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管束构件立式状态的预处理生产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11897发布日期:2018-09-11 21:17阅读:29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预处理生产线,具体是一种钢管束构件立式状态的预处理生产线。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新型工艺、结构得到应用,绿色装配式建筑也在建筑行业得到了迅速的推广,钢管束就是绿色装配式建筑所大量的应用的一种焊接件,钢管束构件是一种通过U型钢成型机、方管等焊接而成的构件 ,焊接成型后承立式状态,同时预处理后为节省存放空间,摆放要求立式,还有一关健原因钢管束U型钢焊接后有一焊缝,立式状态更利于钢丸清扫。单纯钢管束抛丸可以考虑采用辊道通过式或吊挂通过式两种方式,由于工件最大高度可达2.1米,重量接近3吨,辊道通过式需在输送过程中增加侧扶装置以提高安全性。喷漆方面,钢板预处理线都是采用卧式辊道通过式,悬挂式的涂装线喷漆大多采用人工喷漆或机器人喷漆,同时工件需全部在较大的喷漆房内停止完成人工或机器人喷漆,场地要求大,浪费人力同时成本太高,鉴于钢管束需要喷立面及上下两面,还算规则的喷漆外表面,经设计可实现自动喷漆,但现在立式自动喷漆在预处理线上的应用还是空白。烘干方面,现在主要有几种加热方式:电热管加热器热风循环加热、燃气加热器加热热风循环加热,燃油加热器热风循环加热,远红外或其他灯管照射加热,鉴于工件比较高,烘干室开口比较高,不利于热空气保持,不能采用目前预处理线应用广泛的热风循环加热方式,采用远红外方式加热。

如果考虑现有采用辊道通过式的预处理方式,存在以下缺点:1、钢管束U型钢焊接后不是一平面,有一焊缝,这个焊缝堆积钢丸后无论通过滚刷吹扫还是其他什么方式都难以清扫彻底,不仅需增加清扫钢丸的成本,更影响后续喷漆工作,立式状态更利于钢丸清扫,只一道高压风吹加压缩空气补吹顶部反弹落上钢丸即可,最低成本达到清扫效果。2、立式状态便于对接前面钢管束成型工艺。3、平放预处理完后存放占用空间大;如果考虑现有采用悬挂通过式的预处理方式,存在以下缺点:1、喷漆大多采用人工喷漆或机器人喷漆,同时工件需全部在较大的喷漆房内停止完成人工或机器人喷漆,场地要求大,浪费人力同时成本太高。2、悬挂式葫芦轨道需做成环形,占用空间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钢管束构件立式状态的预处理生产线,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钢管束构件立式状态的预处理生产线,包括辊道系统、侧扶装置、抛丸系统、喷漆系统、烘干系统、除尘系统、漆雾处理系统和电控系统,所述辊道系统上设有减速机,所述侧扶装置设置在辊道上,辊道穿插通过侧扶装置,侧扶装置侧面设有气缸,气缸和侧扶装置之间固定有支撑杆,所述抛丸系统设置在侧扶装置左侧的辊道上,辊道穿插通过抛丸系统,抛丸系统上设有吊拉工具去除装置,抛丸系统在出口处设有弹丸清扫系统,所述喷漆系统设置在抛丸系统左侧的辊道上,辊道穿插通过喷漆系统,喷漆系统内部设有喷枪运行系统,所述烘干系统设置在喷漆系统的左侧,烘干系统右侧连接辊道,烘干系统上设有烘干室,烘干室内部设有板链输送系统,烘干室底部设置有加热装置,抛丸系统和喷漆系统采用辊道输送,烘干系统采用板链输送,所述除尘系统设置在烘干系统左侧,所述漆雾处理系统内部设有漆雾处理装置,漆雾处理系统连接喷漆系统,所述电控系统连接辊道系统、侧扶装置、抛丸系统、喷漆系统、烘干系统、除尘系统和漆雾处理系统。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侧扶装置在上料、卸料工位的一侧设有翻转机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抛丸系统采用工件立式抛丸。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喷漆系统内部的喷枪运行系统采用伺服电机丝杠传动,运行方向为上下运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烘干系统上的烘干室底部的加热装置采用远红外加热烘干。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辊道系统设有辊道输送和板链输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钢管束构件立式状态的预处理生产线,工件上件前,侧扶装置在气缸的驱动下一侧处于水平状态,当工件通过行车等工具放到辊道上,工件到位后,侧扶装置在气缸的驱动下一侧处于垂直状态,去掉吊拉工具,工件在辊道系统减速机的驱动下进入抛丸区,抛丸系统一切准备就绪后开始抛丸,抛丸完成经过弹丸清扫系统,工件进入喷漆系统,经过自动喷漆后的工件进入烘干室板链输送系统,通过烘干房的加热烘干,工件到达下料辊道,待吊具吊挂好后,行车将工件吊出摆放至特定位置,工件由平放改为立式状态更利于钢丸清扫,工件由平放改为立式状态抛丸后无钢丸堆积,对工件无钢丸遮挡,抛丸效果均匀,喷漆采用伺服电机丝杠传动,较变频电机链条传动或伺服电机齿条传动更平稳,解决喷枪向下运动由于重力产生的较大冲击,烘干采用远红外加热,加热装置放置在底部,产生热量由于空气使室体内温度均匀,较电加热器或燃气加热器更能减少前后出口热量损失,节约能耗,增加侧扶装置,防止工件倾倒,保证安全,减少了占地面积,利于前后工艺衔接,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钢管束构件立式状态的预处理生产线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辊道系统1、侧扶装置2、抛丸系统3、喷漆系统4、烘干系统5、除尘系统6、漆雾处理系统7、电控系统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钢管束构件立式状态的预处理生产线,包括辊道系统1、侧扶装置2、抛丸系统3、喷漆系统4、烘干系统5、除尘系统6、漆雾处理系统7和电控系统8,所述辊道系统1上设有减速机,辊道系统1设有辊道输送和板链输送,所述侧扶装置2设置在辊道上,辊道穿插通过侧扶装置2,侧扶装置2在上料、卸料工位的一侧设有翻转机构,可以翻转90度,方便上下件,侧扶装置2侧面设有气缸,气缸和侧扶装置2之间固定有支撑杆,所述抛丸系统3设置在侧扶装置2左侧的辊道上,辊道穿插通过抛丸系统3,抛丸系统3上设有吊拉工具去除装置,工件立式状态进行抛丸,抛丸系统3在出口处设有弹丸清扫系统,所述喷漆系统4设置在抛丸系统3左侧的辊道上,辊道穿插通过喷漆系统4,喷漆系统4内部设有喷枪运行系统,喷枪运行系统采用伺服电机丝杠传动,运行方向为上下运动,独特的抽风结构,增加人工补喷区域,所述烘干系统5设置在喷漆系统4的左侧,烘干系统5右侧连接有辊道,烘干系统5上设有烘干室,烘干室内部设有板链输送系统,烘干室底部设置有加热装置,加热装置采用远红外加热烘干,抛丸系统3和喷漆系统4采用辊道输送,烘干系统5采用板链输送,所述除尘系统6设置在烘干系统5左侧,所述漆雾处理系统7内部设有漆雾处理装置,漆雾处理系统7连接喷漆系统4,所述电控系统8连接辊道系统1、侧扶装置2、抛丸系统3、喷漆系统4、烘干系统5、除尘系统6和漆雾处理系统7,工件上件前,侧扶装置2在气缸的驱动下一侧处于水平状态,当工件通过行车等工具放到辊道上,工件到位后,侧扶装置2在气缸的驱动下一侧处于垂直状态,去掉吊拉工具,工件在辊道系统1减速机的驱动下进入抛丸区,抛丸系统3一切准备就绪后开始抛丸,抛丸完成经过弹丸清扫系统,工件进入喷漆系统4,经过自动喷漆后的工件进入烘干室板链输送系统,通过烘干房的加热烘干,工件到达下料辊道,待吊具吊挂好后,行车将工件吊出摆放至特定位置,工件由平放改为立式状态更利于钢丸清扫,工件由平放改为立式状态抛丸后无钢丸堆积,对工件无钢丸遮挡,抛丸效果均匀,喷漆采用伺服电机丝杠传动,较变频电机链条传动或伺服电机齿条传动更平稳,解决喷枪向下运动由于重力产生的较大冲击,烘干采用远红外加热,加热装置放置在底部,产生热量由于空气使室体内温度均匀,较电加热器或燃气加热器更能减少前后出口热量损失,节约能耗,增加侧扶装置2,防止工件倾倒,保证安全,减少了占地面积,利于前后工艺衔接,提高了生产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本实用新型钢管束构件立式状态的预处理生产线,工件上件前,侧扶装置在气缸的驱动下一侧处于水平状态,当工件通过行车等工具放到辊道上,工件到位后,侧扶装置在气缸的驱动下一侧处于垂直状态,去掉吊拉工具,工件在辊道系统减速机的驱动下进入抛丸区,抛丸系统一切准备就绪后开始抛丸,抛丸完成经过弹丸清扫系统,工件进入喷漆系统,经过自动喷漆后的工件进入烘干室板链输送系统,通过烘干房的加热烘干,工件到达下料辊道,待吊具吊挂好后,行车将工件吊出摆放至特定位置,工件由平放改为立式状态更利于钢丸清扫,工件由平放改为立式状态抛丸后无钢丸堆积,对工件无钢丸遮挡,抛丸效果均匀,喷漆采用伺服电机丝杠传动,较变频电机链条传动或伺服电机齿条传动更平稳,解决喷枪向下运动由于重力产生的较大冲击,烘干采用远红外加热,加热装置放置在底部,产生热量由于空气使室体内温度均匀,较电加热器或燃气加热器更能减少前后出口热量损失,节约能耗,增加侧扶装置,防止工件倾倒,保证安全,减少了占地面积,利于前后工艺衔接,提高了生产效率。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