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活动集渣底板的固液分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88251阅读:132来源:国知局
带活动集渣底板的固液分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固液分离装置,特别是一种带活动集渣底板的固液分离装置,属于餐厨垃圾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餐饮垃圾,也叫餐余垃圾(俗称泔水、泔脚),是指剩饭菜、餐桌废弃物及厨房下角料的总称。餐厨垃圾中含有大量的油脂、有机物,是一种受到长期忽视的潜在资源,且数量庞大。

公开号为CN106263588A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文本中公开了一种收餐车用固液分离装置,包括固液分离筐,固液分离筐包括固体暂存部和液体暂存部,固体暂存部和液体暂存部均为底部下凹的容器结构,固体暂存部的底面设有筛眼,固体暂存部可拆卸地安装在液体暂存部的上方;液体暂存部的底部设有固液分离筐的液体出口,液体暂存部的两侧还设有转轴,固液分离筐可通过所述转轴安装在收餐车上。将餐厨垃圾倒入固液分离筐中进行固液分离,固体垃圾留在固体暂存部,液体垃圾经液体暂存部底部的液体出口排出固液分离筐;当固体暂存部中积累一定量的固渣后,转动固液分离筐使固体暂存部的开口朝下将固渣排出分离筐转运至垃圾转运箱体。上述固液分离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存在收餐过程工作劳动劳动强度大的缺陷:固液分离筐中的固渣含量较多时,翻转固液分离筐吃力;固液分离筐中的固渣存储量小时,需要频繁的翻转固液分离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固液分离装置使用时工作劳动强度大的问题,提供一种具有底部排渣功能的固液分离装置,将这种固液分离装置应用于具有收餐功能的设备上,可大大降低收餐的工作强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带活动集渣底板的固液分离装置,包括过滤筒体,所述过滤筒体的底部设有排渣口,以及与所述排渣口配合的活动的集渣底板;所述集渣底板可以打开或闭合所述排渣口。本实用新型的固液分离装置,在过滤筒体底部设置可开合的排渣口及,排渣口闭合状态下,固液分离装置中的固渣在集渣底板上聚集,液体由过滤筒体侧壁离与固渣分离;移动活动集料底板打开排渣口,过滤筒体内的固渣在自身受到的重力作用下由排渣口排出过滤筒体,仅需要在排渣口下方设置匹配的转运箱体即可;固渣转运至固渣转运箱体简单方便,劳动强度低、效率高。所述排渣口可以是过滤筒体底部的一部分,也可以是整个过滤筒体底部。优选的,所述排渣口为所述过滤筒体的底部,所述集渣底板为所述过滤筒体的底板。将整个过滤筒体的底部设置为排渣口,排渣口的侧壁(即过滤筒体的侧壁底部)与固渣排出方向一致,且无折弯死角,不仅可以是过滤筒体的排渣更彻底,而且更加方便清洗过滤筒体,筒体清洗无死角。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集渣底板包括固定连接的上层过滤层和下层导液层,所述过滤层与所述导液层之间有间隙;所述过滤层的液体出口与所述导液层的液体入口连接,所述导液层的液体出口位于所述导液层的底部并延伸至所述导液层的下方。上述结构的集渣底板,过滤层与导液层之间的间隙可以增大过滤层的液体流入导液层的压差,过滤层中液体分离更彻底;导液层的液体出口位于导液层的底部并延伸至其下方,导液层中不会发生积液,造成过滤层中的固渣二次积液,分离后的固渣中的液体含量更低。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过滤层为过滤孔板。所述过滤孔板的上表面可以是平面结构,也可以是山脊结构,安装时,固液分离装置的底部设置与过滤孔板配合的缺口即可。过滤孔板结构的过滤层,设备结构更简单,集渣底板与筛筒状的固液分离装置侧壁配合整体感更强。优选的,所述过滤层的过滤孔板为平面结构。平面结构的过滤孔板,加工工艺更简单,可安装性更强。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导液层为导液板,所述导液板上表面与水平方向具有一倾斜角度。所述导液层采用板状结构,设备结构更简单;导液板的导液面积大,导液层的导液能力更强,将导液板设置为与水平方向有一倾斜角度,导液板的排液更流畅,导液板整体均不会发生积液现象。优选的,所述导液板为横截面为“倒V”型的山脊状双向导液板。山脊状的双向导液板,在相同高度的空间内,双向导液板的导液板坡度更大,导液能力更强。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导液板的液体出口位于所述导液板的两侧底部并沿所述导液板长度方向延伸。上述结构的集渣底板,集渣底板中的液体可由导液板两侧的任意位置排出,缩短了导液板中的液体排出路径,扩大了液体排出通道,大大提高了导液板的导液能力、降低了导液板中的积液概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过滤筒体的下方设有环形排液槽;所述环形排液槽的中心开孔位于所述排渣口的正下方,且所述环形排液槽的中心开孔大于所述排渣口;所述排渣口闭合状态下,所述集渣底板位于所述环形排液槽的上方,且所述导液层的液体出口延伸至所述环形排液槽内。上述结构的固液分离装置,在过滤筒体下方外侧设置所述环形排液槽,与集渣底板的导液层连通形成固液分离装置的排液系统。整个排液系统沿液体流动方向依次降低,通过增加液体流动压差增加液体的流动性和流动能力,排液系统不易发生积液现象,排液能力强、效率高。同时,环形排液槽中心开孔还能形成固液分离装置的中心排渣通道,在同一个部件上同时实现了排渣排液功能,设计精巧大大减小了设备的体积。

优选的,所述过滤筒体呈筛筒状,所述过滤筒体外套接有筒状的分离器外壳,所述过滤筒体的外侧壁与所述分离器外壳有一环形间隙;所述环形排液槽的外侧壁与所述分离器外壳的内侧壁无缝连接,且所述环形排液槽与所述环形间隙上下对应。上述结构的固液分离装置,在过滤筒体的侧壁还形成了固液分离装置的出液通道,形成从底部到侧壁、从低位到高位的筒体全方位出液通道,筒体内的积液概率更小,积液更少,固液分离效果更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分离器外壳上设有集渣底板安装孔,所述集渣底板穿过所述集渣底板安装孔,一端位于所述分离器外壳的外侧,另一端位于所述分离器外壳的内部;所述分离器外壳内设有滑动机构,所述集渣底板通过滑动机构安装于所述过滤筒体底部;所述集渣底板一端设有密封限位挡板,另一端设有限位块;所述密封限位挡板位于所述分离器外壳外侧,所述限位块位于所述分离器外壳内侧。上述结构的集渣底板,抽屉式的安装于所述固液分离装置上,推动所述集渣底板沿所述滑动机构移动,操作简单方便。所述密封限位挡板和所述限位块可以限制所述集渣挡板的最大移动位移,当密封限位挡板贴近分离器外壳时,可以将集渣底板定位与过滤筒体的下方,集渣底板与所述排渣口配合;当拖动集渣底板打开排渣口时,所述限位块限制所述集渣底板离开所述分离器外壳。上述结构的集渣底板,可以确保集渣底板在固液分离装置底部的安装位置,增加使用过程的便携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集渣底板上还设有隔液引流装置,所述隔液引流装置位于所述密封限位挡板的内侧;所述隔液引流装置限制集渣挡板中的液体向所述密封限位挡板的聚集。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的固液分离装置,在过滤筒体底部设置排渣口及与排渣口配合的活动集料底板,移动活动集料底板打开排渣口,过滤筒体内的固渣在自身受到的重力作用下由排渣口自动排出过滤筒体。这种结构的固液分离装置大大降低了固渣转运工作强度,极大的提高了收餐效率。

2、将整个过滤筒体的底部设置为排渣口,排渣口的侧壁(即过滤筒体的侧壁底部)与固渣排出方向一致,无折弯死角,不仅可以是过滤筒体的排渣更彻底,而且更加方便清洗过滤筒体,筒体清洗无死角。

3、本实用新型的集渣底板,过滤层与导液层之间的间隙可以增大过滤层的液体流入导液层的压差,过滤层中液体分离更彻底;导液层的液体出口位于导液层的底部并延伸至其下方,导液层中不会发生积液,造成过滤层中的固渣二次积液,分离后的固渣中的液体含量更低。

4、集渣底板内,山脊状的双向导液板,在相同高度的空间内,双向导液板的导液板坡度更大,导液能力更强。

5、筛筒状的过滤筒体配合外壳与环形排液槽组成的环形出液通道,在过滤筒体的侧壁还形成了固液分离装置的出液通道,形成从底部到侧壁、从低位到高位的筒体全方位出液通道,筒体内的积液概率更小,积液更少,固液分离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3是图2的A-A视图(排渣口闭合)。

图4是图3的B-B剖视图。

图5是图3状态变化图(排渣口打开)。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半剖图(去过滤筒体2和顶盖101)。

图中标记:

1-分离器外壳,101-顶盖,2-过滤筒体,3-集渣底板,301-过滤孔板,302-导液板,303-集渣底板液体出口;4-环形排液槽,5-排液管,6-滑动机构,601-直线导轨,602-滑槽,7-限位块,8-排渣导向装置,9-隔渣引流装置,901-第一隔液板,902-第二隔液板,903-隔渣引流板一,904-引流孔,10-密封限位挡板,11-隔渣引流板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本发明各实施例中所述的前后左右方位名词仅适用于本实施例的附图,方便读者理解,不应当用于作为对本发明创造构思的限制。

实施例1

图1至图6所示为本实施例的固液分离装置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实施例1的固液分离装置包括分离器外壳1,分离器外壳1的上方设有顶盖101。

如图2至图4所示,分离器外壳1内自上而下设置有过滤筒体2、集渣底板3、环形排液槽4和排渣导向装置8。过滤筒体2为上端大下端小的锥形筒体结构。过滤筒体2的上端可拆卸地安装在分离器外壳1的顶部。分离器外壳1的前端侧面设有集渣底板安装孔,集渣底板3穿过集渣底板安装孔通过滑动机构6活动安装于过滤筒体2的底部。集渣底板3的一端设有限位块7,另一端设有密封限位挡板10。限位块7位于分离器外壳1内,密封限位挡板10位于分离器外壳1外。密封限位挡板10与分离器外壳1侧壁配合,推动密封限位挡板10向分离器外壳1内移动,至密封限位挡板10与分离器外壳1贴近,集渣底板安装孔被覆盖密封,集渣底板3恰位于过滤筒体2的底部,并与过滤筒体2底部的排渣口配合,如图3所示。设置密封限位挡板10不仅可以为集渣底板3的安装定位,增加固液分离装置使用的便携性;还能封闭集渣底板安装孔,避免由过滤筒体2出来的液体浸出分离器外壳1,污染设备外壳。拖动集渣底板3向箱体外侧移动,直至限位块7与分离器外壳1的内壁贴合,如图5所示。限位块7限制集渣底板3的进一步向外移动,避免集渣底板3脱离分离器外壳1,减少集渣底板的重复安装工作。密封限位挡板10与限位块7配合,大大增加了装置使用的便携性。

如图6所示,集渣底板3的下方设有环形排液槽4,环形排液槽4的外侧壁与分离器外壳1的内侧壁无缝连接。环形排液槽4与排液管5连通,可将固液分离装置中的液体排出分离器外壳1。环形排液槽4的中间为开孔状态,环形排液槽4的中间开孔位于过滤筒体2底部排渣口的正下方,且环形排液槽4的中间开孔大于过滤筒体2底部的排渣口。如图4至图6所示,滑动机构6包括直线导轨601和滑槽602。直线导轨601位于环形排液槽4的上端两侧,滑槽602位于集渣底板3的底部两侧,滑槽602与直线导轨601配合。推动集渣底板3沿直线导轨601移动,可以打开或闭合过滤筒体2底部的排渣口。通过滑槽602和直线导轨601实现集渣底板3相对过滤筒体2的移动,集渣底板3的移动更流畅,定位效果更好。环形排液槽4的上方,过滤筒体2与分离器外壳1之间具有一环形间隙。在过滤筒体2与分离器外壳1之间设置所述环形间隙,形成过滤筒体2侧壁上的液体排出通道;过滤筒体2的液体排出速率快,筒体内的积液量少,固渣中含液量更低。

如图3、图4所示集渣底板3包括位于上层的过滤孔板301和位于下层的导液板302。导液板302为横截面呈“倒V”型的山脊状双向导液板。导液板302两侧底部设有集渣底板3的液体出口303(即导液板的液体出口)。竖直方向上,集渣底板液体出口303竖直向下并延伸至环形导液槽4内,水平方向上集渣底板液体出口303沿导液板302长度方向延伸;形成一宽通道,短距离的导液层排液系统。

如图5所示,靠近密封限位挡板10的一端,集渣底板3上还设置有隔渣引流装置9。隔渣引流装置9可限制过滤筒体2和集渣底板3内的固渣向密封限位挡板10的移动,避免分离器外壳1内的固液残渣浸到分离器外壳1的外侧,保持分离器外壳1外侧的整洁干净。隔渣引流装置9包括第一隔液板901、第二隔液板902、隔渣引流板一903、引流孔904。第一隔液板901位于过滤孔板301和导液板302之间。第一隔液板901的上端与过滤孔板301无缝连接,下端与导液板302无缝连接。第一隔液板901用于限制导液板302中液体向密封限位挡板10的移动,避免导液板302中的液体由集渣底板安装孔溢出分离器外壳1。第二隔液板902包括两块,分别位于集渣底板3的两侧。第二隔液板902的一侧边与密封限位挡板10无缝连接,底边与过滤孔板301无缝连接。第二隔液板902可以限制过滤孔板301上表面的液体沿密封限位挡板10侧壁向集渣底板安装孔流动溢出分离器外壳1。隔渣引流板一903的一端无缝连接于密封限位挡板10的上端,下端无缝连接于过滤孔板301上表面。向集渣底板3的中心方向,隔渣引流板一903的上表面有一向下斜面。隔渣引流板一903可以阻止位于过滤孔板301上的固渣向密封限位挡板10移动,并能将向密封限位挡板10移动的液体引导至过滤孔板302的表面;阻止固渣和液体向密封限位挡板10移动,保证密封限位挡板10和集渣底板安装孔出的清洁卫生。进一步的,集渣底板液体出口303外侧壁上还设置有引流孔904,引流孔904位于靠近密封限位挡板10的一侧。引流孔904可限制经集渣底板液体出口303外侧壁流出的液体向密封限位挡板10的移动。进一步的,分离器外壳内侧壁上还设置有隔渣引流板二11,隔渣引流板二11的一端无缝连接于分离器外壳1的内侧壁上,另一端向下倾斜并向分离器外壳1的中心延伸。分离器工作状态下,集渣底板3位于过滤筒体2的底部,此时隔渣引流板二11位于隔渣引流装置9的正上方。设备工作状态下,有液体会从过滤筒体2的侧壁溢出,隔渣引流板二11能将由过滤筒体2侧壁出来的液体引导至集渣底板3的中心,避免大量液体向集渣底板安装孔流动,污染箱体外侧壁。

环形排液槽4的内侧壁安装有排渣导向装置8,排渣导向装置8为上端开口大、下端开口小的漏斗状筒体结构。排渣导向装置8位于过滤筒体2排渣口的正下方。拖动集渣底板3,打开过滤筒体2底部的排渣口,过滤筒体2中的固渣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经排渣导向装置排出固液分离设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