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氮速冻实验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73696发布日期:2018-09-18 20:50阅读:25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液氮速冻实验机。



背景技术:

现有的液氮速冻实验机的需要在机箱内安装一个电机和叶片来使箱体内的温度能够均匀的扩散,现有的电机都是安装在箱体内,这样电机就会占用箱体内的空间,箱体内能够放置冷冻物品就变少,由于是实验机,如果体积太大就不方便操作,不利于搬运等,从而降低了液氮速冻实验机的使用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液氮速冻实验机,解决了液氮速冻实验机的使用性能差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液氮速冻实验机,包括箱体和控制柜,所述控制柜固定在所述箱体右端面上,所述控制柜内部的左端面上固定有电机,所述电机左端设有延伸至所述箱体内的电机轴,所述箱体内设有导风罩,所述导风罩包括导风板,所述导风板中间设有导风孔,所述导风孔上设有导风管,所述导风板右侧设有固定在所述电机轴上的叶片,所述箱体上端设有开口,所述开口上设有箱盖,所述导风板右端面的四周设有向右凸起的凸板,所述箱体右端设有进氮孔,所述进氮孔通过进氮管与一液氮储液罐连接,所述箱盖后端与所述箱体铰接,所述箱盖前端通过快速夹与所述箱体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箱体的材质为不锈钢保温箱体。

进一步地,所述凸板右端设有向内折弯的弯板。

进一步地,所述导风板、所述凸板和所述弯板一体折弯成型。

进一步地,所述导风管焊接在所述导风孔上。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在采用控制箱固定在箱体右侧的方式,并将电机设于控制箱内,这样可以优化整体的结构,节省电机占用箱体内的体积,保证箱体内的物品放置空间,同时也方便搬运,从而提高了液氮速冻实验机的使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液氮速冻实验机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液氮速冻实验机中导风罩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液氮速冻实验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序号及其说明:

1、废气排气孔;2、导风罩;21、导风板;22、凸板;23、弯板;24、导风孔;25、导风管;3、叶片;4、箱盖;5、控制柜;6、法兰盘;7、电机轴;8、电机;9、柜门;10、轴孔;11、进氮孔;12、箱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参照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液氮速冻实验机,包括箱体12和控制柜5,控制柜5固定在箱体12右端面上,控制柜5内部的左端面上固定有电机8,电机8左端设有延伸至箱体12内的电机轴7,箱体12内设有导风罩2,导风罩2包括导风板21,导风板21中间设有导风孔24,导风孔24上设有导风管25,导风板21右侧设有固定在电机轴7上的叶片3,箱体12上端设有开口,开口上设有箱盖4,导风板21右端面的四周设有向右凸起的凸板22,箱体12右端设有进氮孔11,进氮孔11通过进氮管(图中未画出)与一液氮储液罐(图中未画出)连接,箱盖4后端与箱体12铰接,箱盖4前端通过快速夹(图中未画出)与箱体12连接。

箱体12左端设有废气排气孔1,箱体12右端设有与电机轴7相配合的轴孔10;电机8通过法兰盘6固定在控制柜5内部的左端面上,控制柜5内的电路板、制冷电磁阀等元器件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赘述。控制柜5可以通过螺栓固定在箱体12上,也可以焊接在箱体12上。控制柜5上面上有显示面板和控制按钮,用于控制速冻机的运行。通过导风板21可以使一部分的风短时间停留和反弹到导风板右侧,利于风力的循环,也利于使整个箱体内的温度分布的更加均匀,同时防止箱体内风力过大影响物品冷冻的效果。控制柜5右侧设有柜门9,通过柜门9方便控制柜5内部零件的安装和维护。

箱体12的材质为不锈钢保温箱体。这样可以保证速冻机的内温,保证冷冻效果。

凸板22右端设有向内折弯的弯板23。这样可以增加风力向右侧反弹的效果,利于风力的循环,也可以使整个箱体12内的温度分布的更加均匀,同时防止箱体12内风力过大影响物品冷冻的效果。

导风板21、凸板22和弯板23一体折弯成型。这样可以防止凸板22的锋利毛边对安装人员造成伤害。

导风管25焊接在导风孔24上。这样更可以是导风管25固定的更加稳固。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采用控制箱固定在箱体右侧的方式,并将电机设于控制箱内,这样可以优化整体的结构,节省电机占用箱体内的体积,保证箱体内的物品放置空间,同时也方便搬运,从而提高了液氮速冻实验机的使用性能。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