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层混凝土泵送系统的余料处理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07333阅读:906来源:国知局
超高层混凝土泵送系统的余料处理设备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混凝土泵送系统余料处理设备,尤其涉及一种超高层混凝土泵送系统的余料处理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进步及经济发展,目前国内超高层建筑的数量及高度在不断的增加。由于超高层结构体系的特殊性,在施工建造过程中其核心筒剪力墙、核心筒水平结构、外框水平结构、钢管混凝土结构(外框劲性结构)的混凝土强度不一致且施工步距不一致,混凝土施工工序均需分开进行浇筑,导致混凝土浇筑次数增多。传统超高层混凝土泵送系统清洗多采用气洗、水洗、或水气联洗的方式进行,清洗出来的废水、废渣都是具有强碱性的,并且具有大量水泥、砂石等不溶物。有的,经过简单的分离处理后就将污水排入下水道或周边环境;有的,在清洗后将废水及混凝土余料用混凝土罐车运至场外进行处理。以上处置方法均可对周围环境造成不可忽视的污染,且每次清洗下来的废水较多,也导致水资源的严重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陷,现提供一种超高层混凝土泵送系统的余料处理设备,以解决超高层混凝土泵送系统清洗后的余料和废渣水对环境的污染和造成严重的水资源浪费等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一种超高层混凝土泵送系统的余料处理设备,包括具有集料口和废渣水输出口的收集装置、砂石分离装置、水泥浆沉淀池组以及为清洗超高层混凝土泵送系统供水的清水储存装置。集料口连通超高层混凝土泵送系统的排渣口,废渣水输出口连通砂石分离装置的进料口,砂石分离装置的出浆口连通至水泥浆沉淀池组,水泥浆沉淀池组的出水口连通至清水储存装置;清水存储装置的供水口连通至超高层混凝土泵送系统。

进一步的,收集装置包括废渣水储存池及设于所述排渣口的废渣水收集斗,集料口和废渣水输出口分别设于废渣水储存池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废渣水收集斗与集料口之间连接有第一废渣水输送管道。

进一步的,废渣水储存池内设有搅拌器。

进一步的,水泥浆沉淀池组包括逐级沉淀的第一沉淀池、第二沉淀池及第三沉淀池,砂石分离装置的出浆口连通至第一沉淀池,第三沉淀池的出水口通过排水管连通至清水储存装置。

进一步的,第一沉淀池、第二沉淀池及第三沉淀池彼此分离。第一沉淀池与第二沉淀池之间设有第一污水泵,第二沉淀池与第三沉淀池之间设有第二污水泵。

进一步的,第三沉淀池的出水口设有第三污水泵,排水管连接于第三污水泵与清水储存装置之间。

进一步的,收集装置的废渣水输出口与砂石分离装置的进料口之间通过第二废渣水输送管道连接,第二废渣水输送管道上设有控制阀。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极大程度的降低了混凝土废渣水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的几率,实现了环保绿色施工的目的。而且,充分利用水资源,有效节约施工用水,实现了废水的循环利用,降低了施工成本。还能充分利用固废物质,实现砂石回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超高层混凝土泵送系统的余料处理设备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超高层混凝土泵送系统的余料处理设备的沉淀池组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

图1为本实用新型超高层混凝土泵送系统的余料处理设备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中的沉淀池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超高层混凝土泵送系统的余料处理设备,包括:具有集料口和废渣水输出口的收集装置、具有进料口和出浆口的砂石分离装置、水泥浆沉淀池组以及为清洗超高层混凝土泵送系统供水的清水储存装置。

收集装置包括废渣水储存池11和废渣水收集斗12。废渣水收集斗12与超高层混凝土泵送系统排渣口连通。废渣水收集斗12底部与废渣水储存池11的集料口通过第一废渣水输送管道13连通。废渣水储存池11为一个用钢板焊接形成的储存池。废渣水储存池11的废渣水输出口通过第二废渣水输送管道15与砂石分离装置的进料口连通。

为了不让大量聚积在废渣水储存池11的混凝土废渣水凝固,废渣水储存池11上还可以横设一个搅拌器14,搅拌器14带动混凝土废渣水的在废渣水储存池11内不停转动。

为了控制从废渣水通过第二废渣水输送管道15的速度,还可以在第二废渣水输送管道15上设置一个控制阀。在本实施例中,控制阀为涡轮蝶阀16,用来定量控制废渣水输送至砂石分离机20的速度。

砂石分离装置是具有一个进料口、一个出砂口、一个出石口和一个出浆口21的砂石分离机20。进料口与废渣水储存池11的废渣水输出口通过第二废渣水输送管道15连接。出浆口21连通至水泥浆沉淀池组。

水泥浆沉淀池组包括逐级沉淀的第一沉淀池31、第二沉淀池32及第三沉淀池33。第一沉淀池31、第二沉淀池32及第三沉淀池33可以是集水坑、或者集水池。砂石分离装置的出浆口21连通至第一沉淀池31,第三沉淀池33的出水口通过排水管37连通至清水储存装置。

在本实施例中,水泥浆沉淀池组为分离式结构。第一沉淀池31、第二沉淀池32及第三沉淀池33为独立的三个钢板焊接形成的集水池。水泥浆沉淀池组之间通过污水泵实现沉淀后的上清液的转移。第一沉淀池31与第二沉淀池32之间设有第一污水泵34,第二沉淀池32与第三沉淀池33之间设有第二污水泵35。第三沉淀池33的出水口设有第三污水泵36,第三污水泵36与清水储存装置之间设有排水管37。

清水存储装置可以是集水坑、集水池、或储水箱。在本实施例中,清水储存装置为清水储存池40。清水储存池40是用钢板焊接形成的一个集水池。清水储存池40上还设有第四污水泵43和输水管,用以将清水储存池40中储存的清水泵送至超高层混凝土泵送系统的料斗中,用于清洗超高层混凝土泵送系统。输水管的一端连接第四污水泵43,另一端作为供水口44连通至超高层混凝土泵送系统的料斗。在输水管上还可以加装计量水表,用于定量输送清水和统计节水总量。

在一种实施例中,水泥浆沉淀池组和清水储存装置为一体式结构。如图2所示,水泥浆沉淀池组包括:第一沉淀池37、第二沉淀池38、第三沉淀池39。清水储存装置包括清水储存池42。第一沉淀池37、第二沉淀池38、第三沉淀池39以及清水储存池42的高度依次降低,呈阶梯式。在第一沉淀池37与第二沉淀池38、第二沉淀池38与第三沉淀池39,第三沉淀池39与清水储存池42之间的池壁上部设有自流槽310。当第一沉淀池37内水泥浆沉淀上清液液面上升至第一自流槽310的高度时,第一沉淀池37内的水泥浆沉淀上清液自流至第二沉淀池38中,同理,经过三次沉淀后的清水通过第三自流槽311储存在清水储存池42中备用。

在首次清洗时,先利用超高层混凝土泵将清水通过混凝土泵管输送至布料管的顶端,然后关闭高压混凝土泵管的液压截止阀。随后再打开高压混凝土泵管液压截止阀,清洗布料管的废渣水通过高压混凝土泵管自流至超高层混凝土泵送系统的料斗内。再将超高层混凝土泵车移至废渣水收集斗12附近,微调超高层混凝土泵车使将超高层混凝土泵送系统排渣口对准废渣水收集斗12。打开排渣口,将废渣水排入废渣水收集斗12中。

废渣水收集斗12可以通过提升机将废渣水收集斗12抬高后与废渣水储存池11形成垂直高度差,将废渣水通过第一输送管道13转移至废渣水储存池11中。也可以用高压泵将废渣水收集料斗12中的废渣水排入废渣水储存池11中。此时,开启搅拌器14。

废渣水从废渣水储存池11排入砂石分离机20,可以通过设置高压泵,或者通过设置废渣水储存池11与砂石分离机20的高度形成垂直高度差,实现废渣水从废渣水储存池11排入砂石分离机20的过程。

废渣水通过第二输送管道15,经涡轮蝶阀16控制流速,进入砂石分离机20。开启砂石分离机20对废渣水进行分离,将从出砂口排出的砂和出石口排出的石块分别用蛇皮袋或其它储物装置装满后备用。而分离出的水泥浆从出浆口21排入第一沉淀池31。根据第一沉淀池31中的液面上升速度确定何时开启第一污水泵34,将一次沉淀后的上层液体抽排入第二沉淀池32。根据第二沉淀池32的液面上升的速度确定开启第二污水泵35的时间,将二次沉淀后的上层液体抽排入第三沉淀池33。根据第三沉淀池33液面上升的速度确定开启第三污水泵36,将三次沉淀后的上清液通过第三污水泵36抽排入清水储存池40中备用。

在下一次清洗超高层混凝土泵送系统时,根据清洗用水量确定设置第四污水泵43的数量,将清水储存池40中的清水抽排入超高层混凝土泵送系统的料斗中,以供再次清洗超高层混凝土泵送系统。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以上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可根据上述说明对本实用新型做出种种变化例。因而,实施例中的某些细节不应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本实用新型将以所附权利要求书界定的范围作为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