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沉淀池浮渣撇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54432发布日期:2019-06-29 01:46阅读:942来源:国知局
一种沉淀池浮渣撇除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水沉淀池处理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沉淀池浮渣撇除装置。



背景技术:

在污水处理工艺中,沉淀池的设置必不可少,沉淀池的主要作用是泥水分离,一方面保证出水的澄清,另一方面因工艺运行的要求,沉淀的污泥需要回流,以保证处理的效果。

针对于易发酵腐化的污泥或者厌氧出水带泥等会在沉淀池表面形成浮泥或浮渣的情况,如不对浮泥或浮渣及时收集,会导致沉淀池表面积存大量浮泥或浮渣,并且越集越厚,进而影响出水水质。

除此之外,通常沉淀池表面积存的易发酵腐化的污泥,作为浮渣或垃圾来处理,不回流至前端工艺单元,而厌氧出水带泥时在沉淀池表面所形成的浮泥,其性质基本上与沉淀池底部污泥性质类似,需要回流重新进入系统,如无法收集,随着不断地流失,最终系统会因污泥浓度的不断的降低,造成处理效果变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填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一种沉淀池浮渣撇除装置,可以及时对浮渣或浮泥撇除回收,减少浮泥的流失和浮渣的积累对沉淀池的处理效果和出水水质的影响,同时满足工艺运行污泥回流的需求。

为此,本实用新型具体方案如下:

一种沉淀池浮渣撇除装置,包括沉淀池和污泥井,所述沉淀池的底部设有集泥槽,还包括:浮渣斗以及用于调节浮渣斗在沉淀池内高度的提升装置;所述浮渣斗的底部通过软管及第一阀门与污泥井连通,所述集泥槽通过管道及第二阀门与污泥井连通;所述污泥井内设有污泥井液位传感显示设备。

进一步,所述提升装置包括沿沉淀池壁设置的提升轨道,以及安装在沉淀池顶的吊机;所述浮渣斗活动连接于提升轨道上并与吊机的吊钩连接。

进一步,所述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为手动或电动阀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启停沉淀池底部集泥槽与污泥井连接管道上的第二阀门,以控制污泥井内的泥位,利用沉淀池水位和可调节高度的浮渣斗的液位差,使浮渣或浮泥自动进入浮渣斗,然后流入污泥井内,从而可以有效的撇除沉淀池表面的浮渣或浮泥,减少浮泥的流失和浮渣的积累对沉淀池的处理效果和出水水质的影响,同时满足工艺运行污泥回流的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沿A-A面剖视图;

图3为图1中沿B-B面剖视图;

图4为图1中沿C-C面剖视图;

其中:1-浮渣斗、2-软管、3-污泥井、4-第二阀门、5-管道、6-第一阀门、7-提升导轨、8-吊机、9-沉淀池、10-集泥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至图4所示的一种沉淀池浮渣撇除装置,包括沉淀池9和污泥井3,所述沉淀池9的底部设有集泥槽10。

还包括浮渣斗1以及用于调节浮渣斗1在沉淀池9内高度的提升装置。

本实施例中的提升装置包括沿沉淀池9壁设置的提升轨道7,以及安装在沉淀池9顶的吊机8,所述浮渣斗1活动连接于提升轨道7上并与吊机8的吊钩连接;随吊机8的驱动,浮渣斗1将沿提升轨道7上升或下降,以调节浮渣斗1位于沉淀池9内的液位以上或以下。

所述浮渣斗1的底部通过软管2及第一阀门6与污泥井3连通,所述集泥槽10通过管道5及第二阀门4与污泥井3连通。第一阀门6和第二阀门4采用手动或电动阀门均可。

同时,所述污泥井3内还设有污泥井液位传感显示设备(可以参考现有的液位检测设备,本实施例不再详述),污泥井液位传感显示设备用于保证浮渣或浮泥与底部集泥槽10的污泥排出时,沉淀池9能够正常出水。

本实用新型的操作方法如下:

关闭集泥槽10与污泥井3之间连接管道5上的第二阀门4,将污泥井3内的污泥用污泥泵抽出,降低污泥井3内的泥位,然后通过提升装置调节浮渣斗1在沉淀池9内的高度,使浮渣斗1处于沉淀池9水位以下,利用沉淀池9的水位与污泥井3的泥位之间的液位差,沉淀池9表面的浮渣或浮泥,则通过浮渣斗1与污泥井3相连接的软管2自动流入污泥井3内,当不需要排出沉淀池9表面的浮泥或已排尽浮泥时,关闭软道2连接的第一阀门6,防止沉淀池9的上清液进入污泥井3;如此操作下,即可有效撇除沉淀池9表面的浮渣或浮泥。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披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