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耐磨计量辊的提升胶布计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83452阅读:430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耐磨计量辊的提升胶布计量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胶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耐磨计量辊的提升胶布计量装置。



背景技术:

在覆铜板行业干燥机上胶的计量上,原产品工艺设计的计量辊表面硬度低,辊筒表面磨损较快,不适合长时间使用,使用周期短,且易造成产品计量不准,不利于工业生产,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耐磨计量辊的提升胶布计量装置,用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基于耐磨计量辊的提升胶布计量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耐磨计量辊的提升胶布计量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上端设有两个第二固定座和两个第一固定座,且两个第二固定座与两个第一固定座对称设置,两个第二固定座之间设有第二转轴和第一固定轴,所述第二转轴和第一固定轴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固定座的侧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轴上套接有第二计量辊,所述第二计量辊的外侧设有第一陶瓷层,所述第一固定轴上套接有前刮刀,两个第一固定座之间设有第一转轴和第二固定轴,所述第一转轴和第二固定轴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固定座的侧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轴上套接有第一计量辊,所述第一计量辊的外侧设有第二陶瓷层,所述第二固定轴上套接有后刮刀,且第一计量辊、第二计量辊均位于前刮刀和后刮刀之间,所述第一计量辊和第二计量辊之间留有间隙。

优选地,所述第一计量辊和第二计量辊之间的间隙为0.1mm。

优选地,所述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均通过传动机构传动连接有驱动电机。

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轴与第二固定轴的一端均连接有旋转气缸。

本实用新型中,使用时计量辊之间通过一定的间隙将多余的胶液挤掉,残留在计量辊上的胶液是通过闭合的前后金属刮刀刮掉,以免形成老胶影响间隙计量的稳定;计量辊外侧设置陶瓷层,其具有极高的化学稳定性,耐水、耐大气腐蚀性能较好,同条件使用是镀铬辊使用寿命的5-6倍;热喷陶瓷层与母材的结合强度超过30Mpa,有效避免了喷涂层的脱落,表面硬度达到了850HV以上,表面粗糙度可以控制Ra0.3以内;表面镀铬硬度才650HV,粗糙度只可以控制Ra0.4以内;而且镀铬层硬度随温度变化较大,当使用温度长期在40°以上时,硬度会变低,容易渗透造成铬层脱落;计量辊外侧设置陶瓷层其使用寿命为镀铬辊的10倍左右;陶瓷喷涂技术对环境无污染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基于耐磨计量辊的提升胶布计量装置的第一计量辊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基于耐磨计量辊的提升胶布计量装置的第二计量辊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基于耐磨计量辊的提升胶布计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座、2第一固定轴、3前刮刀、4第二计量辊、5第二固定座、6第二转轴、7第一固定座、8第一计量辊、9后刮刀、10第二固定轴、11第一转轴、12第一陶瓷层、13第二陶瓷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3,一种基于耐磨计量辊的提升胶布计量装置,包括底座1,底座1的上端设有两个第二固定座5和两个第一固定座7,且两个第二固定座5与两个第一固定座7对称设置,两个第二固定座5之间设有第二转轴6和第一固定轴2,第二转轴6和第一固定轴2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固定座5的侧壁转动连接,第二转轴6上套接有第二计量辊4,第二计量辊4的外侧设有第一陶瓷层12,第一固定轴2上套接有前刮刀3,两个第一固定座7之间设有第一转轴11和第二固定轴10,第一转轴11和第二固定轴1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固定座7的侧壁转动连接,第一转轴11上套接有第一计量辊8,第一计量辊8的外侧设有第二陶瓷层13,计量辊外侧设置陶瓷层其使用寿命为镀铬辊的10倍左右,第二固定轴10上套接有后刮刀9,且第一计量辊8、第二计量辊4均位于前刮刀3和后刮刀9之间,残留在计量辊上的胶液是通过闭合的前后金属刮刀刮掉,第一计量辊8和第二计量辊4之间留有间隙,此为计量异常时对硬面辊筒的一种防撞保护装置,因此此机械保护调好后,一般情况下不需要作出调整,使用时通过一定的间隙将多余的胶液挤掉。

本实用新型中,第一计量辊8和第二计量辊4之间的间隙为0.1mm。第一转轴11和第二转轴6均通过传动机构传动连接有驱动电机。第一固定轴2与第二固定轴10的一端均连接有旋转气缸,通过旋转气缸闭合前刮刀3和后刮刀9。

本实用新型中,使用时计量辊之间通过一定的间隙将多余的胶液挤掉,残留在计量辊上的胶液是通过闭合的前后金属刮刀刮掉,以免形成老胶影响间隙计量的稳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