路对接装置的朝上对接水口的密封对接脱开的现象发生。

本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滤胆中包括设置排浓水口及流量控制装置的反渗透膜或纳滤膜滤胆,并在该滤胆进水管路中连接增压泵,该增压泵的前端连接一个或多个前置滤胆。通常,过滤通道以精细滤胆为界,分为前过滤通道和后过滤通道。在上述各实施例的基础上,将置于多个滤胆的外侧并对应各滤胆水口的u形集水腔体串连接在反渗透膜或纳滤膜滤胆的排浓水管路中。

u形集水腔体通过流量控制装置连通反渗透膜或纳滤膜滤胆的排浓水口;串接在排浓水回水管路中的单向回水阀装置,或是回水逆止阀或是与设置的过滤通道进水电控阀联动的回水电控阀;排浓水回水管路的进水端连接u形集水腔体,其出水端连通处于增压泵前的前过滤通道构成回水循环系统。

反渗透膜或纳滤膜滤胆设置排浓水口及流量控制装置(废水比);所述的u形集水腔体通过流量控制装置如“废水比”,连通反渗透膜或纳滤膜滤胆的排浓水口。机器运行过程中,由精细滤胆排浓水口流出的“浓水”经流量控制装置如“废水比”进入u形集水腔体内,再通过u形集水腔体排水通道流出。

作为改进,将控制排水通道的排水阀设置成电控阀。并且通过u形集水腔体内设置水位监控装置控制该排水电控阀。当u形集水腔体内包括”浓水”在内的存水水量的水位升高到排水位置处,水位监控装置给出启动信号,电控装置控制电控阀导通排水,直至u形集水腔体的内腔中的水位下降到关闭位置处,水位监控装置给出关闭信号,电控装置控制电控阀断电关闭。该排水通道为常 闭模式,避免外界下水管路中的细菌沿常通的排水通道进入机器。

作为改进,所述的u形集水腔体还设置回水口及带单向回水阀装置的回水管路,其进、出水端分别连接u形集水腔体回水口和前过滤通道;单向回水阀装置或是回水逆止阀,或是与设置在机座进水口电控阀联动的回水电控阀,其进水端连通u形集水腔体回水口,其出水端连通处于增压泵前的前过滤通道构成回水循环系统。

当单向回水阀装置是回水逆止阀时,u形集水腔体内腔通过回水管路和单向过水的回水逆止阀与前过滤通道连通。进入u型集水腔体内的“浓水”通过回水管路中的回水逆止阀与前过滤通道中的水流混合并处理后进入增压泵。机器前过滤通道中的水不能通过回水逆止阀进入回水管路。因此,u型集水腔体的排水电控阀导通排水不影响前过滤通道的运行。

当单向回水阀装置是与设置在机座进水口电控阀联动的回水电控阀时,回水电控阀通电导通回水管路并连通前过滤通道的增压泵,与u形集水腔体构成供水系统的同时,进水电控阀失电关闭,前过滤通道不再由进水口进水。

在此基础上,由u形集水腔体内设置的水位监控装置控制回水电控阀和进水电控阀。当u形集水腔体内包括“浓水”在内的存水水量的水位升高到循环水位置f处时,水位监控装置给出启动循环信号,电控装置控制回水电控阀导通回水管路,同时关闭处于导通状态的进水电控阀,使增压泵抽取u形集水腔体内的水并压入精细滤胆保持过滤通道正常运行,直至u形集水腔体内腔中的水位下降到关闭循环位置处,水位监控装给出关闭循环信号,回水电控阀失电关闭,同时使处于关闭状态的进水电控阀导通,恢复正常的过滤通道水处理模式。

为了清除沉积在u形集水腔体底面的杂质,降低“浓水“中的tds浓度,在u形集水腔体内腔中的水位下降到关闭循环位置处,水位监控装置给出关闭增压泵和关闭循环信号的同时,控制排水电控阀导通排水,直至u形集水腔体内腔中的水位下降到关闭位置处,水位监控装置给出关闭排水信号,电控装置7控制排水电控阀断电关闭。

在确保增压泵不会在缺水状况下运转的前提下,也可以将关闭循环位置处与关闭排水的位置处合并为一个位置,在需要排水的时候,电控装置通过控制回水电控阀关闭,单独启动排水电控阀导通进行排水。

回水管路与前过滤通道的连接处,即可以是前过水通道的进水处,也可以是两个前置滤胆之间的连接处,还可以是滤胆与增压泵的连接处。相应前过滤通道中设置的进水电控阀位置处于该连接处的前面。

作为改进,u形集水腔体在高于报警排水位置处的位置上还设置溢流口及溢流通道。溢流通道的进水端连接u形集水腔体的溢流口,构成溢流保安系统。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的u形集水腔体还设置带单向溢流阀装置的溢流管路,其进水端连接u形集水腔体的溢流口28构成溢流保安系统;单向溢流阀装置或是溢流逆止阀装置或是与溢流控制装置联动的溢流电控阀,其进水端连通u形集水腔体的溢流口。

当单向溢流阀装置是溢流逆止阀时,u形集水腔体内腔水位高于溢流口后由溢流管路排出。

该溢流逆止阀采用机械阀装置时,u形集水腔体内腔水位高于溢流口后由溢流管路排出。

此外,还可以采用单向阀装置进行控制。例如,采用弹簧与滚珠配合封闭阀口;当溢流管路中的水柱达到一定高度,或溢流管路中水压但到一定程度时,迫使滚珠克服弹簧作用力向下移动并露出落水间隙,溢流管路中的水便可以通过该单向溢流阀装置直接将溢出的水不经排水阀排至机器的排水通道中。

当溢流管路中的水柱不足以使滚珠克服弹簧作用力,则滚珠上移封闭阀口避免细菌进入溢流管路上端及u形集水腔体内。

当单向溢流阀装置38是与溢流控制装置联动的溢流电控阀时,溢流控制装置监测到出现溢流水位后控制溢流电控阀导通溢流管路,将u形集水腔体内腔水位高于溢流口的水由溢流管路排出。

在溢流控制装置及溢流电控阀的联动模式下,u形集水腔体内设置的溢流水位监测处高于保安报警排水位置处。当溢流控制装置检测到出现溢流水位后,溢流控制装置控制溢流电控阀导通溢流管路直接将溢出的水不经排水阀排至机器的排水通道中。

作为改进,将以溢流电控阀的出水端的排水管路与排水电控阀的出水端的溢流管路连合并为一条排放管路并连通下水通道。

该溢流控制装置既可以利用水位监控装置,在检测水位处的上方设置溢流水位监测处;也可以另外设置不受水位监控装置控制单独的水位监控装置并设置溢流水位监测处,单独直接控制溢流电控阀,从而确保u形集水腔体运行更安全。

作为改进,还可以通过溢流控制装置单独控制向u形集水腔体内注水(不受水位监控装置控制),直至高于保安报警排水位置处,并经溢流口及溢流管路流出,从而单独对溢流管路进行冲洗,并在清洗后通过水位监控装置或电控装置控制位于u形集水腔体底板处的排水电控阀通电导通排出多余的水,直至u形集水腔体内水的水位下降至正常的监控运行范围内为止,如u形集水腔体内水位处于循环水位置处与关闭循环位置处之间。

考虑到当滤胆置于大仓盖的滤胆孔架中时,滤胆的上端置于上置控制仓内,其下端置于下置的u形滤胆腔体内,开启小仓盖并脱开滤胆紧固装置将滤胆与 机座分离的过程中,上置控制仓的底板(也是大仓盖)可能积水,故在大仓盖的底板低处设置泄水口将水排入u形集水腔体内。

作为实施例1、2、3、4、5、6、7或8的改进,所述的过渡轴件9设置带带弹性臂的卡舌16a的联接头16,以及非圆形插接结构9a;该联接头16的下部通过非圆形插接结构9a与过渡轴件9轴向插接配合,以减轻设置带弹性臂的卡舌16a的过渡轴件9的制造难度,以及采用减轻过渡轴件9重量的空心轴件组合体结构。

各实施例中,将具有移盖结构的大仓盖12与机座上端口配合互插,并通过摆动锁扣装置将两部件连接配合构成一体。摆动锁扣装置包括摆轴、摆轴支架、卡扣板及锁扣;锁扣设置在大仓盖12上,具有移盖结构的大仓盖12通过大盖紧固装置与放置各滤的机座上端口上、下配合连接构成下置滤胆仓。

大盖紧固装置中,支撑摆轴的摆轴支架设置在机座的腔壁上;摆动锁扣装置采用卡扣板一端与摆轴铰接,另一端与锁扣配合连接的单轴摆动锁扣模式。通过绕摆轴摆动的卡扣板与设置在大仓盖12上的锁扣接触配合,将大仓盖12固定在机座的上端口上构成下置滤胆仓,打开该摆动锁扣装置便可以脱开大仓盖与机座的连接配合。

作为上述各实施例的改进,在大仓盖12上另设置小仓盖。小仓盖的一侧与大仓盖12通过摆轴铰接构成翻盖结构。小仓盖通过设置轴孔板架与大仓盖12上设置的摆轴架上的摆轴插接配合构成翻盖的铰接机构,以同轴线的小仓盖轴孔板架与大仓盖12摆轴架上的摆轴或摆轴柱进行“摆轴与轴套”的铰接配合,相关的摆轴铰接机构为小仓盖闭合时不暴露的暗接模式。

此外,小仓盖的翻盖结构还可以采用在翻盖的两侧设置外伸的摆臂,与设置在大仓盖12上设置的两端摆动轴架之间,以摆轴结构进行铰接配合,相关的铰接机构为外露的明接模式。

另外,小仓盖的翻盖结构与大仓盖12之间还可以采用在翻盖的转动侧外设摆臂,与设置在大仓盖12上的相应摆动轴架之间,以“摆轴与轴套”进行铰接配合。大仓盖12上的摆动轴架结构及与小仓盖摆臂之间的铰接机构为外露的明接模式。

打开翻盖并转动至90°~180°的角度范围内。与位于大仓盖12上并置于翻盖内的电控装置7连接的单显示窗口装置的显示窗口位于翻盖外侧。通过设置摆动限位限制小仓盖的摆动角度范围。

用于小仓盖的摆轴既可以采用金属轴结构,也可以采用与连接部件一起注塑成型的同轴线摆轴柱结构。该摆轴即可以位于大仓盖12上,也可以位于小仓盖上;作为“轴套”,相应的摆动轴架位于小仓盖上,或位于大仓盖12上。

除此之外,小仓盖与大仓盖12之间还可以采用连体且配置中间刚性折痕的结构,实现的小仓盖的翻盖,即作为摆动铰结构,刚性折痕结构的两侧为采用 同一材质并且较厚材质的大、小仓盖刚性体,中间以较薄材质并设置折痕结构连接成一体。即该连体刚性折痕摆动装置的两侧分别是大、小仓盖,小仓盖通过折痕连接处摆动实现与大仓盖件之间的摆动。

小仓盖的一侧通过连体刚性折痕摆动装置与大仓盖实现摆动,另一侧设置设置两个卡扣装置:通过大、小仓盖之间的过盈紧度配合,借助于小仓盖卡扣部件的弹性变形与大仓盖的相应结构进行卡接配合的卡扣装置。

小仓盖的一侧与大仓盖12通过摆轴铰接构成翻盖结构,另一侧与大仓盖12之间或通过小盖紧固装置与大仓盖12连接配合构成一体。小盖紧固装置如采用摆动锁扣装置,或采用弹性卡扣装置,或采用设置过盈紧度配合并通过相关部件弹性变形进行卡接配合的卡扣装置,还有通过移动脱开与锁柱配合,并具有复位机构的锁勾装置和紧固标准件装置。

作为本实施例的派生模式,单显示窗口装置的显示窗口或者位于翻盖内侧,或者位于小仓盖内的大仓盖12上。此时,所有显示内容显示在摆动翻开的翻盖内侧显示窗口内。

在上述各实施例的基础上,作为对涉及机座u形滤胆腔体采用单轴摆动锁扣与大仓盖上的锁扣接触配合,将大仓盖固定在机座u形滤胆腔体的上端口上构成下置滤胆仓模式的改进,将大盖紧固装置采用的单轴摆动锁扣模式,改为采用双轴摆动锁扣装置:摆动锁扣装置包括具有卡扣板和一个连杆结构,并且卡扣板和连杆结构各自一端分别为与摆轴和锁扣连接配合的结构,另一端相互铰接构成不定位的中间非固定摆动轴的双轴摆动锁扣。此时,中间非固定摆动轴和大仓盖上的锁扣分别位于u形滤胆腔体上摆轴的两侧,或设置锁扣、摆轴和中间非固定摆动轴位于同一直线上,或设置对应卡扣板处于锁扣配合位置并不易脱开的卡位结构。另外,卡扣板沿中间非固定摆动轴端延伸设置用于开启卡扣板的提手,并u形滤胆腔体上设置提手空间。打开该提手便可使摆动锁扣装置脱开大仓盖和下置滤胆仓的连接配合。

作为进一步改进,将大盖紧固装置采用的单轴摆动锁扣装置或双轴摆动锁扣装置的摆轴支架设置在腔壁拉手的提拉板上,以增加腔壁拉手的结构强度和腔壁拉手的厚度,如附图所示:左侧为双轴摆动锁扣开启状态;右侧为双轴摆动锁扣闭合状态。

作为上述各实施例的改进,电控装置连接的显示窗口装置采用双显示窗口装置,与采用翻盖结构的小仓盖组合使用。该电控装置既可以设置在大、小仓盖组合而成的上置控制仓外侧,也可以位于上置控制仓内,并设置在翻盖上内侧,或者置于翻盖内的大仓盖上。相应的显示窗口装置是设置运行状态显示窗口和检修维护状态显示窗口的双显示窗口装置。其中,运行状态显示窗口设置在翻盖的外侧;检修维护状态显示窗口或设置在翻盖的内侧,或设置在翻盖内侧大仓盖上。

在此基础上,所述的检修维护状态显示窗口装置包括过滤通道检测流程及状态示意图,并对应显示过滤通道中选择相关滤胆或检测过水控制部件的状态信息。在配置led指示灯的过滤通道检测流程及状态示意图中,当机器运行正常时,从过滤通道检测流程及状态示意图中代表滤胆及各过水控制部件的led指示灯的提示就可以直接判断过滤通道运行状态正常。当过滤通道中有滤胆或过水控制部件异常导致过滤通道运行异常时,对应异常滤胆或异常过水控制部件的led指示灯发出异常提示并提示该异常部件的代码,以及在过滤通道中的位置。用户只需在机器上找出该代码的部件并进行更换即完成了对机器的维修。此后,过滤通道检测流程及状态示意图中代表滤胆及各过水控制部件的led指示灯的提示过滤通道运行状态正常。

本案中,过渡轴件9下端与水路切换器的旋转轴连接,因此可以将过渡轴件9视为水路切换器的旋转轴,因此活接旋柄装置18与过渡轴件9轴向分离就等同于活接旋柄装置18与水路切换器的旋转轴6轴向分离。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申请案的保护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可以根据需要将上述各实施例中公开的相关技术手段及原理进行重新组合派生出新的实施方案,并且同样处于本申请案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