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炭过滤器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81823阅读:320来源:国知局
活性炭过滤器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过滤器系统,特别是作为用于减少碳氢化合物排放物的燃料蒸汽缓冲装置的一部分的过滤器系统。



背景技术:

被并入车辆中并且设计成防止来自燃料箱的蒸汽释放到环境中的活性炭过滤器系统或燃料蒸汽缓冲装置(被专家们称为活性炭过滤器),包含活性炭颗粒并且必须定期利用新鲜空气进行冲洗或再生。然而,对应的冲洗循环和冲洗体积逐渐减少,使得因此,由于可行的冲洗过程所导致的不能被完全去除的碳氢化合物保持粘合在活性炭过滤器中。为了测试从车辆以及因此从活性炭过滤器逸出的排放物,首先车辆经受一定的行驶循环。在此类行驶循环期间,发生冲洗过程,然而,所述冲洗过程受限于车辆的操作条件并且因此不再足以充分地冲洗活性炭过滤器。因此,碳氢化合物可保持粘合在活性炭过滤器中。在行驶循环结束后,车辆立即驶入所谓的SHED室中并且经受持续长达三天的测试。在测试的范围内,车辆不移动,然而其经受大范围的温度变化。因此,在SHED测试期间,碳氢化合物排放物整体上从车辆逸出,所述碳氢化合物排放物也包括来自包括活性炭过滤器的箱系统的燃料蒸汽。结果证明,在SHED测试期间的问题不仅在于从箱中的蒸发,而且在于保持在活性炭过滤器中的有害碳氢化合物的蒸发。相对于在美国市场上推出的车辆,可容许的碳氢化合物排放的阈值特别低,使得在该市场上,除了活性炭颗粒之外,单独的或附加的过滤器系统必须并入燃料蒸汽缓冲装置中。

关于活性炭过滤器或燃料蒸汽缓冲装置的当前的附加过滤器系统的缺点在于冲洗过程。将活性炭过滤器以及因此也将作为活性炭过滤器的一部分的附加过滤器系统布置在箱的通风管路中。在箱加燃料或箱的内容物的温度诱致的扩展的情况下,存在于箱中的空气必须被耗散穿过活性炭过滤器。因此,活性炭过滤器被设计成防止燃料蒸汽释放到大气中。然而,在活性炭过滤器的情况下,需要间歇地,连续进行所谓的冲洗过程。因此,大气空气被反向地引导穿过活性炭过滤器,以便使燃料蒸汽缓冲装置再生,即冲洗掉粘合在活性炭颗粒中以及在附加过滤器系统中的碳氢化合物蒸汽。本文中,未粘合在活性炭颗粒中或附加过滤器系统的过滤器中但粘合在周边部件诸如用于固定或密封的泡沫体或密封件的燃料蒸汽也被冲洗。在经过燃料蒸汽缓冲装置并且富含燃料蒸汽之后,冲洗空气供给到马达中的燃烧过程。

在根据现有技术的具有附加过滤器系统的活性炭过滤器中,提供密封元件,其中已经发现冲洗过程同时不再足以完全清洗活性炭过滤器,这是由于这样的事实,即对周边部件诸如泡沫体圈、泡沫体条或密封元件的充分清洗仅可在冲洗周期非常长的条件下被完全实现,然而这在实际操作中是不可能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作为活性炭过滤器系统的一部分的附加过滤器系统,其可以简单且有成本效益的方式实现,并且其排放物相比于常规活性炭过滤器系统可以保持在较低水平。

根据本发明,上述目的由权利要求1的特征解决。根据本发明的过滤器系统的有利实施例在从属权利要求中进行概述。

除此之外,本发明的目的是将附加过滤器系统的过滤器以这样的方式卷绕到其外壳中,即粘合在过滤器中和/或溶解在存在于过滤器接收区域中的空气中的碳氢化合物蒸汽可通过冲洗完全耗散,以便在冲洗过滤器系统之后在过滤器处促进对从箱系统逸出的空气的碳氢化合物的接收(吸附)。

到目前为止,假设来自箱的蒸汽绝不以未过滤的方式逸出到外部,但事实上最后也必须被迫流动穿过附加过滤器系统的过滤器。因此,密封件或泡沫体已经用在用于接收过滤器的外壳中,以便无论如何防止碳氢化合物蒸汽以未过滤的方式排放到环境或大气中。然而,使用密封件或泡沫体继而导致有害蒸汽存在于过滤器之外的区域中,所述有害蒸汽不能通过冲洗过程被完全去除。

虽然密封件或泡沫体仍可用在活性炭过滤器中,但所提出的过滤器系统排除在前的基本原理并且具体地在不使用过滤器系统中的任何密封元件的情况下进行。相反,其中布置有过滤器的外壳的内壁和过滤器的外壁或外圆周之间的预定间隙或间隙空间被提供,通过该间隙或间隙空间,部分未过滤的蒸汽或排放物可以释放到环境中。

由于该间隙的横截面表面的具体尺寸,释放到外部的部分未过滤的碳氢化合物蒸汽就它们的数量而言仍在可容许范围内。已经发现,出人意外地,存在于间隙空间中的碳氢化合物蒸汽可以通过冲洗以比之前更佳的方式被去除。已经认识到,不可通过冲洗过程完全去除的有害排放物安置在密封件或泡沫体中,但仅经过一段时间缓慢地从密封件以及存在于间隙中的空气逸出,并且因此进入环境中,然而这是不期望的结果。结果,所提出的过滤器系统提供显著更有利的排放值。通过免除密封件和泡沫体,成本和安装周期可以显著减少。

到目前为止,普遍观点是,碳氢化合物蒸汽以未过滤的方式流经外壳和过滤器之间的间隙并且因此不流动穿过过滤器是不可接受的。然而,已经发现,该观点是不正确的。测试已经表明所提出的过滤器系统比常规已知系统释放基本上更少的碳氢化合物到环境中。然而本文中,所述间隙不应该通向旁路,其将允许太大数量的碳氢化合物排放物流动经过过滤器以因此逸出到环境中。

因此,根据本发明,在外壳的内壁和过滤器的外壁之间提供间隙或间隙空间,其允许环境或大气和引起碳氢化合物排放物的区域(例如车辆的箱)之间的直接流体连接,这允许碳氢化合物排放物的一部分不流动穿过过滤器。

本文中,应当理解,从箱逸出的碳氢化合物首先在流动穿过附加过滤器系统之前总是被引导穿过活性炭颗粒。进一步地,用在附加过滤器系统中的过滤器被专家们称为蜂窝主体或活性炭蜂窝主体或蜂窝。一般说来,蜂窝主体由陶瓷增强活性炭组成。由于制造的缘故,基本结构通常包括平行布置并且在纵向轴线方向上或过滤器的流动穿过方向上具有相等直径的大量通道,从而在几乎不损失压力的情况下允许限定流的引导。然而,也可以设计不同的通道结构,即非平行延伸部和/或非相等通道直径。一般说来,通道的横截面具有四边形形状,但也可任选地具有圆形或六边形形状。一般说来,过滤器主体具有圆柱形形状,即使其也可任选地为方块形,并且具有闭合外圆周表面。因此,外壳与过滤器的形状对应,并且反之亦然。本发明将通过过滤器和外壳的圆柱形实施例的示例进行描述,其中本发明不被认为限于该实施例;具体地,外壳和过滤器也可实现为方块形。参照本发明的基本理念,过滤器的设计、特点和/或材料也并不重要。再次指出,在本文所要求保护的附加过滤器系统的过滤器上游,总是布置有包含活性炭颗粒的容器,碳氢化合物蒸汽首先流动穿过该容器,然而其不形成本发明的一部分。下面,所要求保护的过滤器系统的过滤器偶尔也被称为蜂窝主体。

所提出的附加过滤器系统的决定性原理理念在于,在过滤器或蜂窝主体在其外壳中的布置中,不利用密封件或泡沫体,即实现过滤器在外壳中的无密封件组装。过滤器的布置优选地借助于夹紧或保持设备实现,例如,所述夹紧或保持设备为单独零部件或外壳本身的零部件或另外附加到外壳,其中必须确保这些零部件没有密封件。因此,将不存在碳氢化合物排放物从密封件的蒸发,这在共同从所述系统逸出的碳氢化合物排放物减少时具有关于碳氢化合物的总排放的积极效果。优选地,外壳一体形成并且因此没有必须单独制造以及作为补充零部件安装的部件。

有利地,外壳的内壁和过滤器主体的外壁之间的间隙的横截面表面相对于过滤器主体的横截面表面被限定为使得,具体在冲洗过程期间,穿过间隙的流速等于穿过过滤器的流速的10%至200%,优选地10%至60%,进一步优选地30%至150%,仍进一步优选地80%至150%,并且另外优选地在100%至200%之间。本文中,流速将被认为在过滤器的纵向方向或流动穿过方向上。本文中,足以根据穿过过滤器的流速调节穿过间隙的流速(如在过滤器的纵向方向上所见),即不需要两个流速精确相等,以便获得期望成功。实现大致相同的流速是足够的。这种对流速的调节另外关于作为整体从所述系统逸出的排放物是有利的。

有利地,外壳的内壁和过滤器的外壁之间的间隙的横截面表面相对于过滤器主体的横截面表面的比等于1.0至0.001,优选地等于0.5至0.003,即在至少50%至75%的范围内,如在外壳或过滤器主体的纵向延伸部上所见,但至少在一个位置处。

这继而就总体上从所述系统逸出的燃料排放物仍可进一步减少而言是有利的。定期地,外壳的制造通过注塑实现,其导致这样的结果,即例如外壳的内壁的圆柱形设计由于制造方式而不可被实现为精确圆柱形,但实际上为略微圆锥形或截头圆锥体。换句话说,如在纵向轴线方向上所见,接收过滤器的外壳的中空空间从外壳的底端至上端变宽或变窄。待被插入的过滤器(所述过滤器的形状应当被调节使得其与外壳的中空空间一致并且因此也应当为圆柱形)必须在没有可归因于生产条件的此类圆锥度的情况下进行,并且在目前情况下因此必须被制造成圆柱形。如果现在过滤器或蜂窝主体被插入外壳的中空空间中,在外壳内壁和蜂窝主体的外壁之间的外壳的自由端区域中将存在较窄的间距,而在其他自由端区域处将存在较宽的间距,如垂直于外壳的纵向轴线所见。另外,必须考虑外壳的制造公差(+/-1mm)和蜂窝主体的制造公差(+/-0.7mm)。圆柱形蜂窝主体的普遍直径等于29mm至41mm,并且在蜂窝主体具有矩形形状横截面的情况下,该横截面的普遍长度/宽度为25mm至35mm。如垂直于外壳的纵向轴线所见,外壳的内壁和蜂窝主体的外壁之间的间隙优选地等于0.05mm至1.3mm。在该间隙宽度范围内,总是获得减少排放物的期望成功。

至少由于外壳的中空空间或过滤器接收空间的圆锥度,间隙宽度以及因此另外间隙的横截面表面在外壳或蜂窝主体的纵向轴线的路线上变化。因此应当理解,上述比不能沿外壳或蜂窝主体的整个纵向轴线保持恒定,使得必要地,必须指示导致期望效果的范围。如垂直于外壳或蜂窝主体的纵向轴线所见,外壳的内壁和蜂窝主体的外壁之间的优选间隙宽度分别为0.05mm至5.0mm。

优选地,用于将过滤器固定在外壳的内壁的下部区域中的第一保持设备以圆形环形肩部的形式提供,所述肩部在外壳的该区域中使开口总横截面逐渐减小。

肩部可充当用于待被插入外壳中的过滤器的环形邻接表面,其中肩部具有允许肩部和过滤器的底侧或底部之间的流的设备。

有利地,环形肩部具有用于过滤器的呈至少三个从环形肩部向上延伸的隆起部分的形式的支撑件,如在外壳的纵向方向上所见。

因此,结果,实现用于外壳中的蜂窝主体的有利的静态确定的三点支撑件。从该有利实施例的意义上说,对方向“向上”的描述意味着从位于外壳的端部区域中的肩部朝向外壳的另一端延伸,因此在外壳的纵向轴线方向上。

功能上,环形肩部的表面和隆起部分的支撑表面形成以便朝向外壳的中心向下偏斜地延伸,如在外壳的纵向方向上所见。

由于该有利实施例,首先,实现过滤器或蜂窝主体在外壳或外壳的中空空间中的有利中心对齐以及因此置于中心。在环形肩部的区域中,本发明的实施例因此包括在蜂窝主体接收几何结构的圆周表面中的圆形肩部,其使蜂窝主体接收结构的总横截面逐渐减小。该肩部可以被实现以便具有倾角或圆锥度。通过改变倾斜角以及肩部的表面和隆起部分的支撑表面之间空隙,可以有利的方式影响穿过蜂窝主体和蜂窝主体接收几何结构之间的间隙的流。举例来说,如果肩部的倾角相对于隆起部分的支撑表面平行,如从蜂窝主体的外边缘垂直于隆起部分的支撑表面所测量的肩部和蜂窝主体之间的空隙(该空隙也可被称为垂直于隆起部分的表面的间隙尺寸)总是恒定的,即使蜂窝主体的横截面表面由于制造公差而改变。

如果肩部的表面的倾角经选择使得其具有比隆起部分的支撑表面的角度更平缓的角度,则在较大蜂窝主体直径的情况下,实现蜂窝主体的外边缘和肩部的表面之间的较小空隙,并且反之亦然,这允许影响在外部流动经过蜂窝主体的体积流量,即取决于蜂窝主体的直径。

有利地,如参照外壳的纵向轴线所见,环形肩部的表面的倾角和隆起部分的支撑表面的倾角可等于45°,其生成最佳体积流量。

在圆柱形过滤器将被布置在外壳中的情况下,肩部具有环形形状。如果使用方块形过滤器,利用具有矩形或正方形横截面的外壳,并且因此环形肩部将相应地是矩形的或正方形的。外壳以及因此另外肩部将遵循过滤器的几何结构,并且反之亦然,然而其中,几何结构的某些差异是可能的。外壳可以为例如圆柱形,而过滤器可以为多边形,并且反之亦然。然而,由肩部产生的上述优点被保留,而不管过滤器或外壳的几何结构如何。

有利地,用于将过滤器固定在外壳的上部区域中并且使其在外壳的上部区域中置于中心的第二保持设备以优选地与外壳一体形成的至少三个捕捉钩或按扣配合钩的形式提供。

本文中,在外壳的一端处,优选地形成为弹性元件的捕捉钩或按扣配合钩可具有朝向外壳的纵向轴线成锥形地取向的支撑表面。

弹性元件和它们的支撑表面的倾角目标在于使蜂窝主体在外壳内轴向地置于中心,使得有利于蜂窝主体和外壳之间的恒定空隙以及因此有利于在蜂窝主体的外表面处的恒定冲洗或流。特别是当实现为按扣配合钩时的弹性元件确保蜂窝主体在外壳内的固定。优选地,捕捉钩或按扣配合钩也用来将蜂窝主体固定在外壳内并且将其在外壳内置于中心。

有利地,按扣配合钩在外壳的内壁处以圆形方式布置并且布置在不同水平上,如参照外壳的纵向轴线所见。

优选地,支撑表面和弹性元件或按扣配合钩经如此设定尺寸并且优选地以多种型式和错列的方式布置,使得可以补偿外壳和蜂窝主体之间的尺寸公差或例如不同热膨胀系数,以因此确保也在给定公差范围内的固定和定中心。

有利地,至少三个纵向肋形件可以在外壳的内壁处形成,以用于固定过滤器并且使其置于中心。在一方面,纵向肋形件目标在于将蜂窝主体在中心布置在外壳中,而在另一方面,它们用来将蜂窝主体与外壳的内壁在所有位置或区域处间隔开,以便在外壳的内壁和蜂窝主体的外壁之间产生期望的间隙。本文中,纵向肋形件可在外壳的内壁处沿整个长度延伸,如在纵向轴线方向上所见。然而,任选地,纵向肋形件也可被形成以在外壳的内壁处仅以截面方式或局部方式沿所述长度延伸,如在纵向轴向方向上所见。

优选地,轴向固定蜂窝主体也可通过弹性体元件实现,诸如例如压缩弹簧。本文中,压缩弹簧可优选地布置在外壳处的蜂窝主体上方,特别是在外壳的盖状终端,使得在过滤器的上部终端和外壳之间实现夹紧。由于其偏压,压缩弹簧在外壳或蜂窝主体的纵向方向上朝向肩部或隆起部分推动蜂窝主体,并且以这种方式支撑蜂窝主体在外壳内的固定和置于中心。

最后,也有利的是,将由弹性材料制成的燃料蒸汽可透过的筛网或燃料蒸汽可透过的缠结纤维结构诸如金属丝或多孔玻璃纤维绒布置在外壳和过滤器之间的间隙中,以用于将过滤器固定在外壳中,所述弹性材料优选地不吸附任何或至少仅少量的燃料蒸汽并且具有相对地的流阻。

优选材料是空气可透过的并且仅察觉不到地阻碍外壳和蜂窝主体之间的期望流;然而,它们可代替用于将蜂窝主体固定在外壳中并且使其在外壳中置于中心的保持设备。

附图说明

下面,参考优选实施例更详细地描述主题。附图示出:

图1是示出穿过用于接收过滤器的外壳的纵向截面的立体图。

图2是不包括插入的过滤器的根据图1的外壳的上部区域的详细视图。

图3是包括插入的过滤器的根据图2的详细视图。

图4是不包括插入的过滤器的根据图1的外壳的下部区域的详细视图。

图5是穿过包括插入的过滤器的根据图1的外壳的下部区域的纵向截面。

图6是穿过根据图10的截面A-A的包括插入的过滤器的外壳的纵向截面。

图7以放大视图示出根据图6的细节A。

图8以放大视图示出图6的细节B。

图9以放大视图示出根据图6的细节C。

图10是根据图6的外壳的顶视图。

图11是根据图6的外壳的底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在立体图中以平行于纵向轴线1的纵向截面示出用于减少碳氢化合物排放物的过滤器系统的外壳2,其不包括待被插入外壳2中的过滤器。在外壳2的上游,布置有未示出且包含活性炭颗粒的容器,其中外壳2可被设计成与活性炭颗粒容器分开或作为该容器的一部分。在这里所示的实施例中,外壳2具有圆柱形配置,在外壳2的中空空间4中将插入同样圆柱形的过滤器或蜂窝主体。

外壳2的壁6在向上的方向上逐渐减小,使得外壳2的中空空间4在向上的方向上变宽,如沿纵向轴线1所见。如上已经说明的,中空空间4的圆锥形路线可归因于生产条件,因为由于注塑工艺生产,中空空间不能被设计成为精确圆柱形,但必须为略微圆锥形或截头圆锥形。

在外壳2的上部自由端区域中,多个按扣配合钩8布置在外壳2的内圆周处,按扣配合钩8优选地通过注塑与外壳2一起生产。本文中,按扣配合钩8可被优选地布置成围绕外壳2的上部区域的整个圆周,并且因此以分布的方式围绕中空空间4的上部终端。本文中,如将在下面进一步更详细所说明,参照纵向轴线1,按扣配合钩8布置在不同水平或高度上,即,如参照外壳2的纵向轴线1所见,它们被布置成一个在另一个上方或一个在另一个下方。分别在外壳2的下部区域中或在中空空间4的下部自由端区域中,环形肩部10布置在外壳2的内圆周处。优选地,环形肩部10具有三个隆起部分12,如在外壳2的纵向轴线方向上所见,隆起部分12延伸超出环形肩部10的上部终端或表面22。隆起部分12的表面可充当这里未示出的过滤器的邻接表面24。因此,如在外壳2的纵向轴线方向上所见,隆起部分12的邻接表面24位于环形肩部10的表面22的上方。

图2以放大详细视图示出外壳2的上部区域,其中再次,也适用于图1,没有过滤器布置在外壳2中或布置在中空空间4中。图2示出总共八个捕捉钩或按扣配合钩,其中,如在围绕外壳2的圆周方向上所见,在四个为一组的各组内,按扣配合钩优选地布置成彼此靠近。然而,按扣配合钩之间的空隙也可以是相等的。在四个靠近布置的按扣配合钩8为一组的各组之间提供较大的空隙。应当理解,根据该优选实施例,总共十二个按扣配合钩8沿外壳2的整个内圆周布置,即,分成三组,每组均包含四个按扣配合钩8。按扣配合钩8中的每个具有接触表面14,接触表面14面向外壳2的中心并且因此指向待被布置的过滤器(参照图3)。

图3示出根据图2的示图;然而,其具有容纳在外壳2中的蜂窝结构的过滤器15。应当理解,由于外壳2的中空空间4的大体圆柱形配置,过滤器15的配置也是圆柱形。

如下面参照图5更详细所述,在图3中未示出且形成圆形表面的过滤器15的底侧11搁置在隆起部分12上。为了将过滤器15参照其布置固定在外壳2中并且也为了使该过滤器15置于中心,四个按扣配合钩8为一组的各组中的每组的按扣配合钩8不仅设置有接触表面14,而且布置在不同水平上。面向过滤器15的按扣配合钩8的接触表面14以弧形方式延伸,即,它们延伸以便朝向底部成圆锥形地逐渐减小,使得按扣配合钩8的上部自由端区域16形成得分别比它们的下部区域18更坚固或更厚,即,如在纵向轴线1的方向上所见。下部区域18合并到外壳中,而端部区域16不与外壳2连接。因此,按扣配合钩8形成为在外壳2的纵向轴线的方向上向上延伸的突出部。由于按扣配合钩8的圆锥形形状,按扣配合钩8在纵向轴线1的方向上具有它们的更坚固或更厚的上部端部区域16,因而按扣配合钩8的自由端或上部区域16朝向外壳2的中心或纵向轴线1歪斜。

当图3所示的过滤器15被插入外壳2中时,如图3中所见,这在从上到下的方向上进行。为了使过滤器15能够克服突出的按扣配合钩8,如关于纵向轴线1径向地所见,这些按扣配合钩8在过滤器15被插入时必须被向外移开。本文中,应当理解,由按扣配合钩8释放的横截面必须小于待被插入的过滤器15的横截面或下部圆形终端。为了过滤器15的简单插入,按扣配合钩8在它们的上部自由端区域16中具有表面20,表面20以偏斜或楔形方式朝向底部延伸并且允许过滤器15的容易插入。

由于上述按扣配合钩8的布置,可以考虑过滤器15的变化的长度(如在外壳2的纵向轴线方向上所见,过滤器15的变化的长度是由于制造公差)。不管过滤器15的上部终端17的水平位置如何,多组按扣配合钩8的每组中的至少一个按扣配合钩8能够以夹紧方式接触过滤器15的上边缘,以便不仅将过滤器15固定在外壳2内,而且也使过滤器15在外壳内置于中心。在通过按扣配合钩8使过滤器15置于中心处于显要地位的情况下,有利的是每组均包含四个按扣配合钩8的三组在其上部区域中布置在外壳2的内圆周处。

图4示出根据图1的外壳2的下部区域的详细视图,其示出环形肩部10和从环形肩部10突出的隆起部分12。如同样可适用于隆起部分12的表面或支撑表面24,环形肩部10的表面22形成为倾斜的。更确切地说,该倾斜朝向外壳2的下部自由端区域延伸,优选地成45°角度延伸。

与图4相比,图5现在示出具有插入的不同尺寸的过滤器15的外壳2的下部区域,以及环形肩部10和隆起部分12。本文中,图5的横截面可以这样的方式实现,即在过滤器15的左侧下部区域中,截面(如也在图4中示出的那样)延伸穿过隆起部分12,使得这里被示为不同大小的过滤器15的外边缘的下部拐角区域被直接定位于隆起部分12的支撑表面24上,以便触摸它们。与此相反,在图5的外壳2的右侧下部区域中的截面尚未被实现以延伸穿过隆起部分12,而是延伸穿过环形肩部10。因此,在右侧下部区域中,如垂直于环形肩部10的表面22所见,产生了这里所示的过滤器15的下边缘的空隙。下面,参照图9对上面已经提及的空隙进行更详细地讨论。

如同样适用于图1,图6再次示出平行于外壳2的纵向轴线1的纵向截面A-A,然而,过滤器15被插入。图10示出根据图6的截面A-A的延伸部。在前述附图中已经使用的附图标记相同。图6与图1对应,使得到目前为止对图6的更详细描述可以被省略。

图6包括参照后续附图更详细说明的细节A、B和C。根据图1和图6所示的附加的过滤器系统的共同点在于,为了将过滤器15布置在外壳2中,仅提供了具有隆起部分12的环形肩部10和按扣配合钩8。在过滤器15和外壳2的内圆周之间的常规公共密封件不再存在,这尤其是因为本发明的目的是在外壳2内或在外壳2处,特别是在过滤器15和外壳2之间完全免除密封件。

图7示出根据图6的细节A,即,根据图6的外壳2的右侧上部终端,其中仅示出一个单一按扣配合钩8。根据图7,示出三个不同尺寸的过滤器15。过滤器15的不同尺寸以及因此其不同水平位置是由于在制造过滤器15时的制造公差,然而,它们也可能是由于在制造外壳2时的制造公差。如上已经说明,按扣配合钩8的上部自由端区域16具有楔形表面20,其向下偏斜地指向外壳2的纵向轴线,过滤器15的底侧11可在插入外壳中时在楔形表面20上滑动,使得当过滤器15被插入时,按扣配合钩8朝向外壳2的内壁向外位移或弯曲离开。一旦过滤器15已经被完全插入外壳2中,即一旦其底侧11搁置在隆起部分12上时,按扣配合钩8就可以再次弯曲回到外壳2的中心或纵向轴线1,这是因为过滤器15的上部边缘或上部终端现在与楔形表面20下方的接触表面14接触。因此,按扣配合钩8用作弹性元件并且以夹紧方式接触过滤器15的上端。为了考虑待被插入的过滤器15的尺寸公差,按扣配合钩8相对于外壳2的纵向轴线1位于不同水平位置处,以便确保多组按扣配合钩8中的每组中的至少一个按扣配合钩8利用其接触表面以夹紧方式接触过滤器15的上部拐角区域。

图8示出根据图6的细节B,即以放大视图示出图6的下部右侧边际区域。再次,以示例性方式示出三个不同大小的过滤器15的布置。图8所示的细节B表示穿过隆起部分12的截面,过滤器15中的任何一个的下部边缘区域搁置在隆起部分12上。因此,在该位置处,插入的过滤器15的拐角区域接触隆起部分12的支撑表面24。如果过滤器15的下部横截面表面更大,则其边缘区域将在外壳2的纵向轴线1的纵向方向上在支撑表面24上向上滑动。

如上已经提及的,优选地是在环形肩部10上提供三个隆起部分12。如在围绕环形肩部10的圆周方向上所见,三个隆起部分12以这样的方式被布置成彼此间隔开,即在隆起部分12之间,在过滤器15的下部边缘区域和形成三个由隆起部分限制的流入横截面的环形肩部10的表面之间存在空隙。因此,来自未示出的箱的从底部进入外壳的排放物的一部分可流动经过蜂窝主体的外圆周。为了允许此类流动,过滤器15的直径总是小于外壳2的中空空间4的直径。至此,具有环形圆形横截面的间隙28在过滤器15的外圆周和外壳2的内壁之间形成。

图9最后示出图6的细节C以及因此根据图6的左侧下部区域,即,相比于如在图8的细节B中示出的延伸穿过隆起部分12的截面,示出了延伸穿过环形肩部10的纵向截面。再次,示出了具有不同直径的三个过滤器15。当根据图9的纵向截面不延伸穿过隆起部分12而是穿过环形肩部10时,这产生空隙,即过滤器15的下部拐角区域相对于环形肩部10的表面22不邻接。如上已经提及的,在所示实施例中说明的过滤器15具有圆柱形配置,因此在下部区域中包括圆形表面,其中相关联的滤筒筒体在向上方向上延伸。因此,在穿过过滤器15的下部区域的纵向截面中,过滤器滤筒筒体到圆形邻接表面或底表面的过渡表示直角。

垂直于环形肩部10的表面22或在其之上的过滤器15的下部拐角之间的空隙a总是相同的,而不管过滤器15的直径如何。如前所提及的,过滤器15的不同直径是由于制造公差,其中应当理解,过滤器15的直径可以既不如此之小以致于过滤器15向下滑动穿过外壳2并且经过隆起部分12以滑出外壳2的中空空间4,也不如此之大以致于在过滤器15的外圆周和外壳2的内圆周之间没有间隙28形成。

空隙a仅存在于隆起部分12之间,然而不存在于隆起部分12的区域中,因为这些隆起部分12充当用于过滤器15的底侧的支撑位置,并且在空间方面,可被称为以供流动经过过滤器15的外圆周的流入横截面,即从引起排放物的区域(即,在图9的下部区域中的未示出的箱)朝向大气(图9的上部区域或自外壳2的上部出口)。

恒定间隙a因此即使在过滤器15具有不同尺寸的情况下仍允许相同的流入横截面,即不管不同大小的过滤器15的制造公差如何。

图10以顶视图(从外壳2的顶部观看)示出根据图6的包括插入的过滤器15的外壳2。这里所示出的是三组按扣配合钩8,其中每组均包括用于将过滤器15固定在外壳中并且使其在外壳中置于中心的四个按扣配合钩8,以及成圆形地圆柱形过滤器15的蜂窝结构。所示间隙28存在于过滤器15的外圆周和外壳2的内圆周之间。

进一步地,图11示出根据图6的顶视图(从外壳2的底部观看),其包括布置在外壳2中的过滤器15。这里,所示环形肩部10包括总共三个隆起部分12,过滤器15的下部区域搁置在隆起部分12上。由于三个隆起部分12的数目以及它们向下偏斜地延伸的邻接表面,过滤器15在外壳2的下部区域中也被置于中心,即,其对齐在相对于外壳2的纵向轴线的中心。

附图标记列表

1 纵向轴线

2 外壳

4 中空空间

6 壁

8 按扣配合钩

10 肩部

11 过滤器的底侧

12 隆起部分

14 接触表面

15 过滤器

16 按扣配合钩的自由端区域

17 过滤器的上部终端

18 按扣配合钩的下部区域

20 楔形表面

22 肩部的表面

24 支撑表面

28 间隙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