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面涂胶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82275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面涂胶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涂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双面涂胶设备 。



背景技术:

传统涂覆设备产线,如果需要对PCB板的正反面都喷涂时,需要3台设备,第一台设备喷涂A面,再进入第二台设备进行翻板180度,然后再进入第三台设备喷涂B面,占用空间较大,效率不高,而且设备成本高。

因而现有技术还有待改进和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双面涂胶设备,以解决现有双面喷涂需要多台设备依次喷涂,造成设备占地空间大以及成本高,喷涂效率不高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双面涂胶设备,包括:机架、依次设置于机架上的第一喷涂机构、翻板机构以及第二喷涂机构;所述第一喷涂机构包括第一喷涂组件和第一运输组件,所述第二喷涂机构包括第二喷涂组件和第二运输组件,所述翻板机构包括翻板组件和第三运输组件;所述第一运输组件、第三运输组件和第二运输组件依次等距设置,并且间隔的距离小于工件的长度,以使得工件从所述第一运输组件运送至第三运输组件以及从所述第三运输组件运送至第二运输组件。

所述双面涂胶设备,其中,所述第一运输组件、第二运输组件以及所述第三运输组件为同步运输;所述第一运输组件、第二运输组件和第三运输组件均包括运输导轨、置于所述运输导轨内的传动链条以及用于驱动所述传动链条传动的驱动电机;所述第一运输组件和第二运输组件位于机架的工作台上,所述第三运输组件架设于所述翻板组件上。

所述双面涂胶设备,其中,所述翻板组件包括设置有连接轴的翻转架和用于驱动所述翻转架翻转的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和翻转架通过所述连接轴相连;所述翻转架为一长方体的框架结构,其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顶板和第二顶板以及用于支承所述第一顶板和第二顶板的若干横梁;所述横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顶板和第二顶板相连;所述第一顶板为矩形面板,所述矩形面板的中心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连接轴的一端穿过所述通孔而与所述第一顶板相连。

所述双面涂胶设备,其中,所述翻版机架上还设置有一对相互平行的立柱,所述两个立柱所处的平面与所述第二顶板平行,所述立柱的两端分别与两根横梁相连。

所述双面涂胶设备,其中,所述第三运输组件的运输导轨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所述第一导轨固定于所述第二顶板上,所述第二导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一对立柱相连并与所述第一导轨位于同一平面。

所述双面涂胶设备,其中,所述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相对的一侧分别设置有凹槽,所述传送链条置于所述凹槽内,所述工件部分置于所述传动链条上。

所述双面涂胶设备,其中,所述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的两端对称设置有挡板组件,所述挡板组件包括第二驱动气缸以及与所述第二驱动气缸相连的挡板。

所述双面涂胶设备,其中,所述挡板组件还包括用于感应工件的到板感应器。

所述双面涂胶设备,其中,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固定架、第一驱动气缸、与第一驱动气缸相连的齿条以及与所述齿条相啮合的齿轮,所述第一驱动气缸安装于所述固定架上;所述固定架上设置有与所述齿条相适配的滑道,所述齿条置于所述滑道内并沿所述滑道上下移动。

所述双面涂胶设备,其中,所述固定架上还设置有轴承座,所述轴承座包括底座和设置有轴承的轴承孔,所述底座固定于所述固定架上;所述连接轴的另一端穿过所述轴承并与齿轮相连,当所述第一驱动气缸驱动所述齿条上下滑动时,所述齿条与所述齿轮相啮合并带动齿轮转动,所述齿轮带动所述连接轴转动以使得所述翻转架翻转。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面喷涂设备,包括机架、依次设置于机架上的第一喷涂机构、翻板机构以及第二喷涂机构;所述第一喷涂机构包括第一喷涂组件和第一运输组件,所述第二喷涂机构包括第二喷涂组件和第二运输组件,所述翻板机构包括翻板组件和第三运输组件;所述第一运输组件、第三运输组件和第二运输组件依次等距设置,并且间隔的距离小于工件的长度,以使得工件从所述第一运输组件运送至第三运输组件以及从所述第三运输组件运送至第二运输组件。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一台机架上设计有第一喷涂机构、翻板机构以及第二喷涂机构,减少了产线占地面积,由于三者共用物料资源,因此降低了物料成本,并提高了喷涂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面喷涂设备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翻板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面喷涂设备,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用于表示元件的诸如“模块”、“部件”或“单元”的后缀仅为了有利于本实用新型的说明,其本身并没有特定的意义。因此,模块”、“部件”或“单元”可以混合地使用。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

技术实现要素:
作进一步说明。

请参照图1和图2,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面喷涂设备的较佳实施例的结构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翻转机构的结构示意图。所述双面喷涂设备包括机架1、依次设置于机架1上的第一喷涂机构2、翻板机构3以及第二喷涂机构4;所述第一喷涂机构2包括第一喷涂组件21和第一运输组件22,所述第二喷涂机构4包括第二喷涂组件41和第二运输组件42,所述翻板机构3包括翻板组件和第三运输组件;所述第一运输组件22、第三运输组件和第二运输组件42依次等间隔设置于机架1上,并且所述间隔的距离小于工件的长度,以使得工件从所述第一运输组件运送至第三运输组件以及从所述第三运输组件运送至第二运输组件。所述第一运输组件22将工件100运送至第一喷涂工位由所述第一喷涂组件21喷涂第一面,然后所述第一运输组件22将工件100平稳送入所述第三运输组件,由所述第三运输组件运送至翻板工位,经由翻板组件将工件100翻转到第二面后,再经由第三运输组件平稳运送至第二运输组件42,由所述第二运输组件42将工件100运送至第二喷涂工位,第二喷涂组件41喷涂工件100的第二面,最后由第二运输组件42将工件100送出,完成工件100的两面喷涂。通过在一台机架1上设计有第一喷涂机构2、翻板机构3以及第二喷涂机构4,使得板件依次从所述第一喷涂机构2运输至翻板机构3进行翻板后进入第二喷涂机构4,最后完成两面喷涂,减少了产线占地面积,由于三者共用物料资源,因此降低了物料成本,并提高了喷涂效率。

如图2所示,所述翻板组件包括翻转架32、用于驱动所述翻转架32翻转的驱动机构33,所述第三运输组件架设于所述翻转架32上。所述驱动机构33包括第一驱动气缸332、与第一驱动气缸332相连的齿条333以及与所述齿条333相啮合的齿轮334,所述翻转架32的一端设置有连接轴325,所述齿轮334穿设于所述连接轴325上。所述翻转架32为一长方体框架结构,其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顶板321和第二顶板322以及用于支承所述第一顶板321和第二顶板322的若干横梁323。所述横梁32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顶板321和第二顶板322相连。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横梁323分布于所述第一顶板321和第二顶板322的四个角,为两个顶板提供均匀的支撑力。所述横梁323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外螺纹,所述第一顶板321和第二顶板322上分别设置有与所述横梁323相适配的通孔,优选的,所述通孔内设有与所述外螺纹相对应的内螺纹,通过外螺纹和内螺纹的配合,将所述横梁323装配于所述两个顶板之间。当然,还可以在所述两个顶板上设置用于锁紧横梁323的螺母或者夹具以使得横梁323与顶板之间形成牢固的连接。

进一步,为了加固所述横梁323的承载能力,所述机架1上还设置有一对立柱324,所述立柱324置于两根横梁323之间并且两个立柱324所处的平面与所述第一顶板321和第二顶板322平行。所述立柱324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用于穿设所述横梁323的穿孔和用于紧固横梁323的固定板,所述横梁323穿过所述穿孔后通过所述固定板与所述立柱324紧固相连。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运输组件包括运输导轨31、驱动电机、传动链条(图中未示出)。所述运输导轨31架设于所述长方体框架内,并贯穿所述长方体框架。所述运输导轨31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导轨311和第二导轨312,所述第一导轨311挂设于所述第二顶板322上并与所述横梁323垂直,所述第二导轨31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两个立柱324相连,并且所述两个导轨在同一高度上,这样当所述第一导轨311和第二导轨312同时承载一个工件100时,能够保证工件100的水平运输,从而保证工件100均匀喷涂。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导轨311和第二导轨312上分别设置有凹槽,所述传动链条置于所述凹槽内,并在驱动电机的驱动下沿所述第一导轨311/第二导轨312循环传动。工件100的两端分别置于所述传动链条上,这样当工件100从第二运输组件42运送到第三运输组件时,工件100的两端分别受到第一导轨311和第二导轨312内的传动链条的支撑力而保持水平,同时在传动链条的带动下水平位移。

同理,所述第二运输组件42和第一运输组件22同样包括上述部件。由于第一喷涂组件21和第二喷涂组件41位于机架1的工作台的正上方,因此第一运输组件22/第二运输组件42的运输导轨31分别置于所述第一喷涂工位和第二喷涂工位的工作台上,这样在运输导轨31的承载下,工件100的第一面和第二面可以分别接受第一喷涂组件21和第二喷涂组件41的喷涂。

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顶板321为矩形面板,所述矩形面板的中心处设有第一通孔,所述连接轴325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并与所述第一顶板321固定连接。所述连接轴325的另一端沿背离所述横梁323的方向伸出,并与所述齿轮334相连。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机构33还包括固定架331,所述第一驱动气缸332的缸体安装于所述固定架331上,活塞杆向上伸出并与齿条333相连。所述齿条333在所述第一驱动气缸332的带动下上下移动。进一步,为了确保所述齿条333的移动路径保持一致,所述固定架331上设置有与所述齿条333相适配的滑槽336,所述滑槽336的宽度与所述齿条333的宽度相适配,以使得所述齿条333置于所述滑槽336内,并在所述第一驱动气缸332的带动下沿所述滑槽336上下移动。这样,通过所述滑槽336限制了所述齿条333的横向位移,保证了齿条333的位移精度。所述齿轮334穿设于所述连接轴325上,并与连接轴325固定连接。

由于所述齿轮334转动的角度决定了所述连接轴325的旋转角度,即决定了工件100的转动角度,而所述齿轮334与所述齿条333相啮合并相对于所述齿条333旋转,因此齿轮334的转动角度与齿条333的上下移动距离有关。进一步,为了实现工件100在第一面和第二面的翻转,即实现工件100以所述连接轴325为中心转动180度,也即是连接轴325转动180度,因此齿轮334也需要实现180度转动。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齿条333向上/向下移动的距离等于所述齿轮334转动180度所需的距离。

进一步,为了减轻所述连接轴325的负载,所述固定架331上还设置有轴承座335,所述轴承座335包括底座和轴承孔,所述底座通过螺钉固定与所述固定架331上,所述轴承孔内设置有轴承。所述连接轴325穿过所述轴承与所述齿轮334相连,这样,当所述连接轴325在所述齿轮334的带动下转动时,所述连接轴325相对于所述轴承座335转动并受到轴承座335向上的支撑力。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翻转机构翻转180度的具体过程为:当驱动气缸的活塞杆向上运动时,所述齿条333在活塞杆的推动下沿所述滑槽336向上滑动。所述齿轮334与所述齿条333啮合并在所述齿条333的带动下逆时针转动,所述连接轴325在所述齿轮334的带动下相对于轴承座335逆时针转动,并且带动所述第一顶板321以所述连接轴325为中心逆时针转动,从而带动整个翻转架32以及架设于所述翻转架32上的运输导轨31以所述连接轴325为中性逆时针转动,所述工件100在所述运输导轨31的带动下以所述连接轴325为中心逆时针翻转,当所述齿轮334转动一圈(即180度)后,所述第一驱动气缸332产生向上的推力,所述活塞杆停止上移,所述齿条333停止向上滑动,所述齿轮334停止转动。同理,当所述驱动气缸的活塞杆向下运动时,带动工件100以所述连接轴325为中心顺时针翻转180度。

如图2所示,为了在翻转过程中防止工件100从所述第一导轨311和第二导轨312中掉落,所述第一导轨311和第二导轨312的两端对称设置有挡板组件34。所述挡板组件34包括L型安装板343、第二驱动气缸341和挡板342,所述挡板342与所述第二驱动气缸341的上顶板相连。所述L型安装板343包括长边和短边,所述长边通过螺钉固定于所述第一导轨311/第二导轨312上,所述长边与所述第二驱动气缸341相连,这样,通过所述L型安装板343将所述第二驱动气缸341固定于所述第一导轨311/第二导轨312上。所述挡板342为L型挡板,其包括连接板和限位板,所述限位板相对于连接板垂直弯折,所述连接板与所述上顶板相连,所述限位板与所述第一导轨311/第二导轨312的端面平行。当第二驱动气缸341驱动上顶板顶出,所述连接板被所述上顶板朝向所述第一导轨311/第二导轨312的方向推出,带动所述限位板向内推,从而第一导轨311和第二导轨312上的两个限位板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并小于工件100的宽度,使得工件100在翻转过程中受到限位板的拦截而不从运输导轨31上掉落。

进一步,所述运输导轨31还包括到板传感器,其可以设置于第一导轨311上也可以设置于第二导轨312上。当所述到板传感器感应到工件100达到工作位置时,所述到板传感器发送驱动信号使得第二驱动气缸341伸出,带动挡板伸出并且驱动运输导轨31停止运输工件100。当翻板结束后,驱动第二气缸回位,带动挡板退回,同时运输导轨31重新运输组件。

进一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运输组件22、第二运输组件42和第三运输组件为同步运输,也就是说,三者的运输速率和运输方向相同。设备工作时,所有运输导轨31以同一方向进行运输,到达工作位置后,传感器得到信号使挡板动作,直至工作完成后恢复,然后前后工位的链条同时转动,从而实现前后工位的衔接。而独立的运输机构确保了工位的独立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