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垃圾焚烧活性炭混合喷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83190阅读:25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尾气净化装置,确切地说是一种垃圾焚烧活性炭混合喷入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进行垃圾焚烧处理作业后,往往会产生含有大量异味、固体颗粒及液滴等污染物的尾气,因此当前在对尾气进行净化处理时,往往需要向高温尾气中直接喷入低温活性炭颗粒,由活性炭颗粒对尾气中的异味、固体颗粒及液滴等污染物进行吸附固化,便于将污染物从尾气中分离出来,降低尾气污染性的效果,同时还可对尾气起到降温作业的效果,但在实际的使用中发现,一方面由于当前喷淋设备的喷头相对固定,因此造成活性炭喷淋范围狭小,并由此造成活性炭喷淋后覆盖面积不足,且在活性炭覆盖范围内的活性炭颗粒密度较大,从而严重影响了活性炭对尾气中污染物吸附净化作业的效率,同时也导致大量活性炭不能有效的参与到对尾气净化作业中,从而造成较大的物料浪费,另一方面由于活性炭喷淋时问问往往较低,因此导致活性炭喷淋管路与外部高温空气间存在较大的温差,从而造成喷淋管路表面极易出现水汽凝结现象,而凝结后的水汽在与活性炭颗粒接触后,极易引发活性炭颗粒粘接并导致活性炭喷淋管路堵塞,从而严重影响了活性炭喷淋作业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因此针对这一现象,迫切需要开发一种新型的活性炭喷淋装置,以满足实际使用的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上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垃圾焚烧活性炭混合喷入装置,该新型结构简单,使用灵活方便,可对活性炭输送管路进行有效防护,在避免因温差等因素导致活性炭粘接等而导致的喷淋堵塞现象发生,同时还可灵活对活性炭的喷淋方向进行调控,并有助于提高活性碳喷淋覆盖面积,避免因活性炭喷淋区域狭小而导致的活性炭颗粒喷淋后,因密度过大而影响对尾气吸附作业的效果,在提高活性炭利用率的同时,另有效的降低了物料损耗和增强了活性炭的尾气净化作业效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垃圾焚烧活性炭混合喷入装置,包括导流管、喷流管、喷头、保温腔及电加热管,导流管的前端和末端均设法兰,且导流管末端通过法兰与喷淋管前端相互连接并同轴分布,喷流管嵌于急冷塔内,且前端位于极冷塔外并与喷头连通,喷头至少一个,通过分流管与喷流管连通,且各喷头间均相互并联,喷头另通过机架与喷流管前端外表面相互连接,保温腔包括腔壁及保温板,其中腔壁为密闭腔体结构,包覆在导流管外并通过导流管两端处的法兰与导流管相互连接,保温板空心管状结构,嵌于腔壁内并包覆在导流管外,且保温板分别与腔壁和导流管同轴分布,保温板两端通过定位槽与腔壁连接,且保温板至少一个,保温板与导流管和腔壁之间的距离相同,电加热管至少一条,环绕导流管轴线包覆在导流管外,且电加热管与导流管两端端面间距离均为导流管有效长度的1/6—1/4。

进一步的,所述的喷头与机架间通过转台机构相互铰接,且所述的转台机构上设摆动驱动机构。

进一步的,所述的摆动驱动机构为摆动马达、偏心轮机构、摇杆机构及摆杆机构中的任意一种。

进一步的,喷头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时,则各喷头均环绕喷流管轴线呈扇形分布。

进一步的,所述的保温腔腔壁的内径为导流管最大外径的3—5倍。

进一步的,所述导流管、喷流管外壁上均设至少一个震荡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的喷流管位于急冷塔内部分外表面上均布若干散热翅板,喷淋管位于急冷塔外部分的外表面上设保温防护层。

本新型结构简单,使用灵活方便,可对活性炭输送管路进行有效防护,在避免因温差等因素导致活性炭粘接等而导致的喷淋堵塞现象发生,同时还可灵活对活性炭的喷淋方向进行调控,并有助于提高活性碳喷淋覆盖面积,避免因活性炭喷淋区域狭小而导致的活性炭颗粒喷淋后,因密度过大而影响对尾气吸附作业的效果,在提高活性炭利用率的同时,另有效的降低了物料损耗和增强了活性炭的尾气净化作业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图1为本新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述的一种垃圾焚烧活性炭混合喷入装置,包括导流管1、喷流管2、喷头3、保温腔4及电加热管5,导流管1的前端和末端均设法兰6,且导流管1末端通过法兰6与喷淋管2前端相互连接并同轴分布,喷流管2嵌于急冷塔7内,且前端位于极冷塔7外并与喷头3连通,喷头3至少一个,通过分流管8与喷流管2连通,且各喷头3间均相互并联,喷头3另通过机架9与喷流管2前端外表面相互连接,保温腔4包括腔壁41及保温板42,其中腔壁41为密闭腔体结构,包覆在导流管1外并通过导流管1两端处的法兰6与导流管1相互连接,保温板42空心管状结构,嵌于腔壁41内并包覆在导流管1外,且保温板42分别与腔壁41和导流管1同轴分布,保温板42两端通过定位槽43与腔壁41连接,且保温板42至少一个,保温板42与导流管1和腔壁41之间的距离相同,电加热管5至少一条,环绕导流管1轴线包覆在导流管1外,且电加热管5与导流管1两端端面间距离均为导流管1有效长度的1/6—1/4。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喷头3与机架9间通过转台机构10相互铰接,且所述的转台机构10上设摆动驱动机构11。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摆动驱动机构11为摆动马达、偏心轮机构、摇杆机构及摆杆机构中的任意一种。

本实施例中,喷头3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时,则各喷头3均环绕喷流管2轴线呈扇形分布。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保温腔4腔壁41的内径为导流管1最大外径的3—5倍。

本实施例中,所述导流管1、喷流管2外壁上均设至少一个震荡装置12。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喷流管2位于急冷塔7内部分外表面上均布若干散热翅板13,喷淋管2位于急冷塔7外部分的外表面上设保温防护层14。

本新型在具体实施时,活性炭颗粒首先通过导流管前端进入到导流管中,然后通过导流管后进入喷淋管,并沿着喷淋管首先与急冷塔进行降温处理,然后将经过降温后的通过喷头喷淋与尾气混合,在混合过程中,可根据使用需要,对喷头的喷淋范围和角度进行灵活调整,以提高活性炭的覆盖范围,并降低活性炭喷淋后的密度,提高活性炭与尾气吸附作业的效率,降低活性炭使用量,于此同时,在喷淋过程中,另通过保温腔和点加热管对导流管进行保护和调温,避免因水汽凝结而造成的活性炭粘接堵塞现象发生。

本新型结构简单,使用灵活方便,可对活性炭输送管路进行有效防护,在避免因温差等因素导致活性炭粘接等而导致的喷淋堵塞现象发生,同时还可灵活对活性炭的喷淋方向进行调控,并有助于提高活性碳喷淋覆盖面积,避免因活性炭喷淋区域狭小而导致的活性炭颗粒喷淋后,因密度过大而影响对尾气吸附作业的效果,在提高活性炭利用率的同时,另有效的降低了物料损耗和增强了活性炭的尾气净化作业效率。

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