釜底气液反应分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73519发布日期:2018-09-18 20:47阅读:52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反应釜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釜底气液反应分布器。



背景技术:

传统的反应分布器通气管和排液管是共用一个的,如图1,通气管一般设置在反应釜的釜底,气体经进气口301进入通气管3,再经出气口302进入反应釜1内与反应釜1内的液体反应,反应结束后的液体再经出液口202排出,这种结构的分布器气体进料和反应结束后的液体出料共用一个管道,液体出料时容易将通气管3堵塞,影响重复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目的: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釜底气液反应分布器,将通气管与排液管分开,有效避免通气管被堵塞。

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釜底气液反应分布器,包括反应釜、排液管和通气管,所述排液管和所述通气管并列设置在所述反应釜的底部,所述排液管的进液口和出液口分别位于所述反应釜的内部和外部,所述通气管的进气口和出气口分别位于所述反应釜的外部和内部。

优选地,所述出气口为具有若干微孔的平面端口,所述微孔的孔径为0.1~1mm。

优选地,所述进液口的口径为10~20cm。

优选地,所述出气口为具有若干出气管的球体结构。

优选地,所述出气管的管径为0.1~1mm。

优选地,在所述进气口处还设置气阀。

优选地,在所述出液口处还设置液阀。

优选地,在所述反应釜的顶部还设置进料口。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中,由于排液管与通气管分别设计为两个通道,反应气体经通气管进入反应釜,反应后的液体经排液管排出,能够有效避免反应后的液体堵塞通气管,便于后续重复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反应釜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方式1中釜底气液反应分布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方式2中釜底气液反应分布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介绍。

实施方式1

本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釜底气液反应分布器,如图2所示,该分布器主要由反应釜1、排液管2和通气管3组成,排液管2和通气管3并排设置在反应釜1的底部,排液管2的进液口201和出液口202分别位于反应釜1的内部还外部,通气管3的进气口301和出气口302分别位于反应釜1的外部和内部,进液口201口径在10~20cm之间,出气口302为具有若干微孔303的平面端口结构,且微孔303的孔径为0.1~1mm,进液口201与出气口302之间的孔径相差较大,能够有效阻止反应后的液体经出气口302进入通气管3内;在进气口301处设置气阀4,在出液口202处设置液阀5,在反应釜1顶部还设置用于注入液体物料的进料口6。

在使用本分布器进行工作时,首先打开进料口6将液体物料注入到反应釜1内,注入后,液体物料会将排液管2的进液口201和通气管3的出气口302淹没,然后打开气阀4,气体物料经通气管3的进气口301进入通气管3,并经出气口302进入到反应釜1内与液体物料之间发生反应,反应结束后关闭气阀4,打开液阀5,反应后的液体经排液管2的进液口201进入排液管2,并经出液口202排出。由于进液口201的孔径与出气口302的微孔303之间的孔径相差较大,所以反应后的液体不会经微孔303进入通气管3,而是经进液口201进入排液管2,即使有少量反应后的液体经微孔303进入通气管3也没有关系,因为下次再向通气管3内通入气体时,气体会将少量液体吹出。

实施方式2

本实施方式为实施方式1的进一步改进,主要改进之处在于,实施方式1中的通气管3的出气口302为具有若干微孔303的平面端口结构,这种结构的出气口302不便于气体物料分散在液体物料中,反应速率较低;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的出气口302为具有若干出气管304的球体结构,如图3所示,出气管304的管径为0.1~1mm之间,若干出气管304分别指向四面八方,能够更好地将气体物料分散在液体物料中,增加与液体物料的接触面积,提升反应速率。

除此之外,本实施方式与实施方式1完全相同,此处不做赘述。

上述实施方式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做的等效变换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