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热均匀的反应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14088阅读:55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日化用品生产设备;具体涉及一种加热均匀的反应釜。



背景技术:

日化用品在现代人们的生活中使用量越来越多;日化用品的种类也日渐增加。在制备日化用品的过程中,常常需要加热实现反应或者混合,对于一些粘稠度比较大的而且导热性能较差的原料,常常会导致受热不均匀或者升降温持续时间长的技术难点。如此造成了生产时间所用的时间拖长,无形中增加了生产的成本,也会影响产品的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加热均匀的反应釜,该反应釜在常见的反应釜的基础上,增加设置了第一传动轴、第二传动轴、第一螺旋桨和第二螺旋桨;如此设计,能够迅速的将反应釜中央的原料流至里层附近,实现加热,该反应釜具有加热均匀,加热速度快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加热均匀的反应釜,包括外壳、搅拌机构;所述外壳包括外层和里层;所述外层和里层之间设有密闭的间隙;所述间隙用于通入加热或降温的介质;所述外壳的外层上设置有连通外界和间隙的介质入口和介质出口;外壳的底部设置有物料出口;所述搅拌机构安装于反应釜内;所述搅拌机构包括电机、蜗轮蜗杆箱、第一传动轴、第二传动轴、第一螺旋桨、第二螺旋桨;所述第一传动轴与电机传动连接,所述第一传动轴与外壳枢接;所述第二传动轴与外壳枢接;所述第一传动轴与第二传动轴通过蜗轮蜗杆箱传动连接;所述第一传动轴和第二传动轴相互垂直;所述第一传动轴的两端安装有第一螺旋桨;所述第二传动轴的两端安装有第二螺旋桨。

优选地,所述搅拌机构还包括第三传动轴和第三螺旋桨;所述第三螺旋桨安装在第三传动轴的两端;所述第三传动轴与第一传动轴通过蜗轮蜗杆箱传动连接,所述第三传动轴与外壳枢接;所述第三传动轴与第一传动轴垂直,第三传动轴与第二传动轴垂直。

优选地,所述里层向反应釜内凸起形成中空的散热凸棱,所述散热凸棱与间隙连通。

优选地,所述散热凸棱与第一传动轴的夹角为30-60度。

优选地,所述散热凸棱与第一传动轴的夹角为45度。

优选地,安装在第一传动轴靠近反应釜底部的一端的第一螺旋桨的轴向推力的方向朝向蜗轮蜗杆箱,另一端的第一螺旋桨的轴向推力的方向背向蜗轮蜗杆箱。

优选地,所述第二螺旋桨产生的轴向推力的方向均朝向蜗轮蜗杆箱;所述第三螺旋桨产生的轴向推力的方向均朝向蜗轮蜗杆箱。

优选地,所述介质入口位于反应釜的底部,介质出口位于反应釜的顶部。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设提供一种加热均匀的反应釜,该反应釜在常见的反应釜的基础上,增加设置了第一传动轴、第二传动轴、第一螺旋桨和第二螺旋桨;如此设计,能够迅速的将反应釜中央的原料流至里层附近,实现加热,该反应釜具有加热均匀,加热速度快的优点。

2、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反应釜的里层设置了散热凸棱,该设置能够有效的增加里层与原料的接触面积,提高热传递的效率;同时还设置了倾斜的角度,能够使液体实现纵向流动,增加不同高度层面的热传递效率,促进原料的混合。

3、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了向蜗轮蜗杆箱产生推力的第一螺旋桨、第二螺旋桨、第三螺旋桨;该设置能够使原料与里层的接触更紧密,提高热传递效率,同时配合倾斜设计的散热凸棱,能够有效的使原料液体实现上下层的对流,使原料混合而且相互传递热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剖视图。

其中,1、外壳;11、外层;12、里层;13、间隙;14、物料出口;15、介质出口;16、介质入口;17、散热凸棱;2、搅拌机构;21、蜗轮蜗杆箱;22、第一传动轴;221、第一螺旋桨;23、第二传动轴;231、第二螺旋桨;24、电机;25、第三传动轴;251、第三螺旋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加热均匀的反应釜,包括外壳1、搅拌机构2;所述外壳1包括外层11和里层12;所述外层11和里层12之间设有密闭的间隙13;所述间隙13用于通入加热或降温的介质;所述外壳1的外层11上设置有连通外界和间隙13的介质入口16和介质出口15;外壳1的底部设置有物料出口14;所述搅拌机构2安装于反应釜内;所述搅拌机构2包括电机24、蜗轮蜗杆箱21、第一传动轴22、第二传动轴23、第一螺旋桨221、第二螺旋桨231;所述第一传动轴22与电机24传动连接,所述第一传动轴22与外壳1枢接;所述第二传动轴23与外壳1枢接;所述第一传动轴22与第二传动轴23通过蜗轮蜗杆箱21传动连接;所述第一传动轴22和第二传动轴23相互垂直;所述第一传动轴22的两端安装有第一螺旋桨221;所述第二传动轴23的两端安装有第二螺旋桨231。所述搅拌机构2还包括第三传动轴25和第三螺旋桨251;所述第三螺旋桨251安装在第三传动轴25的两端;所述第三传动轴25与第一传动轴22通过蜗轮蜗杆箱21传动连接,所述第三传动轴25与外壳1枢接。所述第三传动轴25与第一传动轴22垂直,第三传动轴25与第二传动轴23垂直。所述里层12向反应釜内凸起形成中空的散热凸棱17,所述散热凸棱17与间隙13连通。所述散热凸棱17与第一传动轴22的夹角为30-60度,优选地,所述散热凸棱17与第一传动轴22的夹角为45度。安装在第一传动轴22靠近反应釜底部的一端的第一螺旋桨221的轴向推力的方向朝向蜗轮蜗杆箱21,另一端的第一螺旋桨221的轴向推力的方向背向蜗轮蜗杆箱21。所述第二螺旋桨231产生的轴向推力的方向均朝向蜗轮蜗杆箱21;所述第三螺旋桨251产生的轴向推力的方向均朝向蜗轮蜗杆箱21。如此设置能够使螺旋桨推进原料冲向里层12,使原料与里层12的基础更加紧密,有效的提高热传递效率;同时还能实现混匀的效果。所述介质入口16位于反应釜的底部,介质出口位15于反应釜的顶部,如此设置主要是因为同一物质温度高热涨,密度相对较低,容易上浮。如此能够实现纵向的热传递和提高热能的使用率。

使用时,将所需的物料装入反应釜中,通过介质入口16向反应釜中的间隙13通入加热介质,如热水或者热蒸汽;流经间隙13后,介质从介质出口15流出;在这个过程中,启动电机24,在电机24的带动下,第一传动轴22、第二传动轴23、第三传动轴25产生旋转,带动第一螺旋桨221、第二螺旋桨231、第三螺旋桨旋转251;此时,在螺旋桨的作用下,将液体原料推向里层12方向,在冲击的作用下,原料容易受热和混匀,提升了受热或者散热的效果。反应完成后,向介质出口15通入冷介质,实现冷却,最后将物料从物料出口14排出,完成混合及其反应。

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可根据以上描述的技术方案以及构思,做出其它各种相应的改变以及形变,而所有的这些改变以及形变都应该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