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除尘除雾装置和发电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28840阅读:410来源:国知局
一种除尘除雾装置和发电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除尘除雾装置,还涉及一种发电系统。



背景技术:

燃煤电厂发电系统的生产流程如图1所示,燃煤在锅炉21内燃烧后产生的烟气含有大量大气污染物,这些大气污染物先后通过SCR(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选择性催化还原)装置22、静电除尘器24和脱硫塔25,从而去除NOx、粉尘和SOx以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后排向大气环境。随着我国工业污染物排放量的不断增大,我国的环境受到极大的破坏,近年来全国范围的雾霾问题严重威胁到人民的生命健康,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国家制定了更严格的排放政策,对燃煤电厂提出了超低排放的要求。为实现超低排放,脱硫塔后的除尘除雾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燃煤电厂现有的除雾器并不能很好的实现高效率的除尘除雾,给电厂实现超低排放制造了很大障碍。

为了提高除尘除雾效果,中国专利CN 205627457U,公开日期2016年10月12日,公开了《一种用于燃煤电厂尾部烟气的除尘除雾装置及系统》,其中的除尘除雾装置基于离心分离原理,较现有的除雾器具有很大优势,它有n个(n≥1)分离管并联构成,具有效率高、负荷适应性强、运行可靠等优点。但是,在运行过程中,湿法脱硫系统带出的尘/雾颗粒(即石膏浆液等)被分离下来并附着在分离管内壁面,颗粒长时间的累积将导致分离管变小,其内壁摩擦系数增大,将影响到分离管(烟气深度净化器)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除尘除雾装置长时间运行除尘除雾效果变差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除尘除雾装置和发电系统,该除尘除雾装置中冲洗管上设有雾化喷嘴,高压工艺水从工艺水入口进入冲洗管上的雾化喷嘴雾化,雾化的雾滴在旋转气流的作用下被甩到分离管壁面,完成对壁面的冲洗。所以除尘除雾装置和发电系统具有长久高效的除尘除雾效果。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除尘除雾装置,包括至少一根分离管,分离管的一端为入口端,分离管的另一端为出口端,分离管内套设有依次连通的空心管和冲洗管,空心管与分离管之间套设有用于使气体旋转的导流叶片,冲洗管位于分离管的出口端和导流叶片之间,冲洗管上设有喷嘴。

分离管的中心线、空心管的中心线和冲洗管的中心线重合。

空心管中部的直径大于空心管两端的直径,空心管中部的直径大于冲洗管的直径,冲洗管的内径为分离管内径的2%~20%。

导流叶片到分离管的入口端的距离小于导流叶片到分离管出口端的距离,冲洗管到分离管的入口端的距离小于冲洗管到分离管出口端的距离。

该除尘除雾装置还包括用于固定分离管的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分离管与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连接固定,第一底板套设于分离管的入口端外,第二底板套设于分离管的出口端外。

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的大小和形状相同,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平行,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之间的距离小于分离管的长度。

该除尘除雾装置包括多根相互平行的分离管,每根分离管的入口端的端面均位于同一平面内,每根分离管的出口端的端面也均位于同一平面内。

多个喷嘴沿冲洗管的周向均匀分布,喷嘴为雾化喷嘴。

一种发电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锅炉、脱硫塔和烟囱,脱硫塔和烟囱之间的排烟管道内设有上述的除尘除雾装置,该除尘除雾装置的分离管的入口端与脱硫塔相对应,该除尘除雾装置的分离管的出口端与烟囱相对应。

该发电系统还包括用于向除尘除雾装置的空心管和冲洗管内供水的水泵,该除尘除雾装置的分离管的中心线与该排烟管道的中心线平行,该除尘除雾装置的分离管的中心线沿竖直方向设置或该除尘除雾装置的分离管的中心线沿水平方向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能顺利完成对分离管壁面的冲洗。

2、雾化的水滴能降低气流的温度,促进气流中水的凝结及细颗粒物的凝聚,进而提高分离管(深度净化器)对尘/雾的脱除效率。

3、雾化的水滴能捕捉气流中的细颗粒物(水洗除尘),从而将难去除细颗粒物变为易去除雾化水滴,提高烟气深度净化器性能。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发电系统的生产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除尘除雾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分离管内的结构示意图。

1、分离管;2、导流叶片;3、空心管;4、冲洗管;5、喷嘴;6、第一底板;7、第二底板;

21、锅炉;22、SCR装置;23、空预器;24、静电除尘器;25、脱硫塔;26、除尘除雾装置;27、烟囱;28、水泵;29、排烟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一种除尘除雾装置,包括至少一根分离管1,分离管1的一端为入口端,分离管1的另一端为出口端,分离管1内套设有依次连通的空心管3和冲洗管4,空心管3与分离管1之间套设有用于使气体旋转的导流叶片2,冲洗管4位于分离管1的出口端和导流叶片2之间,冲洗管4上设有喷嘴5,如图1至图3所示。

导流叶片2能够将经过的直线气流改变为螺旋气流,使用时,液体能够依次经过空心管3和冲洗管4后从喷嘴5喷出,喷出的水滴能捕捉气流中的细颗粒物,从而将难去除细颗粒物变为易去除雾化水滴混合物,由于螺旋气流离心力的作用该混合物将被甩向分离管1的内表面,从而减少烟气中的细颗粒物。也可以理解为本实用新型是对中国专利CN 205627457U的一种改进,在中国专利CN 205627457U所述的除尘除雾装置中增加了带有喷嘴5的冲洗管4,改进后提高烟气深度净化器性能。

在本实施例中,分离管1的中心线、空心管3的中心线和冲洗管4的中心线重合,如图3所示。空心管3中部的直径大于空心管3两端的直径,空心管3中部的直径大于冲洗管4的直径,空心管3的壁厚与冲洗管4的壁厚相同,冲洗管4的内径为分离管1内径的2%~20%。导流叶片2不能旋转,导流叶片2可以与空心管3固定连接,或者导流叶片2也可以与分离管1固定连接。优选导流叶片2到分离管1的入口端的距离小于导流叶片2到分离管1出口端的距离,冲洗管4到分离管1的入口端的距离小于冲洗管4到分离管1出口端的距离。

在本实施例中,该除尘除雾装置还包括用于固定分离管1的第一底板6和第二底板7,分离管1与第一底板6和第二底板7连接固定,第一底板6套设于分离管1的入口端外,第二底板7套设于分离管1的出口端外,如图2所示。第一底板6和第二底板7的作用是使分离管1能够被固定于脱硫塔25和烟囱27之间的排烟管道29内,分离管1与第一底板6和第二底板7插接,第一底板6和第二底板7与排烟管道29连接固定。优选第一底板6和第二底板7的大小和形状相同,第一底板6和第二底板7平行,第一底板6和第二底板7之间的距离小于分离管1的长度。

在本实施例中,该除尘除雾装置包括多根相互平行的分离管1,多根分离管1之间为并联关系,每根分离管1的入口端的端面均位于同一平面内,每根分离管1的出口端的端面也均位于同一平面内,空心管3的入口端与分离管1的出口端位于同一平面内。如图2所示。多个喷嘴5沿冲洗管4的周向均匀分布,喷嘴5为雾化喷嘴,即喷嘴5能够喷出水雾,如图3所示。

下面介绍一种发电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锅炉21、脱硫塔25和烟囱27,脱硫塔25和烟囱27之间的排烟管道29内设有上述的除尘除雾装置26,该除尘除雾装置26的分离管1的入口端与脱硫塔25相对应,该除尘除雾装置26的分离管1的出口端与烟囱27相对应,即该除尘除雾装置26的分离管1的入口端与脱硫塔25的出口端连通,该除尘除雾装置26的分离管1的出口端与烟囱27的入口端连通,如图1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锅炉21和脱硫塔25之间还依次连接有SCR装置22、空预器23和静电除尘器24,该发电系统还包括用于向除尘除雾装置26的空心管3和冲洗管4内供水的水泵28,水泵28通过输水管线与空心管3的入口端连接,多根分离管1的空心管3之间为并联关系,该除尘除雾装置26的分离管1的中心线与该排烟管道的中心线平行,该除尘除雾装置26的分离管1的中心线沿竖直方向设置(如图1和图2所示)或该除尘除雾装置26的分离管1的中心线也可以沿水平方向设置。

该发电系统的工作过程是,脱硫塔25排出的烟气进入除尘除雾装置26的空心管3,导流叶片2进入的烟气变为螺旋气流,喷嘴5喷出的雾化水滴能捕捉烟气中的细颗粒物,将难去除细颗粒物变为易去除雾化水滴混合物并汇聚于分离管1的内表面,喷嘴5喷出的雾化水滴还具有冲洗效果,能顺利完成对分离管壁面的冲洗,从而将分离管1的内表面的该混合物冲下至除尘除雾装置26外,这样就提高了烟气深度净化器性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不能以其限定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所以其等同组件的置换,或依本实用新型专利保护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与修饰,都应仍属于本专利涵盖的范畴。另外,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特征与技术特征之间、技术特征与技术方案之间、技术方案与技术方案之间均可以自由组合使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