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快速装拆固定绞肉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04775阅读:777来源:国知局
可快速装拆固定绞肉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绞肉的机器,尤其是涉及一种可快速装拆固定的绞肉机。



背景技术:

绞肉机是人们生活中常用的一种厨房设备,现有的绞肉机基本都能满足绞肉的功能,从功能上来说都没什么大问题,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系列的瑕疵,例如绞肉机在清洗时比较麻烦,有些绞肉机内部无法清洗,以至于夏天时绞肉机内部残留的肉沫很容易变质甚至腐烂,使用这种绞肉机会使得使用者身心都会受伤害,还有些绞肉机在工作过程中只能依靠自身的结构和重力放置在桌面上固定,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倾倒,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快速拆装固定绞肉机,其可快速对绞肉机进行拆装,方便清洗,同时可固定在桌面上,防止使用过程中绞肉机出现倾倒的状况,增强了使用过程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快速装拆固定绞肉机,包括机头和底座,所述机头下端面设置有滑槽,滑槽一端设置有弧形锁槽,所述底座上端面设置有滑道,滑道贯通底座左侧面,滑槽可沿滑道长度方向滑动,底座右侧面上部设置有通孔,压钮和挡位旋钮设置于底座右侧上端内部,挡位旋钮部分侧面位于通孔外侧,挡位旋钮上表面边缘设置有锁柱,锁柱可旋入锁槽中定位,底座内部设置有拉伸机构,拉伸机构下方连接有吸盘且可将吸盘向上拉伸,拉伸机构侧面连接有吸盘旋钮,吸盘旋钮位于底座外侧。

优选的,拉伸机构包括吸盘支架、吸盘支架盖和吸盘转轴,吸盘上表面设置有拉杆,拉杆中部设置有弧形通孔,拉杆穿过吸盘支架盖的通孔后位于吸盘支架内部,吸盘转轴从吸盘支架侧面的通孔中插入至拉杆的弧形通孔中,吸盘转轴前端设置有凸轮部,凸轮部位于弧形通孔中且与弧形通孔的尺寸形状相适配,吸盘转轴后端连接有吸盘旋钮。

优选的,所述吸盘支架顶面设置有供拉杆穿过的通孔,吸盘支架顶部外侧与底座内部相卡合。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安全可靠,可快速对绞肉机进行拆装,方便清洗,同时操作方便快捷,可固定在桌面上,防止使用过程中绞肉机出现倾倒的状况,增强了使用过程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爆炸图;

图2为图1中压钮和挡位旋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机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拉伸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除去机头部分的主视图;

图6为图5中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7为图6中吸盘处于吸附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机头;2—底座;3—滑槽;4—弧形锁槽;5—滑道;6—通孔;7—压钮;8—挡位旋钮;9—锁柱;10—拉伸机构;11—吸盘;12—吸盘旋钮;13—吸盘支架;14—吸盘支架盖;15—吸盘转轴;16—拉杆;17—弧形通孔;18—凸轮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快速装拆固定绞肉机,包括机头1和底座2,所述机头1下端面设置有滑槽3,滑槽3一端设置有弧形锁槽4,所述底座2上端面设置有滑道5,滑道5贯通底座2左侧面,滑槽3可沿滑道5长度方向滑动,底座2右侧面上部设置有通孔6,压钮7和挡位旋钮8设置于底座2右侧上端内部,挡位旋钮8部分侧面位于通孔6外侧,挡位旋钮8上表面边缘设置有锁柱9,锁柱9可旋入锁槽4中定位,底座2内部设置有拉伸机构10,拉伸机构10下方连接有吸盘11且可将吸盘11向上拉伸,拉伸机构10侧面连接有吸盘旋钮12,吸盘旋钮12位于底座2外侧。

优选的,所述拉伸机构10包括吸盘支架13、吸盘支架盖14和吸盘转轴15,吸盘11上表面设置有拉杆16,拉杆16中部设置有弧形通孔17,拉杆16穿过吸盘支架盖14的通孔后位于吸盘支架13内部,吸盘转轴15从吸盘支架侧面的通孔中插入至拉杆16的弧形通孔17中,吸盘转轴15前端设置有凸轮部18,凸轮部18位于弧形通孔17中且与弧形通孔17的尺寸形状相适配,吸盘转轴15后端连接有吸盘旋钮12。

优选的,所述吸盘支架13顶面设置有供拉杆16穿过的通孔,吸盘支架13顶部外侧与底座2内部相卡合。

使用时,将本实用新型组装好后放置在桌面上,旋转吸盘旋钮12,吸盘转轴15旋转90°,凸轮部18由侧面转向顶面,带动拉杆16向上运动一个行程,吸盘11中部被向上拉起,吸盘11中心位置形成真空区域,在负压状态下吸盘11紧紧贴合桌面,以形成固定绞肉机的目的。另外,将机头1装入底座2中时,使得滑槽3沿着滑道5滑入,到位后旋转挡位旋钮8,挡位旋钮8上顶面的锁柱9跟着旋转,旋入弧形锁槽4内部,进行机头1和底座2之间的锁定。拆装时,只需将挡位旋钮8反向旋转一个角度,即可将机头1从底座2上划出,反向旋转吸盘旋钮12,拉杆16向下运动,吸盘11解除负压状态,即可从桌面上取下。整个过程快速便捷,装拆方便,适合家居生活使用。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并非对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或修饰,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