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垃圾焚烧的湿法烟气净化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88258阅读:47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保方面的烟气净化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垃圾焚烧的湿法烟气净化系统。



背景技术:

采用焚烧处理生活垃圾可以实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但由于垃圾在焚烧过程中产生的烟气中包含HCL、HF、SOX等酸性污染物,需要净化后控制以避免对环境造成的二次污染;目前国内主流的烟气净化脱酸工艺为半干法工艺、半干法+干法工艺,半干法主要是以石灰浆经雾化后分布于烟气及烟气颗粒物的表面进行脱酸反应,干法工艺则是以水直接雾化后分布于烟气及烟气颗粒物的表面,采用石灰粉进行脱酸反应;而半干法工艺、半干法+干法工艺均面临旋转雾化器无法克服边界逃逸的现象,同时由于旋转雾化器转速高容易造成雾化盘和喷嘴磨损的问题,而且随着垃圾焚烧烟气污染物标准的日益严格,半干法反应效率低以及设备容易故障等问题更为突出;由于湿法烟气工艺对酸性污染物的去除率更高,但目前并没有一种可以方便利用湿法有效对垃圾焚烧的烟气净化的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垃圾焚烧的湿法烟气净化系统,能进一步有效去除烟气中的酸性污染物,而且反应后的烟气温度超过150度,不会产生白烟问题,从而解决目前生活垃圾焚烧烟气主流半干法工艺中由于旋转雾化器转速高容易造成雾化盘和喷嘴磨损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垃圾焚烧的湿法烟气净化系统,包括:预冷塔、预冷液循环泵、洗涤塔、吸收部组件、减湿部组件、吸收液循环泵、减湿冷却子系统、烟气加热器、主路烟道、主路烟气挡板、主排气烟道、主排烟气挡板、氢氧化钠溶液供应管和水处理系统;其中,

所述预冷塔,其顶部设有主路烟道,该主路烟道另一端为烟气入口,该主路烟道内设有主路烟气挡板;

所述洗涤塔内从下至上依次间隔设置吸收部组件与减湿部组件,所述吸收部组件分别与该洗涤塔外部的水处理子系统和减湿部冷却处理子系统连接,所述减湿部组件分别与该洗涤塔外部的减湿部冷却处理子系统和水处理子系统连接;

所述洗涤塔顶部设有主排气烟道,该主排气烟道上依次设有烟气加热器和主排烟气挡板,主排气烟道另一端为烟气出口;

所述预冷塔下部经管道与所述洗涤塔的下部连通;

所述洗涤塔下部经管路和预冷液循环泵连接至所述预冷塔内设置的喷嘴;

所述洗涤塔下部经管路和吸收液循环泵与所述洗涤塔内的吸收部组件连接;

所述氢氧化钠溶液供应管分别连接至所述预冷塔与洗涤塔之间的连接管道与所述减湿部冷却处理子系统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设置预冷塔和洗涤塔和相关组件能对烟气预冷处理后进行洗涤处理,能进一步有效去除烟气中的酸性污染物,而且反应后的烟气温度超过150度,不会产生白烟问题,从而解决目前生活垃圾焚烧烟气主流半干法工艺中由于旋转雾化器转速高容易造成雾化盘和喷嘴磨损的问题,净化后的烟气酸性物质质量完全满足最新烟气排放国标要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湿法烟气净化系统的示意图;

图中各标号对应的部件为:1-主路烟道;11-主路烟气挡板;2-旁路烟道;21-旁路烟气挡板;3-预冷塔;4-喷嘴;5-预冷液循环泵;6-洗涤塔;7-吸收部本体;8-减湿部本体;9-吸收液循环泵;10-吸收部填料层;11-吸收部喷淋层;12-吸收部除雾器冲洗层;13-吸收部除雾器;14-减湿部填料层;15-减湿部喷淋层;16-减湿部除雾器冲洗层;17-减湿部除雾器;18-减湿水箱;19-减湿水泵;20-减湿水冷却器;21-烟气加热器;22-主排气烟道;23-水处理子系统;A-烟气入口;B-氢氧化钠溶液供应管;C-工艺水补水管;D-烟气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垃圾焚烧的湿法烟气净化系统,该系统能进一步有效去除烟气中的酸性污染物,而且反应后的烟气温度超过150度,不会产生白烟问题,从而解决目前生活垃圾焚烧烟气主流半干法工艺中由于旋转雾化器转速高容易造成雾化盘和喷嘴磨损的问题,净化后的烟气酸性物质质量完全满足最新烟气排放国标要求,该系统包括:预冷塔、预冷液循环泵、洗涤塔、吸收部组件、减湿部组件、吸收液循环泵、减湿冷却子系统、烟气加热器、主路烟道、主路烟气挡板、主排气烟道、主排烟气挡板、氢氧化钠溶液供应管和水处理系统;其中,

预冷塔,其顶部设有主路烟道,该主路烟道另一端为烟气入口,该主路烟道内设有主路烟气挡板;

洗涤塔内从下至上依次间隔设置吸收部组件与减湿部组件,吸收部组件分别与该洗涤塔外部的水处理子系统和减湿部冷却处理子系统连接,减湿部组件分别与该洗涤塔外部的减湿部冷却处理子系统和水处理子系统连接;

洗涤塔顶部设有主排气烟道,该主排气烟道上依次设有烟气加热器和主排烟气挡板,主排气烟道另一端为烟气出口;

预冷塔下部经管道与洗涤塔的下部连通;

洗涤塔下部经管路和预冷液循环泵连接至预冷塔内设置的喷嘴;

洗涤塔下部经管路和吸收液循环泵与洗涤塔内的吸收部组件连接;

氢氧化钠溶液供应管分别连接至预冷塔与洗涤塔之间的连接管道与减湿部冷却处理子系统连接。

上述烟气净化系统中,洗涤塔内的吸收部组件包括:

吸收部本体,其内设有吸收部填料层;

吸收部NaOH溶液喷淋层,设在吸收部本体上方,该吸收部NaOH溶液喷淋层经管路分别与水处理子系统和吸收液循环泵连接;

吸收部除雾器,设在吸收部NaOH溶液喷淋层上方;

吸收部除雾器冲洗层,设在吸收部除雾器下方,处于吸收部除雾器与吸收部NaOH溶液喷淋层之间,该吸收部除雾器冲洗层与减湿部冷却处理子系统连接。

上述烟气净化系统中,洗涤塔内的减湿部组件包括:

减湿部本体,其内设有减湿部填料层;

减湿部喷淋层,设在减湿部本体上方,该减湿部NaOH溶液喷淋层经管路分别与减湿部冷却处理子系统连接;

减湿部除雾器,设在减湿部NaOH溶液喷淋层上方;

减湿部除雾器冲洗层,设在减湿部除雾器下方,处于减湿部除雾器与减湿部NaOH溶液喷淋层之间,该减湿部除雾器冲洗层与减湿部冷却处理子系统连接。

上述烟气净化系统中,减湿部冷却处理子系统包括:

减湿水箱、减湿水泵和减湿水冷却器;其中,

减湿水箱,经管路分别与减湿部组件的减湿部本体和氢氧化钠溶液供应管连接;

减湿水箱,经管路、减湿水泵和减湿水冷却器分别与减湿部组件的减湿部NaOH溶液喷淋层和水处理子系统连接;

减湿水泵的出水端经两条管路分别连接至减湿部组件的减湿部除雾器冲洗层与吸收部组件的吸收部除雾器冲洗层,该出水端经另外一条管路回连至减湿水箱;

减湿水箱上设有工艺水供应管。

上述烟气净化系统各部件作用及工作过程如下:

(1)烟气旁路:

在预冷塔3和洗涤塔6设置旁路烟道,当预冷塔3和洗涤塔6需要检修时可打开旁路旁路烟道是两个烟气挡板21、22,使烟气顺利排出;正常运行时烟气从主路烟道1依次进入预冷塔3和洗涤塔6进行脱酸处理后,再经过主排气烟道22上的烟气加热器21加温后排出,主排气烟道22的烟气出口连接引风机;

(2)烟气预冷却:

主路烟道1的烟气入口A连接布袋除尘器,从布袋除尘器出来的烟气通过主路烟道1首先进入预冷塔3,通过预冷塔3上的一组喷嘴4对烟气进行降温脱酸,NaOH溶液由预冷塔3和洗涤塔6之家的连接管道进行供给,同时设置预冷液循环泵5对洗涤塔6底部的溶液进行循环使用;

(3)洗涤塔:

经过预冷塔3初步降温脱酸后的烟气进入洗涤塔6,洗涤塔6分为吸收部组件和减湿部组件,吸收部组件的吸收部本体7位于洗涤塔6内下部,减湿部组件的减湿部本体8位于洗涤塔6内上部,吸收部本体7上方设有吸收部喷淋层11用于喷洒NaOH溶液,烟气进入吸收部本体7与NaOH溶液逆流接触,使得烟气与NaOH溶液进行充分反应,同时吸收部本体7设有吸收部填料层10,吸收部填料层10主要为延长吸收部喷淋液与烟气反应时间,提高反应吸收效率;吸收部本体7底部设有吸收液循环泵9,以保证NaOH溶液的循环利用,在反应过程中,NaOH溶液与酸性气体进行反应生成盐类,洗涤塔6底部的溶液一旦达到高盐浓度,就排出一部分吸收液进入水处理子系统23,同时补充新的NaOH溶液。

吸收部本体7上端设有吸收部除雾器13,去除烟气中携带的液滴后进入减湿部组件的减湿部本体8;减湿部本体8上方同样设有减湿部喷淋层15用于喷洒NaOH溶液,烟气与NaOH溶液逆流接触反应,同时减湿部本体8设有减湿部填料层14;经减湿部本体8收集的液体进入减湿部冷却处理子系统的减湿水箱18,减湿水箱18设置有NaOH溶液和工艺水补充管以控制合适的pH值,减湿水泵19将减湿水经减湿水冷却器20进入减湿部喷淋层15后被循环利用;在减湿部本体8上部设有减湿部除雾器17,进一步去除烟气中的液滴,减少下游烟道的结露腐蚀,同时防止白烟的产生;吸收部本体7与减湿部除雾器8的除雾器下端均设有吸收部除雾器冲洗冲洗层12和减湿部除雾器冲洗冲洗层16,预防除雾器的堵塞;

(4)烟气再加热:净化后的烟气经主排气烟道22排出时再通过烟气加热器21加温到酸露点腐蚀的温度(150度)以上通过烟气出口连接的引风机排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披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