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碳化偏二氯乙烯共聚物气体分离膜进行的气体分离和用于制备所述膜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746922发布日期:2018-10-23 23:25阅读:212来源:国知局
碳分子筛(CMS)和CMS膜已经用于分离气体。CMS可以由各种在各种温度下和/或在各种条件下热解的树脂来制备。热解将树脂降解成碳,但在呈微孔形式的热解产物中保持至少一些孔隙度。由此形成的CMS随后可用于采用如填充床、柱等吸附特别气体的常规气体分离设备中,其中微孔尺寸确定吸附气体混合物中的哪种气体和不吸附哪种气体。根据例如常规的变压吸附法或变温吸附法来交替进行吸附和解吸附技术以进行分离。CMS膜也已用于通过使气体混合物流过CMS膜来分离气体。然而,对于某些特别的分离来说,在所属领域中制备具有正确尺寸的微孔的CMS存在特殊的挑战。由于使用CMS来完成分离,假定微孔至少与将进入微孔的特定分子一样大或比其大,所以有必要知道分子的“尺寸”。已经研发出测定分子尺寸的不同方法。一种常用的方法是测定给定分子的“动力学直径”。基于各种这些动力学直径在沸石应用中的使用而列出其的参考文献是D.W.Breck的《沸石分子筛:结构、化学物质和用途(ZeoliteMolecularSieves:Structure,ChemistryandUse)》,约翰威立公司(JohnWiley&Sons,Inc.)(纽约NY1974),636,且这些测定经常使用,即使对于已知具有狭缝状孔隙的非沸石碳分子筛来说也是如此。鉴于上文和为此目的,以下从上文引用的Breck参考文献中获得的动力学直径在本文中用作以下分子的代表性分子直径:He(2.6埃,)、H2)、N2CO2CH4C2H4C3H8异C4H10SF6(六氟化硫)和异C8H18(异辛烷)然而,由于参考文献表缺乏乙烷的动力学直径且至少一些研究人员认为其中给出的丙烯的动力学直径对于CMS材料本身来说是不准确的,所以对于这两种材料,本文中使用Lennard-Jones碰撞直径而非Breck动力学直径。这些Lennard-Jones碰撞直径分别是C2H6和C3H6参见例如Staudt-BickelC.,KorosW.J.,《使用6FDA基聚酰亚胺膜的烯烃/链烷烃气体分离(Olefin/paraffingasseparationswith6FDA-basedpolyimidemembranes)》,J.Membr.Sci.(2000)170(2),205-214以用于进一步讨论。动力学直径和Lennard-Jones碰撞直径一起被称为“代表性分子直径”。聚偏二氯乙烯(PVDC)共聚物已经热解以形成碳分子筛,但其倾向于形成更大的孔隙。LamondT.G.等人的《SARAN型碳的分子筛特性(molecularsievepropertiesofSARAN-typecarbons)》”,Carbon(1965)3,59-63。此文章描述了由聚偏二氯乙烯(PVDC)共聚物制备CMS,这排斥新戊烷()分子但非选择性地吸附较小分子,如在非限制性实例中的CO2、丁烷和异丁烷。鉴于此,所述文章的作者得出结论,其CMS具有微孔。另一个实例公开于T.A.Centeno.等人的《基于聚(偏二氯乙烯-共-氯乙烯)的分子筛气体分离膜(Molecularsievegasseparationmembranesbasedonpoly(vinylidenechloride-co-vinylchloride))》,Carbon(2000)38,1067-1073。此文章描述了使用上述材料制备复合碳膜。所述膜形成有通过热解聚合物膜而获得的薄微孔碳层(厚度是0.8微米,μm),所述聚合物膜受支撑于大孔碳底物(孔径1μm;大孔隙度30百分比,%)上。单一气体渗透实验包括氦气(He)、CO2、氧气(O2)、氮气(N2)和甲烷(CH4)。O2/N2系统的选择性被描述为特别高,即在25摄氏度(℃)下的选择性是约14。从这个信息中可以推断出,微孔尺寸在某种程度上落入O2的代表性分子直径到N2的代表性分子直径范围内。此CMS膜是通过在200℃下预处理受支撑膜来制备的,所述温度是PVDC共聚物前体在碳化之前熔化的温度。需要熔化的事实意味着所公开的CMS结构不能以未支撑形式制备。在包括例如LaredoG.C.、MenesesE.、CastilloJ.、MarroquinJ.O.、Jimeenez-CruzF.的《基于聚偏二氯乙烯的碳分子筛上的分支化辛烷异构体的吸附平衡和动力学(Adsorptionequilibriumandkineticsofbranchedoctaneisomersonapolyvinylidenechloride-basedcarbonmolecularsieve)》,EnergyFuels(2008)22(4)2641-2648的其它研究中,已经制备了基于聚偏二氯乙烯共聚物的CMS,其展现适合于分离相应大分子即那些代表性分子直径大于的分子的相对较大的微孔尺寸和孔隙体积。最近,WO/2016/003680描述了在800℃到1700℃高温下使用两步热解由PVDC共聚物形成CMS。所形成CMS的平均孔径在到范围内。这些CMS被描述为适用于分离丙烯(C3H6)和丙烷(C3H8);二氧化碳(CO2)和氮气(N2);N2和甲烷(CH4);乙烯(C2H4)和乙烷(C2H6);和正丁烷(C4H10)和异丁烷(C4H10)。还制备了由PVDC共聚物形成的CMS膜,但是其遭受低或反向(在存在烃的情况下排斥氢气)氢气选择性,如M.B.Rao和S.Sircar在J.MembraneScience,85(1993)253-264中;T.A.Centeno和A.BFuertesinCarbon,38(2000)1067-1073和K.Zhang和J.D.Way在J.MembraneScience369(2011)243-249中所描述。膜的气体渗透特性可以通过气体渗透实验来测定。两种固有特性适用于评估膜材料的分离性能:其“渗透性”,膜的固有生产率的量度;和其“选择性”,膜的分离效率的量度。典型地以巴为单位测定“渗透性”(1巴=10-10[cm3(STP)cm]/[cm2scmHg]),经计算为通量(ni)除以膜上游与膜下游之间的分压差(Δpi),且乘以膜厚度(l)。另一个术语“渗透率”在本文中被定义为膜或中空纤维膜的生产率,并且通常以气体渗透单位(GPU)(1GPU=10-6[cm3(STP)]/[cm2scmHg])为单位来测量,通过将渗透性除以有效的膜分离层厚度来测定。最后,“选择性”在本文中被定义为一种气体相对于另一种气体的相同特性来说的通过膜的渗透性或渗透率。其经测量为无单位比率。因此,期望实现CMS膜和由PVDC制备CMS膜的方法,所述CMS膜适用于从气体混合物(如在合成气、炼油厂产生的气体、天然气和烯烃裂化器气体物流中遇到的那些)中将烯烃与相应链烷烃分离开。特别希望提供呈未支撑的膜或中空纤维形式的PVDCCMS。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是制备适用于将烯烃与其相应链烷烃分离开的碳化聚偏二氯乙烯共聚物的方法,其包含,(a)提供厚度是1微米到20微米的聚偏二氯乙烯共聚物膜或中空纤维,(b)将聚偏二氯乙烯共聚物膜加热到100℃到180℃的预处理温度以形成预处理聚偏二氯乙烯共聚物膜,并且(c)将预处理聚偏二氯乙烯共聚物膜加热到350℃到750℃的最高热解温度。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是用于从具有烯烃的相应链烷烃的气体混合物中分离烯烃的方法,所述方法包含(i)提供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碳化聚偏二氯乙烯共聚物膜,和(ii)使气体混合物流过所述碳化聚偏二氯乙烯共聚物膜以产生具有增加的烯烃浓度的渗透物第一物流和具有增加的其相应链烷烃浓度的第二保留物物流。已经发现,烯烃(例如乙烯和丙烯)与其相应链烷烃(例如乙烷和丙烷)的分离可以通过使这些气体流过通过上述方法制得的碳膜来实现,但仅当膜是特别地薄时才可以。不知道原因但不以任何方式限制地,据信特定的方法可以在膜厚度上实现不对称的微结构,其中在膜表面上可能存在大孔隙并且在具有较小的孔径的膜内存在窄带。已经发现厚度是关键的。这可能是由于在形成碳化PVDC时HCl是如何演变的。可能归因于特定不对称性的膜性能可能是在预处理和热解期间改变局部气氛(例如HCl的分压)的结果,其可能归因于膜厚度、限制膜或其组合。膜厚度应是至少1微米厚到20微米厚。如果厚度小于1微米,则膜的分离或完整性趋于不足。如果厚度大于约20微米,则渗透率受损。理想地,厚度是约2或5微米到15或12微米。本发明的PVDCCMS可以由包含偏二氯乙烯单体和至少一种附加共聚单体的偏二氯乙烯共聚物来制备。共聚单体可选自各种材料,在特定实施例中包括乙烯基单体、氯乙烯单体、丙烯酸酯单体、甲基丙烯酸酯单体、苯乙烯类单体、丙烯腈、甲基丙烯腈、衣康酸、三氟氯乙烯和其组合。在更特定的实施例中,乙烯基单体的实例包括氯乙烯、乙酸乙烯酯、丙烯腈和其组合。丙烯酸酯单体的更特定实例包括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和其组合。甲基丙烯酸酯单体的更特定实例包括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丁酯和其组合。苯乙烯类单体的更特定实例是苯乙烯本身。按比例优选的是,在本文中称为聚偏二乙烯共聚物(PVDC)的基于偏二氯乙烯的共聚物以共聚物的总重量计包括至少60wt%偏二氯乙烯,并且在更优选的实施例中包括至少70wt%偏二氯乙烯。然而,进一步期望PVDC含有最多97wt%偏二氯乙烯,并且因此优选含有最少至少3wt%共聚单体或共聚单体组合;更优选3wt%到40wt%;又更优选3wt%到30wt%;并且最优选3wt%到20wt%。适用于本发明的PVDC的特定实施例是那些包括丙烯酸酯作为共聚单体的PVDC,如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或其组合,所述丙烯酸酯的量以总PVDC的重量计是3wt%到20wt%;更优选3.5wt%到15wt%;并且最优选4wt%到12wt%。另一个特定实施例是包括呈3wt%到30wt%;更优选7wt%到28wt%;并且最优选9wt%到25wt%的量的氯乙烯的PVDC。PVDC共聚物的总重均分子量(Mw)还优选在10,000到250,000;更优选50,000到200,000;并且最优选60,000到150,000范围内。PVDC中添加剂的使用也被认为是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常见添加剂可以包括但不必限于环氧化油稳定剂(如环氧化大豆油、环氧化亚麻籽油)和双酚A的二缩水甘油醚。还经常使用的是液体增塑剂,如脂族和芳族酯,包括例如癸二酸二丁酯、柠檬酸乙酰基三丁酯、邻苯二甲酸二辛酯等和其组合。其它常见添加剂可以包括润滑剂,如聚乙烯蜡、石蜡、氧化聚乙烯蜡和其组合。可任选地包括润滑剂,并且其可以包含例如高密度聚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和硅氧烷聚合物和其组合。可以包括在内的另一组添加剂是除酸剂,如环氧化合物、氢氧化镁、氧化镁、焦磷酸四钠、磷酸钙、磷酸镁、DHT4A(可从协和化学工业(KyowaChemicalIndustry)获得的合成类水滑石卤素清除剂)、氧化钙、碳酸钙和其组合。也可掺入抗氧化剂如酚类。任何或所有这些类型的添加剂的组合可以包括在PVDC中。按比例,所有添加剂的总量优选不超过15wt%并且更优选不超过8wt%或3wt%。然而,在许多应用中,经组合的所有添加剂的量通常是至少2wt%,因此其用量优选在2wt%到8wt%范围内并且更优选在2wt%到3wt%范围内。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将了解这种添加剂的使用和其说明以及禁忌且无需在此进一步指导。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将了解用于制备共聚物的各种手段和方法。然而,通常可以采用任何典型或常规的聚合方法,包括但不限于本体聚合、悬浮液聚合和乳液聚合,并且优选悬浮液聚合或乳液聚合。聚合通常优选在确保避免所有PVDC组分降解的温度下进行,例如优选10℃到120℃;更优选20℃到100℃;并且最优选30℃到90℃。在共聚合完成后,PVDC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法如所属领域已知的那些方法成型为膜或中空纤维。例如,PVDC可以进行熔融-挤出、溶液或乳胶流延以便使PVDC成型为薄膜或中空纤维。在需要膜的情况下,常规已知的制备方法如吹膜法(例如双泡法或流延膜拉幅法(castfilmtenteringprocess))对于生产双轴取向的膜可能特别地有用。更优选采用双泡法以同时挤出、双轴取向并退火PVDC膜。纤维可以通过使用用于PVDC共聚物的已知纤维方法进行单轴拉伸来产生,并且可以是圆形或成形的中空纤维,或具有任何其它所需的中空纤维形态。还预期前体膜和/或纤维可以与多种PVDC共聚物和/或与其它聚合物共挤出。应注意,膜或纤维制备方法可以任选地包括拉伸,如拉伸树脂以形成熔融-挤出膜或纤维。在特定实施例中,这种拉伸可以特别有效地诱导更快速的结晶并增加并因此改善PVDC微晶的排列。拉伸比理想地在1到8、更理想地1到6、仍旧更理想地1到4并且最理想地2到4范围内。通常,PVDC具有一定量的结晶度是有用的。在本发明中,根据ASTMD3418,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所测量的此结晶度通常在树脂或成型膜的25%到75%范围内。更优选此程度在30%到55%范围内并且最优选此程度在35%到50%范围内。因此,包括共聚单体通常有助于降低前体结晶度以确保所需范围,并且还降低熔融温度,从而改善所得共聚物的可加工性。通常,相对于包括较小体积的单体,包括较大体积的单体可能倾向于使总共聚物结晶度降低的量更大。因此,例如,丙烯酸丁酯比例如丙烯酸甲酯或丙烯酸乙酯更倾向于降低结晶度,假设其以最终共聚物组合物计以相同摩尔百分比(mol%)来使用。为了形成本发明的PVDCCMS膜或中空纤维,在热解前采用预处理。通常,预处理用于在共聚物结构碳化之前使其稳定化或“锁定”共聚物结构。在此步骤中,将PVDC膜或纤维加热到低于其熔融温度(通常低于约180℃,取决于前体的确切组成)以便将膜脱氯化氢到至少10%的程度。如本文所使用,术语“至少10%脱氯化氢”是指通过去除氯化氢对膜或纤维进行预处理到PVDC共聚物膜或纤维不再熔融并且实际上开始变得难熔的点。所属领域广泛接受的是,分子动力学的这种变化开始在约10%脱氯化氢的点处发生并且当脱氯化氢的程度增加到该点以上时完成或保持。此步骤被称为“预处理”,因为其在热解步骤之前发生,所述热解步骤是碳化已完成的处理步骤。在预处理期间,共聚物结构的温度优选保持在100℃到180℃、更优选120℃到160℃并且最优选130℃到150℃范围内。为方便起见这优选在空气中进行,但是也可以使用或替代性地使用其它气氛,如N2和其它惰性气体或氧化气体如CO2或其组合,因为通常在整个给定的温度范围内仅预期到共聚物的氧化程度很低。可以通过暴露于高能辐射源如γ射线、电子束、紫外光或其组合来实现所需的脱氯化氢,其负责形成锁定结构。视需要时间可以在1小时(hr)到48hr、优选1hr到24hr并且最优选1hr到12hr范围内变化以达到至少10%的脱氯化氢点,在所述点处共聚物开始变得难熔,即不再能够熔融。脱氯化氢度取决于预处理温度和时间可以在5%到100%之间变化。当需要超过视觉确认难熔开始时,可以使用标准且众所周知的方法和设备借助于例如热重分析法(TGA)获得脱氯化氢百分比的额外确认。在预处理期间,纤维或膜可能受到并且优选受到限制以保持其形状。特定的限制方法可以是所属领域已知的任何方法,并且可以以拉伸或压缩方式保持。在特定实施例中,特别是对于膜,其通过施加压缩力来限制。特别地,将膜放置在两个平面衬底之间,所述衬底可能对包括去除的HCl的气体不可渗透。说明性地,可以将膜限制在两个低表面能板(例如TEFLON板或片)之间,所述板进一步插入在两个金属、陶瓷或石墨板之间。可替代地,这些板可以透过气体,如去除的HCl,如蜂窝结构。拉伸或压缩的量可以是任何有用的量,但通常可以在0.01MPa到10MPa、0.1到1MPa或0.1到0.5MPa范围内。以相同的方式,热解期间的限制可以与类似衬底以相同方式进行,所述衬底可以承受所用的最高热解温度。在脱氯化氢预处理之后,将预处理膜或预处理纤维或可替代地预处理CMS材料进行热解。优选地,这种热解导致至少90wt%、更优选至少95wt%并且最优选至少99wt%共聚物变得碳化。如上文所指出,此热解也称为“碳化”,因为其结果是共聚物转化为其共聚物结构的仅碳或近乎仅碳的骨架,即全部或几乎所有原子除了碳之外被移除,但碳-碳键保持基本上完整,并且CMS现在可以称为“碳质的”。热解可以使用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公知的任何方法来进行,但也可以在350℃到750℃范围内的所达到的最高温度下进行。理想地,温度是至少400℃、450℃到至多700℃、650℃、600℃或550℃。所述方法可以形成具有烯烃渗透率和烯烃/链烷烃选择性的组合的PVDCCMS膜,其非常适用于将烯烃与含有其相应链烷烃的气体分离开。这种组合通常需要合理高的烯烃渗透率和合理高的选择性或较低的烯烃渗透率和较高的选择性。令人惊奇的是,PVDC膜可以具有比期望待分离的烯烃(例如乙烯或丙烯)更大的平均孔径和比气体混合物中的烯烃(例如乙烷或丙烷)更大的气体分子。较大气体分子可以由甚至更大的烯烃(例如丁烯)和链烷烃(例如丁烷)组成。令人惊讶的是,由于乙烯/乙烷或丙烯/丙烷的选择性可能在商业上有用,即使膜的平均孔径大于较大气体分子直径,这表明这种较大气体分子当流过膜时(即进入孔隙并且预期流过膜)优先不被排斥。因此,这使得人们相信如上所述在膜中形成不对称结构。通常,PVDCCMS膜的平均孔径是至少或甚至到至多约膜的平均孔径可以通过吸附来测定。除了平均微孔尺寸之外,所属领域通常还希望优化总微孔体积,其可以在液态N2温度下通过布鲁诺-埃梅特-特勒(Brunauer-Emmett-Teller,BET)方法来测量。这可以通过氦(He)测比重法和压汞(Hg)进一步证实。对于大多数分离应用,需要根据在液态N2温度下的BET法总微孔体积是至少0.10mL/g、优选至少0.15mL/g、更优选至少0.20mL/g以确保商业上有效的理想气体吸附。当引入和/或考虑额外的因素,包括但不限于实现所达到的最高热解温度的升温速率和/或在所达到的最高热解温度下的保持时间时,平均微孔尺寸和/或平均微孔体积(如果有的话)似乎几乎没有变化。例如,出于工业目的,升温速率通常在0.1℃/min到10℃/min范围内,并且保持时间通常可以在0分钟(min)(即升温到所达到的最高温度,然后立即主动或被动地降低温度)到60min(即在主动或被动地降低温度之前保持在所达到的最高热解温度下长达60分钟)范围内。气氛可以是任何实现PVDCCMS膜的气氛。即基本上不氧化PVDC的气氛可以包括惰性或还原性气氛,如静态或流动氮气、惰性气体(例如氩气)、一氧化碳、氢气或其任何组合。CMS膜特别适用于在含有乙烯或丙烯(烯烃)的相应链烷烃(例如乙烷或丙烷)或一种或多种其它较大气体分子的气体进料中分离乙烯或丙烯(烯烃)。在进行所述过程时,气体进料流动(跨过并通过膜)以使得具有增加的所需烯烃浓度的第一物流(渗透物)和具有增加的包括所需烯烃的相应链烷烃的另外的一种或多种气体分子浓度的第二物流(保留物)产生。当实践所述方法时,CMS膜通常被制成包含可密封外壳的模块,所述外壳包含一个或多个在可密封外壳内含有的本文所述的碳分子筛膜。可密封外壳具有用于引入由烯烃和至少一种其它较大气体分子组成的气体进料的入口;用于允许流出渗透物气体物流(即烯烃)的第一出口;和用于流出保留物气体物流的第二出口()即另外的一种或多种较大气体分子)。实例PVDC共聚物膜制备:具有MA4.8wt%共聚物的熔融挤出膜将具有4.8wt%丙烯酸甲酯(MA)共聚单体的基础PVDC共聚物(命名为MA4.8wt%,Mw=96,000,密歇根州米德兰的陶氏化学公司(TheDowChemicalCompany,Midland,MI))与2wt%环氧化大豆油(以掺合物的总量计)、4wt%癸二酸二丁酯和2wt%PLASTISTRENGTHL-1000(获自法国的ArkemaPLC的丙烯酸润滑剂)掺合。将掺合物挤出通过1.75英寸宽的膜模具(控制在174℃)°,然后进行水淬和拉伸缠绕。控制风速以获得2mil(1mil=25.4微米)膜。将缠绕后的膜切成约12英寸宽且2英尺长的片并放在平台上约一周。如下所述,切割直径是7/8英寸的试样以用于碳化。具有MA8.5wt%共聚物的熔融挤出膜将具有8.5wt%丙烯酸甲酯共聚单体的PVDC共聚物(命名为MA8.5wt%,Mw=85,000,陶氏化学公司)与2wt%环氧化大豆油和2wt%PLASTISTRENGTHL-1000掺合。以与上述相同的方式挤出掺合物。控制风速以获得2mil(~50微米)厚的膜。将缠绕后的膜切成约12英寸宽且2英尺长的片并放在平台上约一周。具有MA4.8wt%共聚物的熔融鼓泡挤出膜(Meltbubbleextrudedfilm)将具有4.8wt%丙烯酸甲酯(MA)共聚单体的基础PVDC共聚物(命名为MA4.8wt%,Mw=96,000,密歇根州米德兰的陶氏化学公司)与2wt%环氧化大豆油(以掺合物的总量计)、4wt%癸二酸二丁酯和2wt%PLASTISTRENGTHL-1000(获自法国的ArkemaPLC的丙烯酸润滑剂)掺合。使用商业气泡挤出机将树脂熔融挤出以形成厚度是0.4mil(~10微米)的膜。具有VC17.6wt%共聚物的熔融鼓泡挤出膜将具有17.6wt%氯乙烯(VC)共聚单体的PVDC共聚物(命名为VC17.6wt%,陶氏化学公司)与2wt%环氧化大豆油和2wt%PLASTISTRENGTHL-1000掺合。使用商业气泡挤出机将树脂熔融挤出以形成厚度是0.4mil(~10微米)的膜。表1前体膜前体膜#制备方法基础树脂膜厚度[mil]1熔融挤出MA4.8wt%22熔融挤出MA8.5wt%23鼓泡熔融挤出MA4.8wt%0.44鼓泡熔融挤出VC17.6wt%0.4碳膜形成使用两步热解方法。将前体膜在由2L/min空气吹扫的低温烘箱中加热到130-150℃的第一温度持续24小时(预处理膜),然后在由5L/min氮气吹扫的6"ID石英管式炉中进行进一步加热以将预处理膜热解到350-950℃范围内的温度。对于初始低温预处理,将12个圆盘(直径7/8英寸)夹在多孔陶瓷蜂窝板之间,通过所述板产生的HCl应迅速输送出去。连接到此烘箱的洗涤器含有10wt%氢氧化钠水溶液。将负载的烘箱以1°℃/min加热到表2中所示的温度(预处理温度)并在2L/min空气吹扫下保持24小时。对于第二加热步骤,将12个预处理圆盘夹在多孔陶瓷蜂窝板之间,将其装入6"ID石英管式炉中。连接到此炉子的洗涤器含有10wt%氢氧化钠水溶液。将炉子以3℃/min升温到500℃,并在最终温度下保持30分钟,然后冷却到室温(~25℃)。冷却后,将碳膜放入用干燥的氮气以5升/分钟的流速连续吹扫的储存箱中。碳膜渗透测试使用不可渗透的铝带将碳膜掩蔽到标准的25mm过滤器支架(Millipore#4502500,EMDMilliporeCorp.,Germany)上,留下开放的限定渗透区域。然后沿着带和碳膜的界面施用双部分环氧树脂(J-BWeld双管)。几种气体物种的混合渗透测试在20℃下进行并且连续上游进料H2/CO2/CH4的等摩尔混合物(总共75sccm,1atm)或C2H4/C2H6/C3H6/C3H8的等摩尔混合物(总共50sccm,1atm),且下游进行He吹扫(2.0sccm,1atm)。通过GC(气相色谱仪)用TCD(用于H2和CO2的热导检测器)和FID(用于所有烃的火焰离子化检测器)分析He吹扫气体携带的渗透物。所有气体中的浓度都低于5%,因此下游的气体流速视为与He流速相同。使用He吹扫流速乘以通过GC测量的渗透物浓度来计算膜渗透速率。测试进行数小时到数天,直到渗透物浓度稳定。制备碳膜的参数在表2中示出。所得渗透结果在表3中示出:表2CMS膜实例预处理温度[℃]最终热解温度[℃]*前体膜#实例11305003实例21305004比较实例11305001比较实例21305002表3比较实例1和比较。实例2是用于H2/CH4分离的高选择性CMS膜。然而,烃分子的通量(渗透率)太小,特别是乙烯和丙烯,其渗透率低于~1GPU,这使得其在工业上无用。实例1和实例2制备分别与比较实例1和实例2基本上相同但更薄(~50微米对~10微米)。实例1和实例2的较薄CMS膜具有显著更差的H2/CH4选择性,这使得其对于所述应用不再具有吸引力。然而,对于烯烃/链烷烃分离,乙烯和丙烯的通量增加到工业上有用的范围(在20℃下>1GPU)并显示出有用的烯烃/链烷烃选择性。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