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于液体对流的反应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17606阅读:286来源:国知局
适于液体对流的反应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多种液体介质的反应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多种液体对流反应的反应装置。



背景技术:

液体和液体反应是化工生产中常规的反应之一,针对两种不同的液体反应物,在反应过程中存在多种的反应模式,一种是将两种液体反应物直接混合在一起反应,但是,针对发生剧烈变化的反应,两种液体反应物的直接混合会释放大量的热量或气体,不能直接用于混合反应,另一种方式是将一种反应液缓慢滴入另一种反应液中,对于上述反应,此种方式相比之下较为安全,但是反应效率较低,而且对于一些特殊反应,当某种反应物含量过大时,很容易造成副反应的发生,因此该种反应方式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方便两种液体反应物均匀反应,反应效率高,方便灵活调节的对流反应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适于液体对流的反应装置,所述的反应装置为密封的壳体,壳体的底部设有出料口,所述的壳体中部设有圆柱形的对流反应筒,对流反应筒的底部与壳体内部相连通,对流反应筒的顶部设有圆弧形的密封顶盖,所述的密封顶盖的下方设有引流圆盘,引流圆盘的外沿上设有多个倾斜向上的引流管,引流圆盘的上方通过一级进液管连接在壳体顶部,对流反应筒的内部设有垂直安装的二级进液管,二级进液管的不同高度上均匀分布有多个圆形的水平喷淋管,对流反应筒的筒体侧壁为带有凹凸波纹的异形侧壁。

本发明的二级进液管通过延长管连接在壳体的外侧,壳体的顶部设气体排空连接口;通过一级进液管和二级进液管分别通入不同的反应液,一种液体沿着对流反应筒的内壁缓缓流下,另一种液体持续向对流反应筒的内壁进行喷射气流,方便两种反应液的均匀混合。

本发明的壳体底部设有旋转电机,所述的对流反应筒的下方设有搅拌桨,搅拌桨通过搅拌轴连接在旋转电机上;对于部分未完全反应的两种液体,在重力作用下到达壳体的底部,通过搅拌桨使得两者均匀反应。

本发明的对流反应筒的底部设有一道筛网层;针对两种液体反应物反应完成后,如果产生少量的固体产物或者反应液中存在的固体颗粒杂质,通过筛网层筛除,方便出料。

本发明的对流反应筒过通过顶部的连接杆固定连接在壳体内侧;对流反应筒的主要作用就是方便两种液体介质的对流反应,因此通过连接杆保证其在工作时的稳定性。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本发明通过在反应釜壳体内添加带有凹凸波纹的对流反应筒结构,对于两种不同的液体反应物,提高一种液体反应物在筒体内壁上的停留时间,另一种液体反应物采用对流喷射的方式,将其喷射到筒体的内壁上,方便两种液体反应物在筒体内壁上的均匀反应,两种液体的用料比通过管路和阀门精准控制,满足不同的反应需求,实用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装置结构简图;

图2为本发明的引流圆盘结构简图。

其中,1 客套,2 出料口,3 一级进液管,4 延长管,5 二级进液管,6 引流圆盘,7 水平喷淋管,8 引流圆盘,9 筛网层,10 搅拌桨,11 旋转电机,12 连接杆,13 气体排空连接口,14 引流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实施例1:如图1和2所示的一种适于液体对流的反应装置,所述的反应装置为密封的壳体1,壳体1的底部设有出料口2,所述的壳体1中部设有圆柱形的对流反应筒8,对流反应筒8的底部与壳体1内部相连通,对流反应筒8的顶部设有圆弧形的密封顶盖,所述的密封顶盖的下方设有引流圆盘6,引流圆盘6的外沿上设有多个倾斜向上的引流管14,引流圆盘6的上方通过一级进液管3连接在壳体1顶部,对流反应筒8的内部设有垂直安装的二级进液管5,二级进液管5的不同高度上均匀分布有多个圆形的水平喷淋管7,对流反应筒8的筒体侧壁为带有凹凸波纹的异形侧壁。

实施例2:如图1和2所示,二级进液管5通过延长管4连接在壳体1的外侧,壳体1的顶部设气体排空连接口13;通过一级进液管3和二级进液管5分别通入不同的反应液,一种液体沿着对流反应筒8的内壁缓缓流下,另一种液体持续向对流反应筒8的内壁进行喷射气流,方便两种反应液的均匀混合。

实施例3:如图1和2所示,壳体1底部设有旋转电机11,所述的对流反应筒8的下方设有搅拌桨10,搅拌桨10通过搅拌轴连接在旋转电机11上;对于部分未完全反应的两种液体,在重力作用下到达壳体1的底部,通过搅拌桨10使得两者均匀反应。

实施例4:如图1和2所示,对流反应筒8的底部设有一道筛网层9;针对两种液体反应物反应完成后,如果产生少量的固体产物或者反应液中存在的固体颗粒杂质,通过筛网层9筛除,方便出料。

实施例5:如图1和2所示,对流反应筒8过通过顶部的连接杆12固定连接在壳体1内侧;对流反应筒8的主要作用就是方便两种液体介质的对流反应,因此通过连接杆12保证其在工作时的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仅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来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做出的任意组合或等同变换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